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日常做的深呼吸都正確嗎?練習橫膈呼吸才能緩和情緒與壓力
1
深呼吸
日常做的深呼吸都正確嗎?練習橫膈呼吸才能緩和情緒與壓力
2
常久站就暈、心跳暴衝?醫提醒這病正悄悄奪走你的活動力
3
染疫過這麼久仍心悸、胸悶   醫﹕瑜珈、太極拳可調節自律神經幫助病情
染疫過這麼久仍心悸、胸悶 醫﹕瑜珈、太極拳可調節自律神經幫助病情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日常做的深呼吸都正確嗎?練習橫膈呼吸才能緩和情緒與壓力

2023-03-25
知識庫 保健 書摘 觀念 呼吸訓練

比賽場邊最常聽到的一個詞是什麼?「呼吸!」然而,當有人要求你做一個深呼吸時,你會想到什麼?通常,你想像的是看著前方、上胸部鼓起,並抬高肩膀。大錯特錯!但人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首要原因就是世人對深呼吸的集體理解是錯誤的,人們想像的「深呼吸」和真正的深呼吸完全不同。如果你想改正這件事,你必須增加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也就是說,要發現、了解並檢視那些使你困惑的指令或你曾經相信的誤解,再學習正確知識並修正問題。

深呼吸
日常做的深呼吸都正確嗎?要緩和情緒與壓力必需練習橫膈呼吸才行! ©experiencelife.lifetime.life

呼吸的減壓特質(在充滿壓力的世界中如何減壓)

「做為一個尼安德塔人,你的胸廓在身體後方。你的脊椎是在身體中心而非後側,而胸廓位於脊椎後方」艾瑞克.古德曼博士(Dr. Eric Goodman)說。「你的肺部不會自己運作,只能聽從指令。你的軀幹應該可以擴張,你必須重新教育你的胸廓。槓桿和滑輪是發電機,要能收縮及放鬆。」註解3.

生活壓力
要讓呼吸能減緩壓力前,你必須重新教育你的胸廓。 ©sdmmag

註解3.

訪問於 2019 年 4 月 10 日。古德曼博士以使用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手勢作為「量尺」而聞名,並進行髖關節鉸鏈動作及延伸背部(非凹折背部)。 如果你認為我們哺乳類在呼吸方面是演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可以再思考一下。《歐洲呼吸期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三億年前,現代爬蟲類的祖先離開海洋,開始在空氣中呼吸。攝氧量最高的兩大類脊椎動物隨後演化,也就是哺乳類和鳥類。雖然兩類動物在許多器官的生理機能上有相似之處,這兩條演化路線的最大不同就在於鳥類的肺部較哺乳類更進化。

橫膈的誤解

想像你從任何一台機器的引擎中拔除主要零件。如果是人類身體的話,主要零件就會是在心臟下面、整個消化系統上面的大塊肌肉─橫膈。功能異常會由上到下不斷擴散,因此造成的影響可能已經離來源太遠,讓人無法辨認出真正的問題。你的耐力可能不如以前、常有讓你不得安寧的背痛等,但你從不抱怨,寧可繼續缺失主要零件、麻木不覺,或是為自己找藉口,覺得是年紀大了、基因不良、運氣不好等。

橫膈膜
橫膈是充滿肌肉及纖維的一道牆,負責連結胸部及腹部,同時將兩者隔開。

我們看不見肺部和空氣,也無法感覺到橫膈,因為橫膈跟其他肌肉不同,沒有任何神經末梢。它被形容成噁心的馬桶活塞,形狀則像是隻長得不對稱的魷魚,很難在圖上表示。更糟的是,運動相關的參考資料在討論肌力時,會直接省略橫膈,因為很難把它放進「 人 體 肌 肉 圖 」中,通常只會畫出「看得到」的肌肉,如胸肌、臀肌和腹肌等。因此,這塊重要的肌肉被視為不重要的附加物,跟小拇指或闌尾一樣無足輕重。

我們知道那個部位存在,但不知道它的功用。當橫膈正常運作時,會直接與下背部連接,影響脊椎健康。想像橫膈是一隻巨手,像揉麵包一樣從上方控制著消化系統。如果這還是無法讓你理解的話,橫膈呼吸會影響你的身體重心,還有乳酸解毒及控制壓力的能力,因為橫膈與神經系統有直接的連結。

