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進入讓人期待已久的關鍵站,第五站全長152.5公里,在登上著名的終點綠山(Green Mountain)前,得先通過5.7公里,平均坡度10.5%的考驗,各隊的GC主將們,勢必將在這段路上精銳盡出、毫無保留的情況下,有機會見到總排再次翻盤的結果。
出乎意料的是,一番激戰在開賽即刻啟動!強度加上側風,讓所有車手在出發後不久一分為二,而後才回歸一個大集團的態勢;本站的兔群也在集團重整後,找到突圍攻擊的契機。在開賽50公里後,前方5員的秒差不斷累進,過80公里,領先已經突破8分鐘。
賽中,主集團又有狀況!受賽道溼滑影響,造成選手摔車的骨牌效應,其中包含4名巴林美利達的成員;雖然多輛戰馬受損,但在緊急換車之後危機解除,我們的好手們也全數回到比賽當中;而另一頭進入補給點的兔群,已經要邁向最後60公里的路程,此時迎接他們的,是迎面而來的逆風。
即便持有大幅度的領先,在主集團各車隊接力上陣的情況下,兔群的領先優勢一點一滴遭到侵蝕;終點前20公里,手中的秒差幾乎砍半;到了入山之際,只剩下3人小組固守著寥寥無幾的秒差;可想而知,接下來便是各隊爬坡好手的主舞台。
決勝關頭,領先集團由十餘名好手領銜,包含巴林美利達陣中擅於爬坡的維斯孔蒂(Giovanni Visconti) 與格爾邁(Tsgabu Grmay),在海拔1,235公尺的綠山,最終由本·赫爾曼斯(Ben Hermans)率先破線,而我們來自義大利和衣索比亞的兩名好手,分別以單站第4、第6完賽,在進入收官的衝刺站前,出色的成績,讓他們躋身總排前10位。
在賽中的意外裡,台灣好手馮俊凱也一度中箭落馬,他賽後回顧道:「今天約60公里左右摔車,摔蠻多人的,我的情況就是一些擦傷跟膝蓋撞到有點痛,主要膝蓋不舒服,摔車之後我的車有些狀況所以換車騎,接著感覺全身痠痛,不過我還是盡力完成我的補給工作。」最終阿凱和兩名隊友一同進站,皇后一站雖有狀況,仍是順利完騎,挑戰成功!當我們問起傷勢嚴不嚴重時,凱哥只酷酷的回答:「不會。」
另一位同樣受意外波及的車手,是中國公路一哥王美銀,所幸他並無大礙。而從他的賽後分享,不難感受中國公路一哥已逐漸在場上站穩腳步,心情也更加篤定:「今天比賽剛開始的側風就把大集團分散開,自己幸運的是在第一集團,所以有嘗試多次突圍,但沒有找尋到最佳成功的時機,所以途中也就協助爬坡主力領騎,總的感覺自己已經很快適應這種比賽強度和節奏,這是自己最想要的結果!」
環阿曼第五站單站成績
喬瓦尼·維斯孔蒂(Giovanni Visconti) 第4名
茨加布·格爾邁(Tsgabu Grmay) 第6名
瓦萊里奧·阿尼奧利(Valerio Agnoli) 第31名
索尼·科爾布雷利(Sonny Colbrelli) 第71名
王美銀 第87名
格雷加·博萊(Grega Bole) 第123名
博魯特·博日奇(Borut Božič) 第124名
馮俊凱 第125名
環阿曼第五站總成績
茨加布·格爾邁(Tsgabu Grmay) 第5名
喬瓦尼·維斯孔蒂(Giovanni Visconti) 第9名
瓦萊里奧·阿尼奧利(Valerio Agnoli) 第40名
索尼·科爾布雷利(Sonny Colbrelli) 第41名
王美銀 第99名
格雷加·博萊(Grega Bole) 第107名
馮俊凱 第134名
博魯特·博日奇(Borut Božič) 第136名
資訊、圖片提供:巴林美利達車隊
參加過長距離鐵人賽事的朋友們都知道,常常會發現騎完車之後,要開始跑步時雙腿好像綁著鉛塊一樣重,抬都抬不起來。有時候以為是誰抓著自己的腳,低頭一看才發現根本就沒有(有才可怕吧…)。尤其是比 226,游完了 3.8km、騎完那漫長的 180km 之後,全身上下到處都在痠痛。不要說跑步了,連站著都覺得很累,根本跑不起來,到底要怎麼訓練才能改善這個問題呢?
許多鐵人訓練課表中,都會加入騎完車後的轉換跑、或是跑步的間歇課表來提升跑步能力,但是這樣的訓練真的對於騎車完的跑步成績會有幫助嗎?
