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24小時國際超級馬拉松今年已邁入第16屆,本屆以「相信自己 跑出希望 關愛社會」為主題,於12月3日上午9時在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正式開跑,共有來自世界各國的42位超馬選手齊聚東吳跑道,共創佳績。
東吳大學今年邀請台北市政府秘書長暨世大運蘇麗瓊執行長、世大運吉祥物熊讚、體委會國際與兩岸運動組葉劉慧娟副組長、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陳嘉遠副會長、台北市潘懷宗議員、東吳大學校友總會劉吉人理事長等貴賓蒞臨指導,亦邀請中信兄弟職棒明星王勝偉及張志豪等人參與為漸凍人而跑之公益活動。
東吳大學潘維大校長表示,東吳超馬已邁入第16屆,特別感謝教育部體育署、各界企業及許多校友,對本次活動提供經費及物資上的贊助,使活動得以順利舉辦。他同時對參賽選手表達敬意,並祝福選手以「堅持完成」的精神,創造佳績。
本次活動榮幸邀請前總統馬英九參與,馬前總統表示:「繼參加1999年東吳首屆超馬後已相隔十七年,很高興能再次參加名人體驗賽。」同時他也詼諧的對參賽者們開了小玩笑:「千萬不能跑得比我快,否則會收到超速罰單,但也不能跑得比我慢,因為會造成交通阻礙。」語畢,選手們哄堂大笑,舒緩了不少賽前緊張的氣氛。
本次大會另一位神秘嘉賓是東吳超馬創下7屆冠軍的傳奇跑者─關家良一先生。今年他因背傷無法出賽,仍心繫他最愛的東吳超馬,故特別來台參與30分鐘名人賽。
本次賽事在潘維大校長與前總統馬英九帶領貴賓共同鳴槍下,正式開始。30分鐘名人體驗賽的跑道上,除了馬前總統領跑外,另一個焦點是東吳大學視障生沈柏鴻同學,沈同學雖雙目天生失明,但他依舊懷抱熱情,希望能在東吳的跑道上奔馳,因此,在東吳大學鐵人隊隊長姚君翰同學的陪伴和訓練之下,一同參與了本屆30分鐘體驗賽。
而24小時的跑道上,除了國內外超馬好手外,還有一位是來自馬來西亞罹患腦性麻痺的跑者曾志龍,曾志龍是世界上少數罹患腦性麻痺的馬拉松選手,同時也是腦性麻痺跑者中挑戰24小時賽制的第一人。四年前應東吳超馬賽事之邀,改寫他的馬拉松生涯,今年也是他連續第五年參與東吳超馬,並以達到一百公里為本次目標。
東吳超馬已於2012及2014年獲得金牌賽事[註]的標籤,是台灣唯一獲有國際總會認證的金牌賽事,而在全球一年百來場24小時賽中只有兩個比賽獲此殊榮。本次選手、工作人員及志工同學3,000人將一同集力集氣再創金牌賽事。亦期望本屆賽事選手都能創造佳績,再創金牌賽事。
[註]金牌賽事資格
根據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IAU)金牌賽事認證標,24小時制超馬賽男子組選手完成240公里,女子選手組完成220公里,達標人數合計5人,方可獲得IAU金牌賽事認證。
在各大國際馬拉松賽事中,時常見到率先越過終點線的跑者大多為非裔選手,特別是來自肯亞、伊索比亞的跑者們。過去至今,有許多研究從各種面向探討非裔跑者與傑出運動表現的關聯性,試圖從中找出關鍵的影響因素。本文整理研究指出,非裔跑者的「下肢剛性」普遍較高,搭配良好的跑步技術如虎添翼,使他們跑步時步幅較大、步頻較低,也降低能量消耗,這可能是非洲跑者制霸天下的關鍵因素。
2021 年國外的學者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招募了 4 個組別的跑者,分別為菁英和業餘非裔的馬拉松跑者與菁英和業餘亞裔的馬拉松跑者,各組皆為 5 人;菁英跑者的條件為全馬完賽成績 3 小時內,業餘跑者的條件則是無馬拉松經驗,且在過去一年無規律進行跑步訓練者,本次實驗分別比較地緣以及訓練經驗多寡對於跑步生物力學參數的影響。首先受試者會先進行 10 分鐘的熱身,接著會以每小時 12 公里(5 分速)的速度在測力跑步機上進行 3 分鐘的跑步測試,同時也會利用 3D 動作分析系統蒐集相關的實驗數據。
由下方的結果顯示(A圖),因菁英跑者與業餘跑者相比有更優異的肌力水準,所以菁英跑者能夠產生更大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換句話說,在同樣的一步當中,菁英跑者的身體能夠產生更多的力量進行推進,也因此菁英跑者有較大的身體質量中心 (Center of mass, CoM) 位移量;再者,雖然兩族群的跑者們觸地時間差異不大,但菁英跑者在跑步時的騰空時間較長,這也間接說明了菁英跑者有更好的跑步經濟性。
由上方的結果顯示(B圖),非裔跑者比亞洲跑者有較大的下肢剛性(綠色虛線斜率較大),而下肢剛性越高,表示越能夠把在跑步時儲存的彈性位能釋放出來。有趣的是,儘管非裔跑者有較高的下肢剛性,卻沒有造成較高的垂直負荷率,學者推論可能的原因為他們的著地角度較小,較傾向中前足落地為主(下圖),此外,學者也發現非裔跑者有較小的 CoM 位移量,因此綜合以上各因素,使得非裔跑者有較低的能量損耗。至於為何非裔跑者的下肢剛性較高,這部分尚未有明確的解釋,有待未來更多的研究釐清。
總體來說,非裔跑者的下肢剛性普遍較亞裔選手高之外,他們的優異表現也來自於良好的跑步技術,這樣如虎添翼的優勢,使得他們在運動時的步幅較大、步頻較低,因而降低了運動時的能量消耗。
因此,跑者們可以透過適當的訓練提升自身力量的輸出功率,延長跑步時的騰空時間,讓自己的每一步更有效率且更有力量,迎接更精湛的表現。
參考文獻:
Zhang, J. H., Chan, Z. Y., Lau, F. O., Huang, M., Wang, A. C., Wang, S., ... & Cheung, R. T. (2021). How do training experience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of a runner affect running biomechanics? Gait & Posture, 84, 209-214.
撰文/楊珮渝、相子元
*文章授權轉載自《運動科學》網站,原文:為什麼馬拉松都是非洲跑者的天下
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實驗室裡,一群由相子元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全心投入運動科學研究,和你一樣對未知的領域充滿探索熱忱。
面對運動科學興起的熱潮,許多人想瞭解正確的運動資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運動科學網持續更新經過科學驗證的運動知識與運動觀點。不論是創新產品、研究結果,甚至是專業理論,我們都會轉譯成簡單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利用最短的時間瞭解運動的最新趨勢。
為了讓健康的運動觀念進入日常生活,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為了讓正確的運動知識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我們致力於運動科學的研究,希望這些努力不僅僅侷限於學術領域中,而是讓熱愛運動的普羅大眾更健康快樂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