呼吸對生活的影響

「呼吸對我們生活的一切有著深遠影響。如果我們只是為了存活而進行呼吸,那麼任何方法都行得通。然而,呼吸能讓你掌握自己的意識狀態。作為一個武術指導家,我觀察了幾千位學生的呼吸模式。通常而言,兒童處於被動狀態和進行高強度間歇運動後,會使用橫膈呼吸。而成人則不知為何,會使用胸部來呼吸,且成人在被動狀態時會表現得十分緊繃,無法在高強度訓練之後立刻讓呼吸平緩下來。

這件事是無法自我矯正的。橫膈呼吸需要練習,學習到橫膈呼吸的技巧之後,才能透過合適的呼吸模式引導出自己選擇的情緒。學習了如何有效呼吸的人,他們的生活將因此受益。」4 ─托馬斯.克里福德(ThomasClifford),恩佩拉多功夫拳法(Emperado,功夫拳法的門派之一)及巴西柔術黑帶。

資訊

• 文章摘自采實文化 , 貝里沙.凡尼許, 布萊恩.賽賓著、 王啟安, 王品淳譯《健身者、運動員呼吸訓練全書:科學化訓練x圖解,正確呼吸,全面提升肌力、耐力、恢復力》一書。

【本書特色】

以往運動、健身的訓練,往往著重在提高重量與訓練強度,忽略了作為根本的「呼吸法」,才是擔任支撐運動表現的基礎。作者貝里沙.凡尼許博士是資深臨床心理學家及訓練專家,擁有十年以上呼吸科學研究經驗,本書將完整揭露他所設計的呼吸練習,並搭配了逐步教學的解說圖片,全面提升你的運動表現,改善耐力、肌力、精準度和復原力。

• 更多《健身者、運動員呼吸訓練全書:科學化訓練x圖解,正確呼吸,全面提升肌力、耐力、恢復力》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林彥甫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常久站就暈、心跳暴衝?醫提醒這病正悄悄奪走你的活動力

2025-07-28
話題觀念新知保健

站起來會頭暈要小心!57歲劉先生平常沒有什麼慢性疾病,也沒有服用藥物,卻在幾天前站著時突然頭暈和心跳異常快,經一連串的心臟科檢查後,被診斷為「姿位直立性心動過速症侯群」。醫師指出,若民眾一站起來就頭暈、心率明顯變化,應高度懷疑是該疾病,建議就醫檢查。

久站不適當心POTS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醫學科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姿位直立性心動過速症侯群」(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一系列症狀和體徵的集合,特點是當病患久站時會出現不適症狀,如頭暈和心悸,在醫學術語上稱之為「直立不耐受」。

POTS的好發族群為15~50歲女性,然而,最近在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的族群中也診斷出這種疾病,這是新冠後遺症的一部分,可能會影響大腦、肺和腎臟等器官,造成慢性不適。即使在急性感染消退後,這些人在直立時仍可能感到疲勞、頭暈和心率加快。

以下為POTS常見症狀:

站立時頭暈

全身乏力

心悸

頭痛

失眠

注意力不集中

消化系統毛病

POTS惡性循環恐失能

郭志東進一步說明,大約一半的POTS患者會在幾年內自行恢復,然而,不治療往往會形成惡性循環,患者會因為站立不適而花更多的時間待在床上,當身體活動量變少時,腿部肌肉就會減少,心臟容量就會萎縮,血液循環的容量就會減少,這些變化使直立或站立時更加不舒服,導致病人花更多的時間在床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陷入這種惡性循環可能會變得失能,因為患者每天連做家務都會感到頭暈和疲憊,很多人也因為這樣不得不休學或離職,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一站起來就頭暈是警訊

郭志東表示,POTS的根本原因尚不清楚。許多研究人員在猜想,它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身體的免疫系統變得過度活躍引起,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免疫系統正在專注對付入侵的病毒,但也錯認身體自身的健康組織,進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POTS該如何診斷?郭志東表示,它可能會損傷血管內層,導致血管在直立時無法正常收縮。多數病人靜息時心跳約每分鐘60~70次,但發病後心跳可能升到80多次,光是站起來就會頭暈、心跳加快。因此,若病人一站起來就頭暈、心率明顯變化,應高度懷疑是POTS。

郭志東表示,大部分人都曾經歷過久坐後迅速跳起來,出現短暫的頭暈或「看到星星」的感覺,這是重力對身體的影響。當血壓下降時,心臟裡的感應器會偵測到這個情況,並啟動交感神經,讓腎上腺釋放正腎上腺素,這種物質會讓心跳加快、血管收縮,幫助恢復腦部的血流。

