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大型馬拉松比賽中,我們總是有機會看到各式各樣的明星或名人來參加,但是「皇親國戚」的駕臨總還是會讓人眼睛一亮。據外國媒體報導,英國凱特王妃的妹妹琵帕·米德爾頓(Pippa Middleton)——也就是威廉王子的小姨子——就是一位熱愛跑步等運動的名人,非但於去年完成了自己的馬拉松首秀,而且是在非洲的酷熱草原上完成,令人訝異的是,她還以不到四小時的時間完成。
琵帕2015年參加的Safaricom馬拉松,位於肯亞的勒瓦野生動物保護區,之所以選擇這裡成為自己初馬的地點,現年33歲的琵帕當時對記者解釋說:「我之前在雜誌上讀到過很多關於這場象牙基金會 (Tusk Trust) 所舉辦馬拉松比賽的報導,也看過很多比賽的照片。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決定自己的初馬一定要跑過這片勒瓦野生動物保護區,在那些美麗動物的伴隨之下穿過熱帶大草原。」
除此之外,熱心公益的琵帕參加這場馬拉松的目的還是為了力挺賽事主辦單位「象牙基金會」,這是一個以保護野生動物、提供保護區周邊居民援助、促進當地教育發展的慈善機構。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姐夫」威廉王子也是這個基金會的資助人之一。2010年,正是在這片勒瓦自然保護區中,威廉王子向凱特正式求婚,因此琵帕此次參加簡直是「太有意義了」。
為了自己的這次馬拉松首秀,琵帕可說是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雖然之前沒有跑過全程馬拉松,但琵帕經常會跑步、騎自行車,也有過參加相關賽事的經驗,可以說對於耐力運動並不陌生。一直敦促自己參加高強度訓練的琵帕,在比賽開始前一周還和弟弟詹姆斯以及兩萬兩千名單車愛好者一起,從倫敦克拉彭公園騎行87公里到英國海邊城市布萊頓,為自己擔任形象大使的英國心臟基金會募集善款。
2015年6月27日舉辦的Safaricom馬拉松規模也創下新紀錄:全程和半程參賽選手超過1,400人,共來自近20個國家。琵帕頂著肯亞的烈日高溫,在非洲高原的荒野路上奔跑,並且以3小時56分33秒的成績順利完成比賽,獲得了女子第七名,總排名則為第30位,她的成績讓眾多男性跑者也望塵莫及。
賽後接受媒體採訪時,琵帕坦言自己百感交集:「這是我的第一次全程馬拉松比賽,當它來臨的時候,我感覺自己所有的準備、訓練、努力和興奮全都凝聚在一起,我決定一定要堅持跑完全程,但是到了半程處,我感到筋疲力盡,眼眶裡滿是淚水。就在我質疑自己的時候,我想到了學校裡的孩子、荒野裡的犀牛、大象和獅子,還有慈善基金會的種種計劃,這些是我做這件事的理由。比賽很艱難,比以前我面對過的任何事情都難,必須用盡我身上的最後一點力氣、精力和毅力。我認為完成一場馬拉松是人生履歷中必須要「打上勾勾」的一項夙願,而今年就是我做這件事的最佳時機。儘管這是世界上最難跑的馬拉松比賽之一,氣溫飆升到攝氏30度以上,海拔高達5550英尺(約合1692米),還可能撞上獅子或犀牛,我終於還是完成了。」
琵帕雖然愛運動,但是非常愛惜羽毛的她,正式賽事卻不隨便參加,只有非常特殊的賽事才有可能吸引她的出席,而她第二次的選擇,則是給了長城。在2016年5月21日,她來到中國的長城,完成另一次超級艱難的馬拉松。並且,還不只如此,她是第13個衝過終點線的女選手,成績為4小時54分51秒,在所有參賽的876位選手中總排名第70。
此次的長城馬拉松比賽,賽道跨越兩段長城,其中有山路、有陡坡,還有總計5,164個上上下下的石階,對參賽的選手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更不用提30度的高溫了。不過琵帕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挑戰。當她爬上在35公里處有個250公尺高,全程最陡峭的一段爬坡時,她說道:「雖然是一段非常陡峭的爬坡,但我卻認為這是全程最精彩的一段路。這真是一次很棒的經歷。」當她抵達終點時,她說,整段路的景觀實在是太壯麗、太令人震撼了!
