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邊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
椎間盤突出是因為在長期久坐或經常搬重物的情況下,椎間盤產生了退化性的改變。它的外環破裂,中間髓核組織(80%是水分)從破裂處突出,導致相鄰的組織如脊神經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典型的症狀。
1. 下背痛,可向下擴散至後腿。
2. 坐骨神經痛。
3. 肌肉痙攣,且用力後加劇,如咳嗽、解便、彎腰、 舉物、直抬腿。
4. 深部肌腱反射減弱。
5. 患側神經所管轄的區域感覺遲鈍。
在椎間盤突出症剛發生的最初一週內,是急性發炎期。下床時,病人應先從仰臥的姿勢,將身體小心地向無痛健側的側臥,即健側在下、痛側在上。再將兩側膝關節彎曲,緩緩把雙腳移到床外,然後慢慢用手肘及手部把上身撐起來,患者便可很容易地坐起。如此可減少腰部屈曲,側轉等不利動作的機會。
物理治療可以利用,肌筋膜放鬆、伸展運動、脊椎姿勢矯正、運動治療、神經鬆動術、頸/腰椎牽引治療...等方式。來達到不讓椎間盤壓迫到神經、讓脊椎減低壓力來改善其徵狀。
運動部分減少跑步,改用其他較緩和的器材,如:踏步機。這樣低衝擊力的運動能讓你維持耐力,同時不停止訓練。
參考資料
糖是一種碳水化合物,同時也是人體能量來源之一。儘管有許多研究對糖有著負面的評論,但是,少量的糖並不太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然而只要你在運動期間保持適當的糖分攝取,還可以提升運動表現。
糖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引起蛀牙。根據研究表示,攝取大量運動飲料、能量棒或是凝膠的運動員,都會有嚴重的蛀牙和齟齒問題。因為這些補給品的含糖量都較高,如果在運動過中經常食用,對牙齒有害。然而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它沒有真正的營養價值,除了提供能量外,它只能使食物和飲料更可口,因此不建議過度食用。
目前沒有針對運動員具體建議攝取糖量,但是根據英國的科學營養諮詢委員會 (SACN)的建議,每天攝取的熱量(添加糖),最多只能只佔5%。然而一般人每天攝取2000大卡的話,約等於為25克的糖。所謂的添加糖,包括蜂蜜、糖漿和水果汁中糖分,但不包括牛奶中的糖分和食物細胞結構內所含的糖,像是米飯、水果以及蔬菜等。根據英國的科學營養諮詢委員會表示,目前年齡在19~64歲的平均攝取量,男性為68克,女性為49克,如要進行減重,當然更需要把糖分的攝取量減少。
糖的許多負面健康影響被認為是來自果糖(佔蔗糖分子的一半)所致。大量攝取果糖會增加血液中三酸甘油酯(脂肪)的含量,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是,經常運動可以阻止這種情況發生。因為運動有助於人體增加脂蛋白脂酶的生成,此酶可清除血液中循環的脂肪並將其轉化為能量。根據在瑞士洛桑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實驗的志願者食用高果糖飲食(果糖含量為30%)時,他們的血脂濃度會增加,但是當他們將這種飲食與適度的有氧運動相結合時,血脂濃度卻沒有增加。換句話說,運動可以防止攝取過多果糖所引起的 血脂增加。
不過,如果是運動員無需擔心過度使用糖,因為它對血液胰島素和血脂的影響,與久坐靜態活動的人身上之效果並不相同。糖能提升長時間高強度運動的耐力,不過要注意,還是要減輕對牙齒的損害是很重要。
資料來源/BBC《運動營養完全指南》
責任編輯/妞妞
許多家長經常問:「運動對孩子的身高到底有多大影響?」、「怎樣我的孩子才能長高?」,然而身高60%由先天遺傳基因決定,40%受到後天營養、睡眠、運動、內分泌、心情等因素影響。但是根據專家表示,運動對孩子長高有很重要作用。
人的骨骼在生長時,同時也在不斷重新塑造,大面積骨骼被破壞和吸收後並不斷再形成。骨骼最後的形狀不僅取決於其長度和寬度,也依賴於肌肉的牽拉力及鄰近組織的位置。骨骼在達到成年大小和形狀後,仍然需要不斷重新塑造,從而變得更加堅實。因此,家長們不僅要注意孩子的骨骼生長,還要通過增加體育運動提高其骨骼質量。
正常人有三個身高快速增長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和青春期。青春期是最後的長高機會,因為嬰兒期、兒童期長個受影響時,只要及時糾正影響因素,最終還有追趕生長的時間,甚至有可能趕超同齡孩子。青春期時,孩子的骨骼逐漸接近完全癒合,追趕生長的能力受到限制,一旦錯過這個增高的最後黃金期,悔之晚矣。
運動對骨骺有良好刺激,可以促進骺軟骨板的軟骨細胞增殖、骨化,促進骨骼發育,幫助長高。經常運動的孩子,身高比不愛運動的高2~3公分,只要對膝關節、踝關節和脊柱有較大刺激的運動,比如籃球、游泳、爬山、跑步等都對長高有促進作用。然而運動對促進鈣吸收有不錯的作用。運動後,生長板會受到刺激,這種刺激導致鈣吸收更強,進而有助於骨骼發育,特別是孩子在戶外運動,多曬太陽,特別有利於鈣吸收和骨骼增長。此外,運動能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在運動後,生長激素分泌增多,鍛練能增加新陳代謝,增強機體防病能力、預防肥胖,還有助於睡眠品質。夜間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黃金期,高質量的睡眠有助骨骼發育,所以,家長要多讓孩子進行戶外運動,將長高潛能發揮到極致。
不少人有這樣的誤區:練體操、舉重容易壓得孩子不長個,其實舉重、舉啞鈴、競技體操等靜力型運動,如果運動適當可以促進骨骼生長、身高增長,但是必須有專業教練指導以及防止骨骼受傷、影響骨骼發育為出發。然而動力型運動,像是田徑、游泳、球類等運動對長個特別有利,由於孩子的骨骼系統比較軟,長期局限於一種運動,容易導致骨骼發育不平衡,所以,建議進行全面鍛練,像是伸展肢體、彈跳等運動,適當做些力量練習,可促使全身各處骺軟骨新陳代謝處於相對旺盛狀態,令全身勻稱生長發育。
需要提醒家長,18歲以下孩子不宜參加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運動量宜循環漸進,有研究發現,運動不當或運動量過大,反而會使生長激素分泌量減少影響長高。
資料來源/明醫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