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健身
  • 掌撐棒式轉體 TORSO TWIST ON ALL FOURS
1
掌撐棒式轉體 TORSO TWIST ON ALL FOURS
2
運動前熱身的好處
運動訓練前喚起中樞神經系統 將能有效的提高運動成效的絕佳技巧
3
重訓時該如何呼吸才能有助於訓練效果提升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掌撐棒式轉體 TORSO TWIST ON ALL FOURS

2016-06-01
健身 動學堂 初階訓練 核心訓練 訓練動作

掌撐棒式轉體 (Torso Twist on All Fours)是一個上半身的訓練。藉由左右手沿著身體向上延伸,帶動左右兩側腰部的肌肉,使肌肉方能得到伸展。

掌撐棒式轉體

鍛鍊肌肉群:上半身

動作難度:★★★

STEP 1 準備動作

雙手雙腳與肩同寬,肚子收緊預備。

STEP 2 左手穿過

左手從底下穿過至右邊,左肩及腰部也要跟著轉動。

STEP 3 往左上方延伸

上半身再轉回,往左上方延伸,停留5秒。

STEP 4 右手穿過

右手從底下穿過至左邊,右肩及腰部也要跟著轉動。

STEP 5 往右上方延伸

上半身再轉回,往右上方延伸,停留5秒,左右輪替,做1分鐘。

以上教學示範僅供參考,實際訓練狀況請依個人身體狀況自行斟酌。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訓練前喚起中樞神經系統 將能有效的提高運動成效的絕佳技巧

2022-03-17
觀念爆發力體適能增肌無氧運動有氧運動重量訓練初階訓練健身知識庫

在任何運動或訓練之前進行適當的熱身,可以為接下來訓練過程提高效率及降低受傷的風險。但絕大多數的人在熱身的過程中都忽視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讓身體的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做好準備,為什麼中樞神經系統對於運動訓練這麼的重要?簡單來說,中樞神經系統會傳達訊號給身體的各部肌肉,讓他們為了接下來的動作做好準備,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大腦的運作將訓練或動作的訊號快速且準確的傳達到各部位,讓我們的訓練或運動過程中獲得更加的表現。

運動前熱身的好處
在運動訓練前先喚起中樞神經系統,將能更有效率提高運動成效的絕佳技巧!

上面這些敘述是否也讓你覺得有點複雜?甚至有點像職業運動員才會做的事情!其實,簡單的喚醒中樞神經系統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它不需要複雜的動作及特殊的場地,無論你是剛接觸運動訓練的初學者或是想提升運動表現的運動者,都可以仔細了解喚醒中樞神經系統的技巧與觀念,現在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經系統中神經細胞集中的結構,在脊椎動物包括腦和脊髓;在高等無脊椎動物如環節動物和昆蟲等,則主要包括腹神經索和一系列的神經節,負責將複雜的訊息整合,命令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

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構造最複雜而完整,特別是大腦半球的皮層獲得高度的發展,成為神經系統最重要和高級的部分,保證了機體各器官的協調活動,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間的統一和協調。中樞神經系統與周圍神經系統組成了神經系統,控制了生物的行為。整個中樞神經系統位於背腔,腦在顱腔,脊髓在脊椎管;顱骨保護腦,脊椎保護脊髓。(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由大腦和脊髓組成,是人體神經系統的一部分,主要是負責接受訊號傳遞到肌肉、纖維和器官部位,並將有價值的訊號發送回大腦。神經系統的另一部分是周邊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主要是負責全身的訊系發送和傳遞功能;它還分為兩個主要的部份:軀體神經系統(somatic nervous system) 以及自主神經系統 (antonomic nervous system),軀體神經系統動作是透過人體自願努力控制的動作,例如決定撿起東西,而自主神經系統是屬於非自願的,由呼吸或心跳等動作組成。

所以,為了要讓身體在肌力訓練或其餘運動項目之前,讓緊繃的肌肉能預先做好準備,透過自主神經系統發送訊息是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工作;然而上面有說過自主神經系統是屬於非自願,但我們依舊可以傳達出大腦接下來要進行的動作,以便讓身體的肌肉準備好等下要執行的動作。

來自美國紐約皇后區的世界拳擊冠軍金牌得主Raquel Harris表示,中樞神經系統負責處理信息並影響身體活動,同時它可以調節我們的呼吸、運動和肌肉收縮等工作。

中樞神經系統與運動成效
中樞神經系統負責處理信息並影響身體活動,同時它可以調節我們的呼吸、運動和肌肉收縮等工作。

喚醒中樞神經系統的好處

根據拳擊女王Raquel Harris的說法,在進行任何一項阻力訓練之前緩醒中樞神經系統將能帶來:

1.透過大腦發出更多募集肌肉組織的訊號,讓運動表現呈現出最大化。

2.更有效率的幫助突破訓練的平台期。

3.有效的控制身體平衡和協調性,幫助你對抗更大的訓練強度。

喚醒中樞神經系統的訓練

在了解中樞神經系統對於訓練及運動表現的好處與理論背景之後,我們又該如何在訓練前快速的喚醒它呢?其實,在進行組力訓練之前喚醒它既不費时也不困難。首先,第一步就是進行一般常見的熱身動作,運用大肌群且強度較低的動作來進行。會這樣做是因為你不會想再開始正式訓練前就已經感受到精疲力竭了;另外,全身性的熱身動作也可以為中樞神經系統做好準備工作並提供以下這些好處:

1.增加全身肌肉的血液流量。

2.提高神經的敏感度。

3.加速血液對肌肉組織的營養補給。

4.快速的排出訓練後的代謝副產物。

5.提升肌肉溫度讓它能更有效率的收縮,進而增加肌力的產生。

6.增加關節部位的潤滑,降低關節受傷的風險性。

7.提升關節靈活度與運動範圍。

 

喚醒中樞神經系統
要喚醒中樞神經系統真的很困難嗎?透過一些訓練技巧可在訓練前簡單的喚醒它。

要進行一般的熱身動作非常的簡單,只要任何有氧運動都可以,所以可以選擇任何你喜歡的動作來進行,可以是使用划船機、橢圓機、爬樓梯機、跑步機或原地慢跑。另外,在強度方面可以添加一些阻力,來進一步的為身體爆發力做好準備;在強度的設定上可使用自覺用力係數(RPE)來測量,盡量選擇5-6之間的運動等級強度,這類似中等強度的有氧訓練。

延伸閱讀:運用RPE自覺用力係數調整訓練強度

Raquel Harris特別強調,在透過爆發性運動激發你的中樞神經系統之前,先通過動態熱身來引導你的訓練,因此當你完成熱身後可以再加強你的爆發性動作,讓肌肉有時間可以適應你最後一個動作。 你可以嘗試以下這一個動態熱身的例子:

30秒的跳躍

30 秒的跳躍

30秒深蹲跳

30秒的右力量踢

30秒的左力量踢

30 秒的平板撐體

 

結合爆發力的動作

爆發力的訓練可以更有效率的喚醒中樞神經系統,並為接下來的力量訓練做好準備,特別是強度很高的訓練重量,因為高強度訓練必須徵召大量的肌群協同,所以會需要更大量的神經活動和力量的產生,像這類型的運動就需要更高的力量與速度搭配,增強式訓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爆發力訓練動作
爆發力的訓練可以更有效率的喚醒中樞神經系統,並為接下來的力量訓練做好準備。

你可以透過再當天訓練動作的練習過程中,運用身體的部位和肌群的相對位置搭配適合的爆發性動作,來簡化繁瑣的熱身動作與時間。例如例如,在涉及槓鈴深蹲的訓練課程之前,你可以進行深蹲、跳遠或跳箱的動作或是在硬舉之前,你可以進行壺鈴擺動或抓舉;在進行臥推動作之前,嘗試增強式伏地挺身或推舉這類的動作,當然這些動作還可透過提高心率、增加血液流動和提高訓練前的活動能力來發揮雙重作用。

以下是一些充分利用爆發性熱身的訓練技巧:

1.選擇與正在訓練的主要身體部位相對應的動作。

2.在你的訓練組之前或組之間進行練習。

3.熱身動作盡量保持簡短以免肌肉提前疲勞。

4.在每個運動的過程中都盡最大的努力進行。

5.嘗試對身體每個部位肌群進行兩組3- 5次重複動作。

結論

在運動或訓練前的熱身能有助於為接下來的正常訓練做好準備,喚醒中樞神經系統將可以透過增加運動神經元的募集和交感神經系統的參與來提高表現,這樣身體也能更好提前應對接下來要面對的壓力。雖然,這一系列的過程看似複雜,但啟動自身的神經系統就如同進行爆發性訓練前,喚醒準備接受訓練的肌肉組織一樣,簡單的設計幾組中強度的有氧運動即可。再下一次運動或訓練前,不妨嘗試一下這個喚醒中樞神經系統的方式,讓身體能提高運動訓練表現還能降低受傷的風險。

資料參考/health、barbend

責任編輯/林彥甫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重訓時該如何呼吸才能有助於訓練效果提升

2018-04-16
觀念重量訓練呼吸訓練健身知識庫

如果有人問你,請問你會呼吸嗎?聽到這句你一定會說:「廢話!我不會呼吸不就掛了!」,但是,你知道重量訓練時要如何呼吸才正確嗎?在重量訓練的技巧裡面,除了重量的選擇、部位的訓練順序及身體姿勢與動作速度外,大家最常忽略的就是過程中該如何呼吸!到底離心時要吸氣還是呼氣,到底要閉氣還是不閉氣?所以,在重量訓練時掌握正確的呼吸方式,就可以讓整體訓練效率達到力量有效的提升,也會讓你在訓練的過程中協助身體的穩定性。

在離心時要吸氣還是呼氣?到底要閉氣還是不閉氣?

