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下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瑜伽
  • 重量訓練
  • 運動器材
  • 初階訓練
  • 跑步
  • 核心肌群
  • 跑5K
  • 跑10K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運動後大小毛病不斷?你需要「運動處方」
1
運動後大小毛病不斷?你需要「運動處方」
2
4種習慣加速你腦容量變小
50歲後大腦開始萎縮! 這4種習慣加速你腦容量變小
3
五臟六腑與健康的關係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後大小毛病不斷?你需要「運動處方」

2017-01-24
知識庫 保健 運動傷害 觀念

你運動對了嗎?生活漸為寬裕的現代人生活,以運動作為休閒生活蔚為顯學,不過一般人往往沒有諮詢教練或專業人士的習慣或管道,總是道聽途說,或是照著網路上看來的教學影片依樣畫葫蘆,也不知道動作到底正不正確,長久下來便容易發生受傷或因為姿勢不正確而導致慢性肌肉或關節的傷害,實在不可不慎!

跟著網路教學影片胡亂練,身體容易出問題。

因人而異、因時制宜的運動處方

其實,體適能及運動產業中早已有所謂「運動處方」的概念,指針對身體的:
●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肌肉適能(muscular fitness)
●體重與身體組成(body weight composition)
●柔軟度(flexibility)
●平衡能力(balance)
等五種條件做體適能評估,並根據實際測驗結果給予適當的運動訓練,藉以改善身體適能的條件,並避免受傷。因此,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及個人需求的不同,其運動處方的內容與方式也就因人而異。但是,擬定運動處方的原則,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適用的。

當然,在做測試時,也有必要根據身體的健康指數做一個檢查,包括:
1.病歷病史的了解
2.身體檢查
3.心電圖檢查
4.安靜狀態血壓檢查
5.血液分析
6.漸進負荷運動心電圖檢查
7.心肺功能檢查
等等,當然,上述檢查並非每個項目都要做,不過,若評估時能有越詳盡的數據,教練或專業人士就能根據這些數據做出更適合的運動訓練課表設計。

開立運動處方前,教練或專業人士須對客戶做詳盡的測試與評估。

運動處方五要素

那麼,構成運動處方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基本上,一份完備的運動處方,需包含下列五項:

 1  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通常是指運動激烈的程度。為了改善身體適能中的心肺機能與肌肉的各種能力,採用的運動方式必須是稍微強烈的。運動時,心肺與肌肉等器官如果要達到有效運動的程度,則必須是在個人盡最大程度的力量範圍來達成。運動強度的判斷可以用心跳率、耗氧量、能量消耗、自覺費力狀態(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等方式評估,凡是運動時心跳較快、耗氧量較多、能量消耗較大、運動較吃力,即表示運動較激烈,運動強度較高。而運動強度的選擇,還需要根據個人的下列條件作考量:
1.個人體能狀況
2.是否有影響心跳率的因素
3.是否有心血管危險因素或骨骼方面的病史
4.個人的運動背景
5.個人的運動目標

 2  運動持續時間
運動持續的時間與運動強度有著直接關係。運動時,若能維持運動強度在穩定的狀態下,那麼該運動應該能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若是運動強度過強,則可能持續時間會大幅縮短。

 3  運動頻數
運動頻數通常是指每星期的運動天數。為了使身體適能得到改善,經常且週期性地進行運動是相當必要的。對於一些剛開始運動的人來說,少量多次是較為理想的執行方式,根據進行的進程,可將每次運動的時間與強度增加,漸進式且持之以恆的運動方式,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較佳方式。

 4  運動種類
各種類型的運動項目,對於身體適能的改善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不過究竟是需要有氧運動還是阻力訓練,應該諮詢專業人士的測試評估之後,再根據個人條件給予不同的訓練課表。一般而言,要改善心肺適能,當然以有氧運動為主;若是要強化肌力與體能,則需要重量訓練為主的阻力訓練。

 5  運動進展規劃
運動進展規劃是指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執行條件與執行情形,分階段循序進行。一般來說可分為初始階段、進展階段與維持階段等等,依據每個人的條件,可做不同的階段規劃與執行方式。

