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瑜伽
  • 瑜伽動作
  • 跑10K
  • 跑步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人物誌
  • 復健科醫師凃俐雯:用運動來預防運動傷害
1
復健科醫師凃俐雯:用運動來預防運動傷害
2
把早餐當晚餐吃能減肥?胃腸科醫師說這1種吃法讓脂肪肝消失
3
年長者吃胖長肉才健康!專家:每餐都含蛋白質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復健科醫師凃俐雯:用運動來預防運動傷害

2016-05-25
人物誌 保健 專訪 故事 運動傷害 運動恢復

運動受傷了,我該怎麼辦?身為超越復健診所的醫師凃俐雯,在還沒有成為醫師之前,本身就是一位運動員。從小愛運動的她,只因為在裡面她感受到的總是滿滿的快樂,所以一直持續不間斷的運動。到了高中,她甚至參加學校校隊,練習女子田徑7項。那時,凃醫師也開始認真研究有關運動這件事。她發現,運動不只可以帶來快樂,還有許多的健康成分在裡面,甚至能治療許多慢性病。

轉角遇到復健科

但不管做甚麼事都有所謂的職業傷害,而運動更是。雖然當時的她還沒有因為運動而受傷,但常看見身旁許多同學是受傷再受傷,卻沒有一個完善的方法可以首先預防傷害,尤其是在那個資源還不那麼足夠的時期,也深深激勵了凃醫師對於運動傷害這件事情的好奇心。

到了大學,一邊念著自己喜愛的中醫學,一邊勤練自己喜歡的網球。有一天當她去參加比賽時,不小心地,肩膀脫臼了….當時就讀長庚大學的她二話不說趕緊跑到骨科去就診,可是醫生給的建議就是開刀或不開刀,如果不用開刀就只好回家休息到好,但是這些對於凃醫師來說,並非一個有用地建議,就好似回到高中時期的模樣。

實習的時候,凃醫師有幸分配到復健科,在裡面她發現,原來有更多豐富的醫學知識皆能解開她過去的疑惑,以及她觀察到許多病人雖然受傷卻還不用到開刀程度,接下來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於是在研究所時期,她毅然決然轉到復健科,去鑽研有關於復健運動這塊知識。

就讀復健科,開啟更多新知識

運動不只是運動,更是與病人間的溝通橋樑

唯有親身經歷,才能知道其含義。除了網球之外,她還喜歡重訓和跑步,也曾在跑步過程中受過傷……但凃醫師不會因此氣餒,反倒感謝老天爺給了她新的一課,讓她有更多的經驗去建議相同情況的病人該怎麼做。所以運動對她來說運動不只是運動,加上本身的專業,更是與病人之間最好的溝通橋樑。

現在,她雖然成為一位有名的醫師,也治療過無數病人,但是愛運動也愛讀書的她只要一有空,就會不停地去找各個相關的運動課程進修。凃醫師說:「我希望能跟國際接軌,跟病人之間有更好的溝通。」醫師和訓練員是兩個不同的專業,醫師會醫病,但不見得會重訓,所以當病人在敘述問題時,醫師不見得聽得懂,診療準確度也會有偏差。但是凃醫師覺得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如果聽得懂她在說甚麼,那麼就更可以直接建議你該做什麼。

運動是與病人溝通的橋樑

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但是要克服病人相信卻是一個很困難的課題

許多的訓練員或運動員都是她的病人,但每每看見這些才子才女受傷很嚴重卻不能好好休息是凃醫師最心痛的事。她說:「你想讓他相信休息會比不休息好,但是他們不是不想休息,而是沒辦法休息。」不做甚麼比做甚麼難,這不只是專業訓練員或運動員要克服,一般病人亦是。我們往往被許多傳統觀念束縛著,總認為花錢才會好。但其實有些狀況只要你好好休息,照著醫生的指示動作執行就會好,這不只是凃醫師要想辦法說服病人的,其實病人也要想辦法說服自己,有了互相的信任,我們才能長久,這是她的原則,也是她一直再學習克服的心理障礙。

