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每2至3人中,就有1人罹患脂肪肝,而脂肪肝很多是吃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脂肪肝與糖尿病可說是互相存在的疾病,脂肪肝患者最後導致糖尿病的風險,甚至高於一般人的1.5倍至2倍。根據網路上傳言,避免脂肪肝上身,要少吃三白食物:白飯、白麵、白麵包,然而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來來聽營養師講解。
脂肪肝(FLD)又稱為肝積脂病或肝性肥胖症,是由大甘油三酸酯脂肪液胞通過脂肪變性所積累在肝細胞。脂肪肝形成原因有很多種,像是長期酗酒、濫服藥物、營養過剩、營養不良、疾病引發的有糖尿病、肝炎、甲狀腺機能亢進、重度貧血、高血脂症等,但普遍發生機率最高的就是從飲食。攝取過多醣類,例如:餅乾、蛋糕、麵包,及含果糖飲料,以及脂肪攝取過度,像是鹹酥雞、油炸食物等食物,這些熱量消耗不完就會被轉化為三酸甘油酯,存放於脂肪細胞,然而營養過剩也是引起脂肪肝的主因,脂肪代謝異常會促使游離脂肪酸大量進入肝臟裡。
在臨床減重門診測量高精密度的身體組成分析發現,現在得到脂肪肝有年齡層下降的趨勢,甚至18歲就有脂肪肝的問題。一般都是體重過重造成肥胖引起脂肪肝問題。人體的脂肪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皮下脂肪,另一種是內臟脂肪。內臟脂肪過多,就是所謂的中廣型肥胖,比起皮下脂肪來說更可怕,更容易得到心血管疾病、三高問題,以及增加脂肪肝的風險。其實,脂肪肝並非是肥胖者的專利,瘦子也是有可能會有脂肪肝的問題。
根據營養師趙函穎營養師表示,門診曾收治1名26歲百貨服務業的櫃姐,平時吃東西不定時且工作時間很長,下班後就狂吃雞排、薯條當消夜,並一邊坐著看韓劇;平時中午為了趕時間,也往往是一碗泡麵都卻不加任何蔬菜吞下肚。患者的臉色非常蠟黃暗沉,還有口臭。雖然身材瘦瘦的只有50公斤,可是外表看起來卻像62歲的阿嬤,肚子超大,而且四肢卻很瘦。患者因為滿肚子的大便排不出,以為需要減重而求診,經過照肝臟超音波,發現已經有肝臟表面粗糙跟脂肪肝的現象。肝臟是無聲的器官,也是我們身體最大的解毒器官,也需要分泌酵素代謝我們所有吃進去的食物。所以,當肝臟已經有脂肪肝,肝臟機能都會慢慢衰退。
網路上傳說:「有脂肪肝的人,不能吃三白食物,即白飯、白麵、白麵包」,這說法正確嗎?根據營養師表示,應該要減少精緻三白食物。三白食物都是屬於精緻澱粉,會讓餐後血糖快速升高,而血糖長期較高,可導致胰島素敏感下降分泌不足,引起全身代謝失調,從而導致血脂升高,脂肪代謝異常,自然會增加脂肪肝的發生機率,因此建議減少精緻三白食物。
有脂肪肝的人平時飲食要多選擇植物性的蛋白質,如豆干、豆漿等黃豆製品,可補充肝臟營養也減少負擔,以及避免攝取過多紅肉的食物,如香腸、火腿、牛肉等,也要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另外,也要注意多喝水,一天約喝水2000~3000 CC,才能促進代謝。
資料來源/風傳媒
責任編輯/妞妞
蛋白質的攝取對於人體的肌肉有絕對的影響,然而,該在哪些時候攝取多少量的蛋白質才能有效的預防肌肉流失?根據英國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早餐或午餐時間吃進更多的蛋白質,可幫助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保持肌肉量,但是大多數人在一整天中攝入的蛋白質含量都相當的不均勻。
只要有在運動的人都知道,人體產生新肌肉的機制需要固定且長久的刺激才會發會作用,這就是為何我們要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然而,肌肉接受刺激後必須透過肌肉蛋白質合成(MPS)才能有所增長或維持,這種機制在老年人中的效率呈現出較低的反應,因此,他們需要吃更多的蛋白質才能獲得與年輕人相同的肌肉蛋白質合成(MPS)反應。
但是,僅僅吃進更多的蛋白質是不夠的,老年人還需要在所有飲食中平均分配攝入量,以確保他們身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蛋白質對肌肉量的好處。根據一項研究指出,當身體為了激發最佳的肌肉蛋白質合成;就必須同時消耗超過30克的蛋白質,因此,如果你想要增加肌肉並為身體提供更好的吸收條件,你應該一次攝取30克以上的蛋白質讓身體消耗。
為了能更加確認蛋白質的攝取對於肌肉的影響,英國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體育運動與康復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將研究年輕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的飲食攝取量,其中,特別是蛋白質的攝取量、形式和來源。
這項研究找來了120個參與者,並將這些人分為三個年齡段;首先,年輕人這組的平均年齡為23歲;中年人這組平均年齡為51歲以及老年人這組平均年齡為77歲,並要求所有參與者完成為期三天的飲食記錄,並量測每餐食用的每個食物的重量。
這樣的方式是為了能讓研究人員,在這120位參與者的飲食中找出一種模式,並評估這三組不同年齡層的人在蛋白質的攝取量有何不同,研究中發現,一天的飲食中有18種不同的蛋白質攝入方式,也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影食習慣對於蛋白質攝取量的影響。這裡頭最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相較於年輕人與中年人,在午餐時更容易攝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並降低蛋白質量,例如大量的麵包或是米飯類。
最後,在這項研究的結果中表明,儘管這三組中大多數的人都有達到或超過現行國家蛋白質建議攝入標準(RDA),但日常飲食和零食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和分佈比例卻存在很大差異性。
滿足特定年齡層及性別的健康人群中 97 % ~ 98 % 的人一日所需要的攝取量稱之為建議攝取量。(資料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這項研究的主導者Benoit Smeuninx博士解釋說:我們知道老年人在攝入一定量的蛋白質時,對肌肉的構造反應遲鈍。因此,老年人需要攝入更多的蛋白質才能獲得與年輕人和中年人相同的肌肉構造反應,另外,能幫助肌肉更好的運用蛋白質的另一個方式就是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
然而,研究的報告中有大多數人都達到了建議的每日蛋白質攝入量,但我們的結果表明,並非所有年齡層的人都適合單一蛋白質攝取量的指導原則。簡單來說,老年人是否應該多吃蛋白質?我們還需要一種更複雜和科學的研究,來了解不同的人在什麼時候會消耗多少蛋白質來維持肌肉的成長。
資料參考/draxe、generationiron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