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際自由車環台賽戰況超級戲劇化,第三站太早攻擊無功而返的「印第安納瓊斯」艾德溫,守住「不攻擊」的要求,在隊友全力抬轎下以4小時17分10秒,繼第一站後再度稱王。台灣前勁隊陳建良單站排名15,也是亞洲第一。
第四站南投縣站29日上午9時30分自南投縣政府前出發,南投縣長林明溱、副縣長陳正昇、立委許淑華等貴賓均蒞場,為21支來自全球五大洲七大洋的車隊加油打氣。
南投縣站終點設在日月潭向山活動中心,共166.56公里。沿途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坡度雖然不算很陡,但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加上距離比前三站還要長,是場速耐力大對決。
隨著比賽漸近尾聲,各件領騎衫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分秒必爭下各隊莫不使出渾身解數,第四站才出發約一公里,美國依盧密隊賽門、伊朗大不理斯隊蓋德、奧地利律高隊詹姆斯和英國神鷹隊伊恩就發動攻勢,形成四人領先集團。
第一個衝刺王搶分點後,搶到第一的蓋德掉隊,隨後三人領先集團一直到約135公里處被主集團吞沒,戰況回歸原點。最後一個登山點前,另一個四人領先集團成形,但很快又摔了一個,過登山點後艾德溫和另三人加入形成七人領先集團。
七人領先集團衝終點時,美國伊盧密隊哥倫比亞籍艾德溫以較佳的衝刺技巧,繼首站後再添一座單站冠軍,同時也以積分45分,在衝刺王排名第一,但領先者黃衫落入11小時23分56秒日本右京隊班哲明手中,他也是登山王紅點衫主人。
艾德溫透露,第三站自己太早發動攻擊,第四站前經理克里斯便對他下達「不要攻擊」的指令,由隊友康納、格里芬、賽門和卡麥隆各司其職負責抬轎,他只要終點前卡到較佳位置火力全開就對了,「這個榮耀是屬於全隊的!」艾德溫說。
台灣前勁隊「小黑」陳建良單站排名15,拿下單站亞洲第一,總成績11小時24分54暫居14,和排名11的日本愛三車隊早川朋宏成績一樣,可惜因第一站終點前摔車排名太差,所以目前還是暫居亞洲第二。
前勁隊教練徐瑞德表示,今天本來想全力反攻,在衝終點時搶到較佳名次並拉開秒差,可惜還是功虧一籄,單站團體排名第七,團體總成績也由11名進步到第九名,明天全隊將放手一搏,朝躋身團體前六名的目標邁進。
第五站屏東縣站全程198.8公里,是今年環台賽最長一役,起點在屏東縣政府,途經大鵬灣跨海大橋,終點設在大鵬灣國家風景管理處,對已經歷經四站、近484公里競輪的車手們來說,是體力、耐力、毅力和衝線技巧的終極考驗。
瑞典米捷亞隊中有兩位身高同為181公分的長腿歐巴麥可和尼寇拉,而且都長得很帥,原來他們是對兄弟檔。之前分屬不同車隊的他們,去年終於變成隊友,首度聯袂參加環台賽,可惜弟弟尼寇拉第一站就摔傷,嘔到不行。
來自挪威的兩人此趟台灣行並不寂寞,因為本身是瑞典米捷亞車隊安全帽贊助商的爸爸,此次也隨行來台。22歲的哥哥麥可之前就曾參加過環台賽,對路線較熟悉,20歲的弟弟尼寇拉,環台賽處女秀便摔傷無法續賽,只能當加油團。
曾經是國內自由車公路「一哥」的前奧運自由車國手陳智豪,時隔17年重新回到最熟悉的國際自由車環台賽賽場,「當按摩師啦!」陳智豪說:「以前專心騎車讓人照顧,第一次負責照顧人,也不能說緊張,但會失眠是真的。」
陳智豪這次是應瑞典米捷亞職業車隊邀請,以隨隊按摩師身份參與環台賽,這也是他繼2000年環台賽,最後一次穿上捷安特車衣參賽後,再度參與國際自由車環台賽。
43歲的陳智豪,曾角逐過九屆國際自由車環台賽,最好的成績是單站亞軍及阿里山站第三名,也是亞特蘭大奧運國手,國家隊退役後,人生大起大落,歷經婚變和兩家車店倒店打擊,近年來轉往健護教練領域,任職於力格運動健護中心。
對於負債,陳智豪選擇正面面對,「現在就每個月法院強制扣薪三分之一還債,看我有生之年能還多少算多少囉!這些年來,雪中送炭的貴人很多,感謝大家陪我走過。」
