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委會最新統計,從2019年開始,台灣人愛吃雞肉已經超過豬肉很多,平均每年的需求量就超過80萬公噸,因為雞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營養勝過於豬肉以及牛肉。雖然雞肉這麼營養,但有些部位還是要遠離,喜愛吃肌肉的你,知道哪些部位最營養以及哪邊不能吃嗎?雞肉的熱量,根據部位不同而有所增減,看完這篇你就應該知道哪邊要避免食用了。
你知道雞肉最肥的地方你知道是哪裡嗎?就是雞皮。雞皮是油脂與熱量來源,70%熱量都來自於雞皮,下次吃雞肉前,記得要把雞皮先去掉再吃。然而最營養的部分就在雞胸肉的部位。
雞肉的性味甘溫,主治功用十分廣泛,對於強筋健骨、活血調經,對虛勞、病後虛弱、久病體虛、健康調理等,效益都很顯著。從營養價值來分析,雞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尤其小雞雞肉特別多,另還含有維生素C、E等。雞肉不但含脂肪量低,且所含的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為小兒、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病中病後虛弱者理想的蛋白質食品。然而雞肉之所以普受歡迎,是有原因的,客觀條件是雞肉比牛肉、豬肉更容易料理,從主觀條件來看,雞肉的營養價值,除了雞皮、雞油含脂肪高之外,所含多為不飽和脂肪,加上雞肉含蛋白質豐富,及符合「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質營養條件,對於有健身習慣的人來說非常適合。
雞胸肉相對於其他肉類,最大的優點就是「高蛋白質、低脂肪、低卡路里」,既能幫助增肌以及修復肌肉,也符合減脂需求,而且非常有飽足感,價格不高也好取得,非常經濟實惠,對於運動量大的人來說,天天吃都可以。雞胸肉每100公克的熱量為109卡,蛋白質含量24.2公克、脂肪含量0.6公克。其中的蛋白質比例比牛肉、豬肉、鮭魚、雞蛋還要高,當然更符合增肌減脂需求。此外,雞胸肉CP值優於其他肉類,雞胸是低脂肉類,我們在增肌減脂的過程當中,建議盡量要以低脂肉類為主。
資料來源/Women's health、Wordgym
責任編輯/妞妞
許多人為了減重瘦身、擺脫疾病,或追求健康開始吃素,但是,卻有愈吃愈胖的跡象,甚至便秘、生理期失調、營養不良等,以為吃素會變得健康反而吃出一堆問題,現在就讓專家告訴你為什麼只吃素反而越吃越胖且不健康的迷思。
有些人認為只要不吃肉就是健康,甚至認為蔬菜水果是健康食物,多吃無妨,結果愈吃愈傷身。有些茹素者篤信「蔬菜」是健康食物,每天應該大量吃,但吃太多蔬菜也會吃出健康問題。像是長時間大量攝食蔬菜,其中的纖維會阻礙吸收重要的礦物質鈣、鐵、鋅、銅等,蔬菜裏的草酸、植酸也會影響礦物質的吸收率。而吃進大量纖維,或者含吸水力強的果膠的水果,像是蘋果、香蕉,此時又沒有喝足夠的水時,反而會導致排便困難。雖然吃蔬菜容易有飽足感,但吃太多時,會佔胃容量,因而吃不下其他食物,這對於老年人或一些胃口小的人來說,可能造成熱量或是蛋白質、脂肪及其他重要營養素攝取不足。
有些人吃素時講究精緻以及口感,所以會吃下很多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像是白飯、白麵條、麵包,甚至甜食等,以及素加工品,如麵筋、麵腸、素肚、素肉等,這些食物多半是高熱量食物,然而加工時加入大量油,或為了增加風味,採取煎、炸方式烹調,長期吃下來容易發胖,並衍生出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問題。
市面上的素製品,或供應素食的店家多半使用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的大豆油、葵花油。這一類油的性質不穩定,容易在高溫烹調的過程中氧化而形成自由基,可能加速細胞老化及導致癌症,因此不宜用來油炸及攝取過多。
