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大腦萎縮速度是正常中年人5倍的罕見疾病!女性發生率為男性的3倍
1
大腦萎縮速度是正常中年人5倍的罕見疾病!女性發生率為男性的3倍
2
瘦身飲食
為何越吃越少卻瘦不下來?你最該檢視這些錯誤的飲食習慣!
3
身體僵硬是容易造成運動傷害與新陳代謝變慢的元兇!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大腦萎縮速度是正常中年人5倍的罕見疾病!女性發生率為男性的3倍

2024-07-10
話題 保健 知識 觀念

多發性硬化症屬於罕見自體免疫疾病,即免疫系統攻擊神經系統,導致中樞神經發炎,全身都可能出現症狀,甚至陷入失能危機。卓小姐就是一例,不到30歲就出現症狀,常常身體局部麻木感,約1個月又自行好轉而不以為意;某日右眼視力模糊,以為休息就會好,過了幾天竟眼前一黑,視神經嚴重受損,緊急治療後視力僅剩0.1,幾乎看不見。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的罕見疾病,會讓大腦萎縮速度加快5倍!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教育副院長葉建宏表示,多發性硬化症(MS)會造成中樞神經發炎,使包裹神經纖維的「髓鞘」物質被破壞,有如電線的塑膠皮破洞般導致短路;當神經傳導訊號受到影響,患者就會出現平衡、知覺、認知功能、運動等功能障礙,若未及時就醫而反覆發作,將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多發性硬化症會肢體無力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部主任羅榮昇表示,多發性硬化症的致病原因至今未明,已知好發於20~50歲女性,發生率為男性的2~3倍,目前台灣約有2,200多位患者,盛行率接近萬分之一。由於全身神經系統皆可能被破壞,症狀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因此患者在發病早期診斷不易。

「多發性硬化症症狀多元,每位患者都不一樣。」羅榮昇說明,該病症狀多以肢體無力與麻木為主,且經常最先出現。初發症狀依出現頻率為:

感覺障礙,79%

虛弱疲憊,69%

視力模糊,66%

重影(複視),34%

發音及吞嚥困難,24%

尿液及糞便滯留,10%

認知功能受損,40~70%

多發性硬化症分4大類型

羅榮昇提到,多發性硬化症依據疾病的進程、症狀出現的頻率及嚴重度,共可分為4種類型:

1_復發緩解型(RRMS):每次復發後,症狀會好轉或恢復正常;兩次發作之間不會有病程惡化的進展。

2_續發漸進型(SPMS):一開始為復發緩解型,隨著神經症狀以多變的速度惡化,偶爾會發作、微幅緩解或進入穩定期。

3_原發漸進型(PPMS):自確診開始,神經功能就持續惡化沒有好轉,但沒有顯著地發作;患有此類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年齡往往較大。

4_漸進復發型(PRMS):疾病在一開始就持續惡化,中間伴隨數次急性復發,並在發作之間病程仍不斷進展。

羅榮昇進一步解釋,其中約有85%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最初在診斷時具有第1型復發緩解型,此階段通常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研究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的患者在2年內,有高達73%會經歷至少1次的復發,其中半數復發次數達2次,反覆復發可能導致失能。

大腦發炎造成認知功能障礙

土城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表示,約有4~7成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大腦加速萎縮,「研究指出,復發緩解型的患者大腦容積流失速度每年約為0.5到1.35%,約為一般30歲正常人的5倍,甚至影響認知、心智功能,出現閱讀障礙、無法多工處理,記不得日常事項等情形。」

「即使沒有症狀或症狀已經復原,大腦中樞神經也可能持續發炎,甚至產生新病變,因神經損傷在疾病早期即開始出現。」羅榮昇強調,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目標,首重「盡早診斷、預防病程改變」,以降低神經損傷,延緩疾病惡化。

羅榮昇提醒,持續用藥治療,才是穩定控制病程、減緩腦損傷與復發率的關鍵。多發性硬化症的早期治療常以干擾素為主,如今也有越來越多口服藥可以選擇,建議患者早期用藥、遵循醫囑,可有效改善預後,降低神經細胞突觸損傷,避免免疫系統及中樞神經產生重大不良影響。此外,日常除規律用藥,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運動均缺一不可。

延伸閱讀:

手麻、心口痛⋯就是心臟病?神經醫揭4種「心痛原因」別自己嚇自己

頭暈、看東西雙影⋯恐因動眼神經麻痺!醫教「日常4招」緩解不適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大腦容量快速流失!1罕病損認知功能:萎縮速度是「正常中年人5倍」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為何越吃越少卻瘦不下來?你最該檢視這些錯誤的飲食習慣!

