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幾天排便一次才不算便祕?醫界常用這種「大便分類法」來判斷你是否腸胃以出問題!
1
每天都上廁所排便就沒有便祕嗎?
幾天排便一次才不算便祕?醫界常用這種「大便分類法」來判斷你是否腸胃以出問題!
2
每日走路30分鐘能提升身體健康的5大好處
3
UNDER ARMOUR最新裝備採用「TB12恢復科技印花」提供身體24小時修復需求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幾天排便一次才不算便祕?醫界常用這種「大便分類法」來判斷你是否腸胃以出問題!

2024-03-27
話題 保健 觀念 新聞

只要有每天排便就代表就沒有便秘嗎?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年節期間的豐盛佳餚,極大地滿足口腹之慾,卻也可能造成腸胃負擔,甚至出現便秘問題。消化內科醫師指出,每天都有排便並不代表沒有便秘、而2、3天才解便一次也不代表宿便嚴重,每個人的排便頻率會隨個人腸胃蠕動的速度、飲食習慣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並提供便祕檢查方式及避免便秘上身的方法。

每天都上廁所排便就沒有便祕嗎?

長期便秘會為身體帶來潛在性的腸道健康風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點出:「想了解自己有沒有便秘,排便頻率和型態是2大觀察重點,需要一併考量。」由於每個人的排便頻率,會隨個人腸胃蠕動的速度、飲食習慣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

鄭乃源舉例,如果每天以原型食物為主、吃大量高纖維食物,那麼排便的頻率就可能相較一般人多;但如果每天節食,甚至飲食不均衡,排便頻率便可能會相對較低。根據研究來看,只要排便頻率每天不多於3次、每週不少於3次,即是可接受的排便頻率,不算是有便秘問題。

便便像羊大便、香腸都是便秘

除了觀察排便頻率外,其實解便型態也很重要,鄭乃源指出,目前醫界常用「布里托斯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來判斷,其中糞便型態若出現第1型與第2型,即是有便秘的可能。

民眾可以自我檢查解便型態,判斷自己是否有便秘或腹瀉問題,對症改善。 聯安診所

如何預防便秘?

多數人評估是否有便秘的方法是依靠感受,比如解便後肚子是否舒服、是否解便困難等,鄭乃源解釋,這些不一定代表真的便秘,若想要讓自己的排便順暢,最重要的還是從日常生活的型態開始改變。他建議6種常見避免便秘的方法:

攝取足夠熱量:攝取的熱量會影響大腸的蠕動,因此每日攝取的熱量一定要能滿足身體的生理需求。

攝取足量纖維質:纖維可分為水溶性(如木耳、秋葵)與非水溶性(葉菜類、菇類)兩種,建議民眾每日除了攝取足量纖維質,可增加水溶性纖維的攝取量。

喝足足量的水:尤其剛起床時,可以喝一杯溫水,促進大腸蠕動,以利排便。

早睡早起:上午腸道較為活躍,因此建議早睡早起,在腸道活躍的白天固定排便。

固定排便時間:藉由吃早飯、多喝水、起床後走走路或是體外按摩等方式,增加便意,並固定排便時間。

盡量不要憋住便意:排便時間不固定者,有時會因為通勤、開會等日常活動導致不能直接去洗手間解便,長期下來可能影響腸道活動,糞便即可能在腸道停留太久,並造成糞便過乾。

鄭乃源強調,若是飲食、生活習慣造成的便秘,其實並不會對身體有太大的危害,但如腸躁症、腸癌等疾病造成的便秘,抑或是因年紀大、腸胃蠕動變慢造成糞便阻塞,導致進一步導致缺血性腸炎的可能,就需要擔心。如何判斷便秘對身體是否有害,需仰賴醫師問診透過理學或腸鏡檢查才能進一步診斷。

他說明,藉由病史以及醫師問診,可判斷便秘可能是哪種狀況,並進一步透過肛門與直腸的指診,以理學檢查判斷是否真的是便秘問題;若無法直接判斷是否有便秘,但針對有便秘主訴者,可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了解是否有其他造成便秘的原因,例如息肉或腫瘤。

延伸閱讀:

多黑才算是「黑便」?別再傳便便照給醫師看!教你看「2特徵」判斷

大便有血,是痔瘡還是腸癌?外科醫師教你:看糞便「這顏色」判斷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每天排便不等於沒便秘!醫警告「這5種便型」恐代表你的腸胃有問題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每日走路30分鐘能提升身體健康的5大好處

