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轉涼,關節就開始卡卡了嗎?根據研究顯示,氣候變化與關節疼痛之間有密切的關聯,當氣候變天時,關節疼痛的發作機率會增加20%;台灣的研究也發現,約三分之二的關節或慢性疼痛病患,在天氣變化時症狀會加劇,天氣不僅會影響日常生活,也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翁睿彥指出,多項研究顯示,自然環境中的溫度和濕度對關節疼痛有顯著的影響,當氣溫降低時,血管會收縮,導致血液循環變差,進而影響組織代謝和修復,容易產生發炎疼痛。
此外,陰雨潮濕的天氣會使大氣壓力增加,造成關節組織腫脹,加重疼痛。低溫同時會降低關節內的潤滑液分泌,讓關節活動時變得更加僵硬不適,最後出現卡卡不順的感覺。因此,了解這些生理機制有助於制定應對策略。
如何改善天氣造成的關節痛?翁睿彥指出,關節保養要從日常做起,平常要有意識減輕關節負擔,可以透過注重保暖、適度運動、充足睡眠與體重控制,來避免避免關節受傷:
注重保暖:保暖可以有效減少天氣對關節的負面影響;熱敷、泡熱水澡可以保持關節的柔軟度,減少疼痛和僵硬感,還能幫助放鬆緊繃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
適度運動:運動對於關節健康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氣候變化時,更需要維持運動習慣,可以選擇對關節低衝擊的運動,例如散步、騎自行車、游泳、瑜伽和伸展運動等。提醒在運動前進行充分的暖身,並注意運動後的適當休息。
充足睡眠:睡眠充足可以降低體內發炎細胞的活性,進而降低關節炎的程度。反之,睡眠品質不好會讓關節痛變得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體重控制:當體重超重或肥胖時,身體的關節會承受更大的壓力,特別是承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和腳踝等更是首當其衝。此外,體重控制不僅對關節健康有幫助,還能提高整體健康水平,降低患上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風險。
翁睿彥表示,從秋老虎的炎熱到突然轉涼的秋風,氣候變化對關節疼痛患者的影響不可忽視。無論是寒冷天氣引發的血液循環不良,還是潮濕環境加重的組織腫脹,天氣的劇烈變化確實會加劇疼痛。
建議可以掌握以上所提及的重點來改善關節疼痛,然而,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單靠自我保養無法有效緩解,或甚至當疼痛超出平時程度時,建議及時到醫院就醫,盡早尋求專業醫療幫助,才能確保關節長期的健康和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高,除了來自先天基因影響,後天努力也很重要,如果想長高,一定要記得這3大關鍵!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發育良好,除了關心小孩體重,當然也會在意小孩身高比其他同學還要矮小。特別是18歲後,長高的機會會越來越小,原因在於生長板。生長板即一種透明的軟骨組織,位在全身骨頭的上下兩邊,如果受到生長激素的刺激,會不斷增生軟骨組織,讓你身高慢慢變高,但生長板閉合後,長高的機會變非常小,因此,把握這三大觀念,孩子長高的機率一定大幅成長。
飲食一直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相信小時候,一定有聽過轉骨湯與吃中藥來長高,另外補鈣,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多元攝取,特別是蛋白質。蛋白質是增加骨骼與肌肉的重要來源,因為光只靠補鈣來強化骨骼其實是不夠的,然而蛋白質的食物包含雞蛋、牛奶、豆漿、堅果、雞胸肉、鮭魚等。另外,維生素也不可或缺的營養之一,同時也要適量攝取綠色蔬菜,綠色蔬菜裡面的維生素也有助於長高。
睡眠不僅是幫助長高的方法,對於恢復身體受損的機能、免疫力也大有幫助。現在的人都習慣晚睡,而家長熬夜晚睡的習慣,也會連帶影響孩子,像是晚上追劇、上網打遊戲,經常熬夜晚上滑手機等,會造成生長發育變慢。尤其晚上10點到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的高峰期,若想長高的人,一定要在約晚上10到11點前就要躺平在床上準備入眠,並且至少睡足7~8小時。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躺在床上滑手機,不僅容易睡不著也對眼睛有害。
小時候還常聽到許多父母要自己的小孩要多跳耀,以及打籃球,因為這樣才會長高,但是這種說法這是真的嗎?其實根據很多專家研究發現,規律運動是有助於長高的,包括跳繩、打籃球等全身性運動,讓骨頭垂直於地面方向的衝擊力,都是能夠刺激骨頭以及生長板,這樣能助長高,如果可以在太陽下運動,也可以補充維生素D促進發育。
資料來源/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許多人為了要讓身材線條更好,拼命的減重導致身型過瘦,然而有些人不太保養身材,導致身型越來越橫向發展。根據國外研究指出,不管太胖或是太瘦導致BMI指數不正常的話,都有可能還會減短壽命!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BMI是一項判斷人體是否肥胖的好方法,BMI的計算方法是「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健康BMI的數值範圍是18.5~25,高於範圍是過胖,低於範圍則是過瘦。根據《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的文章指出,太胖會太瘦,平均讓你的壽命比預期壽命少4年,而這項研究涉及英國近200萬人的實驗,研究人員曾實驗中發現,從40歲開始,BMI在健康範圍的人死於疾病的風險最低,而BMI過高或過低的人具有壽命縮短的風險。
根據上述期刊調查解果表示,太重不健康,但太輕也有風險。像是體重太輕的人容易疲倦,以及肌耐力變差、記憶力減退,同時體力和抵抗力下降導致疾病抵抗性降低,同時也會增加罹患膽結石、不孕症,和骨質疏鬆發生的機會。另外,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調查顯示,60歲~69歲、BMI小於18.5的年長者,相較同齡體重正常者,死亡率高出51%,70歲以上更高出60%。
年長者的BMI是否可以稍高一點這項觀點目前還在被討論中,這項研究還指出,老年人BMI較高可能並沒有那麼危險,因為稍微增加一點體重對他們是具有有「保護作用」。 但是對於這一結論,英國艾希特大學的科斯(Katarina Kos)博士並不認同,他強調對大多數人來說,BMI是一個很好的衡量標準,但如果超重的人能夠降低其BMI,會對健康有好處 因此,老年人的BMI是否可以較為提升,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大家不妨在老人家允許的範圍內,鼓勵老人家適當運動,保持健康,同時還能增進他們的思考能力以及提升肌肉量來預防日常生活不便。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