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年輕,愈來日方長,愈要珍惜膝蓋!」20多歲到30多歲的人必須把這句話銘記在心。也許有人會覺得很荒誕,因為這個年齡的人起碼還得再等30年以上,也就是等到60歲以後膝蓋才會亮起紅燈,才能體會用自己的膝蓋生活有多麼重要。因為隨著年紀增長,軟骨自然而然會受到磨損。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1. 半月軟骨(半月板)的損傷和破裂是「關節炎」的開端。
2. 軟骨損傷是無關「年齡」的疾病。
3. 膝關節是對於外傷、衝擊和反覆施加的壓力非常脆弱的部位。
4. 半月軟骨也承受不住壓力。
5. 不要錯過就醫黃金時機,如果膝蓋出現疼痛症狀,立即就診。
人人都有機會罹患關節炎。膝軟骨和韌帶多多少少會因為過度激烈的運動或意外的衝擊而受到損傷。有些人認為關節炎不像「癌症」一樣會帶來生命威脅,等閒視之,殊不知病情會在不知不覺間加重的疾病就是「關節炎」。
像是20多歲和30多歲的人容易因為激烈的運動,如足球、籃球和冬季滑雪等,造成半月軟骨(半月板)與十字韌帶受傷。還有用錯誤姿勢進行深蹲、在特定部位施加力量的瑜珈動作,和不考慮體重的超量跳繩等運動,都會對膝蓋重複施加壓力。
我們在本書一再強調,運動雖好,但如果運動量和運動強度超過自身負荷範圍,就會變得有害無益。特別是往特定部位重複施加壓力的姿勢只會帶給膝蓋負面影響。各位只要想一想運動量和肌肉量都很足夠的年輕足球選手其膝關節的健康管理就能理解。請謹記在心,膝關節是非常脆弱的部位,經不起外傷、衝撞和重複施加壓力帶來的傷害。
• 原因:因為激烈運動,導致運動傷害或半月軟骨(半月板)的退化。
• 症狀:在盤腿坐時、屈膝時、上下樓梯時、蹲坐時、轉身時,感到突如其來的劇痛。膝蓋無力或是關節嚴重腫脹,每次膝蓋動作的時候都會因為疼痛,活動受限。
我們需要一定的常識才能找出膝蓋痛的原因,好好治療膝蓋。其中,我們必須先了解的就是半月軟骨(半月板)。因為半月軟骨的損傷無關年齡,是非常脆弱,易發生問題的部位。
首先要熟悉的是半月軟骨這個名稱。會稱之為半月軟骨或半月板,是因為它是長得像新月狀的C形軟骨,介於膝蓋上下與內外側。厚度和位置的模樣就像「薄板」般,所以又被稱為「半月板」。
「半月軟骨(半月板)」就像是在木頭砧板上放了兩個薄薄的大盤子,在盤子上頭又疊上另一塊木製砧板。半月軟骨正如其名,非常脆弱,無法承受外界壓力,會因外傷、衝擊和反覆的壓力而受損。 人們受到外傷後會感到疼痛和運動障礙的原因,最常見的就是半月軟骨受損。最常發生半月軟骨損傷的年齡層是,喜好從事運動或跳舞等需用轉動膝蓋的20歲至30多歲的年輕族群。
「半月軟骨」作用為膝蓋上下骨頭(股骨和脛骨)之間的緩衝,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吸收膝蓋承受的外界衝擊,使關節液平均分散。纖維軟骨具有彈性,圍繞著膝蓋上下骨頭(股骨和脛骨),能分散及減少軟骨承受的壓力,讓施加於膝蓋的力道得到平均,起到保護關節的作用。
萬一外部壓力導致我們的膝蓋彎曲或前後左右嚴重凹折時,脆弱的「半月軟骨」會變得怎樣?不覺得光想就可怕嗎!
