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跟尖差稱之為Heel-Toe Drop或Offset。跑鞋的跟尖差是相對於過去跑鞋市場、較為新穎的詞彙,原本這只是跑鞋設計的概念與構想,但在《天生就會跑》暢銷之後這個議題又再次被提了出來。
在赤足跑與極簡鞋風行暢行跑步市場時,跑步研究科學發現三個相連關係。第一,他們發現赤腳跑小腿會非常痠痛。第二,這個痠痛是運動生理上非常合理且正常的,因為我們很少使用它。最後則是,赤腳跑與極簡鞋幾乎都是 0 mm跟尖差。於是在運動力學及生理學兩造的研究下,甚至是李伯曼的研究也提出:「人體適合跑步,即使是赤腳狀態也是。」於是就展開了『鞋跟尖差』的研究。
他們發現,許多跑鞋的跟尖差都非常地高,特別是越講究避震與價錢昂貴的鞋款,那些跑鞋的足跟差甚至超出了 10mm。因為人體天生就有赤腳跑時的防禦機制,所以當跑步的經驗逐漸提升後,對於鞋跟尖差的敏感度將會提高許多。鞋跟尖差數值越高,在落地感就越有不同的感受,特別是女人更有所感:穿著平底涼鞋跟高跟鞋,是否給你完全不同的感覺?
透過運動科學的研究,最後得到分明壁壘的兩個結論:
鞋跟尖差越高的鞋子,不管避震與否,腳步落地時將會影響跑者以腳跟或是中足落地,往前邁時鮮少使用阿基里斯腱。而鞋跟尖差越低的鞋子,腳步落地時將會影響跑者以中足到前足落地,往前邁時會大量使用阿基里斯腱。比較稀有的特例是非洲籍的跑者,因為即使他們穿著鞋跟尖差非常高的鞋子,他們也早已從持之有年的赤腳跑演化使用阿基里斯腱的本能習慣。
在不論鞋底避震層中底大底的前提下,鞋跟尖差顯示阿基里斯腱的活化與否,一來活絡的阿基里斯腱將有助於跑步動作向前推進的力量,二來阿基里斯腱的彈跳動作也意味著提升關節可動區。同時,身為最強肌腱的它也背負著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的工作。意味著如果沒有使用阿基里斯腱作為跑步的動力來源,可能跑得不夠快,以及跑完後大腿會異常痠痛。許多跑者常會有跑步過程中小腿肚抽筋的情況,如果不是鍛鍊不足,大概拿起鞋子一看就發現鞋跟尖差過高的問題。
既然如此,我們該怎麼界定多少的鞋跟尖差是最合宜的?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最好選擇鞋跟尖差在 6 mm以下的鞋款。此外,根據跟尖差也有不同的分別:
⦿ 0~4 mm,避震能力極低,通常被稱為極簡鞋款,普遍作為競賽使用
⦿ 4~8 mm,避震能力較低,通常可以用做強度訓練並用以競賽
⦿ 8~12 mm,避震能力中等,通常被定義為訓練鞋或為長距離使用的跑鞋
⦿ 12 mm or more,高避震的慢跑鞋
自2010年開始,許多廠牌的跑鞋設定都從原本的高落差慢慢減小。唯一改變較少的是非公路用鞋的越野跑鞋。但這與避震沒有絕對的相連關係,如近幾年聲勢上揚的hoka one one講究高避震的跑鞋,儘管是高避震鞋款,但它們大多數鞋款的跟尖差卻在6 mm以下。
但是初學者的跟腱未經過鍛鍊就貿然穿低跟尖差的鞋子,將會導致阿基里斯腱疼痛問題,所以建議初學者隨著訓練時間的提升、從高跟尖差的慢跑鞋,慢慢轉換到低跟尖差的路跑鞋甚至是零跟尖差的馬拉松鞋。
所以未來當你前往鞋店挑鞋時,除了注意尺寸大小外,也該注意鞋跟尖差。可以去思索在穿起來最舒適的鞋與跑出最佳成績的鞋款間,確認兩雙鞋分別的鞋跟尖差。
因為減肥而開始運動,從此就戀上跑步。透過呼吸、心跳與疲勞的雙腿體驗真實存在的美好。多年研究運動科學及跑步技術,每天都在追求更進步的自己。同時是個患有癲癇的運動員,所以深深期望推廣健康運動給每一個人。
全球最大規模的公益路跑賽事Wings for Life全球路跑邁入第十年,於2023年5月7日台灣時間晚上7點開跑。今年度不僅號召來自192個國家,共計206,728人參賽,更成功募集超過580萬歐元,跑者參與賽事的報名費及募款費用將全數支持脊髓損傷研究;而2016年女子組台灣站冠軍陳雅芬也與輪椅YouTuber「椅人」、鐵人主播侯以理,和跑者們相聚在中正紀念堂與全球連線,共同為不能跑的人而跑。
邁入第十年的Wings for Life全球路跑,近年藉由App Run賽事,讓跑者能不分晝夜、自由選擇賽道出發,跑者們盡力奔跑直到被「虛擬終結者號」追上後,才算完賽。今年有超過20萬名全球跑者同步在台灣時間5月7日晚上7點(世界標準時間上午11點)共同為公益起步,平均每人完賽距離11.59公里,台灣也有718名跑者在全台各地透過App參賽,以行動支持脊髓損傷研究。
今年最終由日本的Jo Fukuda以69.01公里再次奪下男子冠軍及波蘭的Katarzyna Szkoda以55.07公里獲得女子冠軍。台灣歷屆冠軍李智群也遠赴波蘭參與旗艦跑賽事,並以51.49公里拿下全球第50名、45歲級別第一名,而台灣地區最終由蔡幸翰以43.2公里、蔡涵琦以 36.55公里的成績獲得男子及女子冠軍。
