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是指脖子下方一直到肩胛骨下緣的水平區域,這個部位常因為姿勢不良或過度勞動而造成疼痛。由於大部分上班族每天工作最常用到的部位就是手與肩膀,久而久之,造成肩膀僵硬、疼痛的現象。與肩痠痛相關的肌肉有以下幾種,自我緩解的方式一樣是先按摩十關鍵部位,最後找出下面最疼痛的肌肉,再按摩或伸展它,就可以消除肩膀酸痛。
1. 頭最長肌:先揉耳朵後方頭部筋膜,再去按摩痛點本身。
頭最長肌反射痛區域
2. 上斜方肌:先檢查枕下、後腦勺區域,再檢查肱二頭肌。
上斜方肌反射痛區域
3. 提肩胛肌:先檢查枕下、後腦勺區域,再檢查肱三頭肌。
提肩胛肌反射痛區域
4. 斜角肌:先揉顳肌、再揉臉頰咀嚼肌。咀嚼肌就是用力咬合時,臉頰旁會變厚變硬的那塊,因為咬合磨牙而造成斜角肌出問題,故要先揉壓軟化顳肌與咀嚼肌後,最後再按摩斜角肌或伸展斜角肌,才能消除肩膀酸痛。
斜角肌反射痛區域
5. 旋轉肌群:直接按摩棘上肌、棘下肌與三頭肌。
旋轉肌反射痛區域
1. 關鍵十部位各按摩20~30 下,或是0.5~1 分鐘
2. 頭最長肌/上斜方肌/提肩胛肌/斜角肌/旋轉肌群,最痛的
地方按摩5~10 分鐘
3. 頭最長肌伸展運動
4. 上斜方肌伸展運動
5. 提肩胛肌伸展運動
6. 斜角肌伸展運動
7. 旋轉肌群主動收縮運動
8. 肱二頭肌伸展運動
9. 肱三頭肌伸展運動
1. 頭往右前方低,眼睛朝腋下方向看,並以右手協助施力將頭往下壓,左側亦然。
2. 本運動最好以站姿進行。身體站直,雙手前後自然擺動,同時低頭面向腋下。
1. 頭往右斜, 並以右手協助將頭往右側壓。進行時,臉朝前方,維持15~20秒。左側亦然。
錯誤動作:若眼睛往上看,無法伸展到上斜方肌。
1. 臉略轉向右方約45度,接著低頭往下看。以右手置於後腦杓,略施加壓力往下壓。
2. 左手向上伸直,以手指尖端觸摸肩胛區域。此姿勢維持15~20秒,之後再換邊。
1. 頭往右斜,並以右手協助將頭往右側壓。進行時,臉稍稍朝下,眼睛自然朝下看。維持15~20秒。左側亦然。
錯誤動作:若將臉抬起、眼睛往上看的話,無法伸展到斜角肌。
1. 右手肘抬起,讓上手臂與地面平行,左手置於右側鎖骨旁。前臂往上抬、再回到原先位置,如此反覆做15次,反側亦然。
2. 右手緊貼身體,前臂至於腹部前約略平行於地面,左手置於右手上臂協助穩定。前臂往外轉(注意上手臂仍要貼緊身體)、再回到原先位置,如此反覆做15次。反側亦然。
1. 手往後伸,雙手手指交扣,手掌向上,至於椅背上,手記得要伸直。屈膝下蹲,維持5~8秒後站起,反覆10次。
2. 蹲下時,肩胛用力往中間夾緊,再放鬆,藉此訓練肱二頭肌。
1. 上身挺直,眼睛直視正前方。右手向上伸直,以指尖觸摸肩胛區域。
2. 左手手掌協助將右手肘往左側拉,讓右手臂的內側肌肉盡量拉直。維持15~20秒。之後換邊做。
34歲林小姐於產後3個月時,突然出現劇烈頭痛,疼痛程度甚至連止痛藥都無法緩解。她意識到情況不尋常,前往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RCVS)造成的腦血管痙攣。所幸在醫療團隊及時介入下,透過藥物治療成功控制症狀,並避免了腦中風等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
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旻陽表示,許多婦女在生產後都會出現身心不適的後遺症,雖然多數症狀會在幾個月內自行恢復,但若出現突發且劇烈的頭痛,尤其疼痛程度與以往明顯不同,不適感加劇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儘速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吳旻陽說明,上述個案本身職業為護理師,因此比起一般民眾更有病識感,當她產後出現頭痛,且悶脹感持續不斷,甚至痛到想吐、畏光、注意力不集中,痛感非同小可時,決定進一步就醫,找出引發產後頭痛的原因。
到院後醫師為她安排一系列檢查,在排除血管剝離、血管發炎或局部感染情形後,診斷為「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造成的腦血管痙攣。用藥治療下,患者爆炸性頭痛的症狀在1個月內好轉,連續追蹤數月,腦部影像檢查發現,血管痙攣的情形顯著改善。
