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跑步
  • 訓練動作
  • 跑步訓練
  • 增肌
  • 核心訓練
  • 跑10K
  • 瑜伽
  • 瘦身
  • 運動生理
  • 飲食
  • 徒手訓練
  • 觀念
  • 跑5K
  • 瑜伽動作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場館資訊
  • Train For Life ── TFL 淬煉體適能訓練中心
1
Train For Life ── TFL 淬煉體適能訓練中心
2
重量訓練的休息日
重訓健身每週該休息幾天比較好?國外私人健身教練建議安排2-3天
3
重訓基本功──蹲舉,你做對了嗎?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Train For Life ── TFL 淬煉體適能訓練中心

2016-05-25
場館資訊 健身 體適能

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的「TFL 淬煉體適能訓練中心-忠孝館」是TFL淬煉體適能訓練中心的第二間分館,忠孝館在設計上,仍舊保持 Train For Life的精神與理念,而不同於第一間位於大安區個人工作室的場館設計,忠孝館則更具時尚感與空間感。在進入忠孝館之後,有別於傳統健身中心擁擠,塞滿各式健身器材的單調運動空間,反而利用大量 黑色與黃色的設計,為場館的設計帶來震撼的視覺效果與開闊感。

為了貫徹 Train For Life 一貫以人為主的訓練精神與理念,在場館裡沒有放置任何的大型健身器材,也沒有刻意的隔間,這個設計目的在讓會員們可以利用自己身體,並正確的來做訓練,也因此讓場館呈現相當舒適的空間感與活動性,來到這裡的會員,藉由這樣的場地,即能同時體驗到不同的課程,訓練中自然而然的呈現多元變化。

TFL 淬煉體適能訓練中心

You Are Why You Trained

在印有You Are What You Trained文字的牆前,排滿了頂級磁控式飛輪機,之所以會選用價格比較高昂的磁控式的飛輪,因為它比起阻力式的飛輪更能夠訓練到腿部不同的肌群,而學員利用這樣簡單的器材,即可以達到鍛練心肺,以及增加下肢肌肉的訓練效果。

然而飛輪的利用不只是單純的在飛輪機上踩踏,為了不同的訓練需求,教練會有不同的課程變化,並將不同的空手器材與飛輪做結合,讓整體的飛輪訓練更加有變化,並且同時提高上肢與整個身體的訓練強度。

Strong, Energy and Power

得利於場地寬廣且沒有阻礙的空間,學員的訓練可以有很大的動作變化與組合,無論是利用牆壁上的釘點做平衡鈴的變化練習,或是戰繩運動,還是利用天花版的上的欄架做TRX的訓練,或是爬、拉的動作都是相當有效果的全身性訓練。隨後訓練中心將引進三台蹲舉架,為學員們達到更全面的訓練效果。

不設限的場域另外還提供了訓練動作組合的變化性,因此,來到這兒運動的學員不再因為器材與場地的限制,只能做特定或是單一訓練動作。教練及學員可以依訓練需求的不同,搭配不同的動作及器材,目的是利用自己的身體的重力及動作的阻力讓訓練做到更大的發揮,每一次的訓練也能確保達到最好的全身性訓練效果。

Keep Training Live Better

TFL的專業教練群都具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因此教練在團體課程上,可以快速了解學員們的體能狀況及期望目標,並立即為學員做出調整,滿足學員的需求,也更因為他們的經驗,總能讓整體的課程做出最好的設計,再配合彈性的訓練空間設計,訓練課程絕對不再是機械性的一成不變,鍛煉全身的動作也更具挑戰性。這些訓練都能讓你展現不同的自己,在生活上成為更好的助力,讓你「更強」、更有 「活力」與更有「力量」。

來到「TFL淬煉體適能訓練中心」,與專業教練們一起來鍛煉自己吧!只要相信繼續「訓練就能為你帶來更好的生活」,訓練是為了讓你更強,訓練就是要「淬煉」出更好的你!一起來TFL淬煉體適能訓練中心,完成未來的每一件夢想。

