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瑜伽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手指麻痛竟然變成肌肉萎縮!醫師警告「手肘隧道症候群」出現的3個症狀
1
手指麻痛竟然變成肌肉萎縮!醫師警告「手肘隧道症候群」出現的3個症狀
2
肌少症怎麼辦?醫曝診斷方式+營養運動對策,骨鬆風險也要一起防!
3
膝蓋
保護膝關節這樣做!3種最佳方法幫你延長關節健康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手指麻痛竟然變成肌肉萎縮!醫師警告「手肘隧道症候群」出現的3個症狀

2024-10-03
話題 保健 觀念

手部麻刺又無力,小心手肘隧道症候群!33歲陳小姐是一位上班族,工作上常常需要搬運沉重的文件和書籍,這1年多來她開始出現左手前臂痠麻和手指頭無力的症狀,拿在手上的東西常常不小心掉落到地上。診所一開始診斷是頸椎的問題,然而做了5個月的復健依然沒有改善,手掌甚至開始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

後續,陳小姐來醫院骨科門診就醫,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發現,陳小姐在左手肘的尺神經受到壓迫,由於神經壓迫的症狀已經相當嚴重,除了痠、麻、痛以外,也已出現有手掌肌肉萎縮凹陷的「爪狀手」的情形。經過積極的減壓治療與復健,陳小姐萎縮的肌肉已經恢復,現在已經回到工作崗位中。

尺神經壓迫導致受損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部長黃贊文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是上肢常見的神經壓迫症狀,由於尺神經在手肘處的位置非常表淺,因此很容易受到傷害。

手肘隧道受到直接撞擊時容易造成急性尺神經發炎,若是長時間以手肘關節做倚靠的動作、工作常要提重物,或是需要長時間的將肘關節維持在屈曲的位置時,則會導致慢性的尺神經壓迫而造成神經受損;如果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不可逆的神經損傷,進而影響手部功能。

手肘隧道症候群好發手部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運動醫學中心醫師徐振恆指出,雖然手肘隧道症候群可能會在手肘部位引起疼痛,但大多數症狀是集中在手部,常見的症狀包括:

無名指、小指的麻刺感

手部肌肉萎縮、無力

手指協調動作變得困難

許多患者抱怨在進行精細動作,如使用電腦或書寫時會有障礙,除了理學檢查以外,醫師也會安排神經傳導檢查來進一步確認是否為手肘隧道症候群造成的尺神經病變。

出現「爪狀手」則建議手術

徐振恆進一步說明,手肘隧道症候群的治療方式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對於症狀比較輕微的患者,如果尚未出現明顯感覺異常和肌肉萎縮無力,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包括服用消炎止痛藥來改善局部發炎腫脹,睡覺時使用副木固定以免手肘過度彎曲等,都有機會自行緩解。

不過,當保守治療無效或已出現手無力、肌肉萎縮甚至有明顯的「爪狀手」時,尺神經的減壓手術治療則成為必要選項。

徐振恆建議,現代社會的工作壓力大,車貸和房貸等經濟負擔沈重,民眾在辛勤工作拼經濟的時候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若發生手肘麻痛無力和無名指、小指無力症狀時應及早就醫,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延伸閱讀:

手麻腳麻又無力⋯醫呼籲:若伴隨「這5症狀」恐是嚴重疾病徵兆

玩手遊「五指練成鷹爪手」彎曲麻木伸不直!醫教「1招」避後遺症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她上班手指麻痛,竟已肌肉萎縮⋯醫示警「手肘隧道症候群」3症狀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肌少症怎麼辦?醫曝診斷方式+營養運動對策,骨鬆風險也要一起防!

2025-07-14
觀念新知保健話題

肌少症是指因年齡增長,所出現的肌肉量減少加上肌力減退及體能下降的現象,已被認定是老化有關的肌肉疾病,容易造成跌倒與骨折的風險,甚至會增加死亡率。營養師提醒,肌肉悄悄流失,可能導致長者失能、行動力降低,及早透過飲食與運動介入,有助於延緩肌肉流失、維持身體機能與生活品質。

2016年肌少症正式納入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診斷碼62.84,表示肌少症具有疾病意涵。而身體肌肉量不足常與骨質疏鬆症同時存在,容易造成跌倒與骨折的風險,出現失能與生活品質不佳的問題,需要長期照顧,甚至會增加死亡率。

老化、疾病為肌少症主因

郭綜合醫院營養師袁如鳳表示,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推估可能達46萬人。導致肌少症的原因可分為:

原發性:是指找不到特定原因,僅因年齡老化造成的肌肉流失。

次發性: 長期臥床、失能造成的行動力下降。

疾病:如癌症、內分泌疾病、骨關節炎。 營養不良或藥物引起厭食等。

肌少症如何篩檢與診斷?

