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足底筋膜炎、扁平足是怎麼造成的﹖ 日本教授從足弓構造解析
1
足弓構造解析
足底筋膜炎、扁平足是怎麼造成的﹖ 日本教授從足弓構造解析
2
馬拉松賽前第4週的巔峰期訓練
3
關於我的SUPERACE吳哥窟超馬賽前準備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足底筋膜炎、扁平足是怎麼造成的﹖ 日本教授從足弓構造解析

2021-03-10
知識庫 跑步 運動生理 健走 觀念 知識 運動傷害

足弓對我們的影響從日常站姿、走路到跑步等生活和運動,擴及範圍之廣,其衍伸的常見問題如足底筋膜炎、扁平足更成為不少跑者心中永遠的痛。足弓是人體的靜態支撐結構,面對負載時,會保護足部構造與內部組織,吸收因變形造成的衝擊或失衡,並具彈性地積存能量、提升踢地力等作用。本篇深入探討足弓是怎麼保護我們的,也為你解析足底傷害如何產生,更教你一招有效舒緩足底筋膜慢性發炎的拉伸動作。

足弓的骨骼排列像座石拱橋

足部的縱弓構造含括了內側縱弓(從第一至第三蹠骨→楔骨→足舟骨→距骨→跟骨)與外側縱弓(從第四至第五蹠骨→骰骨→跟骨)。

足弓中的骨骼排列本身就像是石拱橋般,是維持弓形構造的基礎,如下圖。以前曾經很熱切議論過肌肉活動是否涉及這種弓形構造的靜態維持。有無數研究者對此議論紛紛,但根據Basmajian(1985)的彙整,以正常足部來說,在靜態的維持上弓形構造本身以及其連結的韌帶會同時發揮主要的作用,不見得需要肌肉的作用。然而一般認為,在承受龐大負荷的狀態或需要微調平衡之類時,肌肉也會 參與其中從旁輔助。

人類足部骨骼的排列就像石拱橋般
足弓中的骨骼排列就像石拱橋(如圖下)般,是維持弓型構造的基礎。此構造又由韌帶與其他支撐結構加以補強

韌帶是與骨骼排列構造同等重要的靜態支撐結構,而於內側縱弓的頂點處支撐著足部的是蹠側跟舟韌帶(彈簧韌帶)。這條韌帶強韌地連接起跟骨的載距突與足舟骨的下面。這條彈簧韌帶位於搭在跟骨之上的距骨中,比載距突更往前方突出,從下方支撐著連接足舟骨與幾塊軟骨的距骨頭。載距突與足舟骨之間沒有骨性的連結,而距骨頭就搭載於這條韌帶上。

足底短韌帶(蹠側跟骰韌帶)和彈簧韌帶一樣,於外側縱弓的頂點處結合,連接跟骨與骰骨的下面,是一條極為強韌的韌帶。足底短韌帶的淺層處有條足底最長的韌帶「足底長韌帶」,於深層處連結跟骨與骰骨,於淺層處則是連接跟骨與蹠骨,在維持外側縱弓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足部縱弓的靜態支撐結構(韌帶)
足部縱弓的靜態支撐結構(韌帶)

足底筋膜緊繃與發炎

於最表層連結起跟骨與蹠骨頭的這片結實結締組織稱為足底筋膜(如上圖)。腳趾那側會隨著腳趾背屈而拉扯附著部位,以結果來說,這個動作會拉抬縱弓。此結構稱為絞盤機制(如下圖)。一般推測,在步行或跑步的push off狀態中,足弓因為這種機制而變強,足部的彈簧便會被有效活用在推進上。

當腳趾呈屈曲姿勢或是在放鬆的狀態下,足底筋膜會鬆弛,沒辦法清楚摸到它,不過張力會隨著腳趾的背屈而增加,因此從足底的腳跟部位前端(跟骨隆突的遠端邊緣)附近開始,便可明確摸到在足弓中央處逐漸緊繃的筋膜。