2022-07-28
知識庫觀念新知低醣飲食飲食方式書摘保健

開始想要減重的你,要注意最重要的不是「吃得少」,而是「排得多」。減重期間如果長時間勉強節食不吃,身體恐怕會陷入一種慢性產生糞便原料不足的狀態,進而引發便秘的問題發生;然後因此導致人體基礎代謝率下降,結果體質變得易胖不易瘦。本以為很努力在減重,很可惜地孰不知這些都是造成惡性循環的主因。

瘦身飲食
為何越吃越少卻瘦不下來?你最該檢視這些錯誤的飲食習慣!

首先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

前面已經解釋過為什麼「不應該節食」,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檢視一下你的飲食習慣,是不是真的「沒吃也會胖」?現代人因辦公或缺乏運動而導致新陳代謝低下,看似吃得不多,實際上往往營養攝取過剩。

首先,有必要檢查看看自己是否有長期過度飲食的傾向。

檢視正確的飲食習慣
現代人因辦公或缺乏運動而導致新陳代謝低下,容易造成營養攝取過剩。

日常飲食的六項基本原則

1.午餐清淡為主,不吃十分飽。

2.口渴時不喝超過人體所需的水分。

3.有利健康的食材也不盲目過量攝取。

4.晚餐只吃六至八分飽。

5.可以不必勉強吃早餐。(在東方醫學裡認為早上代謝最好,不特別進食好讓身體能集中在代謝上)

6.如果不餓可以不必拘泥一日三餐。(要多傾聽身體的聲音)

萬一不小心吃太多了怎麼辦?

吃飽飯後血液大多集中於腸胃道,如果不小心吃得太多,血液無法循環到四肢末端,身體便會變冷。其實以一日為單位的飲食規劃在很多情況下,只要有一餐外食就會不小心攝取過量。節日的家庭聚餐、與朋友的酒會、邊吃邊談的商務會議、伴手禮收到的餅乾糖果等,細想後不禁會發現可能有好幾天「可能吃得太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建議以數天為單位進行飲食調整,最好是隔天或後天。例如,第二天不吃早餐或減少午餐以保持平衡。

吃太多該怎麼辦
一個不小心吃太多了改怎麼辦?

低醣飲食意想不到的陷阱

從數年前開始,限制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低醣飲食一直是熱門話題,這種飲食法增加了肉類(蛋白質)的攝取量。但人類的牙齒結構其實是比較不適合肉食的。同時肉吃得越多,給器官帶來的負擔越大。

還有加工食品也是生活中常出現的食品之一。然而,加工食品中含有大量的鈉、糖、脂肪,而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含量卻很低。食品添加劑的安全問題也讓人有所顧慮。不要忘了「由內而外奠定健康基礎」。

肉類攝取過量會造成器官的負擔

重要的是要選擇不會對胃腸、肝臟和胰臟造成負擔的食材,避免引起消化不良或各種疾病。我們可以攝取食物中的優等生,中式料理中耳熟能詳的「黑木耳」。黑木耳是目前最受歡迎且最推薦的食材。你很常能在中式料理中看見它,但可能會覺得在其它菜系中鮮少使用黑木耳入菜。

在日語中,黑木耳的漢字寫作「木耳」,與香菇、鴻禧菇同屬一類,天然日曬而成,具有暖身之功效。與其他蕈菇類相比,黑木耳的熱量低,膳食纖維含量非常高,可有效緩解便秘和預防肥胖;增強免疫力、強健骨骼、牙齒和血管的維生素D的含量也是香菇的十倍,同時,具有獨特的脆爽口感、有嚼勁,可以帶來飽足感,是一種集眾多好處於一身的食材。

肉類攝取造成腸胃負擔
食物的選擇要以不會對腸胃、肝臟和胰臟造成負擔的食材!

