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林郁婷打敗東奧銅牌女將 勇奪生涯第二面世錦賽金牌
1
林郁婷打敗東奧銅牌女將   勇奪生涯第二面世錦賽金牌
林郁婷打敗東奧銅牌女將 勇奪生涯第二面世錦賽金牌
2
於東京奧運奪銀的射箭男團之一、台師大射箭選手魏均珩
助中華隊奧運奪牌!運動科學國家隊為射箭國手增加穩定性
3
李智凱世大運摘金 運動心理增能課程立功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林郁婷打敗東奧銅牌女將 勇奪生涯第二面世錦賽金牌

2022-05-20
話題 武術競技 新聞 賽事

台灣女子拳擊好手林郁婷遠赴土耳其伊斯坦堡參加 2022 年世界女子拳擊錦標賽,歷經連日奮戰,昨(19日)於 57 公斤級決賽,以 4:1 擊敗去年東京奧運銅牌、義大利女將泰斯塔 (Irma Testa),勇奪金牌,這也是她生涯中第二面世錦賽金牌。

林郁婷打敗東奧銅牌女將   勇奪生涯第二面世錦賽金牌
林郁婷打敗東奧銅牌女將 勇奪生涯第二面世錦賽金牌 ©教育部體育署競技運動組

現年 26 歲林郁婷於 2018 年新德里世錦賽,就曾於 54 公斤級為台灣獲得首座世界拳擊錦標賽金牌;2019 年她轉戰 57 公斤級,獲得一面世錦賽銅牌。

揮別了去年在東京奧運意外落敗的遺憾,林郁婷今年世錦賽參與 57 公斤級,一路過關斬將,並在昨晚決賽中,面對身材條件類似的義大利名將泰斯塔,以主動出擊頻頻猛攻,最後以 4:1 擊敗這位東奧銅牌得主,拿下生涯第二面世錦賽金牌,也締造稱霸兩個量級的紀錄。

林郁婷對戰義大利名將泰斯塔
林郁婷對戰義大利名將泰斯塔 ©IBA.Boxing

有趣的是,此場戰役林郁婷在場外與賽前賽後不時模仿網紅搞笑動作 - 九天玄女「降肉」pose,表示是為自己帶來好運,想必仙人加持真的帶來一路贏下去的好運氣。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中央社、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助中華隊奧運奪牌!運動科學國家隊為射箭國手增加穩定性

2021-07-27
武術競技綜合運動心理趨勢奧運新聞話題

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東京奧運會不僅是各運動大國激烈競爭的場域,也是展現「運動科學」實力的重要舞臺。台灣由國家訓練中心邀集國內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專家組成運動科學小組,整合國內各主要大學運科研究團隊及國訓中心運科處資源,應用運動科學協助選手減少運動傷害以提升競技表現,往奪牌目標邁進。中華男子射箭代表隊甫為中華隊奪得銀牌,總召集人相子元教授表示: 射擊與射箭運動較不受體型限制,是台灣優勢運動項目,希望能妥善運用運動科學資源達成奪牌目標。

於東京奧運奪銀的射箭男團之一、台師大射箭選手魏均珩
助中華隊奧運奪牌!運動科學國家隊為射箭國手增加穩定性 (圖為在東京奧運奪銀的射箭男團之一、台師大射箭選手魏均珩)

運動科學小組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研究講座教授相子元擔任總召集人。他提到,運動科學團隊在幕後默默幫助我國參加奧運會的教練及選手,依照各代表隊訓練與競賽需求,提供相關運動科學與醫學防護的支援;國訓中心的運動科學小組主要聚焦在奪金聲望高的選手上,給予最高等級的運科支援,以專案團隊的運作模式,協助各運動代表隊積極備戰東京奧運。國訓中心內設之運動科學處亦提供完整到位的運科即時服務,扮演好教練與選手背後的支柱,提升我國競技運動實力,達成奪牌目標。此外,科技部也籌組「精準科研計畫」,結合科學與科技的方法來幫助重點運動項目之選手,並開發更多創新之科技設備,為下一屆奧運作準備。

運科支援涵蓋相當廣,包涵生理體能、生物力學、運動心理、營養生化、醫學防護、運動資訊等等。相子元表示:「在執行運科工作時,必須先整合規劃後再同步實施,根據客觀量化的科學數據,找出各單項及選手的訓練需求,定期監控選手表現並彈性修正運科支援內容,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

以射擊及射箭這兩項需要穩定性及高技巧性的運動項目為例,運動科學小組整合了運動心理及生物力學領域,提供代表隊選手完整的心理技能訓練,提高選手抗壓性及專注力,擬定賽前心理計劃及比賽之專注計劃,亦針對瞄準的穩定性,從生物力學角度進行射擊及射箭專項技術診斷,透過量化分析與即時回饋,提供瞄準技術力學指標作為技術調整之依據;利用瞄準分析訓練系統,更有利於控制好晃動規律,增加穩定性,延長穩定期。

