步行是一個簡單又不需要太多裝備和場地的運動模式,它可以幫助身體消耗熱量並提供許多健康的好處,儘管如此,步行這個方式與其它的運動訓練相較之下,仍然有許多人都覺得對減脂無效,接下來這篇文章,我們將介紹當你每天步行一小時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步行所能燃燒的卡路里數量取決於許多因素,其中一項就是步行者本身的體重。以下的圖表將體重與步行速度估算出一小時所能消耗的卡路里數量做為參考:
上表的平均步行速度為3 mph(4.8 kph),當你的步行速度越快或體重越重,所以消耗的卡路里也會越大,另外,期於還會影響步行所消耗卡路里的因素,包含有地形、室內或室外的溫度以及年齡性別。
我們常常都聽到過度肥胖的人可以透過游泳來進行減肥計劃,因此,1987年發表在美國體育雜誌的一項研究,將針對游泳對體脂的影響來進行分析,這項研究將輕度或中等肥胖的健康年輕女性,隨機分配到快走、飛輪以及游泳這三種運動類型,透過沒有限制飲食的減重計劃,看看哪個運動對於減脂的成效比較好。
在實驗的過程中,所有參加的女性都逐步的將運動時間從每日30分鐘增加到60分鐘,經過6個月之後發現,步行的婦女減輕了10%的初始體脂,騎自行車的婦女減輕了12%的體脂,而游泳的婦女則沒有減輕體脂,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步行和騎自行車都是減少體內脂肪的有效方法,但游泳卻不是。
步行本身就可以幫助消耗熱量並減輕體重,但如果與飲食控制結合使用將會使得效果更加成。在2017年一項為期12週的研究中,將82名肥胖者進行每天限制卡路里攝取量減少500-800大卡,並隨機分成兩組進行對照,一組每週以3.7 mph(6 kph)的速度行走3小時,而另一組則沒有進行運動,在實驗的結果中發現,這兩組對於熱量攝取的限制都可以改善舒張壓、平均動脈壓、LDL膽固醇和非HDL膽固醇的數值;同時,每週步行的這組在胰島素和胰島素抵抗指數都呈現穩定性的降低,另外,在體重方面雖然兩組都有顯著的下降,但步行組的體重平均下降了約4磅(1.8公斤)。
雖然步行這個簡單又不需要太多裝備的運動十分容易上手,但它也與任何的運動模式一樣,都必需要一段時間調整方式一下,才能確保日常活動的積極性和刺激度,以下這6個建議可以參考看看。
1.改變行走的路線
不要每天都走一樣的路線或方向,這將會使你快速的厭倦步行的運動模式,因此,你可以選擇在不同的道路或巷弄中行走,甚至可以規劃反方向的路線進行一個挑戰。
2.分散步行的時間
如果你每天計劃的步行時間為60分鐘,請將這段時間分成兩次各30分鐘來進行,這樣可以讓你每天的運動更加的有效率。
3.調整步行的時段
如果你已經在白天進行一段時間的步行運動,不如嘗試一下改成晚上步行,反之亦然。
4.找伴一同進行
只要是人都充滿著惰性,所以你可以找一個夥伴一同進行步行運動,相信這樣會加速你的動力。
5.收聽音樂或電台
當開始運動的人都會覺得時間漫長,因此,可以透過收聽自己喜愛的音樂或電台廣播,讓運動時間也不再那麼煎熬。
6.偶爾獎勵自己
有好的心情也能讓運動更加的有效率,所以偶爾可以穿上新鞋或運動服,當做獎勵自己的一種吧!