足部絞盤機制
足部絞盤機制

跑者的足底筋膜有時會發生慢性發炎,不過在這類足底筋膜炎的案例中,因其構造使然,每個案例主訴的症狀百百種,有的人是足弓感到疼痛,有的則是腳跟疼痛。這種疾患若疏於適切的治療,很容易演變成慢性病,目前已知使用毛巾等讓腳趾背屈進行拉伸,或是進行所謂的踏竹板,這類拉伸動作都能發揮不錯的效果。

足弓是這樣變平的

足弓變低時所引發的問題大多為內側的問題。如前所述,距骨頭位於內側縱弓的頂點處,來自其足底側的支撐只有彈簧韌帶,並無骨頭的支撐。筆者得知此事之初也深感驚訝。實際上,我曾遇過一個足部旋前而足弓明顯變低的案例,仔細觀察其足部發現,距骨頭跑出這條韌帶的支撐而變得搖搖欲墜。在這樣的案例中,有不少主訴症狀是彈簧韌帶有明顯的壓痛,總覺得就構造上來說,內側縱弓會發生問題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外側足弓本來就比內側還低,幾乎沒看過這裡塌陷的案例,這點以構造來說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必須注意的是,雖然骰骨的疲勞骨折極其罕見,但外側蹠骨發生疲勞骨折的案例卻屢見不鮮。即便是為足弓塌陷所苦的人的腳,試圖拉伸縱弓構造施加外力時,要以肉眼確認足弓伸長的模樣應該不是件容易的事。請各位讀者務必測試看看。足弓的靜態支撐結構就是如此堅固。

限制前足部旋後的運動貼布
限制前足部旋後的運動貼布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一旦對足部施加扭轉的負荷,就能輕易造成足弓變低。請固定後足部,試著讓前足部旋後。肉眼即可看出縱弓變平坦了。這樣的狀況實際上會發生在支撐中且後足部旋前的情況下。後足部若在旋前姿勢下承受負載,光是這樣就會讓距骨幾乎從跟骨往內側崩塌,而前足部也會呈旋後姿勢,導致足弓變得平坦。

根據Arangio等人(2000)運用三次元力學模型來進行計算的研究,在距下關節位於中立位的狀態下,施加約70㎏重的負載,並讓後足部旋前5°,前足部便 會呈旋後姿勢,對第一蹠骨的負荷則變大了。此時,拉伸內側足弓頂點處的距骨頭與足舟骨之間的關節的力矩增加了47%,而拉伸足舟骨與內側楔骨之間的關節的力矩則增加了58%。

像這樣讓跟骨往內側倒,或是距骨頭、足舟骨逐漸往內側塌陷,是後足部旋前最具代表性的狀態,以結果來說,此舉讓內側的縱弓伸展而變得平坦,對內側的支撐結構強加了莫大的負擔。

順帶一提,在同一項實驗中,讓後足部旋後5°的情況中,拉伸跟骨與骰骨之間的關節的力矩增加了55%。

也就是說,旋後反而會加大外側縱弓的負擔。仔細觀察彈簧韌帶的纖維走向,看得出來是從後方外側往前方內側、往能限制前足部旋後的方向延伸。假設靜態支撐結構之核心的韌帶是依目的性配置而成,那麼便可得知在內側縱弓的維持中,對前足部旋後的控制果然十分重要。

足弓的靜態支撐結構相當堅固,但令人意外的是,一旦對足部施加扭轉的負荷,就能輕易造成足弓變低。

以筆者的經驗來說,實際上,沿著彈簧韌帶的走向貼上運動貼布(如上圖),強制前足部旋前,可以有效率地限制縱弓平坦化。考慮到關節的運動,並基於功能面的考量,筆者都會在競賽選手的腳上貼上限制前足部旋後的貼布,結果某天察覺到貼布的方向和彈簧韌帶的走向竟完全一致,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話說回來,若稍微換個角度,從確保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或是推進的作用端這樣的觀點來看,足弓在旋前姿勢中會變平坦的這種足部關節的特性,在「應對著地位置的少許錯位」、「在轉彎處、不平整的地面或是斜坡上移動時」、「快速剎車或有效率地變換方向或往側邊推進」等情況下,都是十分重要的功能。