每個人的身體條件與狀況都不同,同一套訓練課表當然也不能適用於任何人,若想要藉由運動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建議您,一定要諮詢專業教練,對您做一個全面性的測試與評估,然後再根據結果為您設計階段性的運動處方,如此對症下藥,才能夠避免隨便找網路文章或教學影片胡亂練,不但可能沒法達到運動目的,還有可能搞得一身傷。

根據個人條件設計,並循序漸進且確實執行,才是良好的運動處方。

參考資料

1. 方進隆著(民103):運動處方,台北:華都文化出版。
2. Vivian H. Heyward/著,卓俊辰/總校閱(民101):體適能評估與運動處方,台北:禾楓書局出版。
3.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楊宜青醫師編著:體能活動與健康。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50歲後大腦開始萎縮! 這4種習慣加速你腦容量變小

2020-09-02
知識話題飲食體脂肪保健觀念

年過 50 歲後,除了體力、肌力、骨質會隨年齡逐漸流失,「大腦」也會逐漸萎縮!根據研究,50 歲後每年約以 0.2-0.3% 的速率萎縮、60-91 歲更可能加速至 0.5%,增加罹患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的風險。董氏基金會整理出多項研究,肥胖、腹部脂肪較多者腦容量較小,睡眠少於 5 小時或超過 10 小時,還可能增加憂鬱風險。

4種習慣加速你腦容量變小
50歲後大腦開始萎縮! 這4種習慣加速你腦容量變小 ©Robina Weermeijer on Unsplash

50歲後腦力下滑 嚴重恐失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劉建良主任說明,「大腦」會隨著年紀而逐漸萎縮、變小,根據研究,50 歲過後大約以每年 0.2-0.3% 的速率萎縮,60-91 歲會加速至 0.5%。腦容量較小,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如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執行功能(如反應、計畫)等。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可能會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惡化成失智症。而過去有許多研究亦顯示,腦容量較大認知能力較佳,腦部也較健康。

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之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前驅期,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 1/3 會在 5 年內發展成失智症。

目前已知發生輕度認知障礙的因素很多,包含年紀(尤其 65 歲以上)、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風、頭部外傷、吸菸、酒精和藥物濫用、憂鬱症病史、家族中有其他人罹患失智症、睡眠障礙、甲狀腺功能低下、營養素缺乏(如維生素 B6、B12、葉酸)等。如果罹患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此階段仍有機會可逆,甚至恢復正常。因此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的發生應及早準備,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健康飲食。

大腦早衰3大因素

1. 吃太多鈉、膽固醇 腦容量較小、認知功能較差

2018 年發表於《神經學 Neurology》的研究,評估超過四千名平均年齡 65.7±10.8 歲的荷蘭老人飲食型態和腦容量大小,結果發現:飲食中有較多的鈉、膽固醇、飽和及反式脂肪者,腦容量(腦灰質)較小;而飲食中有足夠蔬菜、水果、堅果、乳製品和魚,以及較少含糖飲料的老人,腦容量較大(包含總腦、腦灰質、腦白質及海馬迴)。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許惠玉說明,不佳的飲食品質會促進氧化壓力並導致發炎,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具有調節神經傳導和生長的功能),而影響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較差。不佳的飲食例如:含糖飲料、油炸食物、加工紅肉、精製穀物、甜食等高糖、高脂肪、高升糖指數的食物。

腦力UP食物及腦力NG食物 ©董氏基金會

2. 肥胖、久坐不動 增加失智症風險

2020 年由全球失智症專家組成的《刺胳針 Lancet》委員會提到,肥胖是 45-60 歲中年罹患失智症的其中一項危險因子。也有其他研究指出,中年肥胖會提升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體型肥胖、特別是囤積腹部脂肪的人,其腦容量也較小。

另外,2017 年發表於《阿茲海默症及失智症 Alzheimer's & Dementia》一篇涉及約 60 萬人的研究發現,35-65 歲中年時期若體重達肥胖標準(BMI≧30),會提高約 33% 未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而英國 Loughborough 大學 2019 年發表於《神經學》的研究也指出,肥胖(BMI≧30)且腰圍囤積較多腹部脂肪的人(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腦灰質體積較小,且 40-70 歲的人當中,BMI 達到過重或肥胖,腦灰質也都較正常體位的人來得小。

劉建良對此說明,飲食不均加上久坐、不運動,都容易造成不健康的體位,研究推測是因為腹部、內臟脂肪較易產生發炎細胞因子、血脂也較高,且肥胖及腹部肥胖的人也較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這些疾病可能影響大腦神經疾病及血管性的腦萎縮,進而影響到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

