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久坐少動加上姿勢錯誤,腰痠背痛已成為家常便飯,雖不至於立刻造成重大傷害,卻時時刻刻擾亂著我們的生活。該怎麼從根源解決?可以試試訓練脊椎最深層的肌肉-多裂肌的肌力與肌耐力。以下針對各部位多裂肌的訓練動作,讓你從頸、胸到腰的肌力練起來,不怕腰痠背痛找上門!
多裂肌(Multifidus Muscle)是由許多小束肌肉組成,兒童的長度約0.5公分,成人約2公分,對稱性長在脊椎骨縫兩側。多裂肌起點位於腰椎乳突、胸椎橫突及頸椎關節突,止點在頸椎第2節以下棘突,其中在腰區最明顯也最發達。
多裂肌可執行深層細微脊骨間的小動作,維持脊柱的穩定作用,是非常關鍵的肌肉群。也因為在腰區的肌束特別發達,所以慢性腰痛常與多裂肌肌力功能消退有關,另外近年研究也發現,多裂肌可能跟椎間盤相關病變有關。
適用日常體況:低頭辦公、使用電腦、接聽電話、久站、久坐、長時間會議、出差交通、趕報告、哺餵母奶、年長頸椎肌耐力不足者。
合掌拉頸
訓練效果:適合電腦族、文書族、追劇族、手遊族、產後哺乳、年長者等長期頭頸維持姿勢過久的人,伸展與舒緩頭部、肩頸的痠痛不適。
訓練部位:頸椎多裂肌肌群伸展和收縮。
△ 頸屈:斜角肌。
△ 頸伸: 斜方肌(遠側支撐)、胸鎖乳突肌、頭夾肌、頸夾肌、豎脊肌。
△ 屈肘關節的肌肉:肱肌、肱二頭肌、肱橈肌和旋前圓肌。
△ 屈手關節的肌肉:橈側腕屈肌、掌長肌、尺側腕屈肌、指淺屈 肌和指深屈肌等。
難易度:★★★★★
訓練時間:3 分鐘
使用器材:脊椎運動墊
注意事項:頸椎 1 年內有開刀或半年內有外傷,須先請醫事人員評估。上肢關節有問題者,可先依自己舒適狀況學習。
小提醒:
1. 此動作可採站姿或坐姿。
2.合掌拉頸帶動頸椎多裂肌群伸展與收縮肌纖維彈性空間,運動過程胸椎到尾椎保持中立不動;轉腕過程若有不適,可先從指 尖雙併做起,漸進式練習。
步驟1:雙腳掌與肩同寬站立。胸部挺直,保持頸部不動,兩眼平視前方,雙手合掌,掌尖在鼻頭高度。
步驟2:頭頸既不前屈也不後仰,手背對貼,掌尖高點慢慢轉向鼻頭。
步驟3:雙掌中指順著鼻尖往頸椎第 1 節向下,多裂肌肌群啟動頸椎前屈。
步驟4:指尖從頸椎下巴翻轉前推,手腕併攏大拇指向下。頸椎回正,雙手準備回到起始的合掌動作。
適用日常體況:辦公室久坐、身體前彎辦公、搬運物品、出差交通、長途開車、常抱小孩、哺餵母乳、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
畫圓展胸
訓練效果:適合過度使用手肘工作的職位,如廚師、理髮師、洗頭服務生、美容美體師,以及生活中做過多手腕動作,例如手洗衣服、煮飯 切菜、抱小孩的家庭主婦。這些族群的常用動作容易造成手肘內外側受傷,也就是所謂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畫圓展胸可舒緩肩頸痠痛,同時更深層導引胸廓擴張和收縮,訓練肺活量和心肺肌群拉 提的肌肉張力和微循環。
訓練部位:多裂肌肌群伸展和收縮。
△ 上提肩胛骨的肌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等。
△ 下降肩胛骨的肌肉:斜方肌下部、胸小肌和前鋸肌下部。
△ 屈手關節的肌肉:橈側腕屈肌、掌長肌、尺側腕屈肌、指淺屈 肌和指深屈肌等。
△ 屈脊柱的肌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髂腰肌和胸鎖 乳突肌等。
△ 伸脊柱的肌肉:豎脊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和臀大肌等。
難易度:★★★★★
訓練時間:3 分鐘
使用器材:脊椎運動墊
注意事項:若手腕、手肘因長期肌肉僵硬而無法對貼,透過鏡子反射,盡量 做到對稱角度即可。
小提醒:此動作中手腕非常重要,從手指、手腕、手肘到肩關節,都是脊 椎運動練習中穩定脊柱肌群最重要的「拉正工具」。因為過度使 用手肘而出現手肘關節不適者,可藉此運動達到深層肌肉扭轉。