各位不妨也試著從這樣的視角來觀察足部。

資訊

• 本文摘自台灣東販,大山 卞 圭悟著
《圖解 運動員必知的人體解剖學:理解人體結構,讓訓練效果最大化》一書。

本書特色

     結合最新運動科學知識與多年現場指導經驗,
     清楚全面地講解「運動時人體的狀態」。
 
本書作者為日本筑波大學體育系副教授,於1999年、2001年與2005年擔任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田徑日本選手團的培訓師,兼任JATI訓練指導者培訓講習會的講師,現場指導經驗豐富,最清楚運動員在訓練時最常見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訓練方式。
 
  要做出最有效率、最合理的動作,
  首先必須認識自己的身體。
 
本書主要針對肌肉骨骼系統的結構切入探討,希望藉由探討日常生活或運動中的身體結構,讓致力於訓練的人或競賽選手獲得助益,並另外費了些心思,透過一些圖片或身體相關的閒聊,讓一般人也能樂在其中。

更多《圖解 運動員必知的人體解剖學》資訊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許立杰
許立杰

馬拉松賽前第4週的巔峰期訓練

2019-02-13
全馬訓練許立杰專欄馬拉松跑步運動部落

本週是距離東京馬拉松(2019年3月3日)的倒數第4週,也就是俗稱巔峰期 (Peak) 的階段。

巔峰期的訓練要點:維持強化期的專項強度,同時透過最大化里程提高耐力。一言以蔽之,就是把里程拉高的同時,又能夠維持質量。藉此把基礎體能轉換為專項能力、進入最佳狀況,在馬拉松配速下,能跑得更長、並且更穩。

馬拉松賽前第4週的巔峰週訓練

我們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每個人的體能都無法永遠維持在最佳狀態,有高峰就會有低潮。對於一個嚴肅跑者而言,運用巔峰期訓練,是在賽前提高耐力、維持質量,有助將自己推向最佳狀態的階段。市民跑者Jay同時也是漢森馬拉松訓練法(Hansons Marathon Method)的實踐者,他大方分享個人的巔峰期課表,為下一場全馬賽事而努力的跑者們可依自身狀況參考。

如果從上週日的半馬調整賽 (21K@HMP) 來算,到本週六正好是一週。
我的課表是這樣的:

強度訓練:21 (半馬) + 9.6 (力量) + 16 (配速) = 46.6K 
強度訓練比例:30.8%

個人習慣在賽前第4週進行巔峰週訓練,本週的訓練量會是整個週期最高、強度訓練比例也是最大的;賽前第3週會採取強度維持但距離減量,最後兩週就是單純的賽前減量階段了。

因為恢復的關係,常態課表的強度訓練比例以10-20%為佳。例如每週跑100公里的跑者,跑在馬拉松配速以下里程,每週只需10-20公里即可。

如單週強度比例超過20%對我來說就是突破性質的課表,必須注意兩點:
1. 強度很高:所以訓練前充分暖身、訓練後收操、訓練中前後的營養補給都很重要,必要時需要搭配超補、吃能量膠。(該捨得就不要省,讓身體最大化發揮能力也是訓練之一,不然比賽是跑不出來的,你的消化系統也可能不習慣超補/吃膠)
2. 恢復時間長: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恢復,下一週通常需要搭配適度減量(Roll back)建議每3-4週進行一次循環為佳。

總結

了解自己身體的循環,知道狀態不會一直在巔峰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跑者建議3-4週可以安排一次突破課表,並且隨後搭配減量週恢復。訓練有素的跑者週期可以拉更長,例如Ryan Hall是 8 週減量一次。

如果對於全馬新手的要求是「1週至少能跑1個馬拉松的距離」,那對於進階跑者的對應說法「巔峰期時,1週能以馬拉松配速,跑1個馬拉松的距離」就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1週內能夠分次跑足 42.195K@MP,對我來說比賽八成沒問題,就很有信心了。

再囉唆一遍:

42K@MP 雖然是目標,但同時要搭配強度訓練比例原則。也就是說,如果跑量不夠,例如單週只有100K,那1週跑到42K MP 就超過 40%, 勢必得適度向下調整,例如MP配速總和30K即可。(白話翻譯:跑量不夠多,那你速度訓練就不能太多)

再囉唆第二遍:

保持循環是很重要的,超負荷後要給身體時間進行超補償,這樣你才會進步!很多人會誤以為進步是發生在訓練(破壞)的當下,其實不然。更重要的是在後頭發生的超補償(修復)。

千萬不要連續3週、4週不斷跑突破課表,這樣你的身體不會有機會吸收。也許你可以僥倖躲過這次,但就沒有下次了。(白話翻譯:沒有天天過年的。你看,這下年過完了吧?)

巔峰期已經是馬拉松訓練的關門階段,在此時所有的訓練對我來說是「雖然累人,但都很有信心完成」。最後3、4週坦白說進步也有限,能守成保持到起跑線上,就已經超過一百分。

不要妄想在此時再有大幅進步,告訴自己:「我已經練完了!」

許立杰的巔峰長跑跑速

關於許立杰沒有受過一天田徑訓練,長大才發現自己很喜歡跑步;參加過兩屆波士頓馬拉松,全馬最佳成績 2 小時 39 分。目前居住在加州,與同樣追求全馬夢想的夥伴一起努力著。
FB:Jay的跑步筆記

/ 關於許立杰 /
許立杰

沒有受過一天田徑訓練,長大才發現自己很喜歡跑步;參加過兩屆波士頓馬拉松,全馬最佳成績 2 小時 39 分。目前居住在加州,與同樣追求全馬夢想的夥伴一起努力著。

FB Jay的跑步筆記

分享文章
王心恬

關於我的SUPERACE吳哥窟超馬賽前準備

2016-12-12
馬拉松專欄跑步運動部落

運動對我來說,雖然不是最喜歡,但卻是生命中的一部分。由於爸爸本身是一位籃球員,他的運動細胞和體力都相當好,不只是籃球,其他像是棒球、壘球,爸爸也都非常熱愛,所以可以說我從小就在運動場上長大。

王心恬

與水相遇,好輕鬆

不過也因為如此,曾有過一度自己不太喜歡一直持續不斷運動。直到國中的暑假,我與媽媽一起回南投的外婆家度假,那裡有著我許多的親戚,他們都非常會游泳,甚至經常參加縣市的比賽。由於青少年的學習速度相當迅速,所以每天跟他們在一起的情況下,我便很快地學會了游泳。
 
漸漸地,我深深愛上也只愛游泳這個項目。或許對很多人來說游泳是不有趣的事,但對我來說,游泳卻是最輕鬆的事。因為自己本身非常怕熱,於是每每與水相遇之時,我的情緒便能得到緩和。在這樣無重力狀態之下的訓練,近期我也考到了潛水的進階證照,這樣就能夠自由自在地到處去潛水遊玩了。

游泳容易跑步難,緊咬牙根過三關

也因為這樣,過去沒有參加過鐵人三項的我,兩年前剛好遇上朋友的邀約,進而瞭解到這個運動項目。鐵人三項有跑步、騎車、游泳,而我發現大部分的選手最難克服的是游泳這關,如果能夠征服,也就離完賽不遠了。再加上自己本身較缺乏耐心,還好鐵人三項有三個項目,我只要想到當游泳快游膩時,就可以轉換到另一個項目,心情便會舒緩許多,也較有動力繼續下去。而對於游泳完全沒問題的我來說,更沒有說不的理由。
 
雖然游泳很容易,但跑步可不是如此。過去幾乎沒有在跑步的我,那次的鐵人賽剛好也是我第一次的跑步,我幾乎是用跑走的方式完成最後這10K,期間的感受相當痛苦,但為了完賽,只好緊咬著牙硬撐過去。而後也因著這個難忘的經驗,使得我從跑步從未超過7公里。

王心恬參加CHALLENGE Taiwan鐵人三項比賽。 王心恬提供

原來跑步沒有想像中的難

直到去年的台北馬拉松被邀約挑戰半馬,雖然當時的我仍對跑步有些害怕,但已經挑戰過幾場鐵人賽的我認為:逃的了一時,逃不了一世,所以我放鬆心情,在沒有想法的情況之下,只花2個半小時就通過終點線。那時,我才發現,原來跑步沒有想像中的難。
 