目前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的原因不明,但有許多案例顯示,症狀發作與特定誘發因子有關。吳旻陽指出,常見的因素包括:
壓力
產後波動的身心狀態
使用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如抗憂鬱藥物、鼻塞藥物、減肥藥物等
吳旻陽強調,治療的主要目的除了控制症狀、避免接觸特定誘發因子,更重要的是預防可能的併發症發生。若血管痙攣收縮太嚴重,可能導致腦中風、腦出血或癲癇,造成永久的神經功能缺損,甚至死亡。此外,腦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蜘蛛膜下腔出血或腦中風,都會出現爆炸性頭痛,因此一旦發生應該儘速就醫。
吳旻陽提醒,產後身體出現激素變化,身心調適格外重要。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劇烈的情緒波動(如大哭或大笑)、避免接觸劇烈溫度變化(如洗太熱或太冷的澡),也應減少咖啡因、酒精的攝取。透過均衡飲食、正向的社交生活與規律的運動作息,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正是遠離頭痛誘發因子的根本之道。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柔軟度(Flexibility)的定義在於身體任何部位都可以屈、轉、彎、扭等,而不使姿勢破壞的能力,然而柔軟度是人體各關節所能伸展活動的最大範圍,它的伸展可以分為:靜態與動態兩種,靜態柔軟度是以關節為支點運動的活動範圍,動態柔軟度為關節對於動作的抵抗或阻力,例如打網球時,發球的人必須所能伸展最大範圍將球打出。
柔軟度好的人能活動自如、體態優美,柔軟度不好的人關節活動範圍會受到限制。影響一個人柔軟度的因素有:肌肉、肌腱、骨骼、皮膚、脂肪、結締組織的構造與組成等。然而具有比較良好的柔軟度,可以使我們運動時更有效率,以及提升運動表現,在運動過程中,也能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根據許多專家研究發現,目前發現有相當多的下背痛病例與柔軟度較差得人有關,因此,具有較佳的柔軟度除了可以避免運動傷外,也可以使平日生活免於下背痛的困擾。
如果柔軟度的活動圍遭到限制,可能會與骨骼、肌肉、韌帶及其他與關節囊之構造有關。軟組織構造對關節限制的相對比例維關節佔47%、肌肉佔41%、肌腱10%、 皮膚佔%,所以,從這數字看來,影響最多的還是關節與肌肉。柔軟度與肌力及肌耐力一樣,是人體健康體適能的重要項目。具有柔軟性運動可以改善經痛、一般的神經肌緊張與下背疼痛,具有優異的柔軟度是運動員表現與避免傷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提升柔軟度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態的伸展,另一種則是動態的伸展運動。靜態伸展是指不發生上下或來回且不急的用力伸展,而在伸展位置停留一段時間,而動態伸展是指上下或來回且急動或主動的運動,而且在最後伸展位置時不做停留。
一般來說,如果要增加柔軟度,建議採用靜態伸展,因為靜態伸展沒有組織傷害的危險,且消耗的能量較少,能具有避免或消除肌肉緊張或酸痛的效果。但是,過度的柔軟度容易發生傷害,像是關節有習慣性脫臼、無力等狀況,然而伸展運動與柔軟度的關係密切,透過身體不同部位的伸展運動,可以增進身體各部位的柔軟度。根據許多專家建議,瑜伽這一項運動是非常適合增進柔軟度的運動,許多運動員也非常喜歡在賽前及賽後透過瑜伽動作來伸展。
1. 伸展時,不能有疼痛的感覺,伸展到有一點緊即可
2. 伸展關節時,應緩慢進行,並且需要控制在自己伸展能力範圍內。
3. 避免過度伸展,也就是盡量不要使伸展的強度太強。
4. 對於那些很緊、且柔軟度較差的肌肉群,盡量多花時間伸展。
5. 盡量以靜態伸展方式來伸展關節,每次伸展時間約在20~30秒鐘之間,每個部位重複2~3次
6. 每週至少實施三次伸展,這樣對柔軟度的提升有良好效果,若要使伸展效果顯著,則每週要伸展5~6次
7. 伸展時,需要依實際自身狀況來實施,例如身體柔軟度較差的部份就需要多加伸展,而在運動前,也應該做好充足的伸展
資料來源/Mighty Fighter、Mindbodygreen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