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人物誌
  • 第一位百米破10秒的黃種人蘇炳添
1
第一位百米破10秒的黃種人蘇炳添
2
跑者HIIT
1週30分鐘有效增肌減脂! 給跑者的HIIT動態熱身+主課表
3
三鐵美人張若凡:三鐵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

第一位百米破10秒的黃種人蘇炳添

2016-06-01
人物誌 跑步 新聞 故事

路透社2015年5月31日報導,在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男子100米比賽中,來自廣東的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99的成績獲得季軍,成為歷史上首位突破10秒大關的黃種人。

據報導,蘇炳添告訴記者:「我很自豪於這個表現,能夠把我的名字寫進歷史,從現在開始我也會更加努力,希望能跑得更快,」「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推動我自己前進的里程碑。」

蘇炳添這個成績也打破了中國選手張培萌在2013年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半決賽創造的10秒00中國紀錄。

日本選手伊東浩司在1998年也曾跑出10秒00的成績。而1995年出生的日本明日之星桐生祥秀在2015年3月曾創出過9.87的成績,但當時的風速卻超過標準。

在此之前,卡塔爾選手費米·奧古諾德曾跑出9秒93,山謬·弗朗西斯也曾跑出9秒99,但他們都是非洲出身的選手。因此,蘇炳添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首位突破10秒大關的亞洲本土選手。

©Reuters
©新華網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1週30分鐘有效增肌減脂! 給跑者的HIIT動態熱身+主課表

2020-01-10
動學堂減脂訓練動作徒手訓練間歇訓練健身跑步

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簡稱HIIT)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有效燃脂並強化全身肌力,又擁有「時間短」的好處。以下是一套設計給跑者的HIIT訓練菜單,分為動態熱身和主課表,花30分鐘在家訓練,就可能獲得降體脂、增加全身肌力等巨大效益﹗

跑者HIIT
1週做30分鐘有效增肌減脂! 給跑者的HIIT動態熱身+主課表

近年相當流行的HIIT是結合高強度訓練及間歇訓練而成的運動類型,特色是透過短時間的高耗能運動,搭配較長的恢復時間兩者切換。據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出,雖然每個人身體不同,無法計算出確切數字,但HIIT的燃脂效率可能比穩定型態的訓練高出25-30%。而結合各種肌力訓練動作的HIIT,可幫助增加全身肌力,這是跑者在間歇跑中無法獲得的。 

課表注意事項

訓練頻率 : 每週1-2次,可選擇在非跑步日進行。

流程:
.3分鐘 動態熱身(各動作持續30秒,組間休息30秒)
.1分鐘 休息
.6分鐘 主課表動作1.至3.,各動作持續1分鐘,循環2次 
.1分鐘 休息
.9分鐘 主課表動作4.至6.,各動作持續1分鐘,循環3次 
.1分鐘 休息
.9分鐘 主課表動作7.至9.,各動作持續1分鐘,循環3次

Jumping Jack 開合跳

步驟1:身體站直,雙腳併攏雙手自然下垂,靠近身體側邊。
步驟2:跳起時將雙腳往外側盡量張開,雙手自然張開往頭上拍(也可不拍手)。
步驟3:落地時回到步驟1動作(落地過程中雙腳屈膝緩衝,以保護膝蓋)。重複30秒鐘。

Jumping Jack 開合跳
©MITCH MANDEL

Pogo Hop 原地垂直彈跳

步驟1:原地垂直跳,期間運用肩膀穩定幫助上下跳躍,跳起時腳離地的距離越少越好。
步驟2:重複30秒鐘。

原地垂直彈跳Pogo Hop
©MITCH MANDEL

Gate Swing

步驟1:身體站直,雙腳併攏腳尖朝前。 
步驟2:雙腳向外側跳到比肩膀寬的位置,臀部向後推下蹲,期間背部保持挺直,雙手輕輕按壓大腿內側以打開膝蓋。 
步驟3:回到步驟1站姿。重複30秒鐘。

Gate Swing
©MITCH MANDEL

Hip Swing 臀部擺盪

步驟1:身體站直,雙手叉腰。
步驟2:將右腿向前後擺蕩到舒適的幅度,期間雙腳都打直,並保持核心與臀肌穩定。 
步驟3:維持15秒後換邊。兩側共做30秒鐘。

臀部擺盪HipSwing
©MITCH MANDEL

Lunge and Reach Back 弓箭步伸展後背

步驟1:做一左腿在後的弓箭步。
步驟2:將雙手臂向上向後伸展,然後放低。
步驟3:用右腳出力回到站姿,切換成左腿在後的弓箭步。重複30秒鐘。

弓箭步Lunge and Reach Back
©MITCH MANDEL

Inchworms 毛毛蟲

步驟1:身體站直,雙腳伸直,上半身向前彎曲到雙手觸地。
步驟2:用雙手繼續向前爬行,保持雙腿筆直、臀部不下垂,呈現近高平板式的姿勢。
步驟3:雙腳用小步往雙手移動,盡可能靠近雙手,最後再回到步驟1起始位置。重複30秒鐘。

