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林小姐的生活作息日夜顛倒,加上她追求美白,出門必擦防曬乳,還會以計程車代步,甚至連用餐都仰賴外送平台,深怕曬到太陽。長期下來,體內維生素D濃度已經低至1.9奈克/毫升(建議值為≥30奈克/毫升),導致身體慢性發炎嚴重,也患有如過敏性鼻炎、帶狀皰疹等自體免疫疾病。
維生素D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之一,若長期不足或缺乏,可能影響骨骼肌肉、自體免疫、心血管、皮膚等系統,甚至會增加罹患各類疾病風險,諸如氣喘、癌症、冠狀動脈疾病、憂鬱症、骨質疏鬆、異位性皮膚炎、代謝症候群等,這些疾病都與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有關。
聯安診所自2015~2022年間,統計8年資料共125292筆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高達8成7的民眾皆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等於每10人中,幾乎就有近9人維生素D異常。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進一步以性別分析,發現男性有將近8成5維生素D異常,女性更有將近9成未達建議值,推測是因為女性追求美白、防曬,又沒有額外補充的習慣。其中,又以21~30歲的年輕人為異常之冠,高達9成3不足或缺乏,推測可能與近幾年外送文化發達、室內娛樂盛行有關。
為什麼國人維生素D數值普遍未達建議值?鄭乃源分析,最主要是因為身體每日消耗維生素D ,但日常飲食只能補充身體所需的5%~10%,而日曬也僅能補充所需的50%,若想要避免維生素D異常,還是應視情況補充保健食品,才能讓體內維生素D維持建議濃度。
鄭乃源補充,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情況可以說各國皆然。以美國為例,美國訂定維生素D標準較台灣寬鬆,低於20奈克/毫升才算異常,卻仍有高達42%者未達建議值,尤其皮膚黝黑者,統計數據更高,非裔美國人有將近82%缺乏。另外,即使是陽光照射充足的熱帶地區也有缺乏的現象,一項夏威夷的研究顯示,喜愛戶外運動的衝浪者,也仍有過半的民眾有缺乏情形。
由於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狀況嚴重,因此各國相當重視其對健康的影響,而以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維生素D未達建議值,與各類疾病風險息息相關。鄭乃源呼籲,若民眾有不足或缺乏狀況,應盡早補充,降低潛在的健康風險因子。
鄭乃源建議,想有效補充維生素D其實並不難,可把握以下原則:
1.適當日照:陽光是轉換維生素D的重要來源,要留意曝曬時間,建議於每日10:00~14:00,曬至少10~15分鐘,且最好避開正中午的陽光,避免曬傷,並注意玻璃、衣物、防曬乳等物質阻擋,全身至少要有40%的肌膚沐浴在陽光下才能有效補充。
2.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推薦的「陽光」食物分別是黑木耳、鮭魚、秋刀魚、乾香菇、鯖魚、鴨肉、新鮮香菇、豬肝。
3.適量補充保健食品:推薦選擇D3形式的維生素D保健食品,也可選擇添加維生素K的複方劑型,有助鈣質吸收、強化骨骼。
4.定期檢測:除了每年健檢時建議將維生素D檢測納入自身健檢項目中外,也建議有定期補充維生素D保健食品者,每3~6個月進行回測,才能第一線掌握身體健康狀況,了解補充成效。
鄭乃源提醒,儘管日照為維生素D的重要來源,然而多數民眾的工作場域都在室內,難以曬到太陽,加之從飲食獲得的補充有限,因此想要避免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還是應視情況補充足夠劑量的保健食品。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意識,正視自身狀況並積極調整,才能避免疾病,進而更健康。
延伸閱讀:
吃維生素D加劇失智風險?藥師親揭真相:「D有2種」這樣吃才對
補腦變傷腦!國衛院提醒「2種人」長期服用維生素D恐增失智風險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每天曬太陽也可能「維生素D不足」?醫建議「4招補足」防慢性發炎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現代人無論是上班族或是學生,都或多或少有著不同的生活壓力存在;然而,想要緩解或舒緩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運動!但真的是這樣嗎?運動或訓練可能不會對每個人產生出類似的效果,因為這取決於你運動和訓練的動機。根據運動與運動心理學(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表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才是提高生活滿意度最關鍵的因素。
這種類型的動機與為了享受運動本身而進行的訓練活動有關,而絕非對是運動過後所產生的結果,這樣的結果也被稱作為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這兩種類型的動機都有可能改變心裡層面,但對於降低壓力的效果內在動機似乎比外在動機來的重要。例如,你可能透過運動或訓練肌肉獲得健康的身體,但這兩者都屬於外部的激勵作用,想要達成身體健康的目的你也可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例如跳舞、重訓、跑步或HIIT課程來達成,這同時也能提供內在心靈的滿足感。
根據心理學家Kasser和Ryan的理論,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的產生不在於活動本身,而是活動所帶來的結果;這通常是與追求名利、物質的擁有、地位、財富、形象等有關,是受安全感和自衛的心理需要所驅使,追求這些目標的人都是很在意別人的評價的。相反,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是指對活動本身產生興趣,參予活動樂在其中,過程本身帶來喜悅和滿足。通常這種動機是與我們的基本心理需要有關,如好奇、情感、成就、自尊、意義等。
(參考資料/Sheldon, K. M & Kasser, T. (2001). Goals, Congruence, and positive well-being: New empirical Support for humanistic desires. Journey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1), 30-50)
研究人員調查了瑞士864名16至25歲的年輕人,並評估了他們的壓力水平和身體活動。十個月後,與同齡人相比,那些喜歡運動的人的壓力水平更低。僅靠運動訓練並不能提供壓力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聯繫。關於這點瑞士巴塞爾大學(Universität Basel)心理學系首席研究員Silvia Meyer博士表示,最可能的原因是內在動機不僅能促進一致性還能提供心理健康益處,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
對此Silvia Meyer博士表示,如果運動與訓練是內在動機,那有效的運動訓練將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壓力,這對於年輕人來說十分的重要,因為青春期是人生中充滿挑戰的時期,也因此對壓力的敏感性將更為明顯;因此,內在動機是推動改變情緒管理與壓力最關鍵的因素。
儘管最近的研究僅針對年輕人來進行,但根據之前的研究結果,可適用於任何正在尋找減壓訓練方式的人。例如,一項在神經科學研究中對成年人的研究,將涉及在具有內在和外在動機的任務中跟踪神經活動,研究人員發現,每種類型的訓練或運動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大腦,與內在動機相關的目標性將能加深大腦中的滿足和享受相關的部分。
另外,在國際行為營養與體育活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也發現,這種類型的動機還使你更有可能養成固定運動及訓練習慣,關於這點研究人員也指出,固定運動及訓練可以降低以下這7個風險:
1.心血管疾病
2.2型糖尿病
3.癌症
4.高血壓
5.肥胖問題
6.骨質疏鬆症
7.沮喪低潮
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運動和訓練的內在動機,Silvia Meyer博士建議,嘗試找到自己喜歡的活動作為起點,這樣的方式可能會牽扯許多類型的運動模式,並透過不斷的嘗試尋找出你真正可以享受的運動與訓練,並接著在這個運動內加入更多的訓練組合。他也建議嘗試一項運動或訓練至少1-2個月,看看自己是否可以堅持並享受這些運動。他也表示,獲得和保持健康的方法有很多種,沒有理由繼續做一些不會讓你感到興奮的事情。
資料參考/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責任編輯/林彥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