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跑步
  • 減脂
  • 瑜伽
  • 徒手訓練
  • 核心訓練
  • 啞鈴
  • 瘦身
  • 增肌
  • 觀念
  • 體脂肪
  • 飲食
  • 運動生理
  • 瑜伽動作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adidas adizero Sub2跑鞋 助跑者衝破極限
1
adidas adizero Sub2跑鞋 助跑者衝破極限
2
2020台北國道馬拉松  傅淑萍史無前例三連霸
2020台北國道馬拉松 傅淑萍史無前例三連霸
3
抗熱5大策略 避免你參賽中跑到爆掉、騎到痙攣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adidas adizero Sub2跑鞋 助跑者衝破極限

2018-03-08
配備館 跑步 ADIDAS 鞋子

adidas今年全新上市的adizero Sub2跑鞋,以嶄新科技助跑者衝破極限、征服賽道。adidas以突破兩小時的人類極限為目標,打造adizero Sub2:中底搭載全新的BOOST Light緩震科技,提供跑者極致輕量的感受。

adidas adizero Sub2跑鞋 助跑者衝破極限

鞋底採用Microweb科技,搭配Continental™馬牌輪胎大底,全面提升靈活性及抓地力,有效減少足部落地時的能量消耗。adizero Sub2以單層超薄織面結合網眼的輕量透氣鞋身,融入Microfit設計更能完美貼合腳面,為跑者帶來更流暢的競速體驗。

adizero Sub2跑鞋採用Microweb科技,搭配Continental™馬牌輪胎大底

極輕的adidas adizero Sub2曾幫助肯亞長跑好手Wilson Kipsang拿下2017東京馬拉松冠軍,更一舉刷新賽事紀錄。Wilson Kipsang表示:「adizero Sub2是我穿過最快、輕量及反饋性最佳的跑鞋。」

adidas adizero Sub2曾助肯亞長跑好手Wilson Kipsang拿下2017東京馬拉松冠軍,更刷新賽事紀錄

關於adidas running

專注於研發創新科技以幫助跑者提升運動表現,革命性BOOST ™科技不僅改變了跑步產業,也鞏固阿迪達斯在跑鞋商品中領導者的地位。如今,adidas已推出一系列頂尖的專業跑鞋,特別是BOOST系列,如Energy BOOST、Supernova BOOST、adizero BOOST、Response BOOST以及知名的UltraBOOST,均以強勁能量反饋為跑者帶來一流的跑步體驗。

adizero SUB2 AC8590於2018年2月上市,價格NT$5,590

資料來源/adidas
責任編輯/林宜慧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20台北國道馬拉松 傅淑萍史無前例三連霸

2020-09-07
賽事馬拉松路跑跑步話題

第 25 屆台北國道馬拉松 6 日上午熱鬧開跑,這是全台唯一封國道跑的馬拉松賽事,也是 COVID-19 疫情期間,國際馬拉松暨路跑總會(AIMS)認證的亞洲首場馬拉松賽事!其中全程馬拉松女子組選手傅淑萍,不負眾望以2小時 53 分 55 秒成績順利拿下她在國道馬的第三座后冠,也成為該賽事史無前例的三連霸女將。

2020台北國道馬拉松  傅淑萍史無前例三連霸
2020台北國道馬拉松 傅淑萍史無前例三連霸

2020 台北國道馬拉松原訂 3 月 8 日舉行,但受疫情影響下延至 9 月 6 日。現場邀請到疫情期間帶領醫護團隊守護台灣的防疫英雄、完成世界六大馬選手台北長庚醫院院長謝燦堂,帶領跑者一同在國道上奔馳。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路跑協會也連續三年邀請陽光基金會擔任公益合辦單位,開跑時,由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副局長吳木富、台北市政府體育局局長李再立、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理事長范姜瑞、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楊瑞永等人到場鳴槍。