動態熱身結束,休息1分鐘,再接續以下動作。

Inchworms毛毛蟲
©MITCH MANDEL

1. Three-Point Balance Touch 三點平衡觸地

步驟1:身體站直,雙手插腰。
步驟2:左腿做1/4深蹲,右腿盡可能向前伸展,同時腳尖觸碰地板。
步驟3:回到起始位置,接著右腿分別向右、向後進行與步驟2相同動作。
步驟4:雙腿換側。重複1分鐘。

Three-Point Balance Touch 三點平衡觸地
©MITCH MANDEL

2. Single-Leg Pushup 單腳伏地挺身

步驟1:以伏地挺身起始動作開始。雙手打開與肩膀同寬撐在地面,身體保持挺直。
步驟2:手臂下壓時,將右腳往上抬起離地20-25公分。
步驟3:回到起始位置,並再次下壓,這次換左腳往上抬。兩側換腳重複1分鐘。

Single-Leg Pushup單腳伏地挺身
©MITCH MANDEL

3. Reverse Lunge With Toe Touch 後跨步+碰腳趾

步驟1:身體挺直,雙腳打開與肩同寬。
步驟2:挺胸,右腳向後方跨出一大步,直到右膝蓋接近地面為止,同時盡量保持前腳小腿與地面垂直。
步驟3:用左腳力量站立起,右腳順勢向上擺動,以右腳趾觸碰向前伸平行地面的左手。
步驟4:換另一側,重複1分鐘。

重複做1.至3.,共做2個循環後休息1分鐘,再接續以下動作。

ReverseLungeToeTouch後跨步碰腳趾
©MITCH MANDEL

4. Burpee With Pushup 波比跳+伏地挺身

步驟1:身體站直,膝蓋微彎,深蹲向下直到雙手撐於地面,雙手與肩同寬。
步驟2:用力將雙腿後蹬,身體呈現伏地挺身的預備姿勢,並完成一個伏地挺身動作。
步驟3:屈腹跳回到深蹲姿勢。
步驟4:將雙手往上伸直,收小腹用大腿肌肉帶動身體往上跳躍。
步驟5:降落回地面後回到步驟1,重複1分鐘。

BurpeeWithPushup波比跳伏地挺身
©MITCH MANDEL

5. Dumbbell Row 啞鈴划船

步驟1:雙臂伸直掌心向內,手握啞鈴自然下垂;雙腳與肩同寬,膝蓋彎曲上身前傾。 
步驟2:吐氣以背部出力,將啞鈴拉至胸部兩側,此時肘關節超過後背。
步驟3:暫停數秒,然後吸氣緩慢回到步驟1起始動作。重複1分鐘。

DumbbellRow啞鈴划船
©MITCH MANDEL

6. The Runner 跑者

步驟1:仰躺在地,手肘在身體兩側位置,手臂彎曲。
步驟2:將右膝蓋靠胸部移動,同時左手臂向前推動。
步驟3:回到步驟1起始位置,換另一側。重複1分鐘。

重複做4.至6.,共做3個循環後休息1分鐘,再接續以下動作。

The Runner 跑者
©MITCH MANDEL

7. Dumbbell Swing 啞鈴擺盪

步驟1:身體站直,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握住一個啞鈴的一端。
步驟2:彎曲膝蓋,將臀部後推,背部保持挺直,將啞鈴往後方擺蕩穿過兩腿之間。
步驟3:臀部用力往前推,讓身體回到站立姿,同時讓啞鈴自然往上擺盪。
步驟4:回到步驟1,重複1分鐘。

Dumbbell Swing啞鈴擺盪
©MITCH MANDEL

8. Compass Lunge 指南針弓箭步

步驟1:身體直立,右腿向前(或向北)跨出弓箭步。
步驟2:推動前腳以回到站立起始姿勢,右腿重複動作1跨出弓箭步,而方向接續為東北、東、東南、南。
步驟3:切換成左腳跨出弓箭步,並做同步驟2的圓周運動。重複1分鐘。

Compass Lunge弓箭步
©MITCH MANDEL

9. Single-Leg, Single-Arm Plank 單腳單手棒式

步驟1:以棒式為起始姿式。
步驟2:抬起左腿,右手臂向前伸展,停留5秒後放下。
步驟3:抬起右腿,左手臂向前伸展,停留5秒。
步驟4:兩側輪流,重複1分鐘。

重複做7.至9.,共做3個循環。

單腳單手棒式
©MITCH MANDEL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三鐵美人張若凡:三鐵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

2016-05-30
健身單車游泳鐵人三項故事專訪跑步人物誌

台灣的鐵人三項比賽,近幾年出現好幾位名模級的女性選手,除了真正是職業模特的王麗雅、賈永婕、林又立等人,還有一位凸台的常客:曾任業餘模特的張若凡。

運動從減肥變成工作

對於張若凡來說,雖然小時候運動細胞比同學好,也常參加比賽,不過出社會之後,運動一直是下班之後的活動。之前在貿易公司工作的她,大學畢業後到大陸工作,沒想到突然變胖,為了搶救身材,便去報名了健身房,在沒有預料到之下重啟了她的運動基因。去年,她更毅然決然辭去貿易公司的工作,專心協助擔任私人教練的男友,自己也拿到ACE證照成為全職的健身教練。