登山活動相對於其他運動,例如路跑、騎自行車、游泳等,是非常危險的運動,尤其是想要挑戰海拔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的行程,對於想要登山的新鮮人而言,具備登山的基本常識是絕對需要的,本章節列出登山客最容易遇到的幾種狀況,有些知識談到如何正確使用登山杖與正確地打包(登山背包),讓你能更輕鬆地完成登山旅程。有些常識甚至關係到生命安危,例如失溫及高山症等,因此千萬不能輕忽以對。
抽筋是剛開始登山的人最常遇到的狀況,久不運動,突然從事這麼劇烈耗費體能的活動,在登山途中最容易發生抽筋現象,因為抽筋疼痛不已而無法繼續前進,讓原本美好的登山活動變成了痛苦的折磨。
腿部肌肉在長時間反覆劇烈的運動下,如果超過平常負荷量,再加上過度的出汗,導致鹽分過度流失及電解質失衡,就會造成不自主的肌肉收縮,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抽筋現象。
抽筋有時會持續3~5分鐘,有時則會持續半小時或更久,但是只要我們適時給予處置,抽筋部位的肌肉便能恢復正常。
抽筋發生時,抽筋部位的肌肉處於極度收縮的狀態,此時我們要朝收縮的反方向,將抽筋肌肉慢慢拉開,即可慢慢紓緩疼痛的感覺。
大腿部位抽筋時,我們可以將膝部拉直,一手放在腳跟下並抬高腿部,而另一手按壓膝部輕輕按摩抽筋的肌肉,直到疼痛症狀減緩。
小腿抽筋時,我們可以先在地上平坐,雙手伸直觸摸腳趾,用手抓牢抽筋那隻腿的大腳趾,向上反拉,並且保持小腿緊貼地面伸直,等待大約30秒至一分鐘便可慢慢恢復正常。
另外,因為抽筋是由於鹽分過度流失及電解質失衡所導致的,所以抽筋發生時,我們也可以立刻服用鹽巴或飲用含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來減緩疼痛症狀。所以,我們在準備登山裝備時,可以準備一小撮鹽巴隨身攜帶,必要時可以供自己或他人食用註①。
註①:鹽巴的功用除了可以減緩抽筋,還可以用來對付惱人的螞蝗(或水蛭),在山中遇到螞蝗吸食的時候,千萬不要硬拔,這時只要將一小撮鹽巴放在螞蝗身上,不消幾秒鐘,螞蝗便會乖乖從你身上脫離。
● 平時要經常鍛煉身體,跑步或爬樓梯是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如果可以再加上負重訓練(視狀況背負5~15公斤不等)則效果更好,這些平時的訓練都可以防止登山時肌肉過度疲勞。另外,運動時也應隨時補充足夠的水分與鹽分。
● 登山出發前做好暖身與適度的伸展,也可以適度降低抽筋發生的機率。
● 登山途中要適度多次喝水,不要等到口渴的時候再喝,但喝水時切忌豪飲,每次大約喝50~100cc潤口即可。
失溫是登山活動中最危急且致死率最高的狀況,一旦登山客進入失溫狀況,極有可能在數小時之內死亡,因此當我們遇到失溫的狀況時,一定要立刻採取必要的措施。
一般而言,人體的體溫在低於攝氏35度的情況下,就有失溫的危險,在攝氏32度以上,人體仍有對抗低溫的能力,一般會以發抖、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方式來讓體溫升高。然而一旦體溫下降到32度以下,人體對抗低溫的機制會失效、患者意識會含糊不清、肌肉開始不受意志控制、患者甚至失去意識,或發生休克等緊急情況。
台灣雖然地處亞熱帶,但是在高山上(尤其三千公尺以上),由於高度所造成的低溫(高度每上升一千公尺,溫度會下降攝氏六度),加上風寒效應及潮溼,失溫也是發生山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要身處的環境溫度夠低、身體的熱量流失的速度夠快、暴露
的時間夠久,就有可能導致失溫的危險。
失溫應以事先預防為主,登山前做好防寒準備,早期察覺並迅速給予適當處置,才是防止失溫的最佳策略。
患者會感覺極度寒冷、皮膚轉為蒼白、身體會產生劇烈而無法控制的顫抖、意識含糊不清且反應遲鈍,症狀嚴重後可能脈搏心跳變得極慢、呼吸也很細微、甚至失去意識或停止呼吸及心跳,患者一旦進入失溫狀況,極有可能在數小時之內死亡,因此碰到失溫狀況,情況會變得非常危急,一定要立刻給予適當處置才能保住性命。
衣著方面:理想的登山穿衣方法由內到外應為排汗衣、中層保暖層及防水排濕外套。一天以上的登山活動,更應該攜帶至少一套備用衣物,以塑膠袋或防水袋包好。另外,頭部也會流失大量體熱,所以必須攜帶頭巾或保暖帽。若是在冬天時節登山,四肢部位因為處於血管末端,離心臟最遠,也最容易感覺冰冷,因此也必須做好禦寒措施,防寒手套(WINDSTOPPER或GORE-TEX等級)、毛襪等都是冬天登山必備的衣物。