.「 半月軟骨(半月板)」除了運動受傷的情況之外,也會因老化退化,或是因身體畸形而受損。人們40歲之後,半月軟骨的彈性會急遽變差,縱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小衝擊也會使其破裂。半月軟骨受損經常發生在平日屈膝做家務的女性身上。
• 運動傷害:喜愛從事足球或籃球之類的激烈運動是造成年輕族群運動傷害的主因。還有長時間重複作某特定姿勢、造成膝蓋壓力的瑜珈、跳繩和伸蹲動作等,也是造成半月軟骨破裂的原因之一。
• 非接觸性傷害:比起外在衝擊造成的傷害,突然改變行動方向,或是緊急靜止,或是滑倒等的非接觸性傷害,也會造成半月軟骨破裂。半月軟骨(半月板)的破裂是為緩解突如其來的動作衝擊到骨頭。
• 退化性變化:沒有特別碰撞,年齡增長為半月軟骨破裂的主因。年紀介於45歲左右至60歲出頭的人,半月軟骨容易因老化而破裂,還有經常屈膝或其他會添加軟骨壓力的生活習慣,也會造成內側半月軟骨破裂。
假如是平常不太運動的人,一動膝蓋出現了壓迫或是刺痛等症狀,並且持續好一陣子,則可懷疑是「半月軟骨」受到傷害。如果患者沒能察覺軟骨已經受損,置之不理,則患者的肌肉和肌肉量會隨著時間減少,腿跟著變細。如果覺得關節緊繃、上下樓梯或走在高低起伏的路上失去穩定性,一定要盡早到院就診。
• 膝蓋移動的時候發生疼痛。
• 盤腿坐,或者是彎曲膝蓋的時候,又或者是上下樓梯的時候,膝蓋劇痛。
• 蹲坐或轉身的時候會產生疼痛症狀。
• 屈伸膝蓋會覺得不順,且有疼痛症狀。
當患者「半月軟骨(半月板)」受損,為使軟骨再生,醫生經常選擇動移植手術,不過相較使用自體軟骨移植,「幹細胞」移植手術對於減少疼痛和軟骨再生等各方面,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患者的半月軟骨損傷程度還不太嚴重的時候,醫生會實施保守療法,用夾板輔以繃帶和消毒水,固定破裂的軟骨部位1至2週。
如果患者的半月軟骨不是受傷,而是因為破裂,須進行手術的情形,則患者在術後4到6個月要節制運動量。術後1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肌肉完全恢復則須約6週。為了保護手術部位及提供良好的穩定性,患者要使用4到5週的拐杖。另外患者在以不會誘發疼痛為前提,進行關節與肌肉強化運動會更好。
• 本文摘自高寶書版,高湧坤著《一輩子不疼痛的膝關節:關節與軟骨再生醫學權威教你膝蓋用到100歲》一書。
本書特色
★ 知名關節與軟骨再生醫學權威專家高勇崑院長的膝蓋保健法★
百歲時代來臨,想要隨心所欲地享受生活,就要開始為各種關節問題做好準備!
關節炎是導致許多人生活品質低落的一大主因,不僅痛起來超乎想像,長期不適更容易造成憂鬱;若能趁早學會正確使用膝蓋,便能邁入快樂的百歲人生!
與年紀無關,人人皆有可能得到關節炎,因此別再把膝蓋不舒服看成小事了。本書提供膝蓋自我檢查表,只要符合兩項以上,就要特別留意,並開始保養膝蓋。
不良的生活習慣與姿勢才是膝關節炎的常見病因。
久坐不動、愛翹腳與盤腿坐、長期維持相同姿勢、體重過重、熱愛菸酒等皆會為膝蓋帶來負擔,書中會告訴你應該盡量避免的行為,以幫助延長關節壽命。
運動的同時,請注意膝蓋發出的警訊。
熱愛跑步、重訓、球類運動的人請注意,運動過量有時反而對膝蓋有害。本書將解答關於膝蓋與運動的各種疑問,讓你減少膝蓋損傷的機會。
你知道嗎?關節炎是可以預防的。
關節炎是與生活型態有關的慢性病,而預防的祕訣就是:維持適當體重、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持續進行肌肉強化運動。書中將傳授最重要、最實用的知識與技巧。
不論幾歲,想在下半生擁有自如的行動力,現在就該開始好好保養膝蓋。
更多《一輩子不疼痛的膝關節》資訊 請點此
飲水量對於我們人體到底有多重要?要知道人體含有60-70%的水,並且我們經常透過汗水及尿液不斷從體內流失大量的水份,因此,為了避免脫水就必需要補足每日的飲水量。然而,每日我們該喝進多少的水才算真的足夠?關於這點有許多不同的看法!首先,人體水份的流失有分為:無體感的流失(450-1900毫升)、尿液(500-1000毫升)、呼吸(250-350毫升)以及糞便(100-200毫升)這幾個區塊,在不計算有體感的流失水份之下,每日基本上要補足1300-3400毫升左右的流失量。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建議,成年男女每日分別需要攝取3700-2700毫升的飲水量;而歐洲食品安全局的資料建議為2500-2000毫升的飲水量,臺灣衛生署的建議飲水量則為1500-2000毫升左右;這些飲水量皆沒有考量活動行程與生活環境。另外,在國外也有著8x8的飲水守則,就是每日飲水量為8盎司(237毫升)喝8杯,儘管這一個飲水規則背後的科學證明很少,但就是告訴你飲水量對於我們身體十分的重要,至於到底有多重要?以下將告訴你每日補充足量水份所帶來的六種好處。
