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5K
  • 重量訓練
  • 跑10K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瑜伽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Nike推出“不信極限”系列活動最新影片《追夢 不信極限》
1
Nike推出“不信極限”系列活動最新影片《追夢 不信極限》
2
跑馬=過度使用膝蓋?錯誤觀念要不得
3
鐵人三項長跑訓練:每週一次長跑有多重要?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Nike推出“不信極限”系列活動最新影片《追夢 不信極限》

2016-08-29
話題 跑步 故事 NIKE

“追夢 不信極限”是Nike“不信極限”系列活動的最新影片,向力量、美感,以及精益求精的運動精神致敬。  

資訊、圖片提供:Nike

分享文章

跑馬=過度使用膝蓋?錯誤觀念要不得

2018-01-22
跑步知識庫觀念馬拉松

退化性膝關節炎,就是膝蓋內側的關節軟骨由於某種原因發生磨損,使關節摩擦而引起發炎,導致膝蓋疼痛。隨著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惡化,上下關節軟骨會更加磨損。但是,造成關節軟骨磨損的並不是步行量或膝蓋的使用頻率高,換言之,過度使用並不是原因。

就年輕時曾是運動選手的人,到六十歲之後的退化性膝關節炎發病率所做的調查研究中顯示,長年投身足球或馬拉松而大量跑動的人,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情況並不比一般人多。當然,因為運動而傷及膝蓋的情況下,的確比較容易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

從其他許多實驗或研究的結果,也可以論證出過度使用並不是導致退化性膝關節炎發病的原因。相較之下,因為膝蓋疼痛而不去使用腳,使得症狀的進展變快,這才是更大的問題。

馬拉松愛好者與同年齡人膝蓋的比較

就50至70歲的馬拉松愛好者41位,與過著普通生活的同年齡人41位的膝蓋所做的調查研究中顯示,長距離馬拉松愛好者中,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症狀的人,並不會比較多。

跑馬=過度使用膝蓋?錯誤觀念要不得

膝蓋積水?適度運動能自然排出

蓄積在膝蓋的水,是關節液。在關節裡頭,存在少量的關節液,有著供應軟骨營養,以及在活動時潤滑關節的功用。

關節液在膝蓋裡會重複地分泌及吸收,但因為退化性膝關節炎等等的關係,關節內混入剝落的軟骨碎片而受到刺激,這個動態平衡便被打破,然後產生發炎反應。為了消除軟骨碎片造成的刺激狀態,身體分泌出超過需求的關節液,當無法盡數被吸收時,過剩的關節液就積在膝蓋裡了。這就是所謂的「膝蓋積水」狀態,情況嚴重時,膝蓋的形狀會有變化,從外觀就能看出來。

關節的構造 通常會有不到 1 cc 的關節液存在,但當發炎情況嚴重時,可能會積存到30至 100cc。

就算把膝蓋裡多餘的水抽走了,但造成關節液分泌過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發炎反應沒有改善的話,還是會再積水的。運用黑澤式膝蓋體操以及配合溫冷療法來抑制發熱和腫大的症狀,自然就能排除積水。我採用運動療法已三十年,從來不必幫患者的膝蓋抽水。因為只要持續著運動療法,水自然而然會排掉。

該去醫院抽除膝蓋的積水?

當膝蓋裡積水時,膝蓋骨上方會腫腫的,膝蓋的後方也會脹起來。不過,積水這一點,並不是造成膝蓋疼痛的原因。常聽到「把水抽掉的話會變成慣性喔」或是「常積水的話會變成慣性喔」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應該是說若不從根本治療而只是抽掉水的話,膝蓋依然會反覆發炎積水。

如果積水的量過多,出現鈍重感或行動不便的症狀,還是只能到醫療機構把水抽掉才行。若症狀沒有惡化到這程度,還可以行動的話,那就不推薦「抽水」這種無法根治的做法。在家交替採用「冷敷方法」及「熱敷方法」就能抑制腫脹情況,而藉著做黑澤式膝蓋體操,更可以逐漸減少膝蓋的積水。

在家交替採用「冷敷方法」及「熱敷方法」就能抑制腫脹情況,而藉著做黑澤式膝蓋體操,更可以逐漸減少膝蓋的積水。

不過,裡面積存著的水不用抽掉也可以喔!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方言文化出版,  黑澤尚 著作《膝蓋痠痛,自己可以救:完全圖解 神奇三招輕鬆做,90%膝蓋不適症二周內痊癒》一書。學經歷有包括日本骨科學會骨科專業醫師、日本骨科學會認證運動專業醫師、日本體育協會認證運動專業醫師、日本關節鏡‧膝‧運動骨科學會名譽會員。著作等身包括有《消除膝蓋疼痛讀本》、《用和緩動作治療你的膝蓋疼痛》、《還能站、還能走,長期臥床者也能做的「腰腿體操」》、《掌握治療膝蓋疼痛竅門讀本》等等。