轉換跑訓練對於長距離鐵人賽的跑步段表現,根據之前我讀過一些研究,其實並沒有顯著影響。若說有幫助的話,能看到的是剛開始跑的前面 15 分鐘表現會有差異,後續表現就沒甚麼很大差異了,因此對於標鐵之類的短距離賽事是相對比較有效的。
另外,跑步能力的優劣對於在 226 等長距離賽事,最後一項的成績來說是不是關鍵因素?之前其實也有肯亞的長跑高手在沒甚麼單車訓練的狀況下,試圖挑戰 226 長距離賽事,不過就如同你所猜測的,他們最後的跑步成績其實相當平凡,遠低於該有的水準。
我也曾經有幾位馬拉松在 3 小時內的好友試圖挑戰 226,最後騎完車幾乎都是抽筋,花了 6 小時以上才走完一場馬拉松距離,真是相當辛苦。因此,馬拉松很強的選手來玩三鐵,最後跑步段是否能有好的表現,重點還是要看前二項的能力如何。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單車能力與配速是影響後段跑步速度的重要關鍵之一。當然補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這個要另外撰文說明了。而我們在做單車訓練時,除了測驗自己的 FTP 數值以外,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進步呢?
一個很重要的觀察指標就是 ”Aerobi Power Ratio”,計算方式為:
20 分鐘平均最大功率輸出 / 5 分鐘平均最大功率輸出 = APR(Aerobic Power Ratio)
APR 的值越高,通常代表你可以穩定維持高強度輸出時間也比較長,菁英選手一般可以達到 85% 左右,而初學者的 APR 大概只有 70-75% 之間。
根據上圖顯示,APR 在 85% 的菁英選手,馬拉松最佳成績與 226 賽事跑步段的最佳成績比較起來,差距只有 10% 左右。意思就是說,如果他的馬拉松最佳成績是 3 小時,則他 226 最後一項還可以跑在 3hr18m 左右。
而初學者 APR 只有70-75%,與馬拉松時間差會擴大到 40% 以上,因此若馬拉松最佳成績是 4 小時,則 226 鐵人賽最後可能跑出 5 個半小時以上的時間。可見 APR 對於長距離鐵人賽的意義滿明顯的。
根據我這幾年幫學生測試的實際經驗來看,也是呈現類似上述狀況。當我們在做 5+20 的 FTP 測驗時,不是只去計算 20mins 的平均功率是多少,而是也要看 5mins 全開的功率與心率數值去做比對,一方面判斷他是否真的有盡力、一方面看他的兩種能力差距有多大,才能針對弱點去規畫後續的課表安排。
許多未經訓練的學員,都會出現 5 分鐘功率可以踩很高,但是 20 分鐘只能做出很低的功率、甚至還沒踩完就軟掉。因此 APR 都會低於 0.75。舉例來說,不少人、尤其是男性選手,5 分鐘全開都可以做出 200W 以上的均瓦,但是 20 分鐘可能只能踩不到 150W。顯示大部分男性都是充滿爆發力,但是卻不持久....
反觀女性選手大部分不會出現這種情形,通常未經訓練的女性選手,5 分鐘全開也開不了太高,反倒是 20 分鐘可以用穩定瓦數維持很久。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許多選手的 20 分鐘與 5 分鐘的均瓦就會拉近,APR 大部分都可以提升到 0.80 以上。像是以下是我一位學員近期測驗的例子,5mins 做到 271w、20mins 做到 234w,計算起來 APR 是 0.86,算是相當不錯。
當然上圖的曲線並不算是非常理想的測驗,因為 5 分鐘與 20 分鐘並沒有真的 all-out。至於怎樣才算是有 all-out? 其實看一下你的功率與心率測驗曲線,很容易就可以判斷測驗是否有成功。
上面我有強調一個重點,你要計算自己的 APR,就要用 5 分鐘盡全力、盡全力去踩的數值,還有 20 分鐘盡全力、盡全力的數值去計算才有意義。如果保守去做出來的數值算起來就沒意義了啊!!!
要特別注意的是,並不是 APR 很高就表示你跑步一定會跑得很好。上面有提到,許多耐力型選手(通常是女性),因為爆發力不強,5 分鐘功率踩不高,所以跟 20 分鐘表現都差不多,這樣 APR 很容易出現 0.90 的高數值。但這並不表示跑步賽段就一定會跑得很快,還是要取決於個人跑步能力與平常的訓練安排等等因素。我們只能說,APR 數值高的選手,最後跑步段大幅衰退的機會是比較小的。
我的課表學員若要挑戰 113 或 226 的距離,我一定要求他們必須特別加強單車能力,花 50% 以上的時間都在做單車訓練(當然前提是游泳也不能太差)。而單車訓練不只是長距離耐力加強,每週也會根據週期需求給予不同的強度去強化,把整體能力往上提升。當然跑步訓練也要根據每個人狀況,針對缺點去加強,但是絕對不是一味把訓練量提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