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發現動物肌纖維的顏色有深有淺,早期便根據肌纖維的顏色分為紅肌(red muscle)與白肌(white muscle)兩類;後來又按肌纖維的生理特點而分為慢縮肌(slow twitch 或 Type I)及快縮肌(fast twitch 或 Type II);更有人把快縮肌再分為 Type IIA、Type IIB 及 Type IIC。然而,在每一個運動單位內的肌纖維都只會屬於同一類形,亦即是說,「快」運動單位內只包含有快肌纖維,「慢」運動單位內則只有慢肌纖維。只是在同一塊肌肉之內,可以由不同數量的「快」和「慢」運動單位所組成。
按照肌纖維在結構與功能上的分別,白肌纖維目前被分為五種,紅肌纖維為兩種。紅肌纖維具有非常高的有氧能力與疲勞阻力,但是糖酵解(無氧)能力差、收縮速度慢、以及運動單位肌力較低,屬於低強度、長時間運動的肌肉類型。白肌則具有最高的糖酵解能力與運動單位肌力,但是,在有氧能力、收縮速度、以及疲勞阻力方面較差,屬於高強度、短時間運動的肌肉類型。
在人體肌肉中,紅、白肌纖維的比例往往都會受遺傳基因影響,因此有的人白肌纖維比例大,有的人則紅肌纖維比例大,但每一個人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中紅白肌纖維的比例也不盡相同,導致在不同負荷、不同動作、不同速度等運動條件下,肌肉收縮的肌纖維類型也不同。一般來說,在一定負荷強度下用較慢的速度完成動作,就是紅肌纖維起主導作用,如果要快速完成動作,則是白肌纖維起主導作用。
當嬰兒出生後第五個月時就已經確定紅肌與白肌的多寡,然後再過一年,就會形塑肌纖維的數量以及紅、白肌纖維的比例。這些肌纖維的組成就算透過後天的鍛鍊仍是無法改變的 ; 也就是說,如果你自身的紅肌纖維數量比例高,你有成為優秀長跑運動員的潛力;如果你自身的白肌纖維比例數高,你有成為優秀舉重選手或短跑運動員的潛力,這就是先天上的肌肉纖維比例,影響人們在不同運動所呈現的不同天賦。
訓練者鍛鍊肌肉時想要增長肌肉,也就是讓肌肉肥大的意思,要讓肌肉肥大主要是鍛鍊白肌。然而白肌會很快產生疲勞,因此在鍛鍊時,慢慢做很多次的訓練,是不會幫助肌肉增大的,要讓白肌成長,就是需要高強度配合更快的速度來進行,就像是舉重、衝刺等高強度、短時間、低次數,甚至需要爆發力來完成的運動。另一方面,長時間的進行有氧運動、低強度以及低重量高次數的訓練,主要用以鍛鍊紅肌纖維,讓紅肌纖維起作用 ,比如長跑、競走、騎車、跳舞、有氧等。
研究結果還顯示速度性項目運動員主要運動肌肉內,快縮肌纖維的比例較高。例如,世界級優秀運動員小腿肌內的快縮肌可佔到 70 至 90%。反過來說,耐力性項目運動員主要運動肌肉內,慢縮肌纖維的百分比較高,一些頂級長跑運動員小腿肌內慢縮肌的比例可以高達 90%。當然,一般認為這種現象便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以奧運等級的運動員來說,研究顯示短跑選手普遍擁有較多的白肌,馬拉松選手則紅肌比較多,研究說明肌肉中紅肌與白肌的比例是由遺傳決定,也就是一出生下來,就己決定一個人的體質是屬於短跑健將、舉重選手,或是一般人的體質。研究也發現,兄弟、雙胞胎的肌肉類型比例具有顯著的相關,因此我們常見家族性的運動團隊。非洲黑人的快縮肌比例,顯著高於北美白人,因此黑人選手能夠在爆發性的運動項目中展現優異的表現,顯然與骨骼肌纖維的比例有關。因此,是否擁有特殊的肌纖維比例,是判斷一個人運動潛能的重要參考因素。
雖然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每塊肌肉內兩種肌纖維的比例是遺傳決定的,訓練並不會改變肌肉內慢縮肌和快縮肌的百分比組成,但是有許多研究顯示,訓練會使得各種肌纖維無論在大小和功能上均有所增長,這也是人們強調利用訓練與活動狀況的改變,增大骨骼中纖維肌類型比例的重要因素。
2020 開廣飛跑盃超級馬拉松於 31 日在大佳河濱公園開跑,這屆配合 2021 年將辦理 IAU 50 公里世界錦標賽,特別改換地點擴大舉辦並且試跑賽道。結果賽事成果大躍進!50 公里錦標賽由陸軍超馬好手洪一仁以 3 小時 12 分 59 秒奪冠,並將全國紀錄向前推進 5 分鐘,距離 IAU 國際級標準僅剩 7 分之差,大大將台灣超馬短距離項目水準再次提升。同場更有多達 6 位跑者成績達標 IAU 國家級標準(男子 03: 25:00、女子 03:58:00),讓賽事獲得銀牌標籤認證,成為亞洲頂尖 50 公里賽事!
