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壓力荷爾蒙無法快速分泌,身體就不能即時做出反應。但要是腎上腺皮質醇分泌過多且持續處於高亢,各種健康問題與疾病都會應運而生。其中,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食欲增加—常常想吃東西。
人在壓力過大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來調適身體對外界的剌激反射,所以腎上腺皮質醇也被稱為「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並促使細胞釋放葡萄糖、胺基酸與脂肪,藉此提高身體的能量,用來對付突來的壓力。
碳水化合物是最快可以滿足食欲的營養素。不過,碳水化合物有好壞之分。一般來說,好的碳水化合物富含纖維素,如全穀類、蔬菜、豆類與低GI值(升糖指數)的水果(如木瓜、蘋果等)。這類碳水化合物在體內被吸收的速度較為緩慢,血糖不會一進食就迅速上升,胰臟分泌胰島素的速度也慢,脂肪就不致於囤積。
壞的碳水化合物像是精緻白米、白麵包、白麵條、甜食與高GI值的水果(如西瓜、葡萄等)。攝取這類型的碳水化合物雖然會立刻產生飽腹感,卻也會因為容易消化與吸收,在短時間內就再度感到飢餓而想要再進食。同時,影響了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攝入,長久下來,將會導致營養不均衡、發育不良與易胖體質。
餐餐都吃高GI值的食物,胰臟為了把血糖降到標準值,就得不斷地分泌胰島素,久而久之,當胰臟的工作量超過負荷,就可能累到直接「罷工」,這就是俗稱的胰島素阻抗。
當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失靈、對血液中的糖分不再敏感,自然無法在需要的時候,分泌胰島素來維持血糖平衡,葡萄糖就無法送進細胞使用。改善胰島素阻抗的問題,除了可以避免糖尿病,也可以防止很多疾病的發生,例如心臟病、阿茲海默症、中風、脂肪肝、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與其他心血管相關疾病。
即使是正常身體狀況,胰島素不只會讓血糖降低,也會讓色胺酸進入大腦,致使人體製造出血清素。色胺酸與血清素都會讓人想睡覺。
進食時,咀嚼的第一口食物為碳水化合物,就是導致食物昏睡的第一步。碳水化合物在被強大的胃酸消化後,會進入腸道進行消化吸收作用,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在此引發連鎖反應,一方面將營養送進血液與細胞,一方面則會產生能,支撐整天的工作量。
為了促進消化與吸收的作用,當食物進入胃部的時候,胃會同時產生胃泌素。當食物被排入進入小腸的時候,腸道中的細胞會分泌更多激素。這些激素會使身體功能發生變化,包括血流調節。接著,營養素會送入血液,身體攝取葡萄糖引起荷爾蒙變化。
此外,為了在體內傳遞養分,血液會大量地聚集到胃部和腸道,腦部的血液自然跟著減少,就會使人感覺到頭暈或疲倦。吃的東西若是以富含必需胺基酸、色胺酸的食物為主,如火雞肉、奶酪、豆腐或香蕉等,通常比較不會有「昏昏欲睡」的狀況。這是因為高蛋白質的膳食,會使大量的胺基酸進入大腦,而具有刺激的作用,思慮反而變得更敏捷更清晰。
德國科學家已經證實,含有高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意味著會迅速將血糖釋放到血液中的碳水化合物)會促進體內胰島素的分泌,好讓血糖下降至正常值。血糖飆高的時候,胰臟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這相對容易使多餘的葡萄糖留存在肝臟中,做為肝醣保存,待沒有進食時拿來做血糖使用,另一部分則被轉成身體脂肪來儲存,造成新陳代謝下降而增胖。
雖然吃糖並不會直接導致糖尿病,但長期大量攝取甜食,會使胰島素分泌過多,造成內臟脂肪囤積,引起體內循環失調,慢性疾病因此就會發生。
另一方面,白糖的消耗與代謝需要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來幫助,所以吃糖會讓部分維生素與礦物質(如鈣、鉀)缺乏,造成身體產生過多自由基,加速細胞老化。
短時間就能變成熱量的食物,往往一入口就有滿足感,就像很難戒斷的「零食」。不同以往調味都是來自天然,現代的食物多半是經過精製加工,使用大量的化學調味料,才讓人三不五時就要吃一些來解饞。
很多零食不只營養價值低,更含有大量油脂、糖、鹽(鈉)、香料和食品添加劑,濃郁的香味讓人願意去嘗鮮,而且一口接著一口,想停都停不下來。
以洋芋片來說,一包將近一千大卡的熱量,若再加上一日三餐,每天熱量都處於爆炸狀態,長久累積下來,不胖才怪。偏偏胖只胖了脂肪,那些該有的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都缺乏,對健康影響很大。
若從小就「習慣」吃零食,發育肯定出問題。吃零食會妨礙胃腸規律活動,直接影響消化功能。加上零食口味重,會讓人味覺敏感度下降,日後要調整成健康的飲食模式會很辛苦。
最重要的是,零食會影響正常食欲,畢竟很多零食都是精緻的碳水化合物,餐與餐之間吃零食,反而吃不下三餐,不僅無法獲得正常營養供給,還容易有蛀牙。
人在高壓狀態下,會特別想吃甜食。壓力一大就想靠吃東西紓壓的習慣,確實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但嘴饞時,可以有更聰明的選擇,像是嘗試吃一些動植物性蛋白質,如蛋、牛奶或堅果,這些食物可以延長飽足感的時間,也有不錯的營養價值,才不至於大量吃進「空熱量」的食物,等於「白吃」一回。
.選擇低 GI 值飲食,胰島不過勞,養成不胖體質
.先吃蛋白質血糖不飆高,活絡腦細胞,不會吃飽就想睡覺
.謝絕甜食危害,解饞吃牛奶或堅果,反而能延長飽足感
• 文章摘自原水文化出版,洪泰雄著《那些吃東西教我的事:解開25個關於享瘦不可不知的營養謎團》一書。
本書特色
35921徹底執行者、甩肉17公斤不復胖的
台大爆棚營養課教師親身實驗
解開25個關於享瘦不可不知的營養謎團
[挨餓遊戲的減重效果是曇花一現?]
