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跑是發展耐長久的項目,長時間連續的肌肉活動,是這個項目的特點。它一方要求盡量減少能量的消耗,維持一定的跑速,另一方面要求在全程跑中能根據比賽的情況具有加速跑的能力。所以,運動員在跑的全程中,正確地掌握技術和合理地分配體力是非常重要的。
要求跑得輕鬆協調,重心移動平穩,直線性強,有良好的節奏;要盡量提高肌肉用力和放鬆交替的能力,既講究動作效果,又注重節省體力。這些要求,跑的距離愈長,它愈顯得重要。各種距離跑的技術,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由於距離的長短和跑的強度不同,所以在跑的技術細節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在田徑場上,身為中距離跑的運動員應具備較高的速度耐力水平,以高速跑完全程的能力。從生理學角度講 ,該項目屬於極限下強度。在比賽中運動員血液中血乳酸會大量增加,最大吸氧量及肺活量等生理學指標都表現出較高水平。從而要求運動員必須具備很高的耐血乳酸能力和強有力的心肺功能。
針對以上問題,接下來就介紹幾種距離跑的訓練方法:
均速跑:長時間快節奏越野跑,是發展機體有氧能力的基本手段,這種跑開始會感到缺氧。因此,它既是發展機體有氧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發展機體無氧能力的手段。
間歇練習:能夠很好的提高心肺功能和機體有氧代謝能力,其休息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採用走或慢跑的形式。間歇練習比持續練習能使人完成更大的運動量,且鍛煉的方式有所變化。
法特雷克:是瑞典名詞,意為速度運動,是一種與間歇練習相近的長距離的鍛煉方法。一般是在大自然中進行,空氣新鮮的地形,地勢變化多端,可以很好的調節鍛煉者的心情,有利於消除由於動作單調,環境單一所造成的枯燥感和精神疲憊,能提高鍛煉效果。主要以變速越野跑遊戲的形式,採用快跑,慢跑,間歇跑,變速跑等不同強度的跑和越野走相結合的一種鍛煉手段。訓練者可根據自己的意願隨時調節鍛煉的負荷:一般每次鍛煉的時間可掌握在30分鐘左右。
綜合練習:是由幾種不同的鍛煉內容組成,如慢跑,騎自行車,徒步,爬山,游泳等防止身體單一練習的枯燥感及過度疲勞症。
上述是一些較為基本且容易掌握的訓練方法,但是距離跑是一項強度和訓練量很高的運動,所以在此,特列出一些注意事項,供大家參考。
參考資料
跑步受傷是一個沒有人願意遭受、卻又不得不談的話題。而跑者容易受傷的部位,膝蓋的比例最高、再來是腳踝、腳掌、腳趾,其他如大小腿、臀部、下背等的傷害也不罕見。一旦受傷,必須停止訓練、休息、治療、恢復、復健、重新建立肌力以及心肺能力。因此對於大多數的跑者,都彷彿是場惡夢。受傷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多重且複雜的,對於新手的受傷原因,擁有高知名度的許立杰JAY在新書《Jay的跑步筆記》中指出,會建議觀察以下三者,分別是姿勢、肌肉力量、還有課表。
網路上有很多關於跑步姿勢的討論,有人主張跑步有最佳姿勢,從重心的前後、收腿的高度、到足部落地的位置都有如教科書般的精準要求。然而對我個人經驗而言,並不總是適用於每個人。
我大致上認同跑步姿勢上,有幾個錯誤是不能犯的:例如重心過度靠前(容易造成膝蓋壓力過大)、重心過度偏後(容易造成跑步沒有效率並有煞車效應)、以及在足部落地時,膝關節完全沒有彎曲(膝蓋衝擊過大)等。然而其他的項目,例如足部落地位置是足跟、全足、還是前足等,目前的科學研究對於是否造成運動傷害則沒有定論。
因此我覺得如果你懷疑自己因為跑步姿勢出了問題,而有受傷的疑慮,我建議注意三點:1.重心保持在足部落地位置的正上方。2.足部落地時,膝蓋保持彎曲,並且不要過度跨步。3.上身保持挺直、直視前方。基本上能做到這三點,就已經算是很不錯的跑步姿勢了。
跑者的肌力訓練在近期也有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趨勢。跑步雖然是一個重複且單調的過程,但是每一個動作都包含了推蹬、抬腿、放下、支撐的動作,在這個過程中,所牽涉的肌肉與組織自然也很複雜。
