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壺鈴Kettlebell:消除沒時間的藉口
1
壺鈴Kettlebell:消除沒時間的藉口
2
仰臥啞鈴拉舉練哪個肌肉
啞鈴仰臥拉舉練的是胸肌還是背肌?
3
「身體顧的好,環遊世界沒煩惱」 關於樂齡族群的運動與健康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壺鈴Kettlebell:消除沒時間的藉口

2016-08-31
配備館 健身 瘦身 壺鈴 減脂 有氧運動 運動器材

壺鈴這個訓練器材近年來在亞太地區流行起來,特別是在台灣,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全身訓練,對消脂、訓練肌肉,以及提升心肺功能都有很大的正面的影響,是一個對新手至老手都需要的訓練器材!

壺鈴Kettlebell

壺鈴的起源

壺鈴於18世紀發源於俄羅斯,是傳統力量的訓練工具。在軍隊裡,大砲所發射出的球,重量高達30公斤。士兵與槍手門,經常會拿這個球做為比賽,而勝負取決於誰能夠拿起這些鐵球,並將其放回炮裡。而後,他們也用這樣的方式為槍手們規劃許多相關訓練。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槍手們不但能夠快速地扔球,與其他士兵相比,甚至擁有比他們還要強的體力。為了推翻這個說法,士兵們便開始針對這些鐵球,創造不同的動作,來顯現自己的敏捷和力量。

經過一個世紀後,馬戲團表演開始盛行,在那個遠古的時代,這是他們唯一娛樂,也是每個人都必須要欣賞的文化之一。之中,他們將一個40公斤的壺鈴舉了起來,並巧妙自如的玩弄於股掌之間,也從這個時候,大家才開始對壺鈴有了認識,同時也發現,這似乎對於重量訓練來說,是一個好工具。

1885年,壺鈴除了在軍事和娛樂上受到關注之外,當時的教育系統也開始關注此項器材。隨著教育計劃的推廣,於1913年成立了第一個舉重協會,學校甚至鼓勵學生使用壺鈴,以促進他們的身體健康。

遠古世紀的馬戲團表演 ©fsworkout.com

壺鈴的辨別方式

傳統的壺鈴只有16公斤這一個重量。後期開始增加不同重量的款式。平均每 4 公斤一個級距,常見的重量有 8, 12, 16, 20, 24, 28, 32 公斤等。由於推廣普及,目前也出現更輕巧的重量,只有 2.5公斤重。最重則到達92公斤。

壺鈴目前最重重量是92公斤 ©ironcompany.com

依外型區分,壺鈴可分為「基本款」以及「競技款」,最大的差異在於把手。

基本款的壺鈴重量越大,把手直徑相對也跟著變大,整顆含把手的部份,都是實心鑄鐵材質。整體的體積較小,擺放所需的空間要求較少,依照重量的增加或減少,整體體積與把手直徑都會按照一定比例改變。因此在使用上要格外小心,最好是確保自己有掌握到重心,以免因為重心不穩造成運動傷害。

此為基本款的壺鈴

相較於基本款,競技款的手把尺寸則都是固定的,體型較龐大,其重量的大小是根據壺中灌入的重量不同而有差異,通常會用顏色識別分級。

依顏色區分的競技型壺鈴

該如何開始呢?

壺鈴可以提升肌力、肌耐力、爆發力,以及心肺耐力。進行壺鈴運動時,軀幹核心會被徹底的訓練,同時也能訓練全身的協調性,以及肢體的柔軟度。
 
若你是初學者,建議選擇8公斤的壺鈴開始,如果從未接觸過運動,則擇最輕的起步。建議每個動作一次做40-60秒即可,每次至少5-6組。這樣既不會受傷,也能讓你加速接受它。在訓練的過程之中,可以記錄每次的訓練過程以幫助你在下一次的訓練中能更進步,以防止失去節奏。

開始時,建議從硬舉開始,千萬別直接跳至壺鈴上推的動作,應當先將基礎練好。深蹲是壺鈴運動中最基礎的底子,想像屁股要往斜後方做下的姿勢,膝蓋自然就會跟著彎曲,而非先啟動膝關節。接著就可以開始做硬舉的訓練:背部收緊、肚子收緊、屁股夾緊,向下的時候背部需成一直線,先把握以上原則,再進階到其他動作也不遲,否則容易因為沒有做好而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先將基礎練好才不會受傷喔! ©prevention.com

許多女性在做重量訓前,總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變成女力士…等。其實這些都是迷思,由於女性的體脂肪原本就較男性稍多,在表層體脂肪沒有消除之前,身體其實看不到明顯的肌肉線條。同時壺鈴運動適合各年齡層的人參與,對於性別也無限制。更適合「沒時間運動」的人,因為它的體積小,不占空間,放在家裡是在合適不過了。

運動,不論是哪一種項目,都是在訓練身體的肌肉,只是訓練的部位、方法,目的不同。不運動,肌肉與骨骼沒有接受適當的刺激,身體的各種功能便會持續的衰退。

©today.com

【延伸閱讀】新手入門壺鈴的五大基本訓練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啞鈴仰臥拉舉練的是胸肌還是背肌?