2018-12-03
知識庫有氧運動健走觀念保健

相信有絕大多數的人會開始運動,都是因為過胖所造成的身體問題之後,這個時候大家幾乎都會從最基本的跑步開始進而重量訓練,但並不是所有的人一開始就能從事跑步這項運動,尤其是體重過重的人,跑步將會為膝蓋帶來較大的壓力與衝擊,這時候,很多醫生就會建議這些人從走路開始。那走路也是一項運動嗎?其實,走路是人類身體活動最古老的方式,雖然它不會給你夢寐以求的增長大量肌肉,但是當你想要開始養成一個良好並持續運動習慣的最佳起頭運動。

每日走路30分鐘能提升身體健康的5大好處

近幾年,在英國倫敦進行了一項研究有關定期走路是否能有效減輕體重,領導這項研究的衛生經濟學專家Grace Lordan博士從1999年至2012年的英國年度健康調查(HSE)中,檢查了3萬名13歲以上的人,並對於報告中身體活動水平做出分析;特別是她專注於增加心率和引起出汗這兩件事,因此,她分析了體重指數(BMI)和腰圍(WC)測量數據,發現經常走路超過30分鐘的男性和女性比那些從事常規運動/運動的男性更低的BMI和更小的腰圍。
 
儘管人們從一開始,就一直想透過走路來控制體重並延長壽命,但當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與美國運動醫學學院合作,首次建議每周大部分時間為所有成年人提供至少30分鐘的「快走」運動,造成每天健康步行都受到許多人的關注。我們對步行對健康有益的了解大部分來自流行病學和相關研究,這意味著研究人員觀察頻繁走路的人群,然後將他們健康的某些因素與不走路的人進行比較。那走路到底對我們有哪些好處?

走路到底對我們有哪些好處?

 好處  1 幫助維持體重
每天走路30分鐘或是10000步的方式,雖然不會像游泳、騎單車、打球、重量訓練或是跑步這些運動一樣能增加心率並大量流汗,也不會像一些較激烈的有氧運動一樣燃燒大量的卡路里,但它卻能以快速或輕快的速度行走來消耗身體的能量,再加上能夠輕易上手並減少運動傷害的機率,所以,可以長期並持續的進行。此外,步行這件事似乎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治療和舒緩的運動,由於步行可以幫助平衡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它也可能會讓你更容易堅持其它健康的習慣;如建立營養飲食和獲得良好的睡眠習慣,這些都能幫助你有效的減少體重與控制體重。

步行可以幫助平衡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

 好處  2 減緩慢性疾病
其實,走路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能減緩慢性疾病,根據一些研究,有一些過於肥胖的人以及年紀較大的人或是有糖尿病、心臟病以及關節炎這些疾病的人,能透過走路這項運動改善血液循環並淋巴系統將毒素排出體外,你要知道我們的關節軟骨沒有直接血液供應,但只要移動的越多關節液的循環就越多,這樣氧氣和營養物質就會被帶到有受過傷的區域來做為治療。如果你以前曾經受了傷或有一些慢性疼痛的毛病,就可以依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逐步增加步行的強度及距離,這項運動基本上不需要花錢請私人教練或是太多的指導技巧。

 好處  3 改善保持心臟健康
2013年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快速行走對於靜息心率、血壓、運動能力、最大耗氧量和生活質量有益。這個研究隨訪了1000多名患有各種疾病的患者,發現步行這項運動,對大多數成年人都有顯著的好處,除了可以預防心臟病、中風或冠心病之外,還能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有許多研究表明,每週五天每天大約30分鐘步行與冠心病風險降低19%相關,同時提高你的速度和強度可以給你身體狀況更多的好處。從本質上講,你走路時越努力而且做的越多,你的身體狀況就會越好,所以,為了能獲得最健康的好處,請嘗試逐漸增加你每週的總步行時間、距離、頻率、能量消耗和速度。

快速行走對於靜息心率、血壓、運動能力、最大耗氧量和生活質量有益。

 好處  4 增加壽命改善憂鬱
想要從行走中感受到更大的好處嗎?現在就走路到戶外練習將赤腳直接接觸草或沙子讓血液流動,同時也可以吸收陽光提高維生素D的攝取,這些都是超級有效且輕鬆的方式讓每一天都感覺更快樂。另外,散步也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保持身材,它與阿爾茨海默病、癡呆、記憶力減退和其它形式的精神衰退有關,根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步行甚至與長壽和更長的壽命有關,匹茲堡大學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行走最快的老年人比他們行走速度慢的老年人壽命更長,在參與這項研究的近35000名老年人中,與最快75歲的步行女性相比,75歲的最慢行走女性中只有35%的人生活了10年,其中91%的人活到85歲;在類似的趨勢中,與最慢的步行者相比,87%最快的75歲男性生活了10年,其中只有19%的人生活到85歲。來自同一個單位的另一項研究,追踪了6000名65歲以上的女性,發現每週步行不到半英里的人記憶喪失比每天步行2.5英里的人更快。