無心插柳玩三鐵 初賽就一鳴驚人

不過,大家暱稱CC的張若凡,三鐵一直是她的心頭好。說起來,她會開始玩三鐵其實是無心插柳。她說,第一次報名參加碧潭的初半鐵,其實是某一天剛好遇到攀岩的朋友揪團報名碧潭盃鐵人賽,在很緊急的狀態下決定報名,就這樣誤打誤撞進入了鐵人三項的世界。熱愛運動的CC,除了下班之後上健身房做重訓,也很熱衷參加運動社團,本來只在健身房運動,因為朋友的帶動開始玩攀岩、泰拳等等運動,當然也會走上街頭去路跑並參加各項路跑賽,不過,她自己打趣說,因為跑步跑不贏人家,所以比較喜歡玩三鐵。迷上三鐵之後,CC便將重心轉向三鐵,每週下班後的生活重心變成游泳、騎車和路跑,還加入松山運動中心鐵人隊,週末若沒有參加比賽,就會和三鐵社團朋友一起去騎車。

因為有固定的運動習慣,加上天生的運動細胞,讓張若凡在三鐵界一鳴驚人,2013年碧潭的初半鐵便獲得分組第二的佳績,接下來還有澎湖鐵人賽分組第一、2014LAVA苗栗通霄鐵人賽分組第三等等。

到處比賽 順道來個小旅行

對於張若凡來說,報名各地的比賽,其實是讓自己能夠安排一個小旅行的好時機。她說她兩次去澎湖都是去參加三鐵賽,順道旅遊,不然平常真的比較很難有動力專程安排行程去澎湖玩。與本島的比賽相較之下,她覺得澎湖的比賽真的比較好玩,除了海泳很有挑戰性,澎湖的風景漂亮、海水清澈,雖然是比賽,但是是一種很令人享受的過程。CC也比較喜歡海泳,雖然海浪很強,不過海水浮力強,比較不用費力便能浮在水上,對於她來說是一種優勢。

在訓練方面,CC之前曾加入松山運動中心鐵人隊,當時每週二固定做游泳訓練,每週三固定先跑步再游泳,週末則和三鐵社團的朋友去騎車。騎車的部分,CC說他們常會從坪林的北勢溪出發,一路騎到福隆吃便當,然後再騎回來,而且要騎得很快,不然會騎得很餓。(笑)

一次玩到三項 三鐵賽誘人之處就是變數多

三鐵對於張若凡來說,最好玩的就是在轉換的部分。她說,三鐵好玩的地方就在於一次可以玩到三種運動,若是只有跑步的話就比較單調一點。相較於跑步,三鐵有非常多不能預期到的因素,像游泳的部分,你就無法預期到今天的浪會怎樣;騎車的話,你也不能預期到今天是順風還是逆風,或者,賽道的坡度到底有多大。

參加過這麼多場比賽,CC認為三鐵賽場地最好的地方是台東,因為活水湖真的很像一個乾淨的游泳池;而最好玩的賽事是屏東的大鵬灣,因為比賽都在年底,而且大家都會報名,整個過程非常熱鬧,大家會揪團一起租遊覽車南下,很像一起去郊遊,完全是一個鐵人的年終party。最棒的是,大鵬灣鐵人賽自行車的賽道是先在大鵬灣賽車場騎兩圈,然後再騎到完外面的公路,最酷的是在賽車場有賽車女郎沿途為你加油,那真的是獨一無二的經驗!

至於最難忘的比賽,除了2014的初113慘遭滑鐵盧,在普悠瑪半程超鐵賽的自行車項目中因為單車爆胎而被迫棄賽,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碧潭的初半鐵,因為沒有戶外游泳的經驗,加上當天寒流來襲,氣溫只有13度,寒冷的河水讓CC直打哆嗦,只能咬著牙完成賽事。

運動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運動對於張若凡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讓生活變得規律正常,工作比較有效率。雖然身為上班族,但是一想到下班後就可以快樂去運動,就會有更大的動力促使自己去完成手上的工作。另外,因為運動,也讓自己生活作息變得很規律,人也更有精神了,除此之外,常到戶外運動的CC,也曬出了一身古銅色的肌膚,整個人就是一個非常陽光的比基尼辣妹呢!

三鐵對於CC來說,最大的成就,就是每一次都是一個新的挑戰。三鐵是一種自己跟自己比的比賽,每次都會想要比上一次的成績更好、突破自己的紀錄。雖然比賽的過程都是痛苦的,每到終點時往往都覺得我不要再比了,但是往往只需要休息一下,馬上就會和隊友熱烈地討論下一場要報什麼,這種衝突的轉折,都會在每一場的比賽一再上演。

撰文/Oliver Wu
​攝影/楊仁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