3. 睡太少或太多 增加認知障礙及憂鬱風險

睡太少或太多對大腦健康都不好!2018 年發表於《睡眠藥物評論 Sleep Medicine Reviews》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睡眠品質不佳、睡眠時間過多或過少、失眠等,都會提高肥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且認知功能也較差進而提高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罹患風險。

腦力 NG 的睡眠行為及影響:

腦力NG的睡眠行為及影響
©董氏基金會

大腦凍齡 3 大秘方

1. 吃:營養來源是真食物非補充劑

許惠玉營養師表示,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良好飲食可以延緩大腦老化(包含萎縮、變小、不健康),對情緒也有正向幫助。推究這些飲食含有較多對大腦健康有益的營養素,具有刺激神經、降低氧化壓力、調節發炎反應等功能,例如:蔬果中的植化素、葉酸;未精製全穀中的 B 群;魚類中的 n-3 脂肪酸。

此外,多項研究也指出,大腦健康是由整體飲食內容而影響,並非單一種食物或單一營養素。因此,營養素來源應要來自於食物而非膠囊、錠狀等補充劑,才能真正提升整體的飲食品質。

許惠玉建議,每日在六大類食物中,應至少攝取 15 種食物(不含零食、糖果、飲料),多元攝取各類食物同時也能攝取到多種營養素,有益於大腦及身體健康。整理及結合地中海、得舒飲食的心智飲食特色,如下表:

2. 動:有動就能延緩 天天動  1小時更能提升

劉建良表示,在日常生活增加活動/運動量,除了可以預防肥胖、衰弱症和肌少症,對於腦部健康也有益處。根據 2019 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 JAMA》的研究,每天輕度的身體活動(如走路、做家事)就能延緩大腦退化;而每天運動 1 小時,持之以恆就能提高認知功能,特別是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執行力。

3. 睡:睡 7-8 小時 腦不老

多篇研究建議,最佳的睡眠時間為每晚 7-8 小時,且睡得好的人較健康、體位較正常,認知功能也較佳。因此,劉建良建議銀髮族平日早上可多出門、多活動、曬太陽,除了能增加活動量,也提升晚上的睡眠品質,還能藉此增進社交,讓大腦更加靈活。

影響大腦健康的食物
©董氏基金會

註:認知功能障礙和失智症盛行率
1. 2011-2013 年的全國性調查發現,65 歲以上約有 18.8% 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
2. 2011-2012 年台灣失智症盛行率調查顯示,65 歲以上失智症人口約占 8%,相當於每 12 位長者中約有 1 位是失智症患者,且年齡越大盛行率越高,80 歲以上長者中,每 5 位約有 1 位失智。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五臟六腑與健康的關係

2017-08-22
觀念書摘保健知識庫

當一個生命孕育在母親的子宮內,胎兒臟器形成的順序是腎、肝、心、脾、肺,也就是五臟六腑的「五臟」。
 
五臟屬陰器官,其主要功能為運化水穀和儲藏精氣。五臟在母體內形成後,六腑隨之形成,然後由內而外繼續長出人體得四肢和百骸(共兩百零六塊骨頭),然後一個完整的胎兒生命體即長成。六腑則屬陽器官,其腑器形狀多為管狀或袋狀,功能主要為消化與排泄。

 「六腑」包含了:膽、小腸、三焦、胃、大腸、膀胱,和五臟互為表裡。六腑中,只有三焦沒有具體對應的臟器,三焦是中醫特有的概念,在西醫解剖系統並沒有類似功能或器官。它是皮下和肌間紋理的「水道」,遍布在人體的胸腔和腹腔,主要負責運行氣血和人體精微物質,包括血液和津液(例如:胃液,汗液、唾液、鼻涕、淚液、腸液、尿液,關節腔液、胸腹腔液、心包液及腦脊液)。

所謂「三焦」即是上焦、中焦,和下焦:
● 上焦位於橫隔膜以上的心肺區塊,主要功能為將氣血和津液如霧露般宣發至全身。
● 中焦位於橫隔膜以下,肚臍以上的胃脾區塊,主要功能為消化(腐熟食物),並運化水穀精微之氣。
● 下焦位於肚臍以下,腎、膀胱、大小腸的區塊,主要功能為排泄濁物。三焦又與心包經互為表裡,心臟為人體重要的器官,故認為心臟外有一層膜保護心臟,而此膜即稱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護心臟、使心臟機能正常運轉的功能。