另外,除了以上這6項建議之外,隨著體重的減輕增加步行的強度也變得格外的重要,因為,當體重減輕我們的運動強度就會下降,這也就顯示出消耗的熱量會降低;所以,如果你不想增加運動的時間,就請提升步行的強度例如開始嘗試挑戰斜坡行走或是加快行走的速度。
例如一個150磅(68公斤)的人每小時以3英里(4.8 kph)的速度行走時,每小時燃燒的卡路里幾乎比180磅(82公斤)的人少消耗近50卡路里。儘管這50卡路里似乎微不足道,但每天減少50卡路里的熱量等於每週減少350卡路里的熱量消耗,一個月累積下來也將近1500卡路里。
儘管步行運動的好處之一是不需要任何特殊設備,但手持重量或穿戴配重背心步行也可增加強度。
資料參考/prevention、dailyburn
責任編輯/David
大家都知道減肥,要吃得少、動得多,但很多人在開始運動之後,總是會遇到撞牆期,這體重沒辦法再減少。這可能不只是運動的強度不夠,還可能來自久坐的習慣。根據世界最權威診所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研究發現,久坐比單純的不運動還要更糟,不只會讓脂肪繼續堆積,還可能造成更多的心血管疾病。而要打破久坐的方式,就是每1小時起來動一動,只要大概10分鐘的時間將身體動起來,分散熱量,這樣能幫助達到瘦身效果。
如果以清醒的時間來計算,在每天清醒的16個小時中,每小時動10分鐘,就有160分鐘的活動時間,將近3個小時;比起下班之後再去跑步30分鐘,擁有的時間更多。這個方法稱為「NEAT」,全名是(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意思是「非運動性熱量消耗」,也就是在不是刻意運動的時候,還是可以透過「日常生活的動來動去」消耗我們身體的熱量,又稱「碎片式減肥」。
你今天運動了嗎?最新調查發現,亞太11個國家中,台灣人坐很久卻動最少,5成過去一周沒運動。醫師強調,久坐不動不僅容易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甚至癌症風險都會大增,建議多做強度運動,如重量訓練,有助延長壽命。亞洲上班族久坐成習慣 一項亞太區11國「都會上班族健康大調查」,包括台灣、香港、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印度、澳洲等,針對18至64歲、共5500名上班族,結果發現,亞洲上班族工作超拼命,8成5每天平均久坐超6小時以上。
這篇研究的內容是從論文平台PubMed、還有Google文獻中找到1960年1月1日~2014年10月1日之間所有關於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肥胖(obesity),能量消耗(energy expenditure),非運動活動產熱(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和NEAT的關鍵字,結果發現,「久坐不動」比起基因、運動等影響因子,更會造成肥胖的問題。一項針對1萬7058人的丹麥研究發現,即使沒有肥胖基因,如果久坐不動,還是會比有肥胖基因、但有活動的人胖。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通常也會伴隨著喜歡吃「不健康食物」,這很可能導致肥胖大流行。而另一項針對18個人的研究中,他們隨機分為3組,分別坐著6小時、步行4小時、站立2小時,結果光是步行4小時,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胰島素分泌量都明顯改善,而這些都是容易再堆積脂肪的因子。 可以說「分散熱量的活動」,會比「單一時間的活動」,更能維持身體處在一個不斷代謝的過程中。研究團隊也發現,習慣利用零碎時間動的人,因為消耗的熱量很分散,也不會在運動後大吃大喝,攝取的熱量也會較少。
雖然常見的運動建議,都希望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而且每次運動都要持續30分鐘以上,才算是可以改變心肺功能。但梅約診所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其實10分鐘的運動,也可以改變身體的代謝方式。 這份研究針對20~85歲的5834名成年人,進行平均6~7年的追蹤,每天運動超過10分鐘的人,的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少、死亡風險也更低,但運動10分鐘的人,能最大程度地減少「長時間久坐的行為」,而減少久坐已經成為健康狀況的獨立指標。
研究團隊表示,我們不僅可以根據國家給我們的運動建議,每週運動150分鐘,也不能忽略每天運動10分鐘所產生的效果,只要稍微改變一點,身體就會改變很多,我們要有耐心的一步步往上。
資料來源/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in Obesity Management、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