鏟不掉肥肉卻減掉肌肉,面臨的是愈減愈肥的惡性循環。
[甜食控是一種高壓警訊?]
壓力荷爾蒙來不及分泌,腎上腺卻常處高亢,食欲就會爆發。
[過了發育期,生長激素還是很好用?]
生長激素是抑制肥胖、穩定情緒、提高睡眠品質的大功臣。
[阿茲海默症是大腦得了糖尿病?]
當海馬迴胰島素受體失去作用,便會造成嚴重的認知退化。
• 更多原水文化《那些吃東西教我的事》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
對於許多增肌者來說,如果不從肉類攝取蛋白質就不能增肌,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並非只有能透過肉類才能攝取蛋白質,像是蔬菜、豆類、堅果類等食物中,不僅能攝取到優質的蛋白質,還可攝取豐富的維生素,對素食健身者來說更是一大福音,只要正確且均衡攝取,素食者也能透過這些天然又優質的食物來增肌!
亞麻籽除了能提供豐富又優質的蛋白質,它更富含脂肪酸精華、天然抗氧化劑、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和葉綠素等,亞麻籽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還高,是純牛奶蛋白含量的5倍,亞麻蛋白是由精氨酸、組氨酸、蛋氨酸和半胱氨酸所組成,這些氨基酸都能提供肌肉生長,亞麻蛋白不僅是非常容易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質,更是植物界裡最好的蛋白質來源。
花椰菜是所有蔬菜中富含最多的蛋白質的蔬菜,同時也含有許多纖維質,每一杯花椰菜就含有 2.6 克的纖維質以及 4 克的蛋白質,而且花椰菜不僅有消脂的作用,在抗癌食物排行榜中還曾多次上榜。不管水煮或是清蒸的花椰菜都非常好吃,對於增肌的素食健身者來說,是每餐必加入菜單裡的增肌食物。
每4盎司(約98克)的杏仁就含有24克的蛋白質,它所含的蛋白質含量跟100克的鮭魚以及100克的雞胸肉不相上下,而且杏仁不僅不含有害的脂肪,其中還富含維生素鈣、鎂,可以幫助人體強壯骨骼,它是任何點心以及大餐的絕佳搭配。
植物蛋白最佳的攝取來源是豆類,其中又以黃碗豆最為優質,每35克的黃碗豆粉就含有25克的蛋白質,黃豌豆粉中的氨基酸含量比乳清蛋白、雞蛋和黃豆都要高出許多,而且它還可以擴張血管並向肌肉運送更多的血液、營養和荷爾蒙,相對於90%源於大豆和牛奶酪蛋白的蛋白質而言,黃豌豆蛋白是對人體過敏最低的豆類食物,也是素食健身者最理想的的營養食物。
每100公克的黑芝麻中就含有21.9克的蛋白質,除了富含許多蛋白質外,還含有維生素鐵、鎂、鉀等,黑芝麻還能清除人體老化代謝產物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來幫助人體更能快速攝取蛋白質來增肌,黑芝麻中還富含豐富的天然維生素E,其含量高居植物性食物之首,維生素E是良好的抗氧化劑,適當的補充維生素E可以在幫助健身增肌的同時也能緊緻皮膚,讓健身過後的體態線條更漂亮。
毛豆所含的植物性蛋白質是由18種氨基酸所組成,每100公克的毛豆中就含有13克的蛋白質,除了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外,美國的實驗證明,每日進食25公克的毛豆,可以降低血中的膽固醇和壞膽固醇的水平,對於想增肌減脂的運動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食物。
蘆筍蛋白質是組成具人體必需的各種胺基酸,每4~6支的蘆筍就含有四克的蛋白質,而蘆筍在美國癌症學會推展的30種蔬果抗癌食物中排名第16,維他命A比番茄高1.5-2倍,維他命B1更是高達3-6倍、蛋白質1-5倍,營養價值非常高,對於一日五餐想增肌的素食健身者,都可以搭配蘆筍來做食用。
美國營養學教授吉爾伯特(Emily Gilbert):「如果是植物性蛋白質,它是一種不完全的蛋白質,它們沒有包含所有人體的必需胺基酸,為了確保可以得到各種所需的胺基酸,必須搭配穀類食物一起食用,例如:全麥麵包、白飯等, 才能使蛋白質達到最佳的營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