儘管7日晚間飄下細雨,仍有181名台灣跑者不畏風雨共同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開跑,2016年台灣女子冠軍陳雅芬也現身支持公益。她完賽後分享,「今天雖然下雨,但還是不想錯過這場公益賽事!原先我只有設定跑4公里,但因為跟著大家一起跑,就不知不覺多跑一些,最後是以10公里完成這場公益賽事。」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路跑!我覺得很熱血,現場跑者之間會互相加油激勵,讓過程充滿力量。」輪椅YouTuber椅人,除了在App Run裡面獻聲外,更與鐵人主播侯以理相約到場完賽。侯以理也特別分享,「我在跑步時聽到耳機傳來椅人說『希望有一天跑在你身邊跑的人是我』,結果我們就在跑道上相遇了!今天在現場看到很多跑者,有很專業的跑者,也有初心慢跑的人,大家不分程度,但共同在賽道為不能跑的人而跑,反而更感動。」
今年度Wings for Life全球路跑聲音體驗除了邀請夜貓DJ Dennis擔任主持人,以及Podcast百靈果主持人凱莉擔任「虛擬終結者號」的駕駛,以聲音追趕跑者之外,還有五位名人獻「聲」響應賽事,包含Red Bull運動員戴資穎分享羽球生涯、跑者作家歐陽靖體悟跑步的歷程、鐵人主播侯以理勇於嘗試的鐵人精神、插畫家Duncan在繪畫夢中奔跑以及YouTuber椅人為輪椅族發聲的故事,鼓勵跑者在雨中找到向前邁進的步伐和堅持的力氣,每一步都是為了脊髓損傷患者挺身而出。
資料提供/RED BULL
責任編輯/林彥甫
每個人對於跑步的想法不盡相同,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但不喜歡最常見的原因是認為跑步是一項很枯燥的運動,或是總認為自己無法突破速度而想要放棄,但其實,以上的問題並沒有想像的這麼糟糕,只要改變一點跑步方法,也許就能克服這些障礙。
「跑步需要教學嗎?」當然要。當你學會跑步的時候,除了跑本身之外,還要懂得正確的跑姿以及如何訓練,讓自己跑得更長更遠。一個好的跑步教練,除了讓你跑得更快之外,還能助你跑得更遠且不易受傷。
以下的11個動作可以當作跑步之外的練習,久而久之,也許你會越來越喜愛跑步。接下來請女子跑團知名的教練黃想想來為大家示範:
上半身挺直,勿左右晃動,擺動雙臂,使雙腿抬高,左右交替抬起大腿,盡量讓大腿抬至與地面平行的高度;落地的腳保持柔軟與彈性,讓腳尖碰觸地面後隨即彈起。一次20下,做3-5組。
進階版:待熟悉後,可一面抬腿,一面快速向前移動。
這個動作可以伸展大腿肌,讓你在跑步時的後半段跨步姿勢有更佳的延展性。
上半身挺直,勿左右晃動,雙腳交替往後踢,一次30秒,做3-5組。
進階版:待熟悉後,可一面踢臀,一面快速向前移動。
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心肺和身體的平衡。
雙腳站直,雙手向兩側伸起,左腳向左跨出,接著右腳跟著向左邊快速移動,以跳耀的方式左右來回跑跳。一次30秒,做3-5組。
上半身保持放鬆挺直,擺動腳的腳跟沿著支撐腳的膝蓋,提膝高度超過水平以上,盡量貼近胸口,手臂成90°自然擺動,。擺動腳在抬膝向上時,支撐腳要往前彈跳小墊步。擺動腳的腳掌隨著落下動作落回支撐腳腳側一個腳掌長度前的距離,切忌大步往前跨。一次30秒,做3-5組。
試著將走路的動作改為跨跳步的形式,運動時增加行進的速度,並且將膝蓋抬高以及自由的擺動手臂大步向前。左右來回,一次30秒,做3-5組。
在執行此動作時,請將身體站直,雙手自然擺動,其中一腳抬高至胸部,在朝右邊打開,像一個C字型,左腳以小墊步的方式,配合右腳抬起的節奏。左右替換,一次30秒,做3-5組。
首先,雙腳站立於地面,輪流抬起左右腳並且向前大步跳躍,過程中保持腳伸直,並且隨著訓練次數增加逐漸加速,左右來回,一次30秒,做3-5組。
這動作除了訓練腿部肌力外,還能訓練平衡與敏捷度。
雙腳站直,雙手向兩側伸起,左腳向左跨出,右腳向前跨至左腳,此時骨盆也要跟著向右邊轉。左腳向前跨至右腳,右腳向右跨出。此動作為一個連續性的動作,左右來回,一次30秒,做3-5組。初學者可先減緩速度,練習腳不打結,再加快速度。
此動作可訓練髖關節、膝蓋以及腳踝的爆發力。
雙腳站直於地面,將左腳膝蓋抬高向上向前跑跳,似跑步的動作。接著再換右腳膝蓋抬高向上向前跳,雙手如同跑步姿勢一樣,左右擺動,一次30秒,做3-5組。
此動作為爆發性跳耀的進階版,除了膝蓋抬高之外,當向前的時候,步伐要比爆發性跳耀來的更大一些,可以訓練到整個腿部肌群,一次30秒,做3-5組。
雙手扶著扶手或是桌子。雙腿站直於地面,左腿站直,右腿向右上伸直,在擺盪回左下,左腳亦是如此。一邊10下,做3-5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