攝取不會造成身體虛寒的溫熱性食物

首先,你要會區分食物屬性的「陰」與「陽」。在中國自古便有萬物皆有「陰陽」之分的概念存在。認為天地、山海、晝夜、夏冬,一切都由陰陽之間互相作用達到平衡;可意思並不是指陰就是惡,陽就是善,其觀念重要的是取得平衡。

食物就如同我們起居環境和生活方式相同,亦有陰陽之分,依性質可分為「溫熱性食物」和「寒涼性食物」。陰性食物具有降火、清熱作用,陽性食物具有發汗、驅寒作用。因此,如果想要驅寒,想要健康苗條的身材,便要積極攝取溫熱性食物。

溫熱性食物和寒涼性食物的主要特性

溫熱性食物:色澤較深、鹹味較強、水分少(堅硬)、產於寒冷地帶和冬季。

寒涼性食物:色澤較淺、甜度較高、水分多(柔軟)、產於溫暖地帶和夏季。

人會吃什麼像什麼嗎!?

此外,中醫講究「同氣相求,以類相補」,意思也就是「吃什麼像什麼」。換言之,常吃水分多且柔軟的寒涼性食物的人,其體型就會變得一樣;常吃水分較少的溫熱性食物的人,其身材便緊緻結實。了解每種食物的冷熱性質,如果熱量相同的情況下,就盡量選用溫熱性的食物吧。

資訊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石原新菜 著《整腸瘦身法:溫養腸道輕鬆瘦!》一書。

在中醫概念裡,腹部的漢字寫作「御中」,代表身體的正中心,人體腹腔裡有很多器官,同時亦有非常多的血管;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經腸道消化吸收後,會經由血液循環運送至全身,腸道進而從血液中獲取養分,意思也就是說,腸道功能越好,血液循環便越好,反之血液循環越好,腸道功能則越好;藉由從外部和內部雙管齊下來溫暖腸道,可以促進血液的流動,達到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也提升人體代謝功能的效果,為了能夠更有效地達到減重效果,首先必須要留意腸道的保暖。

■擁有溫暖的腸道,將可讓我們:

1.增強免疫力,養成不易生病的健康體質。

2.提升肌力,讓身體健康有活力。

3.幫助消除肥胖,打造易瘦體質。

4.同時溫暖子宮與卵巢,有效緩解女性生理不適。

5.腸道通暢,改善膚況擁有好氣色。

更多《整瘦身法》資訊

整腸瘦身法
整腸瘦身法:溫養腸道輕鬆瘦!

責任編輯/林彥甫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身體僵硬是容易造成運動傷害與新陳代謝變慢的元兇!

2019-03-15
痠痛對策知識庫肌肉痠痛運動傷害保健

你有發現隨著年紀增長,我們的身體也越來越僵硬,以前能夠輕而易舉做到的動作,現在卻變的卡卡的,那到底為何我們的身體會越來越硬呢?其實,當我們的身體處於長時間不動或是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的時候,就很容易構成關節與肌肉的關節囊與肌纖維、筋膜等軟組織排列就會產生紊亂,這時候身體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造成關節活動度變窄、肌肉量減少、肌健與韌帶等無法有效伸展的狀況,久而久之身體就越來越僵硬!

新陳代謝變慢有可能是身體變僵硬的狀況!

然而,「身體僵硬」只的就是肌肉在伸展與收縮產生困難,簡單來說就是原本能輕鬆順暢完成收縮與伸展的肌肉,經過長時間不動或是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後,無法恢復原本100%的狀態時,就是所謂的僵硬!這也會影響我們身體的代謝功能,因為,我們的血液循環主要會藉由肌肉的收縮與伸展,讓體內多餘的多餘水分和老舊廢物組織排出體外,而當我們的肌肉無法100%回到原本的做用時,這些原本要排除體外的老舊廢物就會囤積於體內,導致身體浮腫及疲勞的狀態;另外,當體內所產生的老舊廢物堆積時,肌肉就會變僵硬難以伸展,這時候進階著就會引起肩膀酸痛、寒性體質或腰部痠痛等問題。