開啟跑季 台灣選手齊聚成果驗收

上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許多賽事紛紛取消或延期,9 月份即將進入跑季,不少選手藉著台北國道馬拉松在跑季開始前驗收自己訓練的成果。拿下全程馬拉松男子組冠軍的張景敦表示:「年初跑完渣打馬就全球封關了,這段期間只能用跑步機訓練,上個月 500 公里的跑量有 330 公里是在跑步機上完成。」不過他今天還是克服高架道路的強風、坡度以及後半段出現的艷陽,順利贏得冠軍。男子 10 公里組冠軍曾廷瑋也提到︰「今年受疫情影響,少了很多出國比賽或訓練的機會,好在台灣的防疫成功讓比賽能繼續進行。」

全馬男子組冠軍張景敦
全馬男子組冠軍張景敦

半馬女子組由去年第二名李佳玫突破個人PB,以 1 小時 24 分 25 秒奪下后冠,她在賽後表示:「疫情關係少了很多國外選手的競爭,加上自己今天狀況不錯,能夠突破個人最佳成績真的很高興!」全場焦點則是全馬女子組,由前兩年連續奪冠的傅淑萍順利完成三連后冠,賽後她提到︰「兩週前跑完台新女子馬就一直陪學生訓練,根本沒時間準備比賽,昨天晚上突然想起要拼三連霸,才臨時決定今天來參賽。」比賽過程很辛苦,但她也希望以身作則告訴學生不要輕言放棄,果然不負眾望順利達標。

全馬女子組傅淑萍完成三連后冠
全馬女子組傅淑萍順利完成三連后冠

每7人就有1人因外貌遭不友善對待 伊林名模陪跑應援

今年適逢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成立滿 50 年,共有逾百名陽光選手及數千名跑者在國道上熱血起跑。復健中的陽光傷友特組加油團,以恐龍裝、爆炸頭等趣味造型站上國道為所有跑者加油,鼓勵以永不放棄的運動家精神超越自我、並尊重每張不同的臉。

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表示:「不僅是燒傷顏損者經常面臨社會『以貌取人』的困境,台灣 12.9% 民眾曾因外貌而遭受他人取笑、15% 因外貌被取不喜歡的綽號,11.9% 曾因外貌被批評。相當於每 7 個人就有 1 個人曾因外貌遭受不友善對待。因此陽光連續三年以公益合辦方式與中華民國路跑協會,共同推廣臉部平權運動國道路跑、串聯全國 22 個縣市政府連署支持臉部平權、並參與發起「國際臉部平權聯盟」等行動積極促進友善環境。如今陽光在台灣推動「臉部平權」的經驗,亦為歐美亞洲國際會員所肯定及學習。」

長期關懷傷友的伊林娛樂連續三年不缺席,參與陪跑並組成國道馬拉松史上最閃亮的加油團為跑者打氣,年年參加應援團的李懿今年首度參加新增的疾速3K組,她表示︰「很開心能實現與傷友們的約定,一起為臉部平權而跑!」藝人郭子乾連續兩年參與賽事,今年因延賽而不克參加,仍特別錄製影片為陽光選手們加油。

伊林娛樂參與陪跑並組成加油團
伊林娛樂連續三年參與陪跑並組成加油團

除了長期支持陽光基金會的和碩聯合科技、永真教育基金會、華南永昌證券、立錡科技、義鎧科技、采盟股份有限公司、台銀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許多企業也熱情投入資源於賽事,包含維他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碩聯合科技、永真教育基金會、華南永昌證券、義鎧科技、立錡科技、采盟、臺銀人壽、健喬信元、Allsports 創星影像、長榮航空、撒隆巴斯、琣伯莉餅乾、南蠻堂、博威、泛亞活力、GATSBY。等企業,都共襄盛舉支持本活動。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路跑協會、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抗熱5大策略 避免你參賽中跑到爆掉、騎到痙攣

2019-06-03
觀念跑步馬拉松鐵人三項戶外運動知識庫

即使避開夏天,在台灣春、秋季期間比馬拉松、鐵人三項這類耐力型競賽,仍可能增加選手們熱到「爆掉」的機會,所以台灣的跑者、鐵人們該如何應對炎熱的比賽顯得特別重要!以下5大策略讓你在耐力比賽途中較能適應酷熱天氣、避免爆汗脫水導致運動表現下降,甚至造成痙攣、高血鈉症、熱衰竭等運動傷害。大熱天比賽前,先規劃好你的抗熱策略吧!

