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剛開始跑步或純粹只是想運動的朋友,不管你是慢慢跑,或是一股腦的衝刺,不妨為你的跑步訓練刻意地調整一些強度。我們建議你透過心率的紀錄,讓跑步訓練既有目標也有效果。心率訓練是一個有效監測並據以改善運動效能的方式,心肺適能運動可以提高心臟與肺的產能,讓您的身體運作的更有效益、更快也更健康。因此,就算剛開始迷上跑步,也有需要透過心率的記錄及設定目標,提升自己的體能,並且可以:
有些人常常要求自己加強運動的強度,而且一次比一次難,如果你發現的身體一直處在很拼命的狀態,這可能是不正確的方式。短距離跑步和長距離跑步需要不同的訓練方式,如果你每次都耗盡全力,讓你的心臟用最大的速率工作,疲憊和傷病會是最先上門的症狀。
許多跑者會放慢速度跑,然後一跑就可跑上幾個小時,哇,這樣是不是太棒了!然而,這也是許多跑友的問題,說自己的速度沒提昇,或跑步並沒有讓我減去任何體重等等......,如果你跑步的目的只是認為這樣可以保持健康,每回都是維持自己一貫的速度,也就是說心跳速率也是差不多的,從來不想加強跑步訓練的效率,那麼終究不會改變自己的身材,也不容易得到其他的好處。
心率訓練能讓你的跑步訓練更有效率,如此一來你就不會讓自己花費相對更長的時間而徒勞無功。心率訓練能讓你免除浪費時間或沒有效果的訓練方式。
配速對於長跑非常重要,這讓你能以科學的方式控制你的速度來完成一場10公里路跑或更遠的距離。一般不懂配速跑者的一個大問題是開始跑出去的時候速度很快,尤其是在馬拉松賽上,你很容易被領先跑者的速度拉著往前跑,然後不得不因為心臟無法負荷,必須在中途停下來或用走的,接著又得快快趕上來追求自己的PB(個人最佳紀錄),然後又得放慢速度免得喘不過氣來。這不是提高跑步成績的有效方式。若你想在某段時間內完成某場比賽,你會知道你在全程得用多快的速度來跑。知道自己的速度與距離之間的關係,若能使用一個監測心率的儀器便能幫助自己調節速度,這樣一來要破自己的PB就不難了。
本篇只是一個大概的陳述,若想進一步了解如何藉由心跳率來調整自己的運動方式,請參閱下列文章:
◎心跳率
◎最大心率
◎安靜心率
◎目標心率
◎想要破PB!!!就要了解心率與跑步的關係
◎心率訓練-判斷你的跑步訓練區間
◎何謂心肺適能(CARDIOVASCULAR FITNESS)
◎心肺適能與運動方法
◎好書推薦:《心跳率,你最好的運動教練》
2020 開廣飛跑盃超級馬拉松於 31 日在大佳河濱公園開跑,這屆配合 2021 年將辦理 IAU 50 公里世界錦標賽,特別改換地點擴大舉辦並且試跑賽道。結果賽事成果大躍進!50 公里錦標賽由陸軍超馬好手洪一仁以 3 小時 12 分 59 秒奪冠,並將全國紀錄向前推進 5 分鐘,距離 IAU 國際級標準僅剩 7 分之差,大大將台灣超馬短距離項目水準再次提升。同場更有多達 6 位跑者成績達標 IAU 國家級標準(男子 03: 25:00、女子 03:58:00),讓賽事獲得銀牌標籤認證,成為亞洲頂尖 50 公里賽事!