2020-12-15
知識庫觀念重量訓練背部肌群手部肌群胸部肌群上半身肌群健身

在健身裡是否也曾看過有人平躺於平板上,並雙手握住單個啞鈴或槓鈴接著將手臂高舉過頭的動作,其實這個訓練動作稱為仰臥啞鈴拉舉(Pull-over),是針對胸肌及少部分背肌和肱三頭肌的單關節訓練動作,然而,為何會讓人搞不清楚它到底是練胸還是練背?再加上有些健身教練把這個動作放在胸肌訓練中,也有些健身教練把這個動作放在背肌訓練中。今天我們就要來告訴大家仰臥啞鈴拉舉(Pull-over)到底練哪個部位比較多!

仰臥啞鈴拉舉練哪個肌肉
常見的仰臥啞鈴拉舉(Pull-over)到底練哪個部位比較多?

健美大神分歧

仰臥啞鈴拉舉近年逐漸少見,原因不外乎是怕了肩膀損傷、新興的功能性訓練派不傾向把仰臥啞鈴上拉納入訓練計劃中等等,但其實在早期健身訓練理論中,仰臥啞鈴拉舉甚至被譽為上半身版的「深蹲」,因此也被受件深愛好者的重視。

而為何仰臥啞鈴拉舉會讓人告不清楚是練胸還是練背呢?關於這點除了健身教練不同的教學方式之外,有很多是因為健身大神阿諾德施瓦辛格、連續六次獲得奧賽冠軍的多里安·耶茨(Dorian Yates)和美國著名健美大師羅尼·庫爾曼(Ronnie Coleman)等人,對於仰臥啞鈴拉舉訓練都有著不同的詮釋,另外,還有人指出這個訓練動作不只能鍛鍊到胸肌、背肌和肱三頭肌外,還能訓練到肋骨之間的小肌肉群。

六屆奧賽冠軍的Dorian Yates
許多健身界的大神對於仰臥啞鈴拉舉都有著不同的詮釋。 ©muscleandfitness

牽扯眾多肌群

但如果我們依據運動力學的說法來看,仰臥啞鈴拉舉這個動作被稱為肩部伸展(Shoulder Extension)所涉及的肌肉包括有背闊肌(Latissimus dorsi)、後三角肌(Deltoid posterior)、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及比例較少的大圓肌(Teres Major)與肱三頭肌長頭(brachii long head)等肌肉群,也正因為涉及上半身眾多肌肉,因此才會被稱為上半身版的深蹲。

然而,仰臥啞鈴拉舉才常常被說可以練胸又練背,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背部伸展的動作同時涉及了胸肌和背肌。不過在2011年一份發表在應用生物力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以肌電圖(EMG)方式測量仰臥啞鈴上拉動作時,所牽扯到的舉起和下放這兩個動作,結果顯示出胸肌比背肌更能受到刺激性。

背部肌群的訓練技巧
依據運動力學的說法來看,仰臥啞鈴拉舉這個動作牽扯到眾多的上半身肌肉群。

肌電圖(EMG)是透過記錄肌肉骨骼電波活動以評估神經和肌肉功能的一種檢查。 這是診斷神經肌肉疾病的重要測試,並常用作評估周邊神經系統的失調問題。 病人進行肌電圖檢查時,須將針電極(細針)通過皮膚插入肌肉組織中,然後電腦便會記錄肌肉的電波活動,以便神經科醫生根據顯示結果為任何肌肉或神經的異常活動作診斷。

動作的重點提醒

看到這邊你是否也就認為把臥啞鈴拉舉當做練胸就好了吧!但這也未必如此,這是因為每個人對於訓練動作與角度間的感受度不同,所以,如果你覺得仰臥啞鈴拉舉練胸肌覺得比較有效,那就把它歸納到練胸這塊;反之,如果這個動作對於練背比較有感,那放到背肌訓練裡也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無論你放到哪個訓練肌群課表內,最重要的就是當動作進行時必需要將腹部核心收緊,以維持身體的穩定性;另外,正由於這個動作會牽扯到肩部關節的問題,所以,強烈的建議採用小重量的啞鈴或槓鈴來進行訓練,增加訓練次數會比增加負重要來的更加重要。

資料參考/menshealth、drax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幫客教練
幫客教練

「身體顧的好,環遊世界沒煩惱」 關於樂齡族群的運動與健康

2018-07-02
飲食增肌高齡專欄健身運動部落保健飲食方式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社會人口結構,老年人口已佔達總人口的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亞洲排名第3。有句諺語這麼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而現今,不管是樂齡、即將邁入樂齡以及現在的青壯年...等,如何盡量把身體健康照顧好,不成為大家的負擔和煩惱,這是個值得我們一起努力的方向。