很多跑者會受傷的原因,就是在肌力尚未建立以前,從事強度過大的練習。特別是很多上班族跑者以往沒有運動的習慣,肌力也因為久坐而流失,如果一開始跑步就從事速度快且量大的訓練,很容易就會受傷。跑者的肌力訓練,一般以核心、臀部、大腿、小腿、以及腳踝的力量及穩定度最為重要。
現在網路上很多流傳「××週完成全馬」、「××週全馬破四」的課表,這類型的課表雖然名稱很吸引人,不過千萬要注意,必須有些先決條件,如:你是不是有達到跟課表的基本需求、舉凡跑量累積、肌力建立、跑齡夠不夠長等等。
一個25歲、剛開始跑步的年輕人,跟一位50歲、已經跑了5年的中年人,同樣目標是全馬4小時,難度肯定不同,而所需要的課表也不見得一樣。
因此每個人在受傷的徵兆出現以前,一定要好好看一下自己目前跑的課表是否合理、並且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完成。
很多人都會問我:「我某某地方受傷了,到底還能不能跑?」話先說在前頭,我並不是專業的醫師,通常這類型的問題,我還是建議尋求專業協助為主。回到我個人的經驗,如果我沒有尋求醫師協助,或者是輕微的傷痛偏好自己處理時,我一般是採取三個原則:
1. 如果跑步時患部會痛,那就堅決不跑。
2. 如果跑完後患部比原先更不舒服,那就要繼續休息。
3. 如果跑到一定長度(例如50分鐘或者10公里)患部就會明顯不舒服,那就縮短運動時間。
總而言之,會使傷情加重的行為要盡量避免,不要心存僥倖、覺得跑著跑著就不痛了。人在運動時會分泌抑制疼痛的腦內啡和腎上腺素,常等到跑完才發現比跑前更嚴重,往往得不償失。
受傷的時候,除了原本的跑步要完全停止或減量之外,有幾項交叉訓練是可以嘗試的。例如幫助保持心肺能力的有氧運動:橢圓機、飛輪、單車、游泳;另外加強肌力不足的重量訓練也是可以嘗試的。大方向就是患部的運動要盡量避免以免情況惡化,而可以用交叉訓練的方式做補強。如果有疑慮的話,也一定要找專業人士如醫師、物理治療師、跑步教練等協助。
不過前面說了這麼多,受傷的時候,心態上一定要記得:把傷養好永遠是最重要的事。
我每次受傷,想的並不是哪個比賽來不及了,或者訓練中斷了怎麼辦,而是專注在復健、重新訓練、培養肌肉力量的過程。之後,也要想想受傷的成因,是否為訓練模式出了問題、總有哪個地方是軟肋,還是跑姿需要改。
專業的跑者即使受了小傷,還是能在有所控制的情況下持續訓練或交叉訓練,對我來說那需要較高的體能要求,且通常也背負較大的風險。業餘跑者如在傷痛的初期積極治療,一般會比試圖「撐過去」來得理想。
傷好了之後重新評估體能狀態,還剩下幾週就練幾週課表。目標完賽時間始終是可以移動調整的,老話一句:練到哪,就跑到哪。而不是想跑到哪,就怎麼練。每度過一個成功的週期,就寫下總結試圖複製;失敗的週期更要回顧避免覆轍,同樣的坑不要掉進去第二次。
有句話說:「核心價值就是人家拿東西跟你交換,換到最後說什麼你都不願意換的,就是你的核心價值。」對我來說,跑步的核心價值就是「健康而充滿樂趣的跑個五年、十年,能再好一點,那就享受過程並且持續進步」。 波士頓馬拉松、百傑、破PB都是很重要的事。我承認有時也會被比賽或者成績誘惑綁架,有時也會因為不明智的訓練強度而受傷,而幸運的是,因為謹守著核心價值,多半都能全身而退。感到迷惘的時候,想想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眼前的目標是不是如此珍貴,就算會拚上身體健康也要達成?每個人的價值觀也許相異,但你的答案,通常已經在你心中了。
• 圖文摘自一心文化,許立杰著《Jay的跑步筆記:矽谷工程師激勵上萬人的科學化訓練與生活哲學》一書。
本書特色
日常跑步筆記+科學化訓練=心靈+生理同步變強!
跑步不只是一個運動,它更是一種生活。
如何在工作、家庭、興趣、自我之間取得平衡?
如何堅持日復一日一日的枯燥練習?
Jay熱血、暖心還不小心帶點幽默的文字會讓你獲得力量!
矽谷工程師、一個市民跑者,全馬238的訓練法!
一個在矽谷工作的全職工程師、市民跑者全馬跑進2小時38分鐘,這個「奇績」是怎麼辦到的呢?
一套扎實、週期化的訓練讓跑到挫折痛苦,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時可以有所突破!
詳細分析裝備挑選、訓練規劃、賽季飲食指南、全馬400、330、300、240課表……幫你打造一個適合跑馬的身體。
• 更多一心文化《Jay的跑步筆記》資訊 請點此
在傳統理念中,長跑跑鞋需要在輕盈的同時緊貼地面。然而,為了實現這種理念也需要作出一些妥協。例如在緩震性能有限的情況下,跑鞋應如何實現能量回彈的最大化?