然而,POTS患者對正腎上腺素的反應只有心跳加速,但血管收縮的效能變得很差,身體為了維持血壓,心跳會變得更快,這些惡性循環甚至會讓病人頭暈和昏倒。郭志東呼籲,若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就醫檢查,以確定有沒有罹患POTS。

延伸閱讀:

不只心跳太快⋯心跳太慢嚴重恐致命!台大心臟權威教「這樣做」預防

別把心臟操過頭!醫警告「心跳超過最大心率」很危險:每分鐘●●下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久站出現頭暈、心跳變得異常?醫警告「POTS症侯群」未治療恐失能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染疫過這麼久仍心悸、胸悶 醫﹕瑜珈、太極拳可調節自律神經幫助病情

2022-10-20
保健知識庫生活瑜珈COVID-19

今年國內爆發新冠病毒大規模流行以來,迄今國內已有超過 1/4 人口感染過新型冠狀病毒。而心臟內科醫師發現,近幾個月門診有不少病患因染疫康復之後發生心悸、胸悶等現象就醫,甚至有病人以為自己得了憂鬱症。醫師指出,這些病人是罹患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Post Covid-19 Tachycardia syndrome),除了必須就醫檢查治療,平時可做瑜珈、太極拳等能調節自律神經的運動,都可能幫助病情。

染疫過這麼久仍心悸、胸悶   醫﹕瑜珈、太極拳可調節自律神經幫助病情
染疫過這麼久仍心悸、胸悶 醫﹕瑜珈、太極拳可調節自律神經幫助病情

據統計,Covid-19 染疫人口中 99.5% 以上為輕症患者,可能在幾天或數週內康復,但這些輕症患者中,有些人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 4 週甚至 3 個月以上。常見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心悸、認知障礙等;這些症狀可能是從感染初期就出現,有些則是在康復後過了數週才發生,這便是所謂的新冠後症候群或稱長新冠症候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瑞恒指出,這幾個月來,門診有為數不少的病患因染疫康復之後發生心悸胸悶而陸續前往就醫。在這些病患中,大多數染疫前都屬於健康族群,沒有慢性病史,但染疫之後開始出現突發或持續性心跳加速,有些人還伴隨有疲倦、頭痛、胸悶等現象,這些人接受 24 小時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不定時出現的竇性心搏加速。心臟超音波檢查並未發現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抽血檢驗也沒有發現如甲狀腺亢進或貧血足以導致心跳加速的疾病。有病人因為時常心悸而不堪其擾,認為自己可能得了憂鬱症。

李瑞恒解釋,這些病人罹患的疾病稱為「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Post Covid-19 Tachycardia syndrome),屬於新冠後症候群的一種類型,國內外醫師都已發現不少案例。

這些病人染疫後發生兩類型式的心搏過速﹕第一類為姿勢性心搏過速(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是由仰臥改為直立姿勢 10 分鐘內,每分鐘心跳增加 30 次以上,或是直立狀態下的心跳超過每分鐘 120 下。跟姿態性低血壓不同的是,此時血壓並不會下降,有時候反而還上升。另一類的病人表現是不當之竇性心搏過速(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是在沒有特殊情況下(如發燒、運動狀態),發生陣發或持續性之竇性心搏過速(每分鐘心跳超過 100 下)。 

「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屬於新冠後症候群的一種類型,國內外醫師都已發現不少案例
「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屬於新冠後症候群的一種類型,國內外醫師都已發現不少案例

關於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的原因,目前尚屬於研究階段,有學者推斷可能是由於病毒感染後,誘發宿主體內產生自體免疫抗體,並活化交感神經接受器,造成自律神經失衡狀態而導致心搏過速。另有學者認為,病毒可能直接破壞了體內調控心跳及血壓的細胞,而造成心跳加速。

治療方面,由於這是新出現的疾病,目前尚未有證實有效方式。醫師通常會處方降低心跳的藥,如乙型交感阻斷劑,請病人發作時服用。從事可調節自律神經的運動,如瑜伽、太極拳等等,亦可能對病情有幫助。

李瑞恒提醒,新冠病毒也可能造成心肌炎而發生心律不整,因此建議感染新冠病毒後若發生心悸、胸部不適,仍需就醫診治,排除嚴重心臟疾病,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延伸閱讀:
生活壓力大讓你喘不過氣? 9 種瑜珈體式幫助釋放焦慮情緒、放鬆身心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