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常有規律運動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給成年人的運動建議,每週最好進行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運動的好處有很多,像是增強心肺功能、增加肌肉柔韌度、促進新陳代謝、減緩精神壓力⋯等,而且規律運動還能減少疾病發生,因此,如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也變成需要著手的課題。
聯安診所家醫科醫師陳采汎指出,根據教育部體育署「中華民國112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案報告書」顯示,國人不運動最主要是因為「工作太累」,其次為「懶得運動」、「因工作沒有時間」。如何建立對於運動正確的認知與行動,以維持長久的運動習慣有其必要之處。
已有大量的醫學研究證明,規律運動的好處如下:
減少疾病發生:規律運動可降低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減少腸胃相關癌症和女性乳癌的發生率,並減少關節炎、髖關節骨折及長者跌倒的機率。此外,也能預防憂鬱症和失智症。
改善慢性病症狀:運動可以減緩關節炎患者的疼痛與僵硬;還能控制氣喘發作的頻率與嚴重程度。糖尿病或心臟病患者則可以透過運動協助控制血糖、體重及心臟功能,並降低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運動還能改善憂鬱症和焦慮症患者的症狀。
益於正向情緒:運動刺激腦內激素讓大腦擁有更多正向感受,感到較為放鬆、較少焦慮,甚至能深化自信與自尊。此外,運動也有助於腦部認知能力,提高專注力及創意發想。 強化體能、肺部、心血管功能:規律運動可以強化身體的肌力與體能,並優化心血管循環系統與肺部的功能,讓身體更有能量與身體的能力來面對日常的各種任務。
陳采汎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給成年人的運動建議為「每週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中度身體活動」是指持續從事10分鐘以上運動後,略感疲累,呼吸及心跳較平常快,並有稍微流汗情形,如健走、慢跑、登山、持續的游泳、上下樓梯、有氧舞蹈、騎腳踏車、跳繩、水中走路等都是中度身體活動。
根據醫學研究發現,想要養成規律運動可以透過以下3種方法:
設立實際的計畫與期待:當安排的運動計畫較有可行性時,除了成功行動的機會能夠大幅上升,也能夠從計畫到實際實行的過程之中,感受安排生活的主控權與自由感擺。可以透過以下3個面向來強化運動計畫的可行性:
彈性安排時間:可以改為透過每天30分鐘的運動時間完成每周150分鐘運動所需,或拆成每天各兩次15分鐘運動也可行。實際累積下來的運動時間是最重要的。
可近性地點:若前往特定運動場所會使行動受阻,不妨將運動安排在居家環境,或改善運動地點的可近性。
可觀察或量化目標:使用各種運動數據軟體或社交平台,記錄每一次運動的距離、速度、次數、重量等資料。
照顧自己的感受:詢問自己內心真正想法:「我喜歡戶外還是室內的活動?我享受團體,還是個人運動?」藉此確認貼合此時自己的行動意願與方向。當能擁有自己的內在動機,會比起顯而易見的外在動機,更能夠支持我們維持生活習慣的改變。
建立內在動機:「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能夠帶來各種神奇又強大的健康益處,那我自己究竟想透過規律的運動而得到什麼好處呢?」透過自我探問,找到屬於自己的內在動機。
陳采汎指出,認知的轉換與釐清,可以重新認識運動所帶來的想像與期待,並強化「身而為我」的意義與價值感。另外,當面對各種改變生活習慣的阻力時,擁有屬於自己的內在動力,就有機會在面對阻力時激發出創意,而因此有了跨越困難的機會。
規律運動的人生,除了能夠降低疾病風險與不適,經驗著規律運動的自己,會有哪些不同以往的感受與體會,對於「身而為我」來說常常會帶來預期之外且具有重量的收穫,同時也能支持人們持續運動,活出健康美好的人生。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如果你以為,運動產業是運動員的事,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運動產業在西方先進國家經濟佔極重要一席之地,據產業研究機構 Plunkett Research估計,2017 年全球運動產業總產值高達1.3兆美元。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也推估全球運動產業產值成長率將超過6%。
運動產業在歐美國家經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以美國的發展最為成熟,2000年的產值突破2000億美元,躍升成為第6大產業,去年總產值更逼近 5000 億美元大關,約占全美 GDP 的 2.7%。
根據 Plunkett Research 的資料顯示,美國戶外運動產業總值就達1600 億美元,達到所有運動產業 42% 的佔比,因而形成了以休閒運動與職業賽事為核心,運動場館、運動用品、運動中介、運動媒體、運動博彩為輔的產業鏈。此外,美國4大職業運動:職棒大聯盟(MLB)、國家籃球聯盟(NBA)、國家足球聯盟(NFL)與國家冰上曲棍球聯盟(NHL)也功不可沒。
經過長期發展,以比賽為核心的營運模式已非常成熟,主要收入涵括賽事轉播權、場地租借、門票收入、廣告時段、授權商品、運動遊戲、相關代言、媒體版權、場館命名費…等,無一不大大帶動經濟的發展。
反觀台灣,運動經濟還在起步階段,近年來,雖然因為自行車、路跑、健身等風氣盛行,但根據調查顯示,2015 年民眾運動消費支出總額僅 1188 億元台幣,約只占 GDP 的0.7%,距離美國的2.7% 仍有相當大差距,未來應有相當大成長空間。
面對東方崛起,中國運動產業正值噴發期,全球資源摩拳擦掌準備進入,海峽這端的我們,怎麼放過此機會?
在本週,中國近 20 家運動產業業者將來台參加 3/10 在台大博雅館舉辦的 「2018 海峽兩岸運動產業創新論壇 」。
這場論壇,將以高峰會談方式進行,海峽兩岸業內人士將以多元的視角,引導大家觀察與討論兩岸運動產業的現況與未來趨勢;透過這群累計營收超過 100 億元台幣的產業菁英,不乏多家健身房品牌,全中國總計店家數超過 100 個據點,也有運動產業創投、數據平台APP、賽事承辦方、研究機構……等單位,之創辦人與高階經理人之間的深度對話與碰撞,將帶給所有參與的聽眾許多的刺激和啟發,讓我們從審視兩岸運動產業的未來機遇和發展路徑,並在產業前景、技術、產品、營銷、管理、市場開拓等面向,透過論壇的深度交流,鏈結資源、啟動合作機會,創造海峽兩岸運動產業新商機。
海峽兩岸運動產業創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