袁如鳳說明,根據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建議,初步篩檢肌少症的項目有:

小腿圍測量:小腿肌肉是肌肉消耗最明顯的部位,也是判斷罹患肌少症重要指標之一。測量方法為:以軟皮尺來測量小腿最粗處的小腿圍長度,若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或是用雙手食指和拇指將小腿最粗處包圍,若小腿圍等於或小於指環圍,即懷疑可能有肌少症。

肌少症風險評估問卷(SARC-F):大於等於4分,內容包含肌力、步行、起身、上台階、跌倒5個項目。

肌少症自我評量問卷(SARC-CalF):大於等於11分,此項多了小腿圍測量多加10分。

此外,袁如鳳提醒,民眾至基層醫療或社區篩檢時,若出現握力或5次起立坐下未達標準,即可診斷可能肌少症,應給予營養與運動之生活型態調整,並轉介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評估與診斷。

肌肉流失對健康3大影響

肌少症的症狀包括了肌肉量的減少,如肌肉鬆散、手臂或大腿變細、肌力下降、行走速度非常緩慢,對健康造成的影響分3大方面:

肌肉力量流失,增加跌倒、失能風險。

增加胰島素阻抗及血糖異常。

肥胖型肌少症: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質量流失伴隨脂肪增加的情況,容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等。

預防肌少症2件事要做到

對於肌少症的介入與治療,袁如鳳說,研究目前以飲食與運動介入較有效:

飲食攝取:

均衡飲食為原則,從飲食中攝取天然的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A、C、E、茄紅素、花青素等,維生素D的攝取對肌少症與骨質疏鬆有益。

建議攝取含油脂較豐富的魚類,如鮪魚、鮭魚、秋刀魚,以及牛奶、起司、蛋黃、乾香菇等,並維持充足日照,幫助皮膚合成維生素D。

運動介入:

可按照個人體力保持規律運動訓練,建議老人或體弱者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保持每週2~3次、每次20~30分鐘的漸進性阻抗運動,如走路時腳綁沙包增加負重、手拿啞鈴做舉高手的動作等。

袁如鳳提醒,肌少症是目前全世界被重視的疾病,在人口快速老化的社會,除了適時評估篩檢出潛在的肌少症病患,提供適切的照護,預防肌少症也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平常除了飲食均衡外,配合適當的負重及增加平衡感的運動來鍛鍊肌肉,以預防及延緩肌少症的發生。

延伸閱讀:

不是蛋白質!醫揭「預防肌少症」關鍵營養:這樣吃才能阻止肌肉流失

骨折吃什麼才能加速骨頭修復?醫:除了補鈣、蛋白質也別忽略「它」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肌少症常合併骨質疏鬆!醫:只吃蛋白質不夠,還要補充「這些營養素」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保護膝關節這樣做!3種最佳方法幫你延長關節健康

2020-08-11
運動傷害觀念保健知識庫

現代人時常有膝蓋痠軟無力的症狀,除了可能是肌肉量不足導致腿部無力外,也有可能是關節的退化的速度太快。然而保護關節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吃保健食品外,還可以搭配這3種最佳方法來延長膝關節健康,讓你走路不再有膝蓋癱軟無力感,還能支撐日常生活上的行動。

膝蓋
保護膝關節這樣做!3種最佳方法幫你延長關節健康 ©health.harvard.edu

肌力訓練

為什麼要透過肌力訓練來增加膝關節強度呢?兩者有什麼關聯?其實,膝蓋附近的肌肉必須強壯有彈性,才能讓膝蓋健康以及減少未來受傷的機會,膝蓋才不會容易無力與酸痛。然而把肌肉訓練到強健一點的話,能幫助吸收衝擊力道,加諸在膝蓋關節的壓力相對來講就變小,但訓練肌力增強常會讓肌肉保持收縮,張力升高變的緊繃,因此一定也要加上適當的伸展,拉長肌肉纖維並維持彈性。

游泳

運動的類型相當多,一般來說,只要避免過度上下坡、上下樓梯和蹲姿類型的運動都適合。然而不怕水的人,游泳或在水中走路都是不錯的運動。一方面,水可以增加肢體運動時的阻力,強化肌力;另一方面,水有浮力,可減輕運動時體重對於膝關節所造成的負擔,進而達到保護關節的作用。

瑜伽

根據國外一項研究中發現,練習瑜伽的關節炎患者,有明顯感感到疼痛改善,同時身體的靈活性也提高,心理狀態也正面許多。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導致關節疼痛從而干擾關節的日常活動,關節炎已不再是年長者人獨有的疾病,它可以影響各個年齡層。常見的關節炎有風濕性關節炎、外傷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等,治療方式不外乎吃藥以及要擁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飲食才能改善,但是除了這些,還可以透過緩和的瑜伽伸展來增加柔軟度,以及減少骨頭之間摩擦,更可以有效緩解疼痛感。

資料來源/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10K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瑜伽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