©達摩動能專業經絡整復推拿

臟腑互為表裡指的是:臟器官屬內為陰,腑器官外為陽,故以臟屬較內在的功能,稱為裡,即「裡面」之意,主要功能為運化水穀和儲藏精氣。腑為較外在的功能,稱為表,即表面的意思,其主要功能為消化與排泄。

臟腑的表裡關係​

臟(裡)

腑(表)

肝

膽

心

小腸

脾

胃

肺

膀胱

腎

大腸

十二經脈

以上所述的五臟(陰器官)六腑(陽器官)加上心包經,形成所謂的「十二經脈」,是人體運通氣血的主要通路。
 
其一陰一陽互為表裡,表即是外部;裡即是內部,各個臟腑器官彼此相輔相成,相互轉化。
 
其互為表裡配對如下:腎膀胱、肝膽、脾胃、心小腸、肺大腸。十二經脈的路線圖就好似人體中的河道,讓氣血能夠運化並輸送全身。如果河道阻塞了,中醫會用針灸穴道來帶動沖刷經脈的流動以疏通河道,許多穴道和筋膜按摩也有類似的功用。
 
現在國外有許多研究顯示筋膜交會之處,和中醫的經脈有許多共通甚至吻合之處。在陰瑜伽中,則是運用地板瑜伽體式長時間(3到5分鐘)停留來影響經脈疏通氣血和筋膜。
 
十二經脈名稱是以陰陽的概念命名。人體背為陽、腹為陰;手為陽、足為陰;外緣為陽、內緣為陰。
 
以此概念,依據經脈分布於人體的位置命名。命名當中,陰又分為三種:太陰、厥陰、少陰,陽又分為:太陽、少陽、陽明,在中醫稱之三陰三陽或六經。
 

 

陰陽

三陰三陽

十二經絡

手

陰(手內側)

太陰(前)

肺經

厥陰(中)

心包經

少陰(後)

心經

陽(手外側)

陽明(前)

大腸經

少陽(中)

三焦經

太陽(後)

小腸經

足

陰(足內側)

太陰(前)

脾經

厥陰(中)

肝經

少陰(後)

腎經

陽(足外側)

陽明(前)

胃經

少陽(中)

膽經

太陽(後)

膀胱經

五臟五行

五行,英文稱做five elements(五元素)。同樣的術語,在中國與中醫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這五個元素,但古希臘、埃及和印度所指的五行,則是地水、風、火、空。
 
黃帝內經中,將五臟以五行做分類,五行是相生相剋的關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只要其中某一關係出問題,對應的器官就會生病,因此,可透過五色食物來保養。
 
古人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生、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
 
五臟各自有負責其屬的人體生理系統,對應著五行,五種味覺,時辰季節,情緒與適切作息方式。
 
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接下來的篇章中會有詳盡的解說,瑜伽練習者可在生活與練習中,觀察自己身體狀況,與透過中醫診斷了解體質來應用這些養生資訊,並因應季節來選擇不同陽瑜伽或陰瑜伽的練習。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商周出版, Michelle Chu著作《正念陰瑜伽:自我療癒與轉化之道》一書。身為美國瑜伽聯盟最高認證師資ERYT-500,Michelle的教學,多年來深耕於國內外瑜伽師資,以及深度研習與僻靜營,並長年固定舉辦正念陰瑜伽的師訓及工作坊,帶動練習正念和陰瑜伽的風氣,以幫助各程度的瑜伽練習者能更深入內在的練習。

★融入印度瑜伽、中醫經絡、佛家正念與內觀智慧,打開靈性療癒的大門。
★首位完成內觀瑜伽創辦人莎拉.鮑爾斯(Sarah Powers)陰瑜伽全系列師訓的華人作者。
★30個體式 + 五臟經絡解說 + 正念心法練習,華人界第一本陰瑜伽專書。

•書籍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健身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下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瑜伽
  • 重量訓練
  • 運動器材
  • 初階訓練
  • 跑步
  • 核心肌群
  • 跑5K
  • 跑10K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