Train For Life- TFL 淬煉體適能訓練中心

add 
信義訓練中心: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86號6樓
忠孝訓練中心:台北市忠孝東路4段303號B1
tel      
信義訓練中心:0922 579 429
忠孝訓練中心:0922 579 429
time 週一~週五:12:~22:00 採預約制
price  團體課程是單堂700( 一期六堂,第一次體驗半價,固定每週同一時間上課)、單堂中午課程(40分鐘) 350元、體驗課程半價,單期課程(總共六堂課,每週上課一次)。
FB 
TFL 淬煉體能『信義』訓練中心
TFL 淬煉體能『忠孝』訓練中心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重訓健身每週該休息幾天比較好?國外私人健身教練建議安排2-3天

2021-04-12
健身話題觀念重量訓練徒手訓練體適能運動恢復

無論你是已經健身一段時間的老人,還是正準備要開始進入健身這個領域的新手,你可能除了想了解健身訓練的動作之外,也會想知道應該多久要休息一次,儘管有許多的人每週訓練七天都不會安排所謂的休息日,但你必須要知道過度訓練有可能反而讓成果大打折扣,在國外有許多的私人健身教練都建議一週休息2-3天會是一個比較好的訓練安排,但這個答案會因為每個人讀體能狀態和訓練方式有所差異,但同樣要遵循訓練的頻率(Frequency)、強度(Intensity)、時間(Time)和型態(Type)這四要素來進行安排,才能保護自己避免造成無謂的運動傷害。接下來我們將透過這幾位私人教練,告訴你安排休息日的重要性吧!

重量訓練的休息日
重訓健身每週該休息幾天比較好?國外私人健身教練建議安排2-3天

Go2Practice的私人教練兼首席執行官的Joanna Stahl說,當你開始訓練肌群後身體會出現輕微的痠痛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如果當這痠痛感延伸到關節或神經感受到刺痛時,那就有可能要暫停這些訓練項目。White Coat Trainer的健身教練Alex Robles表示,健康是自然分解與代謝的過程,這也意謂著你必須要透過肌肉的破壞與重建,這些過程中將會消耗及大的能量,因此,你必須要透過適度的休息讓身體恢復能量,否則訓練的成果將不會有大幅度的進步。

健身教練Adam Kemp表示,充足的睡眠將可以減少你休息的天數,同時也必須要補充正確的營養才能讓身體更加的健康,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身體必須要比以往更多的休息時間,請不要為抽出更多時間休息而感受到羞愧,你要記住休息是為了能讓肌肉恢復能量,否則你將不會練得更加強壯或健康。擁有運動訓練碩士學位的Austin Martinez表示,過度的訓練將會涉及體內激素的釋放,最終會讓你身體參與訓練的體能及專注力降低,這些狀態都有可能會降低肌肉的成長。

健身教練指出休息日
眾多國外健身教練都指出,適度的安排休息日對於肌肉的成長與訓練成效有幫助。

在過去我們都會認為,一週七天不間斷的訓練或是進入健身房,是一項充滿意志力並值得炫耀的事情,深怕多撥出一些休息的時間就會讓肌肉停止成長,然而,根據美國運動委員會的資料表示,過多的訓練將會演變為過度訓練綜合症,這個症狀包含性能力下降、身體過度疲勞、失眠以及食慾不振等多項問題。

健身教練Adam Kemp也特別補充說明,所謂的休息日並不是要你整晚喝酒或是攤躺在沙發上發懶,反而是要避免進行劇烈或高強度的訓練,讓血液能透過較低強度的訓練運動維持較好的流動性,簡單來說,每週訓練的節奏除了正常高強度的訓練之外,你也可適度安排2-3天的低強度運動訓練,讓肌肉能有足夠的時間可進行修復與成長。

資料參考/activ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重訓基本功──蹲舉,你做對了嗎?