走路能增加壽命改善憂鬱。

 好處  5 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
在與其它的運動相比,定期步行可以幫助阻止骨質流失,當你走路和移動身體時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的風險就會下降,因為,你的骨骼正在與重力做抗衡,這樣能迫使骨骼變得更強壯以支持體重就可以降低骨折或骨質疏鬆症的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骨折或骨質疏鬆症會變得更加常見,每天走路30分鐘就能有效將骨質疏鬆症與骨折的風險降低40%。

資料來源/Fitness Magazine、drax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UNDER ARMOUR最新裝備採用「TB12恢復科技印花」提供身體24小時修復需求

2018-03-08
配備館服裝運動恢復生活UNDER ARMOUR保健

運動後的疲勞恢復,是讓下一次運動表現更出色的關鍵,UNDER ARMOUR為幫助運動者變得更強,並滿足運動者對於恢復的高度需求,推出業界唯一的「TB12運動恢復裝備」,透過創新「TB12恢復科技」印花,可有效降低肌肉發炎及促進細胞新陳代謝,讓穿者在改善睡眠質量的同時,也能繼續提高健康品質,幫助身體更快恢復。除了目前廣受國內外運動員與消費者喜愛的睡衣與睡褲外,今年更增加外穿款式,包含外套、外用長褲與四角褲,提供運動員在運動前、運動後或是任何需要恢復的時刻都能穿著,將TB12恢復科技全面運用於一整天的生活,給予運動員24小時的肌肉修復。

UA攜手美式足球四分衛Tom Brady研發TB12運動恢復裝備

遠紅外線與生物陶瓷粒子雙料科技讓你徹夜放鬆
運動者的訓練強度取決於身體恢復的能力,訓練的強度越高,身體倒下的速度越快!UNDER ARMOUR「TB12運動恢復裝備」,能幫助運動者更快恢復的關鍵就在於遠紅外線與生物陶瓷粒子。生物陶瓷粒子一般是用來治療嚴重創傷,UA在睡眠服飾內裡置入含有生物陶瓷粒子的「TB12恢復科技」印花,能夠吸收身體自然散發出的熱能,再將遠紅外線反射回身體,能幫助身體更快修復;「TB12運動恢復裝備」有著四向彈性拉伸面料,提供全方位的機動性和延展性,讓睡眠更自在;快速排汗系統,能迅速帶走體表濕氣,保持身體乾燥,幫助運動者打好扎實且穩固的基礎,面對長時間或是高度訓練都毫不畏懼,持續迎戰每一天!

史上最偉大的四分衛Tom Brady表示:「對我來說,想要在球賽中維持身體的最佳狀態,能好好的睡上一覺來恢復身體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知名運動員Tom Brady &Misty Copeland見證
史上最偉大的四分衛Tom Brady表示:「對我來說,想要在球賽中維持身體的最佳狀態,能好好的睡上一覺來恢復身體是非常重要的!」美國知名芭蕾舞蹈家Misty Copeland更提到,她成功的舞蹈生涯秘訣就在於讓身心靈都有足夠的休息與恢復。除了原有的睡衣及睡褲外,UNDER ARMOUR今年全新推出TB12外穿服飾,包含外套、長褲與內褲款式,要提供運動者更多的修復時間與機會,由其是需要搭機或是長途旅行的選手,更能把握時間持續修復肌肉及減緩疲勞,在24小時任何需要休息的時刻也能達到有效放鬆!

美國知名芭蕾舞蹈家Misty Copeland表示:「我成功的舞蹈生涯秘訣就在於讓身心靈都有足夠的休息與恢復。」

UA TB12運動恢復裝備特點:
TB12恢復科技印花:運用含有生物陶瓷粒子的「TB12恢復科技」印花,幫助運動者更快恢復,同時有更良好的睡眠。
遠紅外線科技:吸收人體的遠紅外線再反饋給身體,幫助加速血液循環、加強肌肉修復,同時降低皮膚發炎的症狀。
四向彈性拉伸面料:提供全方位的機動性和延展性,讓睡眠更自在。
快速排汗系統:能迅速帶走體表濕氣,保持身體乾燥,幫助運動者睡得清爽又安穩。
舒適柔軟觸感:以柔軟模態面料,提供舒服且自在的肌膚感受。

圖片資料來源/UNDER ARMOUR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