雖然平時工作很忙,但因著越來越熱愛運動的關係,我開始學會督促自己要按時運動。通常我會藉由報名賽事強迫自己在工作之餘擠出時間加緊練習,或是在閒暇之餘盡量參與喜好運動朋友群的各式各樣活動,甚至因著運動而被廠商注意,運動的工作邀約也漸漸增多,我也會將此排為優先順序,因為只要一想到能邊工作邊運動,就覺得好開心呀!

用跑步的方式體驗旅行的意義

雖然如此,這兩三年下來,我的跑步雖然進步不快,但至少有漸漸進階到半馬程度,但仍認為這就是極限。直到前陣子我在我的好友林義傑的臉書上看到他分享的SUPERACE吳哥窟超馬賽資訊而引起了我的興趣。我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愛自己旅行的女孩,吳哥窟也一直是我其中一個想去的地方,只是那裡的地形較險峻,若單獨行動恐怕會有危險。

而這個活動雖然需要113K的距離才能完成,但是能夠用跑的方式在三天內看見吳哥窟的名勝古蹟,真的是一個相當不同的體驗,另一方面也是能夠在這個不知盡頭的路程上挑戰我自己的耐心,因為這一直是我個性需要磨練的部分,也希望透過此比賽能夠讓自己更加進步,於是我便鼓起勇氣決心挑戰這場比賽。

不過我自己知道對於跑步這塊的基底不深,所以從報名那一刻起,我也為此做了許多準備,特別是肌力的部分。由於工作需要經常走秀或演出,長期之下,我的膝關節和髖關節常會感到不適,經詢問後才了解是因為肌力不足的關係,更何況這次又要挑戰如此長的距離,所以我就藉由健身房的重量訓練來更加強不足的地方。
 
其實真的還蠻期的,雖然字義上是說挑戰,但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旅行。途中無論吃或住皆要自己打理,從頭到尾須背著自己所有的裝備奔跑,這不只是一種體驗,也是學習另一種野外求生的技能。不過因為是要用雙腳體驗完這113公里,我也有些害怕腳上會長出許多水泡以及天氣過熱,不過義傑說水泡及是消業障,所以不要害怕,跑就對了。

擇你所愛,運動就是一件開心的事

一直以來,運動對我來說就是興趣取向,我從不認為一定要運動才是最好的,如果你想運動但還不知道要選擇哪一個項目,建議可以多嘗試,選擇能讓自己開心、放鬆的種類,就像當我每次遇到挫折的時候,也都是藉由自己喜愛的項目來紓壓,奮戰幾小時後過後,回頭再想那些,似乎很多事情都無所謂了。
 
就超馬賽而言,在制度上一個具有好的保護傘下的比賽,安全性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只是在參加前首先你可以先問自己是否喜歡這個地點?以及是否喜歡跟很多人一起相互幫忙、夜宿,認識新朋友…等,如果這些都沒有問題,其實不管過往有沒有超馬的經驗,都很適合參加這類型的賽事。

在不同的階段,運動對我來說也有著不同的意義。此時此刻將要出發前往吳哥窟參加SUPERACE所舉辦的超馬賽,對我來說就是很開心的一件事,帶著體驗和享受旅程的心,期待著過程中將會發生的事情。

關於王心恬王心恬,暱稱糖果王,台灣模特兒。
2009年正式出道,走過大型時裝及精品珠寶品牌秀。因熱愛畫畫,於2011年出版第一本個人圖文創作繪本《鳥事》。
時尚、運動、插畫皆是她生活中最喜愛的事。

/ 關於王心恬 /
王心恬

王心恬,暱稱糖果王,台灣模特兒。2009年正式出道,走過大型時裝及精品珠寶品牌秀。因熱愛畫畫,於2011年出版第一本個人圖文創作繪本《鳥事》。時尚、運動、插畫皆是她生活中最喜愛的事。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