知識便利貼|何謂呼吸: 
呼吸(Respiration)主要的功能目的就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提供身體組織代謝必要的氧氣,同時將組織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在氣體進出的同時,除了可協助身體酸鹼平衡的穩定外,還可讓因為劇烈運動所產生的體熱,透過呼吸過程排出體外進行降溫。呼吸簡單來說分為:淺層的胸式呼吸與深層的腹式呼吸這兩種。當你在吸氣時胸腔往上往外擴張,讓大量氣體進入肺臟上半部,這就是屬於胸式呼吸,通常都是運動完身體需要大量氧氣,進入時所產生的呼吸方式。而腹式呼吸法,就是當你吸氣時腹部膨起橫隔膜下降,由於這種呼吸法消耗的能量極少,又可以加強下肺部的換氣給與它充足的氧氣,所以在非劇烈運動的日常生活時,建議使用腹式呼吸法提升體內換氧量。
(資訊來源:維基百科)

重量訓練時的三種呼吸法

人體在安靜狀態之下,每分中需要200~300毫升的氧氣來維持體內代謝,隨著運動量與肌肉活動的增加,身體需要氧氣的量也隨之增加,就呼吸功能而言對應運動能力,至少是人體處於安靜狀態下的10倍之多!所以,你就知道呼吸對於運動的過程有多重要,因此,想要讓重量訓練效果更好,你就要知道下列三種在不同動作之下,所採用的健身常見呼吸法。

想要讓重量訓練效果更好,就可採用三種健身常見呼吸法。

 呼吸法  1 同步式呼吸

每作一次動作就進行一次呼吸循環,讓呼吸在動作中完成,就稱為同步式呼吸法。這個呼吸法可以分成負荷較重跟負荷較輕,兩種不同的吸氣與吐氣順序,如果是作負荷較重的訓練項目,如臥推、仰臥飛鳥等等這些,需要固定肩帶與胸腹部位的動作時,就可以採用肌肉收縮時瞬間閉氣並快呼氣,肌肉伸展時慢吸氣。相反的如果是啞鈴彎舉、立姿飛鳥等,這些屬於輕負荷或退讓性訓練動作,在吸氣時快速有力呼氣時緩慢深長。簡單說就是負荷重的離心時呼氣向心時吸氣,負荷輕的則相反。

 呼吸法  2 不同部式呼吸

只要呼吸頻率與動作次數不相等的呼吸方式,我們就稱為不同部呼吸法,這個呼吸式在動作中漸接進行的。它一樣分為兩種模式,如訓練開始前的熱身運動,在重量輕、速度快的時候,採用一次呼吸連續作幾個動作,再呼吸一次再連續作幾個動作,比如說伏地挺身這類的動作。另一個,是接近超負荷重量時候使用的呼吸法,就是一次動作幾次呼吸,在動作開始前,先進行2~3次的深呼吸,並於運動開始時吸氣到動作到位或頂峰收縮時,如槓鈴深蹲、腿推等大負荷大重量運動時採用。

 呼吸法  3 自由調節式呼吸

最後一個呼吸法,就是在進行強度較小的訓練時採用自由呼吸調節法,就是當胸部與肺部在擴張時採用吸氣,反之,在胸部與肺部處於壓縮位置時採用呼氣,這樣的呼吸方式讓肺部不會有壓縮或憋氣現象,通常都在慢跑或提踵的運動時,採用這樣的呼吸方式。

每個呼吸法都會對應訓練方式、強度重量與頻率!

小心努責現象

你有常常不自覺深吸氣後,再閉氣接著用力做呼氣的動作嗎?這就是醫學上所謂的努責現象(Valsalva maneuver),通常都發生在我們全身要出力的時候,例如在日常生活當中便秘蹲廁所或提起重物都會發生,而在健身時的深蹲及硬舉,這些需要穩定軀幹做1RM大負荷重量動作也會出現,這時候我們都會自動閉氣,讓身體能全神貫注出力,在臨床醫學上這樣的動作,會增加胸腔內的壓力讓身體核心與脊椎的穩定性更好,但同時也會造成胸腔內的壓力過大、血壓急速上升,導致一系列心臟血管的血液動力變化,進而出現頭暈與低血壓等不適症狀。雖然在長時間閉氣出力會引發上述的一些症狀,但是在一些醫學研究報告內也指出努責現象(Valsalva maneuver),為舒緩心絞痛症狀的自救步驟之一,只要不要長時間閉氣出力(基本上不超過2秒),對於我們人體仍是屬於安全的狀態,畢竟我們每天日常生活都會出現類似的動作,這裡建議還是避免長時間閉氣出力這樣的訓練方式,應該學習以正常控制呼吸的方式來搭配訓練較為安全。

資料來源/barbend、mensjournal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