步驟1:雙腳掌與肩同寬站立。指尖輕點在肩膀兩側,手指頭不用力。肩膀放鬆,視線直視前方,保持脊椎中立。
步驟2:下巴內收,帶動頸椎第一節多裂肌伸展到胸椎。胸椎後推,從側面觀察肘關節與肩關節同高。手腕貼在下巴位置,使兩側多裂肌肌群讓脊椎能穩定在中央位置。
步驟3:從手腕對貼,漸進窩胸拉進成手肘對貼。加強脊椎到胸椎多裂肌肌群肌力,並穩定背部深層肌肉張力平衡。
步驟4:從兩肘雙併屈胸,慢慢拉挺多裂肌肌群,雙肘水平展開與肩同高,調整呼吸,眼睛直視前方,使脊椎回到中立位置。
適用日常體況:長時間寫功課、辦公室久坐、身體前彎辦公、搬運物品、出差交通、長途開車、擠餵母乳、產後、懷孕期、下背痛。
開肩引脊
訓練效果:在辦公室久坐,常因為腰椎和尾椎受壓,讓血液循環逆流減緩,加上地心引力的阻力,造成下肢水腫或膝關節、踝關節緊脹。此動作可利用受限空間舒展腰椎疲累、改善尾椎受壓問題。
動作一開始將上身的胸椎對中,接著藉由腰椎和尾椎的多裂肌肌群肌力與張力訓練,帶動膝關節和踝關節運動、刺激末梢血液循環,增加脊椎與脊椎間肌肉彈性,並減少神經壓迫。透過地心引力牽引伸展腰椎和尾椎,除了促進背部肌群活絡、血液循環,腰椎後推和挺直動作也可深層刺激腸胃內臟,達到自我按摩功效。
訓練部位:多裂肌肌群伸展和收縮。
△ 上提肩胛骨的肌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等。
△ 下降肩胛骨的肌肉:斜方肌下部、胸小肌和前鋸肌下部。
△ 屈手關節的肌肉:橈側腕屈肌、掌長肌、尺側腕屈肌、指淺屈肌和指深屈肌等。
△ 內收肩關節的肌肉: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闊肌、肩胛下肌和 大圓肌、岡下肌、小圓肌和喙肱肌。
△ 展肩關節的肌肉:三角肌和岡上肌。
△ 屈脊柱的肌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髂腰肌和胸鎖乳突肌等。
△ 伸脊柱的肌肉:豎脊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和臀大肌等。
△ 屈髖關節的肌肉:髂腰肌、股直肌、縫匠肌、闊筋膜張肌和恥骨肌等。
△ 屈膝關節的肌肉:腓腸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腱肌和股薄肌等。
△ 伸膝關節的肌肉:股四頭肌。
難易度:★★★★★
訓練時間:5 分鐘
使用器材:脊椎運動墊
注意事項:
1. 腰椎 1 年內有開刀或半年內有外傷、椎間盤突出者,須先請醫事人員評估。
2. 有青光眼、暈眩症、或是心臟疾病患者,前傾角度到胸椎即可,頭部應高於心臟。
小提醒:
1. 此動作是緩和的大前彎,切忌快速。
2. 步驟 3 指尖引導到腰椎和尾椎時,可觀察肚臍附近的衣服是否 有皺摺,簡單評估自己的多裂肌。
步驟1:雙腳掌與肩同寬站立。雙手兩側平舉,掌心向上。脊椎維持中立線,肩膀放鬆。
步驟2:手背對貼,指尖順著頭頂眉心正中央脊椎線往下延伸,帶動頸椎第一節多裂肌伸展。膝蓋微彎,放鬆腰椎和尾椎脊肉張力。
步驟3:指尖沿著胸椎往尾椎方向下拉,帶動多裂肌肌群像扇形伸展開來。背部從側面看呈 C 字形,雙腳穩貼地面。
步驟4:指尖引導身體往脊動墊的A線下拉,雙膝打直,從腳跟到頸椎同步伸展身體後側肌肉群,緩解神經壓迫。
■ 圖文摘自墨刻出版,楊琦琳著作《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一書。
本書特色
.全球第一本多裂肌訓練專書、台灣自創運動
.針對4大族群12種常見問題提出專屬訓練招式
.36招圖文並茂step by step教學
.從自我檢測→知識背景建立→多裂肌運動動作教學→分族群下運動指導籤,一步步完整建構多裂肌運動知識版圖