2018-01-02
臀部肌群下半身肌群重量訓練健身知識庫

重訓三大基本功 - 蹲舉、臥推、硬舉

蹲舉是重量訓練最基本的項目之一,也是初學者必練的一大項目。對於蹲舉的起源,大約區隔為地中海方式與盎格魯撒克遜方式兩種。目前有兩派想法:一派屬於傳統保守派的肌力訓練者,認為如果不勤做蹲舉,根本就稱不上鍛鍊;另一邊的博學派則傾向用其他訓練方法替代,並限制訓練中蹲舉的次數,尤其是限制全蹲動作。然而事情並非誰一定對或錯,必須考慮到蹲法的類型。

蹲舉是重量訓練三大基本動作之一。 ©ShutterStock

蹲舉的不同類型

要釐清關於蹲舉的爭議,首先就要先講到蹲舉的術語。以最簡單方式區分,蹲舉可分為半蹲(half squat)和全蹲(complete squat), 但實際上,全蹲又可再細分成不同類型。

更混亂的是,健身房中許多所謂的專家推崇的半蹲,實際上可能只能算是微蹲( 四分之一蹲,quarter squat),也就是一個名詞各自表述的問題,你的半蹲與我的半蹲是不同的蹲法。

蹲舉是連續性的動作,隨著下蹲的程度而不同。為確保我們對於名稱定義的一致性,不留各自詮釋的空間,以下明確分類四種深度的蹲舉:

➜全蹲(complete squat):蹲到關節活動度所及的最大範圍,即骨盆不至於後傾的最低位置,讓腿後肌壓在小腿上。
➜深蹲(deep squat):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的深度( 平行蹲,parallel squat)或更深。
➜半蹲(half squat):下蹲時大腿的角度介於彎曲90 度與平行地板之間。
➜部分蹲(partial squat):下蹲時大腿的彎曲角度小於90 度。

這四種蹲法所徵召到的肌肉與所促成的適應都不盡相同,在此明確分成不同類型,之後對它們特性的說明就會更清楚。

蹲舉應該蹲到多深? 

蹲舉時,無論考量安全性或是訓練效果,蹲的深度都是一個重要的話題。通常,「蹲到多深」比「負荷多重」來得更重要。

我們以解剖學的角度來觀察,人體架構的設計很適合蹲下,也就是人類能夠做到完美的蹲下動作,就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來說,也都將深蹲當做基本的休息姿勢。(見下圖)

對於擁有健康的膝關節、踝關節與髖關節的人來說,應該沒有任何問題可以做到全蹲。Salem 和Powers 在2001 年的研究確認, 無論是全蹲、半蹲或微蹲時,膝蓋所承受的壓力並沒有差別。

不過,如果下蹲時加上外來的負重( 甚至是身體內部的體重增加),狀況就比較複雜。此時會產生兩個需要特別留意的問題:

垂直壓力加諸於脊椎骨、尤其是椎間盤上的負荷。雖然人類的身體設計本來就適合下蹲,但卻不是在過度負重( 例如三倍體重)的狀況下。

使用更重的負荷非常容易為訓練帶來麻煩, 比起一味在槓鈴上增加更大的重量,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以提升你的訓練強度。

骨盆位置依照個人狀況會呈現不同的角度。骨盆有可能在下蹲的時候後傾,而導致脊椎向前彎。

主流的訓練方式認為脊椎彎曲圓背不可接受,而且絕對要避免。實際上,只要腰椎能維持自然的弧度,且膝蓋保持對齊腳趾位置,深蹲是不會有問題的,因此完全沒有排斥深蹲的必要。