「身體顧的好,環遊世界沒煩惱」 關於樂齡族群的運動與健康

我們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人口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下一步更將面臨「超高齡化社會」的衝擊。無論長者本身或家中有長者的子女們,都應該正視高齡社會帶來的課題。反向思考,人們說「運動是良藥」,那麼我們該如何以「陪長者去運動場」降低或取代「帶長者去醫院」的機會?這篇淺顯易懂的觀念性文章,可做為子女開始評估時的參考依據。

許多研究指出,運動對於樂齡族群的效益都是有正面的幫助,其實我們可以從幾個效應層次來看:
 1  生理:讓身心平衡及健全、心肺功能的增進、柔軟度及關節活動度的優化、增加肌力與肌耐力、維持好的體脂率等。
 2  心理:對於生活中壓力的調適、自信心的培養、愉悅的心情、學習新知的動力等。
 3  社交:增進人際間相處的情感、接納他人與表達自己的想法、自我察覺的能力、學習與他人的互助合作等。
 4  自我實現:不侷限自我,充實自我並有機會表現自我,努力實現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接下來我們針對樂齡族群該如何評估適合什麼運動、以及可以選擇的運動類型與飲食方式等面向做簡單的探討。

一、評估方式

根據功能表現的不同,我們會將樂齡族群分成健康老年(well elderly)、衰弱老年(frail elderly)及罹病老年(ill elderly),並依其不同類別做不一樣的運動類型選擇及訓練,大致上會以心肺功能、代謝疾病、骨關節、心臟疾病、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肌肉耐受度、關節活動度、穩定度、功能受限度...等作評估,而評估則須交由專業醫師們搭配運動教練來執行。

二、運動類型

 1  健康老人:因身體機能完善,在運動及訓練上,以維持現在有體能及健康為主,減緩退化甚至增進其肌力及關節活動度。
建議運動類型:阻力訓練、爬山、散步、慢跑、游泳、高爾夫及網球等。
 2  衰弱老人:身體機能較差,主要以矯正及改善健康狀況為主,使其能日常生活能達到自我照顧及減少傷害發生。
建議運動類型:散步(陸地、水中)、阻力訓練(陸地、水中)、槌球、太極拳、動腦韻律操等。
 3  罹病老人:針對罹患疾病做積極的醫學治療,並預防其併發症,在醫師許可狀態下做簡單的運動訓練。
建議運動類型:依醫師建議的運動類型為主。

水中活動相當適合老年人

三、飲食方向

 1  質與量均須,不貪吃
質:原形、新鮮的食物。量:熱量攝取要足夠。不貪吃:三餐吃足蜜餞零食不多吃
 2  專注在目前應該解決的營養狀況
如果目前身體健康上,經檢查較缺乏某些元素,盡可能補足,讓身體機能運作正常
 3  更有彈性地看待自己的體重管理
樂齡族群老化過程要面對的狀況較複雜,不應以一般正常成年人的飲食來做管理

案例分享:
許先生,70歲,每年定期健康檢查,身體各部機能均正常,無重大疾病,其飲食均衡,該身體質量指數BMI為20.5,唯一要注意的是肌肉量較不足,運動較少,偶有腰痠背痛情形。

綜合上述條件,基本上許先生可歸於「健康老年」,在訪談及身體能力檢測後,給予建議的運動/訓練類型為加強有氧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及平衡訓練(如:慢跑/快走、游泳、登山等),並加強平時身體的伸展、關節的活動度;飲食部分,在運動後多些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即可。

建議老年人攝取原形、新鮮的食物

總結

對於每個人而言,樂齡階段都會是正在發生或未來即將發生,如何擁有身體的自主權,該如何延緩老化、改善身體機能是刻不容緩的。藉由運動與身體活動來增進或改善生活功能與健康,是我們必須不斷學習與行動的目標,因為健康等同財富。透過運動與訓練,影響層面不僅是個人身心健康的改善、家庭關係的堅固與和諧,甚至到社會成本的降低。

即刻就讓我們開始累積屬於自己的財富吧!

關於幫客教練(Bunker)經歷
.現任肌力與體能教練、跑步教練
.體適能訓練規劃、運動健身課程講師
.長照計畫與樂齡族群體適能執行機構之合作夥伴
.Resistance Training Specialist (RTS) 國際阻力訓練認證專家
.PoseMethod姿勢跑法國際認證教練
.Boot Camp  Level 1 國際認證教練
.職業運動員、藝人及演員指定體適能教練
獎項紀錄
.012國際ITU鐵人三項洲際杯賽-福州站 分齡組第三名
.國內鐵人三項賽51.5km、113Km 分齡組前十名
.2014荷蘭古道越野賽8.2Km 總排第五名

fb  Iron Bunker鋼鐵幫客

/ 關於幫客教練 /
幫客教練

經歷

現任肌力與體能教練、跑步教練

體適能訓練規劃、運動健身課程講師

長照計畫與樂齡族群體適能執行機構之合作夥伴

Resistance Training Specialist (RTS) 國際阻力訓練認證專家

PoseMethod姿勢跑法國際認證教練

Boot Camp Level 1 國際認證教練

職業運動員、藝人及演員指定體適能教練

FB Iron Bunker鋼鐵幫客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