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美國研究:體態肉肉的人比身型瘦的人更長壽!
1
美國研究:體態肉肉的人比身型瘦的人更長壽!
2
Pamela Reif
熱搜小紅書排行榜德國第一健身女神Pamela Reif,幫你10分鐘提臀瘦骨盆
3
美國研究:吃早餐可增加能量消耗更容易燃脂瘦身!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國研究:體態肉肉的人比身型瘦的人更長壽!

2021-02-05
話題 瘦身 趣味

想要活得久一點的方法居然是不要太瘦?根據美國政府的研究員分析了世界各地91份研究後發現,身材較肉且體重稍微重一點的人,反倒比正常體重的人甚至是體重較輕的人活得長久!但有些人的說法是,可能胖子的疾病比較容易被發現,以及就能早治療;也有理論說,胖子可能會為了減肥而運動,比節食的瘦子健康許多。

美國研究:體態肉肉的人比身型瘦的人更長壽! ©bootymaxx.com

較瘦的人容易生病導致平均壽命縮短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略呈福態或是身型肉肉的男女,通常平均壽命活得比瘦子還要長久,這是美國政府研究人員分析了世界各地91份研究後所得出的結論。但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其中一說是,多存一些脂肪比較有本錢生病,因為許多人上了年紀後生了場大病,體重都會直直往下掉落,導致營養不良,或是肌肉流失等原因。也有研究認為,肥胖者若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時,比較可能及早發現治療,還有一種可能是,部分過重的人比較常運動,可能是為了減肥,反而比靠節食、吸菸降低食慾的瘦子健康許多。

©zerotoherofitness.com

身型較肉的4個健康益處

1.抗癌能力強:美國杜克大學新研究發現,身體較胖的晚期癌症患者抗癌能力更強,經過治療後存活時間更長。研究人員為未經早起治療的轉移性大腸患者測量了接受治療後的生存率。健康體重組(BMI為20至24.9)參試患者治療後平均生存21.1個月,微胖組(BMI為25至29)參試患者治療後平均存活23.6個月。

2.增強抵抗力:在對449名平均年齡為76.5歲的人進行5年跟蹤調查後,美國研究者發現,微胖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老人增加抵抗力,對抗疾病。身上有點肉的老人不易發生流感,肺炎等急性感染,外科手術等預後效果也更好。

3.長壽優勢更明顯:微胖的優勢在中老年群體中更為突出。日本研究顯示,與偏瘦的人相比,40歲時體重稍微超重的人壽命更長,能多活6-7年。原因,皮下脂肪稍多利於儲存能量、抵抗寒冷、提高免疫力、保護重要器官,從而延緩衰老。

4.更吸引異性:根據美國麻省總醫院一項研究顯示,健美、豐滿一些的女性更好看,既顯得年輕,又對異性充滿吸引力。英國一家公司對500名成年男性進行的調查也發現,87%的男人更喜歡曲線優美、豐滿圓潤的女性。

身型較肉示意圖

儘管心寬體胖可以活得比較久,但也不能太過誇張;BMI屬於「太胖」的族群,死亡率又比正常體重者高了3分之1,因此,身材控制得剛剛好才是最好也最長壽的一個方式。

資料來源/The Sun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熱搜小紅書排行榜德國第一健身女神Pamela Reif,幫你10分鐘提臀瘦骨盆

2021-02-01
瘦身訓練動作下半身肌群健身動學堂

說到小紅書這個APP,相信許多女性一定都知道,從保養、運動、美食、生活都會透過這個APP。然而講到減肥健身,妳一定要認識這位健身界的德國女神帕梅拉賴夫(Pamela Reif)! 她不僅在小紅書上的瘦身排行第一外,還在YouTube頻道上擁有超過4百萬人訂閱,更曾登上《富比士》雜誌,被譽為未來德國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許多女性都有骨盆外擴、臀部貶塌問題,因此帕梅拉賴夫設計了一套針對有這樣問題女性的健身菜單,只要10分鐘,一週做3次,就會很有感,這些有效成果都是萬人見證!