在艷陽高照的天氣下如果不適時的補充水份,我們的身體就會出現疲憊甚至脫水的現象。如果損失的水分佔到人體水分的2%左右時,則會產生明顯的脫水現象,但是,運動員因出汗而損失多達6-10%的水分並不罕見,因為,這可能導致改變體溫控制、減少動能和增加疲勞感,同時,它也會使得身體和精神上的訓練變得困難得多。所以,最佳的水合作用可以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甚至可以減少高強度運動過程中產生的氧化逆境(oxidative stress)又稱為氧化壓力,如果你進行劇烈運動並傾向於大量出汗的時候,那麼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取可以幫助身體發揮出最佳的狀態。
我們的大腦也會受到水和狀態的強烈影響,有研究表示,即使輕度脫水例如體重減輕1-3%也會損害腦部的功能方面。在一項針對年輕女性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運動後流失掉1.4%的水份會損害情緒和注意力,同時,也會增加頭痛的頻率;另外,這個研究小組的成員也對年輕人進行類似的研究,他們最後發現流失約1.6%的水份對於腦部的記憶力有害,並增加了焦慮和疲勞感。對於體重68公斤的人來說,流失1-3%的水份等於體重減輕0.5-2公斤,光這個數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很容易流失,更不用說在高溫的天氣或劇烈運動的強況之下。
有研究表明,頭痛是脫水的最常見症狀之一。根據2018年發表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裡的一篇研究有說到,他們針對393人的研究發現,有40%的參與者因為身體脫水而出現頭痛的現象;更重要的是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喝水可以減輕經常性頭痛人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項針對102位男性的研究發現,每天額外喝50.7盎司(1500毫升)的水,可顯著改善偏頭痛特定生活質量量表(偏頭痛症狀的評分系統)。再加上喝更多水的男性中,有47%的人報告頭痛有所改善,而對照組中只有25%的男性報告有頭痛症狀。但是,並非所有研究都同意這樣的結果,有一些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卻沒有這樣的效果,所以,就會需要展開更多相關的研究來確認,增加水合作用是否能改善頭痛的頻率及症狀。
便秘是現代人常見的身體問題,除了生活的壓力之外最常見的就是飲水量的不足,正因為飲水量低是男女老少便秘的危險因素之一,所以,通常會建議增加水份的攝入量作為治療方案的一部分。同時,在2017年所發表的一篇研究到告中表明,富含硫酸鎂和硫酸鈉的礦泉水,可有效改善便秘人群的排便頻率和黏稠度,因此,對於患有便秘的人來說飲用含有鈉與鎂的礦泉水特別有幫助。
除了常見的便秘之外,有許多的女性因為憋尿以及不想在外面上廁所,所以會造成飲水量下降的情況,因此,容易在泌尿系統中形成礦物質晶體塊又被稱為結石,最常見的就是在腎臟中形成的腎結石,而水份攝取量高就會增加流通腎臟的尿液量,這將會稀釋了礦物質的濃度,讓這些礦物質不易於腎臟中結晶並形成團塊。
要減肥瘦身就必需要多喝水,這句話相信有許多的人都有聽過,這是因為水可以增加飽腹感並提高新陳代謝率。有一些證據也表明,增加水的攝入量可以稍微增加新陳代謝來促進體重的減輕,這可以增加每天燃燒的卡路里量。在2013年對50名體重超重的年輕女性,進行一項為期8週的水誘導生熱對於體重指數和身體成分的影響研究指出,每日在飯前額外喝16.9盎司(500毫升)的水,在持續8週之後與他們的研究前測量結果相比,體重與體脂都有明顯的減少。
資料參考/draxe、NCBI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