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鞋的種類百百種,想要選擇一雙適合自己的鞋子,其實並沒有想像的容易。一雙真正適合的鞋子是在走路時,從腳到腳趾的感受都能相當舒適。
當穿進鞋子後,你的腳跟應該感到舒適且不緊,並且能夠滑動你的腳。
鞋面與腳背之間的距離應感到舒適,如果穿進去後感覺壓力或壓迫,那也代表你需要更大尺寸的鞋子。
關於前掌寬度的部分,以亞洲人的腳型來說,大多數人前掌偏寬。所以當腳在鞋子裡面以後,應該還能夠有前後移動的空間。試著將腳頂到最後面,前面應該預留一個拇指的寬度才是適合你的鞋子。
當跑到一個階段後,腳也會因為疲勞而腫脹,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上述須留一個拇指的寬度,而且每個人最長的腳趾不見得都是大拇指,如果是其他腳趾的話,這樣也會比較舒服一些。如果當下看不出來的話,可以先在紙上用筆畫自己的腳型,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哪根腳趾是最長的。
將腳趾頂至最前端,並用腳尖用力頂地彎曲鞋身。此時鞋子應沿著鞋面本身呈彎曲一條線。如果無法彎曲或是因為彎曲而感到腳很緊的話,那很可能因為缺乏靈活性而導致足底筋膜炎或跟腱及小腿拉傷。
一雙適合的鞋子除了舒適度,應該也要與你腳的輪廓相配合。想要知道是否真正的舒適,不是光站著來回原地走動就好, 而是應當在適當的空地來回跑幾圈或是至少在跑步機上測試一下。如果有感覺到任何的不適或是抽筋,就不要執著這雙鞋子,因為一雙好的鞋子應該是要配合你的步頻,而不是硬生生的適應它。
在了解鞋子的結構與該如何挑選之後,以下有四個是鞋店老闆長年觀察大家挑鞋容易犯的錯誤:
過緊的鞋子容易導致水泡和黑指甲的發生。特別是長期穿高跟鞋的女性朋友習慣於選擇較合腳的鞋子,因為若太大,會造成走路的困擾。
但選擇運動鞋不一樣,在運動時我們的腳其實也在跟著前後左右的移動,所以必須要選擇比自己原本尺寸大半號的鞋會比較舒服。
走路和跑步一樣,當一整天下來,腳一定會比早上出門的時候腫脹。許多人喜歡早上到店裡買鞋,到了隔天下午又回到店裡說鞋子太小。但其實是因為活動了整天而造成腳腫脹,建議盡量選在晚上的時間選購運動鞋,這樣無論什麼時間穿它,都不會感覺到不舒服。
每雙鞋子打版不同,所以無論再熟悉自己腳的尺寸,都不要去假設自己的尺寸,還是要實際穿過、跑過再做決定。
據研究指出,全球陸地上平均風速大約為時速 11.7km/h,對跑者來說大概是 5~10 瓦的影響,看起來並不明顯。但其實有 13% 的地區其平均風速高達 24.7km/h!而就算是其餘的 87% 地區,在每月當中可能有 5~10 天會出現 48km/h 以上的強風,對跑者來說相當於接近 100 瓦的額外功率輸出。
根據另一份研究發現,跑步時的氧氣消耗跟風速之間會呈平方增加,因此當遇到越大的逆風,氧氣消耗會增加更多。而且跑步速度越快,空氣阻力的影響也會越明顯,在中長跑項目中會有 7.5% 的能量消耗是用於克服空氣阻力,而速度更快的衝刺項目更會高達 13%。
過去沒有任何一款跑步穿戴式裝置能夠即時量化出空氣阻力,因此當跑者面對逆風時都只能憑感覺跑,沒經驗的跑者很可能會因此消耗過多體力,導致比賽沒有跑出理想的表現,或是不知道訓練強度有沒有達到抑或超過。革命性的一刻發生在 2019 年,Stryd 推出最新一代的跑步功率計,主要的特色在於加入了對空氣阻力的測量,從而計算出跑步時所需要額外輸出的功率,為跑者帶來更準確的跑步功率,解決了這個「無形」的難題。
Stryd 是根據下圖公式去計算空氣阻力(FA):
ρ : 空氣密度
Cd : 阻力係數
A : 身體迎風面積
v : 跑者與通過空氣的相對速度