「這個比賽確實很長,也很艱辛。」琵帕對賽事主辦單位這樣描述。「但這次比賽真的是我所經歷過最特別的一次,我和朋友們都非常喜歡。」
琵帕不遠萬里到中國參加長城馬拉松,同樣是為英國當地的一家慈善機構籌款,她同時也是這個組織的慈善大使。
做為一位運動愛好者,琵帕在2012年的時候就曾經和自己的弟弟詹姆斯一起,在瑞典山林長途越野滑雪90公里,當時他們也是為了慈善事業募集善款——要減少英國貧困兒童的飢餓現象。她之前還完成了一場3000英里橫越美國的自行車賽。可見,這位皇室成員的體力還是相當不錯的。
2015年9月,在她32歲生日隔天,她則完成了她有生以來最嚴峻的耐力賽挑戰:「ÖTILLÖ Swimrun World Championship」,這是一場在瑞典舉辦,全程50英里、結合游泳與跑步、橫越26座島嶼的高難度兩鐵比賽。在寒冷的溫度下從事海泳與跑步,她仍以13小時4分24秒的成績完賽。
法特雷克是瑞典名詞,意為速度運動,跑的遊戲。是一種與間歇練習相近的長距離的訓練方法。一般是在大自然中進行,空氣新鮮的地形,地勢變化多端,可以很好的調節鍛煉者的心情,有利於消除由於動作單調,環境單一所造成的枯燥感和精神疲憊,能提高鍛煉效果。
主要以變速越野跑遊戲的形式,採用快跑,慢跑,間歇跑,變速跑等不同強度的跑和越野走相結合的一種訓練方式。訓練的一部分為低至中等運動強度的跑步,部份是使用400公尺、800公尺或1英哩跑步的配速。
法特雷克跑的優點就在於能夠在一種無壓力的狀態下有效提升自己的肢體靈活性與協調性,很好地適應各種場地的地形變化。其場地多半在林間、山坡丘陵地、上下坡路段等,利用高高低低的地勢,來變化訓練內容,讓跑者能夠在各種地形狀態的考驗下,持續而不間斷的速度變化跑,過程中或跑或跳,忽快忽慢。
通常是用於緊張訓練後的轉換式訓練,可加速消除疲勞,建議每次以60~90 分鐘為宜,如果想加強中距離跑步的能力,可以增加反覆跑的內容;如果是想提升速度,那麼可多利用下坡跑;可以自由組合一些符合地形的訓練。
基礎的配法:
1.熱身後慢跑10 分鐘。
2.接著做速度上的改變,進行100~200 公尺的速度跑3~5 次。
3.慢跑10 分鐘。
4.搭配一組地形式訓練法,像是障礙跳躍或定點折返跑等,所有的動作皆重複2 次。
5.最後再慢跑10 分鐘
1. 選擇不同的地形,例如平坦的塑膠跑道、曲折的公園小道、山坡、台階甚至是野外的越野賽道。
2. 每次跑步的距離不必相同
3. 不要平均用力,更不要總保持相同的跑步速度,可以根據地形調整速度快慢;也可以自行控制速度,如快速跑20秒~1分鐘,然後再慢跑。
4. 改變恢復時間。
參考資料
以熱量消耗的速率來說,間歇訓練當然快得多。只是間歇訓練過程中主要的燃料是醣類,所以燃脂率相對較低。從前一節我們已經知道「最大燃脂強度區間」不會在散步或超慢跑的低強度,也不會在百米衝刺的高強度,而是落在中強度。但坊間有許多強調短時間的高強度間歇就可以減肥的書,像是「1 天4 分鐘!持續燃脂12 小時!」難道他們說錯了嗎?