不過,下蹲的活動度因人而異,當你發現無法控制髖關節角度與膝蓋的移動軌跡時, 就不應該再增加下蹲的深度。

深蹲的迷思

深蹲還有一個需要釐清的迷思:普遍認為蹲的深度越深,危險性就越高。

有許多研究團隊針對這個議題做實驗,但目前並沒有任何一個研究結果認為全蹲的受傷風險比半蹲高,而且在訓練的成效上,全蹲也不低於半蹲。即使如此,許多教練和運動員仍普遍認為部分蹲會比全蹲來得安全。

不做深蹲,就容易在槓鈴上增加更大的重量,看起來似乎成就感比較大,但這種增加負重的狀況無異於挖東牆補西牆,你雖然減輕了深蹲加諸於膝蓋的壓力,卻將壓力轉移到脊椎,結果也沒有比較好。

實際上,2012 年Bryanton 與研究團隊發現,增加蹲舉的活動範圍,比增加負重能夠獲得更好的運動表現。

活動範圍與運動表現

Zatsiorsky(1995)在其著作《肌力訓練的科學與實踐》中指出,身體的動作很少用到完全的活動範圍。半蹲也屬於其中之一,而且效果無庸置疑。

此外,訓練中的活動範圍能夠促進肌力的增加,即使活動只侷限在部分範圍,例如腿部在下蹲開始屈曲的小範圍就能夠發揮效果(Massey 等人,2005 年)。( 當然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在整個活動範圍都有效果。) 

根據Wilson 在1993 年的報告,使用非常重的負荷做半蹲,能夠將神經抑制減到最少而增加進步效果( 雖然這個論述忽視了大重量對於脊椎的風險)。由此可見,與半蹲接近的部分蹲,在訓練中也有其重要性。

至於深蹲,Bryanton 團隊在2012 年證實, 與部分蹲比起來,深蹲不但顯著徵召較多的肌肉,尤其對於股四頭肌的刺激也更強。而且當負重時,深蹲對於臀肌與腿後肌的活化程度也較高。

同一篇研究也指出,蹲得越深、負重越重, 對於運動員垂直跳躍的訓練效果也越好。由於深蹲( 高負重)能夠強化整個身體背後肌群,對於下肢的跳躍力與爆發力訓練效果也比較好。

總之,半蹲( 或部分蹲)和深蹲雖然看起來動作類似,但所徵召到的肌肉還是有差別。

1994 年Signorile 團隊對於不同下蹲角度的肌電圖分析,以及2012 年Bryanton 團隊進行的肌力測量,都精確顯示出不同的蹲舉類型,確實徵召到不同的肌肉結構。

©ShutterStock

Note!
深蹲並不危險!反而能讓你不用增加槓鈴負重,就獲得比較好的效果。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旗標出版,Aurelien Broussal-Derval, Stephane Ganneau 著作《偷窺運動員的高強度訓練筆記:壺鈴、槓鈴、戰繩、沙袋、輪胎、地雷管全面啟動》一書。

運動員要能夠同時具備高人一等的肌力與體能,這是怎麼練出來的?

在短時間組合數種運動的高強度訓練就是答案。高強度訓練課程的高度變化性,對於多數訓練者很有吸引力;然而這樣一種具創意的課程,如果每天更換新動作、更換不同負重的結果,反而可能阻礙進步。如果組合的運動彼此互相干擾也會事倍功半、事與願違。要能夠正確選擇訓練項目,並提升運動表現,就是此書要帶給您的衝擊。

此書教導您運用各種訓練技巧包括使用壺鈴、槓鈴、戰繩、沙袋、輪胎、地雷管等,並搭配訓練菜單,快速提升運動能力。


•更多旗標科技《偷窺運動員的高強度訓練筆記》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 健身
  • 跑步
  • 訓練動作
  • 跑步訓練
  • 增肌
  • 核心訓練
  • 跑10K
  • 瑜伽
  • 瘦身
  • 運動生理
  • 飲食
  • 徒手訓練
  • 觀念
  • 跑5K
  • 瑜伽動作
ABOUT
Copyright © 2023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