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第一次NIKE與全世界分享NIKE AIR科技的成長之路,深入探索NIKE AIR創新生產中心。
1977年,一位名叫 Frank Rudy 的發明家向 Phil Knight 展示了一個瘋狂的創意:把空氣放進鞋裡。 Phil Knight 對這個想法進行了測試,從此 Nike 便在這條道路上一直前進 。
在過去三十年裡,沒有任何一項科技能像Nike Air 這樣成為Nike的代名詞。從 Tailwind 到最新推出的 VaporMax,這項開創先驅的想法改變了整個行業,奠定了 Nike 是領先創新企業的地位。
距離位於奧勒岡州Beaverton Nike總部只有幾步之隔的Nike Air 創新生產中心(Nike Ai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就是Air 氣墊科技誕生、發展並完美呈現的地方,它與另一座位於密蘇里州St. Charles的工廠共同生產了35 億個Nike Air 氣墊。 1300 名技術精湛的員工晝夜趕工,他們每位都在Nike Air 氣墊科技精益求精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以確保每個精緻的細節與提供精確的性能。
這一次 Nike 把風靡全球的Nike Air 氣墊科技帶到我們從沒有想像過的地方。全新的材質、運算設計和製造工具不斷突破Nike Air 氣墊科技的極限,使它的詮譯遠遠超出跑步運動的界線,並在嶄新運動與時尚的領域中引領潮流。
隨著新款 VaporMax 的發表,未來已經觸手可及。它實現了我們最異想天開的夢想,讓每一位運動員都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漫步雲端觸感。每一個 VaporMax 氣墊都產自美國的奧勒岡州Beaverton。
資訊、圖片提供:Nike Taiwan
本月UNDER ARMOUR為了慶賀,Team UA成員郭婞淳、李智凱、張志豪與蔣淯安四人,最近紛紛傳出捷報,分別於國際賽事拿下金牌、打破世界記錄以及獲得職業賽事MVP…等,達成年初出席專業運動品牌UNDER ARMOUR活動時,宣告將持續挑戰自我、讓自己突破「+1% more」的目標。
因此,特別於6月起推出期間限定「UA RUSH 體能挑戰列車」,由Team UA的選手擔任關主,將籃球、棒球、體操、舉重四大專項訓練場創意呈現於臺北捷運板南線車廂中,邀請民眾來車廂內感受運動選手在訓練場上續奮鬥的決心,也想藉由列車中無處不在的訓練項目,傳達民眾隨時可透過訓練來提升體力與砥礪精神,進而追求屬於自己的「+1% more」目標,不論在工作上、生活上,只要有著想要持續奮鬥的決心,就能像運動選手拿下好成績一樣,在各個層面有所精進!
列車上Team UA所展現的傲人賽事成績,也感動了無數正為夢想奮鬥的年輕世代,四位體壇新星:全大運舉重金牌選手 林呈璟、全中運體操金牌選手 黃彥章、JHBL MVP 宋昕澔、二重國中棒球選手 張祖恩紛紛踏上追求夢想的列車,挑戰車廂中四位前輩的體能訓練關卡,除了向Team UA的世界級記錄看齊,更砥礪自己要像前輩一樣不斷訓練、進步,才能朝自己+1% more的目標邁進!
資料提供/UNDER ARMOUR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