膝蓋疼痛多出自於退化性關節炎,一般療程是以「口服藥物」和「玻尿酸關節注射」為主,但這只能減緩疼痛,無法根除問題。黑澤尚醫師發明的「黑澤式膝蓋自療法」十分神奇,是一種「藉由肌肉體操促進體內『抗炎細胞激素』分泌,來抑制軟骨與滑膜的發炎,消除退化性關節炎疼痛。」

  若以較為簡單,一般人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明,則是──
  ►►膝蓋的對症適度運動,讓發炎的軟骨、滑膜,在一定範圍內受到溫和力量影響
  ►►發炎型細胞激素逐漸受到抑制
  ►►軟骨組織的膠原蛋白與蛋白聚醣不斷產生,開始分泌「抗發炎型細胞激素」
  ►►發炎部位逐漸痊癒,疼痛感消失,關節產生安定效果

  因此,只要定期施行「黑澤式膝蓋自療法」,將可抑制膝蓋發炎、強化關節與減輕疼痛,更能有效預防症狀復發。

•更多方言文化出版《膝蓋痠痛,自己可以救》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鐵人三項長跑訓練:每週一次長跑有多重要?

2016-07-27
初鐵515跑步知識庫跑步訓練單車游泳路跑鐵人三項

在一場專業的超級鐵人三項比賽中,跑步項目的距離就是一個全程馬拉松的長度。許多耐力運動員在日常訓練中,也會透過長跑來強化自己的跑步能力,那麼,長跑訓練的頻率該怎麼安排才是合適的呢?下面兩位鐵人三項教練的意見將有助你決定自己的每週訓練安排。

安迪·布洛 (Andy Blow),曾是職業國際鐵人三項運動員,現在是專職鐵人三項教練。他認為在比賽前的數月中,每個月至少做三次全馬的長跑訓練是在鐵人賽中取得好成績的基礎之一,唯有透過平時的訓練累積才能讓你在賽程中的馬拉松長跑堅持到最後。

為此,布洛教練特別提出了三點需要運動員注意:

1.平時長跑訓練的速度應該要多數達到或者超過比賽跑步的速度,尤其是在賽前的訓練階段。以緩慢的步速跑個數小時,對於比賽表現一點幫助也沒有。

2.認真對待訓練。長跑是枯燥無味的,又消耗能量,每次訓練都需要充分休息,否則容易訓練過度或受傷。

3.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需要數月的訓練累積才能助你逐漸適應正式比賽的配速與距離。

那麼,長跑訓練的距離是否能超過比賽距離呢?布洛認為可以超過,但一次就夠了。如果經常在訓練時跑個42K,即使是專業選手也會感到疲累,所以,布洛建議,訓練時持續跑個30公里左右即可。布洛在之前的運動生涯中,他有一次跑了40多公里,作為給自己的體能和精神的一大挑戰,讓他更加自信能夠拿下鐵人賽的跑步項目。跑了這樣的距離之後,他覺得一場全馬對他來說已不再是威脅。

專業鐵人教練賽門·沃德 (Simon Ward) 的觀點則略有不同,他認為沒必要每周都進行一次長跑訓練。沃德表示,70-80%的鐵人三項運動傷害都跟跑步有關。大部分原因是力量不足、跑姿不佳或者不適當的訓練量。當你長跑的時候,疲勞是必然的,就算有較佳的跑姿也不可能全程都維持得住。疲勞會導致步態改變(代償作用),短時間內連續去參加好幾場比賽肯定免不了要以受傷收場。

跑步時,每邁一步都對身體產生衝擊,會引起肌肉的酸痛和疲勞。越長距離的跑步,就需要越長時間的恢復,這對於後續的訓練都將產生負面影響。沃德認為,每個月進行一次長跑訓練比較合適,他並建議此次長跑之後可透過低強度的自行車或游泳等運動進行為期兩天的恢復。長跑訓練的衡量不要以距離,而是以時間來衡量,這有助於提升對於跑步耐力性的信心。比如,每一次長跑都增加10-15分鐘,最長時間保持在兩個半小時內。

在不進行長跑訓練的其他周的時間內,沃德建議可以通過「雙跑 (Double Run)」來代替長跑。比如,上午進行40-75分鐘的輕鬆跑(賽前數週可以將速度提升到比賽配速),第二次跑步的速度加快,以半馬或者10K的比賽速度進行45-60分鐘。一天雙跑的好處就是不會讓你因為疲勞而有損技巧,同時在一天之內又能跑很長的距離。兩次跑步之間的間隔時間較長,足以讓你補充營養和讓肌肉稍做恢復。

對於比賽跑步表現的關鍵因素在於訓練的持續性與跑步時的調整狀況,而非跑了多少次全馬。事實上,頂尖的馬拉松跑者們,平時訓練時也很少以全馬的距離來做訓練。

©Delly Carr/ITU

資訊來源/Triathlete Magazine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跑步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5K
  • 重量訓練
  • 跑10K
  • 徒手訓練
  • 初階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瑜伽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