其中 ρ 跟 v 都是透過 Stryd 內建的空氣感測器去直接測量跑者周遭的空氣變化去推算。Cd 跟 A 則是相對固定的,主要是根據跑者所設定的身高跟體重去計算,根據一份研究顯示(下圖),計算出來的結果有高達 95% 的受試者在 ±2 個標準差之內。 v 的意思是跑者前進的速度與空氣速度之間的相對關係。舉例,當我們以時速 12km/h 的速度前進時,假如是在完全無風的環境(空氣沒有流動),那麼我們所面對的空氣阻力就是身體前進時所產生的風,所以是 12km/h;假如面對時速 4km/h 的逆風,加上前進速度 12km/h,空氣阻力將變成 16km/h。
相反,當以同樣是 12km/h 的速度前進但遇到 4km/h 的順風時,空氣阻力就會降低至 8km/h。因此,只有當順風的風速跟跑步速度一致(或超過)的時候,空氣阻力才會下降至 0。
Stryd 通過直接測量當下空氣阻力的方式,計算出跑步時需要額外需要多少功率去克服當下所面對的風阻-即風阻功率(Air Power),並直接加到總功率當中,呈現在手錶上。 因此,在逆風時跑同樣的配速,你的功率輸出會增加;相反,在順風時跑同樣的配速,功率會降低,變化的幅度則會因應風力大小而改變。
透過 Stryd PowerCenter 可以查看風阻功率在跑步過程中的變化,上圖是一次間歇訓練的紀錄數據,可以看到曲線上的灰色陰影區域就是代表風阻功率比例的高低。陰影區域越多,代表空氣阻力的影響越大,用於克服風阻的功率(佔總功率比例)也就越高。以上圖為例,在 409W 功率輸出當中,有 21% 是屬於風阻功率,代表有 86W 是用於克服空氣阻力。
有了風阻功率,你將會更容易去理解風力在跑步過程中會帶來哪些影響。無論在訓練或比賽中,你都可以即時因應風向去調整配速,以維持在最適當的強度(功率)範圍,最大程度地減小風對你的影響。
舉個例子,假設你已經知道比賽的目標功率範圍落在 250~260W 之間,剛出發時沒什麼風,配速大概能維持在 4:10~4:15/km 之間;然而在十公里處突然遇上一段大逆風,此時看功率已經來到 285W,你就知道應該要放慢配速,讓功率回降到 260W 內,雖然配速掉到 4:30/km,但你不需要慌亂,因為這才是當前面對這段逆風最適當的配速。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利用跟跑的方式,降低逆風對你的影響。研究證實,跟在另一位跑者身後一公尺內,可以減少約 80% 的空氣阻力,這將能有效降低能量消耗(在中長跑項目中,約可減少 6.5% 氧氣消耗)。回到前面的例子,在遇上逆風時如果剛好有速度差不多跑者在你附近,你可以試著緊貼在他/她身後(但請不要踩到別人腳跟),也許同樣是 260W,而現在配速只掉到 4:20/km,這樣做既能省力又可在逆風中維持較快的配速,對於爭分奪秒想破 PB 的跑者來說特別重要。
風,無處不在,你可以討厭它,但你沒辦法改變它。唯一能做的,是順應風的變化,面對逆風時,學習利用功率冷靜調整配速,伺機而動;順風時則順勢加速,享受高速奔跑的快感。
*文章授權轉載自《STRYD》網站
在這個講求科學化的時代,一昧地埋頭苦練已經不是現代人追求進步的方式。 想要更客觀、更精確的方式監控跑步訓練強度? 不用毫無頭緒的猜測是否達到訓練計畫中的每一項目標。 Stryd 可以告訴你,你還能加多少速或是是時候該放慢腳步,不畏懼逆風,且戰勝風阻。
小時候玩過大隊接力嗎?當時的自己,無論跑得快或慢,都會為著自己的隊友,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努力向前將棒子交到下一個人的手裡。
接力賽與路跑賽最大的不同就是接力賽是多人合作的競賽項目。同隊選手之間以棒子或接力帶做為傳接工具,必須在接棒區內接棒。接力賽跑的成績除以選手人數通常比獨立項目的成績為快。根據選手的個人最佳速度,來安排接力賽跑的接棒順序,最終最快完成賽程的隊伍獲勝。而路跑賽通常是個人表現的賽事,以完賽或是個人PB為目的。
New Balance在4/9時舉辦了一場全台規模最大的山路飆速接力賽,聚集各大院校好手與一般組跑者,面對全長44.2公里、近500公尺高低落差與21公里爬坡段的終極坡道馬拉松賽程,最終獲勝的隊伍,將代表台灣前往美國紐約參與「布魯克林半程馬拉松」,進行最終跨海決戰。