作為世錦賽熱身賽,50 公里賽吸引許多超馬好手、甚至是全馬菁英齊聚挑戰。開跑時氣候涼爽,非常適合長距離賽的超馬,但在開闊的河濱賽道上,跑者必須與逆風奮戰。
男子組競爭激烈,洪一仁一路以強大的經驗優勢引領在前,第二至五名難以預測,最終依序由翁相擇、張景敦、李智群、林志傑四位跑馬好手陸續完賽;前四名皆達到國家級標準。
女子組方面,由女子全國紀錄保持人楊喬筑與超馬新人朱盈穎較勁,最終由楊喬筑搶先衝線,蟬聯后座,兩人的成績皆達國家級標準!第三至五名則由楊馥菁、郭金鳳、陳怡如獲得。
值得一提的是,張景敦、林志傑、朱盈穎、楊馥菁、郭金鳳等人都是初次挑戰超馬就成為場上黑馬,刷新多項分齡紀錄。台灣開廣股份有限公司蔡晉暉總經理特別頒發總排名獎金,鼓勵國內優秀跑者從 42 公里跨入 50 公里,繼續挑戰飛跑紀錄。
開廣飛跑盃自創辦以來,以培養超馬界優秀人才、締造國內佳績為宗旨,十年來提供超馬選手優質平台,創造與提升台灣超馬環境與紀錄。明年同一時間 2021 年 10 月 31 日,將於大佳河濱同一場地舉辦 50 公里世界錦標賽。
國際超馬總會對台灣運動風氣、協會各項工作皆有高度認同,除了各國代表隊菁英參與的 50 公里,將另設全民都可參與的短距離組別,屆時將有來自約五十個國家地區、上百名運動員及隨行人員齊聚台北。邀請台灣各地跑者將時間留下一起參與這場難得的盛事!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運動協會
責任編輯/Dama
運動品牌361°國際線歷時兩年研發,推出全新緩震科技「QU!K SPRING+」,由頂級緩震鞋款SPIRE 4率先搭載,台灣將於361°全球品牌日:12月26日正式開賣。新一代SPIRE 4由內而外全面進化,運用最新緩震中底科技「QU!K SPRING+」提升13%回彈性,為一般休閒慢跑及長距離跑者帶來出眾的Q彈緩震性能,幫助跑者舒適無痛完成目標。SPIRE 4於12月26日搶先全球上市,搭配361°品牌日,凡購買新品鞋款享8折優惠。
SPIRE 4運用全新緩震科技「QU!K SPRING+」置換原先的Lite EVA設定,大幅增加13%回彈性並維持同級的輕盈效果。入腳第一接觸點採用透氣環保的Ortholite鞋墊、中層為QU!K SPRING+極具動態延展回彈力、底層則由當家QU!KFOAM配方舒緩腳底承受壓力,其中底的絕妙配置成就舒適腳感。361°表示,2020年將以「QU!K SPRING+」領航,攻佔專業跑步市場。
SPIRE系列曾以一代、三代鞋款拿下德國慕尼黑ISPO體育用品博覽會設計大獎,為361°國際線打下市場聲量,首席設計總監謝慶龍表示:「這次發表的SPIRE 4經歷2年多不斷探討與研發,巧妙地融合輕柔、緩震、穩定,使動力加速在步伐間一氣呵成,又可維持穩定的踩踏;並利用最新雙賈卡編程技術呈現富有彈性的鞋身觸感;後跟則針對夜間跑步安全性,將3M反光線紗織入,可在夜晚閃耀出SPIRE強烈反光字樣,營造悠閒運動及低調奢華並存的質感。」
361°指標鞋款SPIRE 4跑鞋搭載MORPHIT智能中腰包覆系統,並結合QU!KFOAM 及 QU!K SPRING+ 獨家緩震科技,為跑者提供輕柔Q彈又穩定的步伐體驗,讓跑步舒適度大幅提升,不用擔心長距離。 被譽為「沉默黑馬」的知名素人選手羅世杰實測後表示:「第一次穿著SPIRE 4練跑時,可明確感受到比以往的SPIRE系列更加Q彈,回彈性相當到位,而看似厚實的中底,跑起來卻顛覆想像的輕盈,穿著SPIRE 4進行配速課表也非常適合,可定位在全馬成績落在3個半小時與長距離練跑的跑友」。
.足底舒適,緩震、回彈和穩定三重功效:全新獨創配方「QU!K SPRING+」,經實驗室證實回彈性提升13%,兼具輕量、極佳動態延展及回彈力,並可適應極端氣候,提供更穩定的舒適前行動力。搭配QDP系統,融合獲獎鞋底概念,讓QU!KFOAM由後跟上層扭轉至前掌下層與QU!K SPRING+相結合,達到極佳的柔軟緩震舒適腳感,穩定踩踏。
.兼具舒適的全方位動態包覆:MORPHIT織帶結構再升級,運用前後兩條加中間反折織帶方式,集中於中腰兩側,增強包覆與舒適性;而立體環形後跟,輕巧穩定零死角,完整服貼後腳。搭配彈性鞋面、Fitz-Rite中足支撐系統,由前到後全方位保護雙足,強化舒適及穩定性。
.會自動調整的輕柔透氣材質:最新雙賈卡編程技術,布料更柔軟輕薄,透氣孔洞設置於足部易流汗部位,增加透氣率,且針對跑步前後足部變化部位設定不同鬆緊度跟包覆支撐度,讓長時間運動易充血的足部位置能得到減壓釋放,同時維持一貫的穩定性。讓各種程度的跑者都能輕鬆駕馭,恣意奔跑。
SPIRE 4於361°品牌日12月26日全台通路正式開賣,同步推出男、女標準楦鞋款及寬楦鞋款,定價NT$4,680。於12月26日至1月5日361°品牌日活動期間,凡購買新品鞋款,可獨享8折優惠。此外,2019年熱銷鞋款FANTOM也加入優惠陣容,定價現折NT$888回饋跑友。
資料來源/361° Taiwan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