抗熱5大策略 避免你參賽中跑到爆掉、騎到痙攣 ©AsiaTRI.com

賽前熱適應

無論如何,「準備」是你最好的朋友!適應炎熱就像任何運動項目一樣要事先練習。因此,如果你已經報名了一場歷年來溫度偏高的賽事,那就從夏天起增加自己的熱適應能力,例如熱瑜伽、三溫暖、讓你爆汗的室內飛輪課都相當適合。其他熱適應方式可參考《馬拉松、三鐵等耐力運動的夏日訓練策略》。

擬定補水計畫

除了配速計畫,對比賽同樣重要的是補水和營養策略。我們都知道,在耐力運動中身體含水的多寡,與脫水和運動表現降低息息相關。除了比賽期間補水策略,開賽前適當喝水也相當重要;同時須確保賽前幾天身體都有充足的水分,將尿液外觀維持在淡淡的稻草色,可作為水分適當的標準。此外,賽前避免酒精,因為攝取酒精會造成利尿作用,當身體內水份減少過多,就會降低有氧運動的能力、增加脫水現象。

除了配速,對比賽同樣重要的是補水和營養策略 ©Forbes Advocate

T1轉換後展開策略

雖然鼓勵從游泳轉換成自行車(T1)之後盡早補水,但每位選手的補水策略有些許差異。在開放式場域游泳,可能吞下大量的湖水、海水以及空氣,可能對胃造成嚴重破壞,這可能是大多數鐵人都曾經歷過的。因此,當你離開T1轉換區騎上自行車,先暫時給胃一點時間冷靜,採取小口啜飲而不是大口大口地喝,請記住這個喝水方式並全程使用,尤其在游泳後必須遵守,以避免胃痙攣。

賽前流汗率測試

T1之後就必須掌控好你的補給節奏,然而多久該補給一次,每次該補充多少水﹖因為每個人流汗率各異,也會有不同標準。為了更瞭解自己的補水需求,建議在賽前先進行60分鐘流汗率測試﹕在1小時模擬比賽強度的訓練前後,分別測量自己體重,如果途中沒有進食、上廁所或休息等外在因素,那就很容易測量出1小時運動中身體流失的液體(詳細補水計算方法可參考《跑步前、跑步中精準補水攻略》)。流汗率測試能避免你過度補水狂跑廁所、或是補水過少嚴重引發高血鈉症。

能量膠是耐力比賽中較常見方便使用的補給品 ©Alamy

除了水,碳水化合物的消耗是耐力運動中出現疲勞的關鍵原因,所以你的水瓶裡裝了什麼就是重點。當你爆汗運動,身體排出大量礦物質和鹽,而這些流失掉的水、碳水化合物、鈉、鉀、鎂和鈣,都是維持肌肉功能不可少的營養素,缺乏可能會引起痙攣,甚至毀了整場比賽。市面上戶外用品店、馬拉松用品店都會販售各類果膠、果凍、鹽錠等補給品。更詳細的能量補給可參考《跑馬幫手能量膠怎麼吃?吃多≠滿滿能量》。

資料來源/British Triathlon, 運動生理學網站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跑步
  • 減脂
  • 瑜伽
  • 徒手訓練
  • 核心訓練
  • 啞鈴
  • 瘦身
  • 增肌
  • 觀念
  • 體脂肪
  • 飲食
  • 運動生理
  • 瑜伽動作
ABOUT
Copyright © 2021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