這類書大都聚焦在同一個需求:「花很少的時間就能減很多肥(脂肪)」,而且這種短時間的運動都是高強度運動。這種說法對想要減肥的人來說,的確很有吸引力,因為把時間當作成本的話,這種減肥方式的CP 值,聽起來比很花時間的LSD 式慢跑高多了。
但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純粹是噱頭,也是有學術根據的。根據來源是EPOC,這個字在台灣學術界的譯名是「運動後過耗氧量」。
運動前安靜坐在椅子上時,身體的耗氧量很低,經過幾分鐘激烈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後,再度坐回椅子上,雖然一樣是安靜坐著,但此時的身體會比訓練前需要更多的氧氣,這多出來的氧氣就是EPOC,而且更好的是,這些氧氣大都用來代謝脂肪。
簡單地說,就是練跑後身體的引擎還會繼續待轉一陣子,而且不是像熄火的汽車引擎,只是在散熱而已,它還會繼續動用身體裡的能量。在靜止狀態下仍持續待轉的引擎主要以脂肪為燃料,所以稱為「靜態燃脂」,而那些強調「花很少的時間做高強度間歇就能減很多肥」的書,主要就在教人怎麼練才能達到「靜態燃脂」的最大化。
某些體適能教練會在網路上批評像《1 天4 分鐘!持續燃脂12 小時!》、《間歇訓練:1 天6 分鐘,燃脂72 小時》這樣的書名太過聳動,感覺燃脂的CP 值更高。不可否認,這樣的書名比較吸睛,有助銷售,從生理學來解釋,這些書所下的標題並沒有錯。我們的確只要用高強度間歇練個幾分鐘就會持續燃脂12 小時,72 小時也沒有問題。因為就算不運動,身體的基礎代謝本來就會燃燒脂肪,而且訓練強度愈高,事後的EPOC 現象就會愈明顯。
像Tabata 或30~200 公尺的高強度短程間歇,的確可以達到兩種效應:其一,訓練過後靜止狀態下的燃脂率會比沒有訓練的人來得高;其二,若把時間當作成本,脂肪燃燒的克數當作效益。高強度間歇訓練的「報酬率」,會比低強度的長距離訓練來得高,意思是相較於慢跑,它所費的時間較短。只是這種訓練方式不太會改變體質,使身體裡的脂肪酵素濃度增加,所以肥肉去得快,回來也很快。
這兩種減肥方式並無對錯之分,就像投資一樣:報酬率愈高,風險也愈高。高強度訓練若無有氧體能與好的肌力做基礎,很容易受傷,而且也不容易持久,因為無法享受到運動的樂趣,變成只是為了消脂而訓練,才4~6 分鐘,腦內啡都還沒分泌出來就結束了,許多運動的美好滋味是在30 分鐘以上才會顯現的。
更重要的是,這種高強度間歇的訓練方式只是像特效藥,若想要大幅提升燃脂率,還是要耐著性子進行低強度長跑才能根本性地改變體質。只有在乳酸閾值(強度3 區)以下練跑,才能最有效地刺激到肌肉裡的粒線體、微血管、燃脂酵素與紅肌,有刺激才會進步。
所以低強度LSD 式的訓練跟高強度間歇訓練5 ,兩者在燃脂上的差別主要在於時間與效應,前者主要的燃脂時間是在訓練中,後者則在訓練後;以效應來說後者就像特效藥,但復胖率很高,因為它並沒有從本質上提升燃脂酵素,原本燃脂率就不高的人,一停止不練,肥肉很快就會長回來。
圖表8 . 5 說明了運動前,身體的攝氧量很低,剛開始訓練時因為身體忽然動起來,還不習慣,所以會形成暫時性的「缺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剛開始練習時會覺得特別痛苦,過了一陣子「熱開」後,反而覺得舒服。熱身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尤其在重要比賽時,先把身體熱開,可以避開起跑前幾分鐘的「缺氧」現象。
我們也都有過類似的經驗:運動結束後,呼吸與心跳還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逐漸恢復,就算呼吸恢復平靜,心率也降下來了,身體的攝氧量並不會立即降到訓練前的狀態。運動後這些相較安靜的基礎值所額外消耗的氧氣量,在運動科學界就稱為運動後過耗氧量(EPOC,圖表8 . 5中的綠色區塊)。
理所當然地,訓練強度愈高,時數愈長,休息愈短,EPOC 愈高。這對想減肥的人來說當然是好事,但對想要藉由規律訓練來變強的耐力運動員來說,EPOC 愈少(圖表8 . 5 中的綠色面積愈小)代表恢復愈快。恢復的速度對多日賽超馬跑者或環法自行車手來說,可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以他們要了解的重要課題是「如何減少賽後的EPOC」。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收操,對跑者來說,在練完主課表後最好不要立即休息,要再進行緩和跑。研究顯示,在高強度間歇訓練結束後進行慢跑,EPOC會比直接休息來得低,意思就是緩和跑的確會幫助恢復,使你明天還能保持一定的訓練品質。
【注】5 這裡所提的高強度間歇是指跑步200 或400 公尺,以及Tabata 這一類的間歇訓練,並不是指肌力訓練。這一類高強度間歇因為沒負重所以不太容易增加肌肉量。但如果是進行會形成肌肥大的肌力訓練,因為肌肉量變多了,燃脂率也會跟著提高。這就像提高燃脂率的兩個門派,一個是LSD 派,另一個則是肌肉派,雖然門派的進路不同,但都能達到相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