能否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對於Nike Breaking2 這一大膽嘗試的成功至關重要。挑戰者Eliud Kipchoge、Lelisa Desisa和Zersenay Tadese此次將穿著採用全新Nike ZoomX 中底的 Nike Zoom Vaporfly Elite 戰靴,為前進的每一步提供最強勁的推動力。
這款概念跑鞋是為每位精英運動員量身打造的,經過了一系列嚴謹的研究來實現 Breaking2 這一大膽的挑戰願景,當“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的理念在過去是主流,“越多越好 (more is more)”的方式很可能將主導未來的跑鞋趨勢。
“外型必須以功能為出發點。我們將空氣動力學知識運用於一種代表速度的、顯眼的標誌性美學。”Nike探索研究團隊跑步創新部門資深設計總監Stefan Guest表示。
如此顛覆性的設計遵循綜合各部分功能的原則,避免功能的重疊,這款跑鞋採用數十年來專業跑鞋所常用的材料,但用全新的方式,更具目的性的將其完全重新整合。
傳統跑鞋(平底鞋)剖面比較平緩,而 Nike Zoom Vaporfly Elite 的漸進式 Nike ZoomX 中底緩震,前掌高度卻達到絕無僅有的21公厘,同時與傳統泡棉相比明顯更輕盈、柔軟且更加靈活。獨特的中底設計目的在給運動員提供更高的能量回傳,且兼具超強的緩震性能,Nike Zoom Vaporfly Elite 將運動員的生理特徵、生物力學分析與尖端工程結合在一起。
由此構成一個包含超輕、高回彈的 Nike ZoomX 中底和單向碳纖維板的全新動力系統。最終打造依據尖端空氣動力學設計而成的鞋底並加以彰顯速度的標誌性圖案,搭配專為運動員量身訂製的1:1貼合 Flyknit 鞋面包裹雙腳。
“ Nike ZoomX 真正實現了 Nike Zoom Vaporfly Elite 的創新。”Nike鞋類創新副總裁 Tony Bignell表示,“突破性的全新 Nike ZoomX 中底和弧形碳纖維板共同提供靈活緩震,並將腳尖離地的能量損失最小化。”
除了21公厘的前掌高度以外,Nike Zoom Vaporfly Elite 還具有9公厘的高度落差,能儘量減輕阿基里斯腱的損傷。這也反映在碳纖維板獨特的“鏟形”幾何形狀上,從中底的標誌性swoosh中也可以看到。除了提供足夠的推進力之外,碳纖維板的主要功能還包括提升抗彎強度,提高以上三位運動員每一步的跑步效率,並將比賽過程中的能量損耗最小化。
“我們知道硬度很大的跑鞋在跑步效率上擁有極大的優勢。” 全球跑鞋速度部門資深總監Bret Schoolmeester指出,“但硬度太大會導致負荷從腳部移向小腿,在跑步過程中致使疲勞感逐漸增強。針對 Nike Zoom Vaporfly Elite,我們研發出了一種非常特殊的幾何形狀,以緩解這個問題。”
Nike運動研究實驗室生物力學高級研究員Geng Luo博士解釋說:“鞋底採用碳纖維板的目的是減少跑者在彎曲腳趾時的能量損耗。弧形碳纖維板的硬度足以實現這個目標,並且由於其特殊設計的幾何形狀,這一過程並不會增加小腿的負荷。”
採用全新 Nike ZoomX 中底的 Nike Zoom Vaporfly Elite,其性能系統將幫助Eliud Kipchoge、Lelisa Desisa和Zersenay Tadese於今年晚些時候在義大利Monza賽道進行馬拉松突破2小時大關的極限挑戰。
英運動員的的 Breaking2 服裝則徹底重塑了傳統馬拉松裝備的舒適度、合身度和重量。首先,是運用無縫移線針織技術的運動背心,提升關鍵部位的通風性能。這種方法還能依據每個運動員的身體掃描資料和個人偏好完全量身訂製。緊身運動短褲也一樣——相比標準的短褲,長短和緊身等級都可以個性化訂製。此外,緊身短褲還運用了Nike Aeroblade 紋理以幫助減少阻力。護套能幫助運動員抵禦低溫,而 Nike Aeroblade 貼條則有助於減少小腿關鍵部位的阻力。最後,運動員的襪子專為配合跑鞋而設計,實現更出色的透氣性能,並提供更好的足弓支撐。
接下來,Nike Zoom Vaporfly Elite 的獨特構造和顛覆性中底預示著 Nike Zoom 跑鞋的未來—— Nike Zoom Vaporfly 4% 和 Nike Zoom Fly 跑鞋組合以及全新的 Nike Air Zoom Pegasus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