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週台灣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的死亡人數快速攀升,除了有年紀的銀髮族之外,有許多的重症案例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皆含有慢性疾病史,其中肥胖是導致這波疫情染疫後快速惡化的原因之一。然而,在之前根據國外的一項研究的報告中發現,當BMI值越高與超重相關的健康風險(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就會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BMI 數據本身並不是衡量「健康」,而是衡量「身材(肥胖程度)」,例如你雖然在健康體重範圍內,但過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是你肌肉發達體脂較少,讓BMI值落在超重範圍內。
然而,在近期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進行了一項研究分析,這個研究指出當BMI超過30的人,一旦染上新冠肺炎(COVID-19)將有可能會提升住院風險約113%,同時需要接受重症治療的機率也提升為74%左右,而死亡的風險更是提高約48%左右,還有可能會影響日後接受疫苗注射的防疫效果。
除此之外,根據《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的文章也特別指出,當太胖或太瘦平均讓你的壽命比預期少4年左右,而這項研究涉及英國近200萬人的實驗,研究人員曾實驗中發現,從40歲開始,BMI在健康範圍的人死於疾病的風險最低,而BMI過高或過低的人具有壽命縮短的風險。
然而,我們都知道BMI只是一個對於個人肥胖的最粗略判斷,但其實只要身處於肥胖的狀態就是一種身體內部發炎的狀態反應,這樣的情況就有可能會加速身體免疫系統全力運作,一旦過於強烈的病毒入侵身體時,就很容易讓長期處於疲勞的免疫細胞發揮原有的戰力對抗外來病毒,這也就是為何有許多的肥胖者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慢性疾病,再加上有可能肺功能也會下降,因此,只要遇上這波新冠肺炎(COVID-19)時,罹患重症並發展成死亡的機率就變得更高。
根據發表於臨床醫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的一項報告表示,大多數的肥胖族群容易形成免疫功能失調,只要一遇上過強的病毒如新冠肺炎(COVID-19)的侵襲,就會讓原本較弱的免疫系統變得負擔過重,導致重症的狀態。
有許多的專家學者都認為要將肥胖者納入新冠肺炎(COVID-19)的高危險族群,來進行疫苗的施打類別順序,但英美的醫學界專家卻一致認為,過於肥胖的族群則應該要先適度的減重,將體內的免疫能力提升,才能更有效的發揮疫苗的功效。
根據美國期刊《Journal of Nutrition》中的一項新的研究建議,一天吃兩餐即可有效的降低BMI值。根據期刊在研究中顯示,一天吃三餐的族群其BMI值會隨著增加,而且人們每天用餐的次數越多和吃的點心越多,BMI增加的幅度會越大。此外,在研究過程中顯示,在晚餐後到隔天早餐的這段時間中,至少18小時的禁食比起12~17小時的禁食族群有更低的BMI值。
另外,研究中也顯示那些每天堅持吃早餐的人們,其BMI值是呈現明顯下降的狀態,這是由於睡眠期間腸胃都處於休工狀態,如果起床後不吃早餐就無法啟動腸胃,也可能讓身體誤以為還在休眠期間,將會影響基礎代謝率。根據麻省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edical School)曾對飲食習慣和肥胖之間的關係,找來499名參與者,進行為期1年的研究,結果發現早上跳過早餐,跟肥胖有著顯著的相關。經常不吃早餐的人(受測期的75%都沒有吃早餐),比起固定會吃早餐的人(受測期的95%都有吃早餐),肥胖風險高出4.5倍。
還有那些把早餐當最豐盛的一餐的族群,其BMI值與把晚餐當最豐盛一餐的人們比起來,有明顯的下降。至於午餐吃的比晚餐豐盛的族群體重也減輕很多,但是效果還是不如早餐豐盛的人明顯。 有一些潛在的因素可以解釋你的飲食時間和份量如何影響你的體重。在此研究裡,有一位研究人員表示,吃早餐不僅能在短時間內減少了飢餓感,而且還能降低飢餓素的飆升。這很重要,因為它也能抑制渴望,並防止你之後的暴飲暴食。
資料參考/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Wiley Online Library
責任編輯/David
自從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之後被稱做為COVID-19(新冠肺炎)在2020年開始引發全世界大流行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找尋維持與提升免疫力的方式,以防止疾病的肆虐。關於提升免疫系統的方式,根據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的說法,運動訓練能使得我們的身體保持敏捷、肌肉柔軟及器官健康等功效,最終能減緩與降低疾病的發生機率,甚至於可以幫助人們活的更加健康與長壽。
然而,進行充分的運動與訓練是否也能降低COVID-19嚴重感染的機會?發表於哈佛健康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表示,養成日常運動及訓練可能有助於保護感染COVID-19的人免於重病的風險。這項研究包含來自48,000名成年人的數據,並由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完成;該論文還提到了運動生命體徵的關聯,這項是針對美國超過48,000名COVID-19陽性確診者所進行的研究(研究是在醫院許可之下進行)。
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大型醫療保健系統-凱撒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在2020年1-10月期間北診斷出患有COVID-19的48,000名18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研究,並詢問兩個常見的問題:
1.一般你每週有幾天會進行中度到劇烈的運動訓練?(0-7級)
2.一般你每週會進行幾分鐘的運動訓練?(10、20、30、40、50、60、90、120、150或更多)
這些參與研究的成年人,依據每週的運動量與強度將他們分為三組,這三組分別是:第一組每週運動150分鐘以上、第二組每週運動0-10分鐘及第三組每週運動11-149分鐘。其它須考慮的參數包含年齡、性別、種族、糖尿病、生活方式、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疾病等問題。參與這項研究的羅伯特博士說,即使我們在分析中控制了肥胖和吸菸的變數,但我們依然看見不運動的人與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的人相比,運動量低的這組因COVID-19症狀入住加護病房(ICU)和死亡的風險來的更高。
凱撒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的家庭和運動醫學醫師薩利斯說,成年人每週應該至少進行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及訓練,或者是每週進行75-150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另外,她也特別補充說道,就算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運動或訓練,但即使每天進行30分鐘的步行或快走,也可有效的幫助身體抵抗病毒,當然也包含COVID-19。
萊斯特大學首席研究員湯姆耶茨在一份研究中也表示,我們都知道肥胖以及虛弱是影響COVID-19結果的關鍵因素,因此,無論你的體重如何只要不運動就會提升感染疾病的風險性。
這些研究也說明,人們不應該等待COVID-19或其它的疾病,來見證定期運動與訓練是如何幫助你身體更加的健康;然而,接種疫苗、維持身體運動訓練習慣及健康飲食方式,都能提供身體的免疫功能獲得提升,但你真的不應該忽視日常的清潔與防疫習慣。另外,有研究也表明,中年以上的人養成每週固定運動150分鐘以上,將會對於老年時的腦部功能有所影響,經常運動及訓練可降低罹患癡呆症的風險約30%,所以,千萬不要偷懶不運動。
資料參考/sciencedaily、cnbc、bmj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