過去一直有運動習慣的小編,卻從未參加過正式的接力賽,藉由此次的機會,鼓足勇氣,加入這場戰爭。雖然有固定的運動習慣,不過因為此場路段是以山路為主,跑什麼就練什麼,所以每一次的準備就像新的一樣,忘記過去,重新開始訓練。
由於只有三次的訓練時間,加上隊友之間的程度不同,所以台大田徑隊的總教練簡坤鐘教練運用他的經驗,在最短的時間,幫我們這群忙碌的上班族做最快的訓練。
不管是什麼賽事,什麼強度的訓練,一定是從熱身開始:400公尺*2、拉筋、放鬆短跑,至少20分鐘,目的是為了讓身體熱起來,才不會在接下來的訓練之中受傷。
由於是山路的挑戰,也就逃不了上下坡的魔掌,所以除了跑步的速度,肌力一定要足夠有力量,尤其是下半身,更為重要。所以暖身過後,簡教練每次都會花15分鐘的時間幫我們做腹部、棒式、側棒式、棒式抬腳、背部,除了加強核心的力量,更重視股四頭肌的強度,尤其對於要跑下坡的隊友來說,更為需要。
這三次的主課表,我把它稱做為簡易的科學化訓練,訓練一圈是400公尺,每跑完一圈,教練便會要求我們做脈搏的測量。
方法:
以此類推,用這樣簡易科學化的訓練方式,找到自己心率中間值,從中穩定自己的配速。在這個過程中,小編與隊友們便很快地找到自己的節奏與配速,在棒次的分配上,也能很快的知道誰適合哪一棒。
簡教練表示:很多人跑步一段時間後便傳出受傷的訊號,或者是當你膝蓋不舒服時,許多醫生便會請你不要再做激烈運動,但他認為,跑步應是一輩子的事情,只要你確實保養,知道該有的嘗試,其實受傷的機率相當低,觀念是比訓練量更重要的事,有了正確的觀念,就能夠延長訓練的壽命。
每次的訓練結束後,教練也不斷地叮囑我們收操的重要性,無論訓練的強弱,收操一定要確實做到,前後左右的大小腿肌群皆不可忽略,這樣,當你下一次在做訓練的時候,才不會因為筋膜的緊繃而影響到運動表現。
在開始之前,我們各棒就分別搭乘接駁車前往各棒的起點,隨著車子越開越高,我們的心也就越來越慌…在定點等待的同時,我們每個人都緊盯著螢幕關注跑友的狀況,即使再跑的他們聽不到我們的聲音,也能感受到我們的心意。
第一棒由雙溪國小出發,總共設置三處接力點,包含三貂運動公園與美拍景點「不厭亭」,位於瑞芳與雙溪交界處,跑者沿途不但可眺望瑞芳美景,雙溪鄉全貌亦能印入眼簾。一般社會組是07:50起跑,小編是第四棒,我的前三棒隊友們似乎都友在預期的時間內跑到定點,雖然只有4.8K,但在等待即將接棒的那一刻,我內心緊張的程度幾乎無法言喻,直到小編第三棒的隊友接給我的那一刻,只見他面目猙獰、中氣十足的大喊GO的那一瞬間,我身上的緊張蟲就像看到獅子一般,全被嚇跑了,套上接力帶,順利衝了出去。
9點45分,太陽公公已露出了30度的熱情,還不到一公里時,就看見沿途充滿了步兵,雖然心疼,但卻更激發了自己的意志力,因為今天,我不為自己,只為團隊而跑,一想到還在等接我棒的隊友表情,腳步只有更快。
花了26分鐘的時間,我順利將棒子交給隊友。跑完後,工作人員問小編說:「途中你有停下來拍照嗎?」我說:「如果是個人路跑賽,我肯定不會錯過這次的風景,但是這個是團體賽,我們是在為團隊而跑,所以就算再累,也不能停下來。」
New Balance接力賽所要傳給跑友們的理念。不管與隊友熟不熟,跑的過程有多艱辛,但是為整個團隊而跑,就算用爬的也沒有人敢停下來變成步兵。
大專組冠軍的「疾走大師A」興奮表示:「我們每個人的擅長項目不同,這次特別以肌力與耐力來區分棒次,像是第五棒能在拉鋸中甩開對手奠定勝機,就是良好成效的印證!但很高興有機會參賽,能夠前進美國更是開心!」雖然僅是短短的幾句話,但是從中可以清楚的感受到雖然路線相當具有挑戰性,但是能夠學到得到的東西,絕對不只有在這44.2公里之中。
接力形式賽制讓跑者不再依循個人英雄主義,而是上下一心、眾志成城,邁開疲乏腳步跟緊前端跑者,一股作氣超前對手,在疲憊中燃燒因高溫沸騰的血液,為團體榮譽奮力比拼,不論有多少力量,但那種為團隊拼了的感覺,就像生活一樣,我們為著自己的家人、工作團隊努力的模樣,過程中固然有苦有樂,當完成之後回頭看,你會發現,即使一生只有那麼一次全力以赴的機會,依然能夠念心不忘,將感覺永留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