從中醫觀點看,有些茹素者長期大量生吃蔬菜,以及吃大量五榖雜糧,容易形成虛寒、痰濕的體質。 中醫指出,大多數的蔬果偏寒涼性,經過加熱烹調,可以稍微緩解寒性,但長期生食蔬菜,則容易讓體質轉變為氣虛、陽虛體質、精神體力不好且稍微動一下就覺得累,以及脾胃功能也受到影響。 加上素食者吃較多五榖雜糧,必須由脾來運化,容易讓脾「過勞」,出現脾虛問題以及影響消化吸收功能。此外,脾虛也會帶來婦科問題,尤其像有些生理期經血量太大的情形,因為中醫認為脾也主「生殖」,當脾虛時,女性容易出現生理期失調、經血量太多、經期拖得很長等生理情況。
有些茹素者不吃蛋、奶,而且也很少吃豆類、黃豆製品,像是豆腐、豆干,這樣ㄤ容易缺乏蛋白質,或是蛋白質的品質不佳,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形。國內素食者攝取蛋白質的品質不理想,缺乏必需胺基酸─離胺酸,可能和吃太少豆類,尤其是黃豆及豆類製品有關。
資料來源/明醫網、SUPPORT THE GUARDIAN
責任編輯/妞妞
「到底為什麼沒吃多少就會胖﹖」這可能是不少減重者心中永遠的大問號。而最近一項新研究顯示,想減重必須遠離加工食品!否則它可能讓你2週胖近1公斤,如果跟天天吃未加工的原型食物相比,吃下同樣份量的兩人2週卻能相差近2公斤。這意味著戒不了加工食品,小心你永遠在「吃一點就胖」的陰影下迴圈。
加工食品和肥胖之間的關聯已在以往研究中被證實,然而尚未被確認的是﹕加工食品是否導致體重增加或肥胖﹖現在,在一項發表於美國《Cell Metabolism細胞代謝》期刊的研究中,發現即使在食物中攝取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糖和鈉等熱量來源看似均衡,但如果每天從加工食品中攝入約500大卡熱量,2週就可能增重2磅(約0.9公斤),如果改不了愛吃加工食品的習慣,成功瘦身恐怕對你遙遙無期!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隨機對照試驗」(此研究方法被稱為確立因果關係的「黃金標準」)。他們將平均年齡31歲的20名健康成人分成兩組﹕第一組每天三餐和零食都吃未加工的原型食物,另一組三餐和零食都吃同樣份量的加工食品;兩週後,兩組參與者互換相反的飲食方式再吃2週。
以早餐為例,加工食品組會吃蜂蜜核桃奶油搭配添加纖維的全脂牛奶、包裝藍莓馬芬配人造奶油。未加工原型食物組則吃希臘優格搭配草莓、香蕉、核桃、鹽和橄欖油,飲料是鮮榨檸檬汁配蘋果薄片。研究人員全程控制了受試者每一餐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糖、鹽等熱量攝取和營養成分分配,並指示受試者們可在每餐依個人需求吃下更多或更少的食物。
一個月過去,研究發現,如果受試者每天攝取約500大卡熱量來自加工食品,相較於原型食物組,加工食品組攝入了54倍的添加糖和1.8倍的飽和脂肪,而這些添加物的熱量足以讓他們在2週胖2磅,不僅如此,體脂肪量也增加近1磅(0.45公斤)。相反地,未加工的原型食物組在2週內可減去0.9公斤。
為何吃加工食品會讓人攝入更多熱量﹖研究者推測,吃加工食品時,人們傾向於狼吞虎嚥大口下肚,這讓他們吃下更多其他東西。該研究作者、國家糖尿病與消化和腎臟疾病研究所高級研究員Kevin Hall博士解釋﹕「加工食品可能更容易咀嚼和吞嚥、更柔軟,因此延遲了人們的飽足感。而未來需要更多研究針對食物的稠度和密度、容易下嚥程度等因子,是否會成為吃下多少食物的驅動因素﹖」
另外,考量實際層面,該研究提供的加工食品成本明顯比未加工食物便宜許多,大約落在一週106-151美元(約台幣3,300-4,750),因為成本考量,這讓許多人寧願吃加工食品也不願自己做飯。再加上加工食品的取得快速又方便,很難不比未加工食物更多吸引力。
研究者提出兩個建議,在成本考量上,無論是現金或是時間,可思考一下﹕只要在家花一點時間準備早餐或是一週的午餐,就能幫你減少一週內吃下的加工食品數量,也節省了出去買外賣的時間成本,加上還有助變瘦,何樂而不為﹖
如果忙於工作沒時間,也可以尋找較方便的未加工食物,例如便利沙店冷藏沙拉、商店賣的冷凍雞胸肉,只要有一點轉變,就有益於你的健康和體重!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The New York Times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