從幼兒站立的那一刻起,脊椎便承受地心引力下拉與體重重力下壓的受力。加上現代社會工作姿勢不良、滑手機習慣等外在因素,從兒童、成人、孕產婦到銀髮族,脊柱變形引發的腰背痠痛,擾亂了各年齡層男男女女的生活。
想遠離「痠痛人生」,針對脊椎深層多裂肌的訓練,正是連在居家都能隨時隨地進行的解決之道。
多裂肌是沿著脊椎最深層的肌肉,兒童0.5公分,成人2公分,這些小肌肉有如穩定脊椎的鋼索,從頸椎到尾椎連結著每一個椎骨。透過多裂肌群肌耐力和肌力訓練,可活絡脊椎各關節的微血管、活化神經傳遞;藉著隨時隨地都能做的方便和普及性,多裂肌運動能改善全家大小因為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遠離日常痠痛困擾。
■ 更多《多裂肌脊椎保健運動》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大部分時間裡,你可以控制自己向外人展現的個人特質,比如說話方式、服裝打扮和應對進退;也可以控管身體狀況,例如靠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不過,有件事可能超出你的控制範圍,卻能傳達出非常多跟你切膚相關的健康訊息,這就是你的睡眠姿勢。
許多研究發現,人們喜歡的睡眠方式可以直接關係到整體健康狀況,例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慢性病患者,可以從側睡中獲得益處,而背部有問題的人往往在仰睡時感覺較好。沒錯﹗你睡覺時身體最舒適的姿勢,可能顯現出你的健康情況,而且對於睡姿與整體健康關聯的論述,已有許多科學研究支持。以下是各種睡姿代表或適合的健康狀況。
優點:研究發現側睡通常對人體較好,能促進更好的消化、緩解打鼾,因為能改善母體和胎兒健康,對孕婦懷孕期間也相當有益。其他潛在的健康益處還包括:支撐脊椎、促進大腦健康、緩解下背痛、緩解胃灼熱。
缺點:側睡可能帶給肩膀壓力,並導致頭部和面部緊繃或疼痛。研究也顯示,如果患有腕隧道症候群,壓著手睡覺或彎曲手腕會使症狀惡化。
注意:專家們通常建議向左側睡比較好,因為向右側雖然會減輕你器官的壓力,但可能使胃酸倒流等消化道問題惡化,如果向左側能使胃保持在食道的下方,這樣胃酸就不會逆流到食道。
優點:仰臥睡覺可以帶來的好處包括包持脊椎排列、減少緊張性頭痛、緩解壓力點和背痛、減少皮膚敏感者的痘痘或皺紋、降低嬰兒猝死症的風險。背痛的人對於仰臥睡覺應該很有感,有些人發現這姿勢可以減輕疼痛,而另一些人卻發現會加劇疼痛,這完全取決於個人。
缺點: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應避免仰睡,因為這個姿勢更容易阻塞呼吸道。
優點:研究發現趴睡可能對打鼾和有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狀況的人有益。
缺點:趴睡的弊大於利﹗這個姿勢會增加背部和頸部壓力,可能導致不必要的慢性背痛。
睡眠品質當然不只取決於睡姿,不過能睡個好覺的人通常可以保持自己的睡眠方式,當你醒來後感到疼痛或疲倦,那就值得嘗試一個新的姿勢或是改變現有姿勢。
對側睡者的建議
側睡是最多人習慣的姿勢,不過承上,側睡會帶給肩膀、頭部、面部緊繃或疼痛,因此習慣側睡的人建議:
1. 選一個偏硬堅固的枕頭來支撐脊椎曲線,以及較能緩解壓力的床墊。
2. 在雙腿之間放一個枕頭,以支撐臀部和下背部。
3. 透過抱枕頭來支撐你的手臂。
4. 不要壓著手或彎曲手腕睡覺,以避免腕隧道症候群。
5. 喜歡側睡中「胎兒睡姿」的人,保持下巴和四肢放鬆,以防止麻木和不適。
6. 胎兒睡姿的人如果不想在緊繃和疼痛中醒來,嘗試稍微修改成「渴望睡姿」。
對仰睡者的建議
仰睡可以幫助平均分布你的體重,減輕壓力和疼痛,也幫助脊椎排列對齊。如果想更充分利用這些好處,可以做以下調整:
1. 在膝蓋下放一個小枕頭,幫助脊椎保持自然曲線。
2. 頸部下方放一個小的圓形枕頭用來支撐,可緩解頸部疼痛。
3. 使用楔形枕頭來抬高你的頭部,可緩解打鼾、過敏和胃灼熱等症狀。