這些原本要排除體外的老舊廢物就會囤積於體內,導致身體浮腫及疲勞的狀態。

造成身體僵硬的原因

1.長期不良站坐姿
這個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問題-站姿與做姿長時間不良,例如:身體重心總是前移站立會引起骨盆前傾,進而引起髖部內側緊張、外旋差或膝關節超伸;而我們身體的脊椎,為了調整骨盆前傾引起的身體向前移位時會向後移位,接著就會而形成肩頸周圍緊張。
2.骨骼關節位置不正
有的人會有骨骼關節位置不正,造成關節周圍韌帶受力不均勻的問題,例如:膝關節超伸站立,身體重心易向前移動,小腿後側肌肉韌帶就易向後拉,來平衡身體向前移動的重心;於是我們的小腿肚子會變得粗大,甚至小腿肌肉向外翻;同時,大腿前側會緊縮內側肌肉外旋差等等問題,就會相繼出現,這也就引起了身體個體的差異性,所以不同的體態對應的身體問題會有不同。
3.日常生活習慣
身體姿勢的形成跟平時的行為習慣有很大關係,而行為習慣的發生又和自己的本能反應有很多關係,雖然這不見得是所有的人都會這樣,但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週邊的人是否也會這樣。例如:骨盆前傾的人一般來說都很積極行動,不知不覺身體就會出現向前移動,展現出隨時行動的傾向;而骨盆後傾的人多安於現狀,它們通常比較安於現狀容易懊惱和失意甚至退縮。

身體僵硬的危害

1.容易受傷
大腿肌群是人類最重要的肌群之一,因此,當大腿肌肉伸展不易時,容易造成膝關節負荷增加導致膝蓋疼痛和活動障礙;另外,與之相連的腰大肌、股關節活動變得困難,就會讓人無法大步行走,容易跌倒。而跌倒發生的一剎那,如果身體柔軟度好就能迅速反應,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傷害;但身體僵硬的人則可能引起較嚴重的受傷甚至骨折。
2.身體疼痛
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都會經常腰痛或肩頸酸痛,這與長時間不良的坐姿與站姿有絕大的相關性,同時,也會造成身體僵硬會導致血液循環緩慢,讓身體代謝老舊廢物的效率大打折扣。
3.畏寒畏冷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熱量,約40%是由肌肉所產生的;所以,當我們長時間不運動或不讓筋膜恢復原有的彈性,就會導致肌肉衰退、硬化和血液循環惡化後,進而就會讓身體產生的熱量會減少,以致體溫降低。
4.時常疲勞
肌肉柔軟度不足的時候,分佈在其中的毛細血管也會變硬,導致血液無法正常流動;血液循環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輸送營養物質和氧氣,回收體內導致人疲勞乏力的廢舊物質。血液循環功能變差,身體就容易覺得疲勞。
5.體重增加
我們人體攝入的能量和脂肪需要通過肌肉運動燃燒,一旦肌肉活動度變差無法充分活動,就會導致新陳代謝功能下降,脂肪無法燃燒而積存下來,久而久之身體就會越來越胖。
6.皮膚粗糙
當肌肉或血管硬化時,也會影響到皮膚的血液循環,出現面部乾燥、色斑、暗沉、皺紋、鬆弛等問題。

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不動,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身體循環不良與僵硬。

透過拉筋能變軟?

基本上只要透過拉筋的動作,做出與肌肉功能反向的動作,讓具有彎曲功能的部位伸展開來,便能恢復原狀。並透過持續正確的刺激就能讓身體軟組織,逐漸朝著肌肉延伸的方向及運動的方向改變排列的方式,加上原本的肌原纖維也會因為受到延伸的刺激而在分節處增生,因此,我們的肌肉長度就會獲得有效的調整。例如:有些人原本做立姿體前彎動作,無論怎麼做手都無法觸碰到地面,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按摩放鬆與拉筋練習之後,就能觸碰到地面,如果你是屬於短時間練習就能達成的人,表示你原本就有這個柔軟度的能力,只要平時多拉拉筋就能讓身體恢復柔軟。另外,當我們長時間運動量不足或伸展不足的時候,都會讓身體的柔軟度陷入沉睡的狀態,還有如果讓肌肉也長時間維持在收縮緊繃的狀態之下,我們的肌肉纖維就會縮短,這時候就不光是柔軟度變差而已,還會在運動訓練中造成所謂的運動傷害,千萬不可不注意!

透過拉筋或筋膜放鬆能讓身體變軟?

雖然,我們的身體能透過伸展拉筋讓它變得柔軟,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可行,畢竟,我們人體關節結締組織的膠原蛋白排列狀態與肌肉彈性都是因人而異,每個人天生的柔軟度就會有所不同,但是,即使身體原本非常的僵硬,只要每天透過正確的方式伸展拉筋,還是能讓身體肌肉與筋膜恢復到一定程度的柔軟度。

資料來源/mensjournal、drax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