Pamela Reif
熱搜小紅書排行榜德國第一健身女神Pamela Reif,幫你10分鐘提臀瘦骨盆 ©unitedcharity.de

Slow Squat

步驟1:兩腳距離稍比臀部寬,腳尖稍稍朝外,保持後背挺直。

步驟2:身體下蹲時,膝蓋不超過腳尖,臀部重心往後,雙手握拳放胸前度。

步驟3:連續動作做30秒。

©youtube/Pamela Reif

Side Step Squat

步驟1:兩腳距離稍比臀部寬,腳尖稍稍朝外,保持後背挺直。

步驟2:將右腳往右邊跨出,身體下蹲,膝蓋不超過腳尖,臀部重心往後,雙手握拳放胸前度。

步驟3:回到站立姿勢,再將左腳往左邊跨出,身體下蹲,膝蓋不超過腳尖,臀部重心往後,雙手握拳放胸前度。

步驟4:連續動作重複做30秒。

©youtube/Pamela Reif

Squat and Side Leg Lift

步驟1:兩腳距離稍比臀部寬,腳尖稍稍朝外,保持後背挺直。

步驟2:身體下蹲時,膝蓋不超過腳尖,臀部重心往後,雙手握拳放胸前度。

步驟3:起來後,將右腳往右邊踢出,再下蹲。

步驟4:起來後,將左腳往左邊踢出,再下蹲。

步驟5:重複連續動作30秒。

©youtube/Pamela Reif

Kneeling Squat

步驟1:跪在瑜伽墊上,雙腳距離與肩膀同寬。

步驟2:吐氣,臀部往雙腳坐下。

步驟3:吸氣,起來,重複連續動作30秒。

©youtube/Pamela Reif

Glute Bridge

步驟1:平躺於地,屈膝保持在舒適角度,雙手放置兩側。

步驟2:將背部往地面平貼,收緊肚子預備。

步驟3:吸氣,臀部抬起,再回到平躺姿勢。

步驟4:重複連續動作30秒。

©youtube/Pamela Reif

以下為帕梅拉賴夫(Pamela Reif)完整10分鐘提臀瘦骨盆的健身菜單,一起動起來。

資料來源/youtube/Pamela Reif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國研究:吃早餐可增加能量消耗更容易燃脂瘦身!

2020-04-08
觀念瘦身飲食方式飲食話題

根據最近美國一項研究顯示,不吃早餐以及少吃早餐的人,都可能不利於控制體重。然而每天同樣的卡路里攝入下,早餐吃的多的人,可以產生更大的飲食誘導產熱並且增加能量消耗,還能產生更強的飽腹感,減輕對甜食的渴望。所以,你還在不吃早餐覺得可以瘦身嗎?

美國研究:吃早餐可增加能量消耗更容易燃脂瘦身!

產熱(DIT)瘦身原理

當食物從嘴裡吃下去後,身體裡的內臟就開始運動,當胃腸要消化吸收食物,各種消化腺開始分泌,肝臟也開始處理吸收進來的各種營養。這些過程都會消耗能量以及產生熱量,尤其是肝臟,靜息狀態下是人體內產熱最多,溫度最高的地方。飲食誘導的產熱(DIT),也叫食物的特殊動力效應,指的是吃完東西後產熱的增加。冬天吃完飯身上暖和,夏天吃完飯滿頭大汗,都有飲食誘導產熱的作用。但是產熱並不是為了維持體溫,而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一個副產物。雖說人們曾經一度認為產熱跟晝夜節律關係不大,不過,熱本質上是個能量轉化的過程,人體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吸收進來,或直接利用,或轉化成糖原、脂肪等備用能源,儲存在人體各處。而能量代謝會受到晝夜節律的影響,所以產熱理應也會受到晝夜節律的影響。

吃早餐之後的熱量消耗更多

根據研究人員招募了16位年輕的男性進行試驗,這些人平均年齡23.6歲,以及他們BMI平均22.5,他們都身體健康且有睡眠規律。整體上來說,不管早餐還是晚餐,參與者們在吃飯後的靜息代謝率都有所升高,也就是出現了食物誘導的產熱,持續到飯後3.5小時。而且高熱量膳食引起的代謝率升高,更為明顯。而同等卡路里攝入的情況下,不管是高熱量膳食還是低熱量膳食,在早餐都能引起比晚餐更明顯的代謝率升高。尤其是吃了低熱量晚餐後,食物誘導產熱只持續了不到1.5小時,而後還進一步下降,導致產熱為負值。整體上,同樣的卡路里攝入下,早餐能比晚餐多產生1.5倍的食物誘導產熱,早餐多吃相比晚餐多吃,血糖和胰島素水平的波動更小,峰值更低。

早餐吃多,比晚餐吃多更健康

根據研究顯示,雖然晚餐能比早餐更能減輕飢餓感來產生滿足,但這一效果與吃了多少卡路里進去無關。高卡路里膳食和低卡路里膳食在晚餐產生的飽腹感相似,而在早餐,高卡路里膳食明顯比低卡路里膳食產生了更強的飽腹感,還減輕了對甜食的慾望。因此這樣看來,早上起來多吃些,不僅能增加能量消耗,還能減少每日的血糖和胰島素波動,減輕飢餓感和對甜食的慾望。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