對趴睡者的建議
通常不建議用趴睡睡姿,因為會導致頸部或背部疼痛。但是,如果你發現這個睡姿能讓你在最放鬆和舒服的狀態,可以做一些調整來保持脊椎排列、避免肌肉僵硬。
1. 規律地轉動頭部方向,以減少頸部疼痛僵硬的機會。
2. 選擇偏硬的床墊,以幫助調整脊椎病預防疼痛。
3. 使用薄而平的枕頭或是根本不用枕頭,以避免頸部疼痛。
4. 在骨盆下放一個枕頭,以避免背部疼痛或僵硬。
5. 調整為自由落體姿勢,減輕臀部和肩部的壓力。
6. 自由落體睡姿透過手臂伸向兩側來避免手部僵硬,不要將手壓在枕頭下。
1. 如果你醒來後感到疼痛或不適,那就代表該嘗試改變睡眠方式,或是直接諮詢睡眠專科醫師。如果你每晚都睡得好,醒來後神清氣爽,那就別擔心你的睡姿問題了。
2. 網路上可見一些研究顯示,不同睡姿與你的行為方式、年齡、甚至教育水平都有直接關聯,但對於這些發現應該持保留態度,因為這些研究都屬於小規模並且是自陳報告,研究結果可能有偏差。
資料來源/GREATIST
責任編輯/Dama
L先生是個不到30歲的上班族,長期受反覆性落枕所苦,有時痛在右側,有時又跑到左側,甚至有時一覺起來脖子痛到無法轉動,雖然休息幾天會慢慢改善,但會不定時發作。在到物理治療所之前,已看過骨科醫師與照X光片,發現他的頸椎曲線過直,並且針對此問題做過許多治療,但症狀一直沒有好轉,仍然反反覆覆地發作。你也常常脖子痛嗎﹖該怎麼解決這難纏的困擾呢﹖
頸部肌肉總是緊繃僵硬,如果有人用手指按壓一下,馬上痛得哇哇大叫...你也有類似經驗嗎?這類長期姿勢不良引起的「上交叉症候群」不可輕忽,但它的問題點可能不如你所想像,如果沒有「對症下部位」 治療,恐怕難以改善。物理治療師透過一名年輕個案,分析他從接觸到個案開始的思考、治療流程,同病相憐的人不妨參考看看。重點是,快乖乖去看診吧!
L先生的工作需久坐使用電腦,兩側頸部的肌肉非常緊繃,在頸椎與胸椎交界處非常敏感,有很多的痛點,胸椎活動度相當受限。
其實這樣型態的個案在臨床上很常見,多是長期姿勢不良引起的「上交叉症候群」,但左右邊都痛,而且跑來跑去的情況則是不多見,不得輕忽。
「問題應該不單純,我得再多蒐集一些線索」我在心裡反覆思考著。果然,進一步詢問發現,L先生小時候有氣喘問題,與此同時,我注意到他的呼吸型態是有問題的,呼吸時肋骨的擴張很少,尤其是下肋骨,比較偏向 胸式呼吸,伴隨明顯的鎖骨上提(用許多脖子周邊的肌肉協助)
一般來說,這樣的呼吸模式在你做較費力的事情時(如搬重物、快跑)才會切換,短時間內協助更多的空氣進入體內;但現在只是躺在治療床上,就在費力地吸氣著。評估至此,我想這很有可能是他脖子肌肉持續緊繃的原因之一!如果每分每秒都在如此費力地呼吸著,脖子肌肉能不緊繃嗎?
評估至此,我便馬上改變治療方向,以恢復肋骨的活動為目標,讓他能夠恢復正常的呼吸型態,減少脖子的過度緊繃。
由於肋骨連接在胸椎上,肋骨包圍著臟器(尤其下肋骨),橫膈膜、肝與胃等組織,若活動受限,也會因此限制肋骨的活動,所以目標基本上就放在這幾個部位。
先做胸椎關節鬆動,接著放鬆橫膈周圍筋膜,再施作內臟鬆弛術鬆開胃、肝與橫膈之間的張力,接著利用拮抗鬆弛術處理掉內臟相對應的壓痛點,最後誘發腹式呼吸,引導下肋骨的活動收尾。治療結束後,L先生頸部立馬可以轉動,脖子的肌肉緊繃下降許多,而且治療效果可以維持住。
在這次案例中,呼吸型態是最大的問題,主要透過內臟筋膜鬆弛的技術,促使肋骨活動正常而 改變呼吸的型態 ,讓脖子肌肉不再過度使用;若是治療脖子本身,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也無法維持,不可不慎!
動晰物理治療所的核心理念為「全人、科技、預防」,期望結合不同領域專長的治療師,建構最完整的治療方案。由不同治療師從不同面向解析問題,找尋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與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