食物方面:在登山途中應隨時隨地補充能量,在行進間嘴裡含顆鹽糖或巧克力等高熱量食品,在休息時則可吃麵包、混合堅果、葡萄乾等,這些都是補充熱量的好方法。另外,登山應攜帶保溫瓶裝溫熱開水,登山途中應飲用溫熱開水以增加身體的熱量。
● 立刻將患者移到溫暖的地方,例如趕緊進入山屋,或就地找安全地點緊急紮營。
● 立刻脫掉患者身上潮濕冰冷的衣物,並換上溫暖的衣物(備用衣服)、或以睡袋等包覆患者全身。
● 若患者意識清醒,可提供溫熱飲料(如薑湯或熱茶)並進食高熱量食物。
● 若患者已經失去意識,則讓患者以復原姿勢側臥(如下圖),以維持呼吸道暢通,並隨時檢查其呼吸、心跳、膚色及體溫回升狀況,並持續給予回溫處置。必要時(例如停止呼吸或心跳),則必須給予適當的急救程序(如心肺復甦術)。
● 可將水壺加熱水放在患者身體四周,或施救者以自身體溫與患者共臥,可有效提升患者體溫。
● 不可給患者喝酒註②,不要按摩其四肢註③,也不要鼓勵患者作運動。
註②:酒精會使人體表面血管擴張,造成快速散熱。
註③:按摩四肢,會讓四肢冰冷的血液回流心臟,導致身體器官溫度更低。
「高山症」是指一般人在高海拔的地方,尤其是海拔超過三千公尺以上,因為空氣中氧氣濃度降低所引起的各種身體不適的高原生理反應。一般人初到高海拔地區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有些人會在一兩天內適應或消除,而適應力較弱的人則可能需要三~五天或更久來適應或是會直接引發高山症。由以下的高度―氧氣含量對照表可以清楚看出,在海拔三千公尺的高度,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只有在平地的68%,而到了五千公尺,氧氣含量就只剩下平地的一半而已。
一般人在高海拔的地方,尤其是海拔超過三千公尺以上,身體為了應付因為空氣中氧氣濃度降低,因此生理上會做出適當的反應以供給充足的氧氣給各部位器官。
在這些心理反應中,最明顯的就是心跳加速,平常人在平地的脈搏一般大約為每分鐘72下,到高山上時可增加至每分鐘80~90下,也有些人甚至超過100多下。而心跳越快的人,表示他身體所需要的耗氧量越高,當空氣中的氧氣明顯不足時,心臟便以加快跳動的方式,加速將氧氣送到身體各部位,但這類心跳較快的人也意味著較容易引發高山症,因此我們在登山途中,如果發現某人的心跳特別快,我們就要注意該人是否有高山症的症狀產生,並提前給予適當處置。
同樣的道理,在高山上由於缺氧,人體另一個會產生的反應是呼吸加快,而且會隨著缺氧的程度而加快呼吸的頻率,嚴重時會感到胸悶或者是吸不到空氣的感覺。另外在高山上,人體的唾液、腸液、膽汁等分泌物都會較在平地時少,因此腸胃功能會明顯減弱,常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或便秘)等消化系統不適症狀。
出發前
● 到醫院或診所的家醫科檢查,確定身體狀況是否適宜前往高海拔地區,也可以跟醫師索取丹木斯(Diamox)處方藥,以防止有高原反應時服用。
出發後
● 抵達登山口可以立刻服用丹木斯,尤其海拔三千公尺以上,丹木斯可以迅速加強血液造氧功能。
● 儘量放鬆心情,不要過於興奮或緊張,以降低心跳加快的頻率與心臟的負荷。
● 儘量放慢腳步,不要跑步,甚至連快步走都不可以,尤其是在爬坡時。
● 儘量減輕負擔,背太重的裝備會讓身體消耗更多的氧氣,因此裝備要輕量化。
● 慎防風寒與注意保暖,以避免感冒或發燒而引起高山症。如果在出發前就已經有感冒症狀,則應取消登山活動為佳。
● 儘量避免菸酒,吸菸會消耗多餘的氧氣,飲酒也會使心跳加快而令血液供氧不足,這些都會引發高山症。
● 儘量不要洗熱水澡,尤其不可以洗頭,因為洗熱水澡時,毛細孔會放大加速體內的熱量散發與氧氣消耗而引發高山症。
●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身體如有不適就必須休息或服藥,如果情況沒有改善甚至惡化就必須立刻下山,忽視病情而延遲下山只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