作為世錦賽熱身賽,50 公里賽吸引許多超馬好手、甚至是全馬菁英齊聚挑戰。開跑時氣候涼爽,非常適合長距離賽的超馬,但在開闊的河濱賽道上,跑者必須與逆風奮戰。
男子組競爭激烈,洪一仁一路以強大的經驗優勢引領在前,第二至五名難以預測,最終依序由翁相擇、張景敦、李智群、林志傑四位跑馬好手陸續完賽;前四名皆達到國家級標準。
女子組方面,由女子全國紀錄保持人楊喬筑與超馬新人朱盈穎較勁,最終由楊喬筑搶先衝線,蟬聯后座,兩人的成績皆達國家級標準!第三至五名則由楊馥菁、郭金鳳、陳怡如獲得。
值得一提的是,張景敦、林志傑、朱盈穎、楊馥菁、郭金鳳等人都是初次挑戰超馬就成為場上黑馬,刷新多項分齡紀錄。台灣開廣股份有限公司蔡晉暉總經理特別頒發總排名獎金,鼓勵國內優秀跑者從 42 公里跨入 50 公里,繼續挑戰飛跑紀錄。
開廣飛跑盃自創辦以來,以培養超馬界優秀人才、締造國內佳績為宗旨,十年來提供超馬選手優質平台,創造與提升台灣超馬環境與紀錄。明年同一時間 2021 年 10 月 31 日,將於大佳河濱同一場地舉辦 50 公里世界錦標賽。
國際超馬總會對台灣運動風氣、協會各項工作皆有高度認同,除了各國代表隊菁英參與的 50 公里,將另設全民都可參與的短距離組別,屆時將有來自約五十個國家地區、上百名運動員及隨行人員齊聚台北。邀請台灣各地跑者將時間留下一起參與這場難得的盛事!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運動協會
責任編輯/Dama
曾經三度搶到70.3世錦賽門票,竟然只過其門而不入!回首來時路,6日將參加全運會鐵人三項競賽的「鐵人暖男」楊志祥期勉自己:「面對挑戰,可以更勇敢一點!」同時強調:「再讓我拼到世錦賽資格,我絕不再躊躇!」
106年全國運動會鐵人賽將於10月6日、7日在宜蘭梅花湖登場,八月剛服完兵役退伍的楊志祥,之前在標準鐵人賽最佳名次是第六名,混合接力賽則在上屆拿到第三,本屆將以拼進標準賽前五名、混合接力前三名為目標。
1992年3月13日出生的彰化溪湖囝仔楊志祥,是愛在戶外趴趴著的陽光男孩,國中被教練相中網羅進田徑隊,後來進入虎尾高中體育班。「比賽得名是種肯定,但運動真正讓我著迷的,不是名利,而是樂觀的態度和正能量。」
每場比賽都有冠軍,不同世代自有不同王者引領風騷,楊志祥說:「比起奪冠,我更珍惜為賽事作準備,以及比賽時和對手切磋的感動,這比單純為了拿冠軍而比賽,讓人更踏實。」
英雄最怕傷來磨,高中有一次比接力賽時,楊志祥右後大腿嚴重拉傷,整整六周無法正常訓練,一直到現在,身體有時還是會受到不平衡的影響,但他告訴自己:「既然喜歡這項運動,就該『樂觀面對,享受痛苦』。」
楊志祥原本主攻跑步,因緣際會又接觸自由車和游泳,愛上了三合一的鐵人三項運動。「游泳、跑步加上自由車,進行這三種不同項目運動時,身體的感受完全不同,我覺得這個轉換的過程,是鐵人三項最迷人的地方。」
進入台北市立大學水上運動學系後,楊志祥鐵人生涯攀上顛峰。2010年和2011年,三度艱辛取得IRONMAN 70.3世錦賽門票,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連一次也沒去參加。
「當時有經費問題和身體上的顧慮,再者自己有點膽怯,畢竟隻身一個人出國比賽這件事,對當時的我來說太巨大,顧慮太多又不夠勇敢,就這樣,雖然我三次取得70.3世錦賽資格,但最後一次也沒去比。」
回頭看看以前走過的路,楊志祥想法已大不同。「面對挑戰時,其實可以再勇敢一點,踏出去一步算一步。現在的我,仍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希望能夠通過,那個七年前無法進入的終點拱門。」
楊志祥生涯印象最深刻的比賽,是2013年全大運鐵人賽,完成游泳和自由車兩項排在第十、落後三分鐘的他,當時只想用最快的方式跑完每一步,結果在跑步項目後來居上拿到第三名,也因為這個成績,讓他取得鐵人三項專任教練資格。
台北市立大學體育研究所畢業後,楊志祥於去年八月入伍,因為當兵時不能自由運用時間,壓縮到訓練和休息,一度很不適應,體會到鐵人選手訓練也會侷限於身份,讓他有感而發在網誌寫下:「臨時演員也是演員,分齡選手也是選手。」
今年八月退伍出社會後,楊志祥更深刻感受到,職場如戰場,除了要善於規畫自己的時間和人生外,也必須有所取捨,「什麼都想要,結果可能什麼都做不好。」
對楊志祥來說,「學會做好自己」是鐵人生涯最大的收穫。「比賽很現實,認真地準備,才有機會得到對等的成績,如果以僥倖的心態作準備,就會很誠實地表現在成績上,一點也僥倖不得。」
自承有輸過、但沒怕過的楊志祥,甫受邀加入720團隊,藉由品牌資源的挹注,希望接下來的每一天,自己能夠「無懼則強,勇敢面對每個挑戰!」
資訊、圖片提供/720 armour 運動墨鏡
責任編輯/Oliver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