接受挑戰,吸取更多的養分

不僅如此,凃醫師也是一位醫學專欄作家,她總用她的文章教會大家許多醫學知識。但越專業的東西往往越多人注意,每當她的文章被別人批評時,總會特別心痛,甚至想放棄不想再寫….因為當低潮來臨時,會認為自己的努力沒被看見…但凃醫師說:「這個跟生小孩其實很像,她的頭都出來了,總不可能因為太痛就不生了吧?!」所以她也告訴自己勇敢接受挑戰,讓不同的意見成為未來更好的養分。

復健是預防運動傷害的運動,但是預防勝於治療,除了現有的復健治療訓練的架構之外,就是要整合目前最新的技術,建立一個運動恢復中心。這是她的運動預防醫學夢想,更是為了運動選手著想,因為有好的運動恢復,選手就不容易受傷。「不管未來是甚麼樣子,我會繼續努力學習,不只實現自我想像,也實現選手們不受傷的夢想。」凃醫師說。

不放棄學習的機會,只為實現選手們的夢想

撰文/瀅瀅
攝影/鄧穎謙

分享文章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把早餐當晚餐吃能減肥?胃腸科醫師說這1種吃法讓脂肪肝消失

2024-05-31
觀念新知保健話題

一名70歲的患者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他的中度脂肪肝消失,原本病人的身高150多公分、體重74公斤,因認為自己太胖、有高血壓和脂肪肝,膝關節也開始出現疼痛,調整飲食後,經過一年體重已下降至64公斤。在醫師詢問之下發現,他現在晚餐只要喝水就會飽,也因此成功瘦身。

晚餐只喝水就會飽?還能讓脂肪肝消失?!

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在臉書粉絲頁發文指出,先前替一名70歲的患者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他的中度脂肪肝消失,患者透露調整飲食約1年後,下降10公斤,其調整方式是:

早餐、午餐吃得較豐盛,盡量在晚餐不吃東西。

早晚運動把熱量消耗後,晚上較早入睡。

 

把早餐當晚餐吃能減肥

患者表示,他現在都把早餐當晚餐吃,一樣煮白飯燒幾樣菜吃,午餐同樣吃得很豐富,目前晚餐進以喝水為主,就會產生飽腹感。雖然這樣的飲食調整,在前2、3個月時還不太習慣,後來才慢慢適應,持續一年下來,體重已瘦掉約10公斤。

對此,錢政弘說明,許多人的飲食習慣受到工作影響,常會在早餐匆匆忙忙的吃個麵包、三明治或甚至沒吃就去上學或上班,忙了一整天晚餐吃很多,或加上吃消夜才會飽,吃飽就直接上床睡覺,也容易因此而變胖。

像上述案例因退休後,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慢慢吃豐盛的早餐和午餐,然後早晚運動把熱量消耗掉,晚上早早入睡,能夠讓每天的總進食量比以前少一點,體重就自然而然逐漸瘦下來。

把早餐的豐盛程度變成跟晚餐一樣,就容易讓瘦身成功!

早餐吃多不易發胖

錢政弘分享,2024年歐洲《臨床營養學期刊》(Clinical Nutrition ESPEN)刊登肥胖研究報告,分析2,050位巴西成年人的飲食習慣和肥胖關係,研究發現,巴西人平均吃早餐的時間是8時27分;午餐12時47分;晚餐是20時57分。晚餐吃最多者肥胖比例多1.67倍,午餐吃最多肥胖比例減少29%、早餐吃最多者則肥胖比例差異不大。

此外研究還指出,每天進食超過3次以上的人,肥胖比例可降低32%,代表少量多餐反而會變瘦。錢政弘進一步說明,因為多餐可以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不過飲食前提是,不增加整天的總熱量攝取。

而比較晚吃的人或晚餐吃最多的人,因較不重視飲食的品質,睡眠時間比較短,也比較不愛運動。研究結論認為,一天之中將大部分熱量攝取集中在午餐期間,每天攝取3餐以上,可預防和減少肥胖或超重。

錢政弘建議,雖然研究是針對西方人,但的確許多台灣人都有晚餐晚吃和工作時間長的問題,不妨參考飲食調整方法,對自身的身體健康負責。

一般早餐的習慣就是簡單吃即可,而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指出,不妨安排豐盛一點!