相子元表示,射擊與射箭運動較不受體型限制,非常適合亞洲國家發展,也是台灣優勢運動項目,希望射擊與射箭代表隊能妥善運用運動科學資源,在奧運期間將身心調整至最佳狀態,達成奪牌目標。

運科團隊持續開發在手機上即時呈現槓鈴軌跡與數據
運科團隊持續開發在手機上即時呈現槓鈴軌跡與數據

另外,舉重也是台灣奧運代表隊重點金庫之一,相子元在多年前即針對舉重隊需求,開發舉重即時技術回饋系統,協助舉重隊在2016年里約奧運摘金。這兩年更進一步結合科技部「精準科研計畫」舉重運科團隊,利用影像分析技術及人工智慧開發出智慧型槓鈴軌跡追蹤系統,應用於舉重隊日常訓練,不僅可協助教練針對選手動作進行修正,亦可藉由量化參數與軌跡變化作為預防訓練傷害的重要指標;其中槓鈴移動軌跡的辨識,可透過電腦運算即時呈現軌跡與數據,也可直接在手機上即時顯示,希望舉重隊能在運動科學團隊的支援下,確實發揮訓練績效,在東京為我國延續奧運奪金戰績。

運動科學小組

國訓中心內設的運動科學處自 2016 年起,開始擴大後勤支援團隊,進駐碩博士級的生物力學、體能訓練、運動防護、物理治療、運動心理、運動營養等專業人員,已逐漸成為支援國家代表隊運科主要人力,為了落實運科支援工作,近年來國訓中心運科處安排運科人員長期隨隊,依據教練需求進行例行性之運科檢測與評估,整理出選手身體狀況資料,提供教練在擬定與修改訓練計畫的參考依據。 近年台灣在重要國際運動賽會獲得佳績,如 2017 年台北世大運、2018 年雅加達亞運,運動科學皆扮演重要關鍵角色,希望台灣奧運健兒在運動科學團隊支援下發揮訓練績效,全力在 2020 東京奧運上發光發熱,展現台灣競技與運動科學實力。

運動科學小組召集人相子元教授主修生物力學,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因熱愛運動,在美國即從事運動醫學博士後研究,自 1994 年返台後第一份工作便是國訓中心運動科學研究員,之後轉任教職。其研究曾多次榮獲行政院體委會及教育部運動科學研究獎勵,也是國內第一位以運動科學專業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學者,在運動科學應用於競技訓練及運動產業上,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專家。

台師大運動競技學系研究講座教授相子元擔任這次運動科學小組總召集人
台師大運動競技學系研究講座教授相子元擔任這次運動科學小組總召集人 ©科技生活TechLife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李智凱世大運摘金 運動心理增能課程立功

2017-08-23
賽事新聞台北世大運武術競技話題

競技體操國手李智凱23日在鞍馬項目,完美演出,拿下15.300分的佳績,奪下金牌,是我國在世界大學運動會睽違12年來的第一面金牌。這背後,除了選手、教練的努力,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防護團隊的協助,讓李智凱順利挺過兩星期前一次訓練的傷勢,也是功不可沒。

李智凱世大運摘金談心理素質的重要

貼身負責競技體操隊的國訓中心防護員王瑞翔透露,本次世大運賽會前兩星期,李智凱在一次訓練過程,前空翻失敗、頭先著地,導致頸部受傷。最後衝刺階段,李智凱不論訓練、比賽,王瑞翔都在活動前,做一些運動防護處置,讓李智凱能夠盡情展現訓練成果,爭取最佳成績。
 
王瑞翔是從2015年7月開始,投入國訓中心競技體操隊的運動防護工作;兩年多來,除了另有工作要務,他的作息幾乎就跟著競技體操隊,和選手們培養了絕佳的情感。去年,李智凱取得里約奧運的參賽資格,卻在賽前1個月右腳骨裂,王瑞翔全程陪同復原、參賽,更是建立了革命般的情感。

防護員運動心理增能 提供阿凱多元協助

為了強化李智凱的肌力展現,王瑞翔在訓練、比賽前,都會為李智凱進行貼紮,訓練、比賽後,也都會澈底進行放鬆,讓李智凱的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
 
同時,在執行長林晉榮的要求下,國訓中心運動防護團隊也從今年起,和中心運動心理師陳美綺合作,進行運動防護員的運動心理增能課程;一方面強化運動心理和運動防護的互相了解,進一步合作,一方面也讓貼身照顧選手的運動防護員,遇到比賽臨場狀況,能即時提供運動員應有的心理協助。
 
談到這部分,王瑞翔表示,李智凱的心理素質,一直受到外界的質疑;經過運動心理增能課程,他的確能夠給予李智凱,更貼近臨場狀況的協助,而這次決賽的完美演出,也許也是一次成功的印證。
 
這次世大運鞍馬單項決賽前一天,剛好是王瑞翔的生日,他許下生日願望,期待李智凱能夠順利奪金;如今,生日願望成真,他說,「生日禮物我收到了」。

資料、圖片提供/國家訓練中心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