延伸閱讀:

8款「減肥茶」越喝越瘦!綠茶、烏龍、洛神⋯吃飯配「這一杯」助消化

多吃蔬菜就能減肥?營養師揭「4大健康吃法」全是雷:少1物瘦不下來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晚餐喝水就能瘦?是真的!胃腸科醫揭「1吃法」瘦10公斤、脂肪肝消失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年長者吃胖長肉才健康!專家:每餐都含蛋白質

2019-07-05
高齡觀念保健知識庫生活

這邊的吃胖點並不是要年長者們真的吃成大胖子,而是他們需要大量蛋白質來長肌肉。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流失的速度會越來越快,而漸漸的形成所謂的「肌少症」!當肌肉不足時,所引發的問題很多,像是跌倒、平衡感不足、生活上許多事情無法自理等,所以,建議年長者要多吃點蛋白質、高纖的食物,才能真正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

年長者吃胖長肉才健康!專家:每餐都好含蛋白質 ©blogs.plos.org

年長者吃肉長胖才好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的研究,發現對於50歲以上的人來說,身體質量指數(BMI)最好維持在22~25之間,這是在高齡族群中,死亡率最低的體重標準。在50歲之後,肌肉是快速下降的時候,在這之前都需要保持不要太胖、避免產生代謝性疾病,像是三高、糖尿病、脂肪肝等;但過了這個歲數,反而身體堆積很多老化細胞,消耗能量消耗的更快,當然肌肉掉得更多,最好吃到有點微胖再加上充分的運動訓練後,才能延長壽命。然而許多老人家很容易因為肺炎感染而住院,可能是來自太瘦的關係,導致免疫系統沒有足夠的能量去對抗病魔,讓小感冒動不動變肺炎;但當然過胖到腰圍超過男性90公分以及女性80公分,或是BMI超過27,還是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所以也建議不要無止盡的狂吃。 

年長者吃肉長胖才好 ©blog.umzu.com

年長者的餐盤

不過體重並不是唯一一個指標。有些年長者可能會覺得自己每天都吃得很多、體重也維持的不錯,但仔細發現,早上饅頭配稀飯,中午白飯、青菜、麵筋或醬瓜,以及晚上白飯或是麵配青菜、豆腐乳,頂多加一道菜、蛋或一小塊肉,這些都是加工食品跟碳水化合物,裡面的蛋白質往往都不夠!也有老人家覺得自己要養生,三餐都吃很多青菜,但是高纖維對於腸胃功能已經開始退化的老人家來說,其實會造成腸胃過度的蠕動、脹氣,同時也是另一種負擔。所以建議每天只需要吃到300公克、差不多等於1碗半的煮熟青菜就好,反而是蛋白質要吃到1.2~1.5公克/每公斤體重,以60公斤的老人家來說,至少要吃到72公克。以下為一份7公克的蛋白質食物換算:

半個手掌的煮熟肉/魚

一顆蛋

半片白豆包

一盒板豆腐或2片豆乾、兩塊油豆腐,嫩豆腐蛋白質含量較低,約為2盒

240cc的無糖豆漿

240cc的脫脂鮮奶

1/3碗煮熟的毛豆、黑豆、黃豆

年長者所需的蛋白質示意圖

如果要幫老人家安排餐盤,每餐至少要吃到3~4份的蛋白質,早餐可以喝一杯豆漿、吃一顆蛋,以及半盒豆腐配稀飯,午晚餐可以配一碗飯、一碗青菜與一個手掌的肉或是魚,以及2片豆包等;或是變換不同的作法。像是對於牙齒不好的人來說,可以吃蒸蛋、豆腐,或是選擇質地較軟的魚肉、雞肉來吃,也避免用煎、炸的作法,可以改為蒸、炒,讓食物比較好入口。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KHN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跑5K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瑜伽
  • 瑜伽動作
  • 跑10K
  • 跑步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