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運動品牌New Balance推出全系列女性專屬運動商品,滿足各項運動需求與訓練強度,提供不同衝擊強度的專業運動BRA、緊身褲與鞋款,成為女性運動時的最佳後盾。並由魏如萱、簡懿佳、Mika等經歷分享「原本只想動」單純的起心動念,卻各自開創精彩路程、發現自我的美麗蛻變,鼓勵女性一同由運動中挖掘自己的無限可能,勇敢奔向如花盛開的自己!
創作歌手魏如萱自從開啟運動開關之後,跑步的過程中意外發掘出更多創作靈感,也更進一步認識自己身體的節奏,就像被帶領到想像不到的地方般,對任何新挑戰都開始充滿躍躍欲試的勇氣!從1K、5K到挑戰10K的過程,現在更要為人生第一個半馬-布魯克林馬拉松備戰! 因應跑步需要的支撐與包覆性,在服裝部分的選擇具有中高衝擊度的NB DRY 細肩帶運動BRA,其一體成型罩杯與高透氣網布提供運動時的透氣舒適與包覆支撐; NB DRY 貼合七分緊身褲以貼合拼接材質減輕重量、同時增加彈性舒適; 極致貼合的包覆性可減少肌肉的晃動,易流汗的膝後拼接透氣網布增加透氣度,反光貼條設計則讓光線不足的夜間也能安心訓練。而針對春夏路跑設計的Zante Breathe避震跑鞋,採用高透氣型大網孔,增加熱氣對流,能保持足部乾爽透氣,並搭配貼地式避震中底與單片式橡膠大底,提供舒適腳感與絕佳耐用性,面對逐漸炎熱的天氣依舊維持涼爽舒適。
暫離主播台的甜心體育主播簡懿佳,期待透過中場休息擷取更多生活的養分,重啟規律運動的決定激勵她跨越現狀的企圖心,設定以布魯克林半馬為挑戰的新目標,勇敢跳出現狀!進入訓練準備期,除了練跑外也透過拳擊運動強化身心狀態,因應跑步與拳擊的運動強度,具高度衝擊保護的運動BRA正是她最重視的運動裝備,NB LOGO運動BRA寬肩帶設計提供絕佳的支撐性,透氣網布維持揮汗運動時的透氣舒適;NB DRY 印花運動七分褲於易流汗的膝後採彈性透氣網布剪接,幫助排汗與減少慢跑及訓練時的悶熱感,深海靈感印花設計則增添運動時尚度。針對高衝擊訓練推出的WX811,採用Fantom Tape高支撐鞋面科技,以肌能系貼布原理,完整包覆腳踝及穩定重心,貼地型的橡膠大底,幫助提升掌控與抓地力,成為女性邁向綻放的堅強後盾。
是作家同時也是旅行家的Mika,在開始嘗試空中瑜珈之後,一鼓作氣地倒掛等動作除了發現全新世界的視角,也克服新事物來臨的恐懼。決定參加花蓮秀姑巒溪二鐵競賽的她,挑戰自己最沒有把握的跑步項目,具有Y型肩帶設計,提供良好支撐性的NB DRY 印花運動BRA是她最愛的訓練夥伴,不只有絕佳的包覆性,下緣緹花鬆緊帶設計更提供了瑜珈伸展最需要的舒適感。NB DRY 無縫緹花七分緊身褲則於小腿位置加大網孔設計,提升透氣性,搭配吸睛的印花BRA,更能搭配融入平時最愛的運動感穿搭中。另外,為了在今年30歲生日前送給自己性感酮體照片當生日禮物的「世界最棒工作的台灣女孩」謝昕璇,因持續TRX和重訓雕塑的過程,看著身體一點一點的改變,驗證了她所堅信的做好每一件小事,踏出去就會得到驚喜!訓練中她最常穿著的鞋款是適合健身、慢跑及多功能訓練的WX711,滿足女性柔軟緩震與靈活彈力的全方位需求,採用New Balance最具柔軟度的CUSH+一體成形彈性中底,加強後跟Heel Pillow機能式軟墊,柔軟吸震材質提升落腳回彈的反饋彈力;前腳掌大底切割增加位移時的靈活性,鞋面採防碎石設計,選擇最少縫線與裁片,絕佳的舒適感受輕鬆征服或快或慢的步伐移動,雲朵般的印花設計與簡單的鞋型,讓她在日常穿搭也能輕鬆穿出時尚風格。
是否常聽到各種針對台灣現行「體育班」制度的批評呢?其中一個最常被探討的,就是「過早進行專項發展」的問題。除此之外,諸如「不要太小開始重量訓練」及「過度拉筋會長不高」等等迷思,也在老一輩之間廣為流傳。
所以到底為什麼會練太多?為什麼不能及早進行基本功的扎根?為何以前認定是錯的東西現在被推翻了,而現在我們認定是對的科學知識與建議,在往後是否也同樣需要被更新呢?
欲探討此一問題,必須從兒童與青少年發展的程序來著眼。首先是青春期因為性激素的分泌,在這階段的力量和爆發力都會突飛猛進,恢復機制也特別好;因此對於需要肌肉量的運動來說,在這個時期進行增肌形式的力量訓練是最容易收效的。
但是對於許多成功的運動員來說,回顧他們的青少年時期卻往往都還在自我探索、發掘潛能與興趣的階段,因此絕對不是學理上認定這時期適合大量加入重量訓練,就每個人都應該在這時期首重力量與肌肉量的發展。因為最終,能決定競技場上最後成就,其實是訓練動機、紀律與關鍵時刻的使命感等等心理方面素質,才能夠區分出「普通好的選手」 和「了不起的運動員」;如果這些屬於「軟體」方面的條件不到位,那麼就算你的「硬體」準備得再好,也很難有好的結果。
所以青春期首重力量訓練,是「理想」但非「必要」的做法。那麼反過來在兒童和少年時期就介入肌力訓練呢?
其實,除了考慮絕大多數的阻力訓練器材,尺寸和負荷都是設計給成人之外,其實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從事力量訓練並沒有任何問題。甚至是適度的力量提升有助於預防傷害,只是因為這階段的體能訓練重點,應該在於速度與協調性;因為從幼兒時期開始到青春期之前,人體的神經系統發展是最快速的。
所以任何牽涉到神經系統發展程度的體能元素,都應該在青春期之前,視為重點進行加強,而且訓練的安排需盡量多變。這除了是有助於全方位的神經系統發展及避免太早讓技術「精緻化」(因為技術的簡化與自動化,意味著「多餘」的神經傳導連結被淘汰)之外,也要考慮到兒童的心智成熟度。太精緻注重細節的訓練內容,對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往往是效用極低的;甚至於如果過度硬性規定,還有可能會抑制思考發展,減低未來的創造力。
因此兒童時期不應著重訓練,而是要以遊戲及玩樂性質的方法多方面嘗試不同運動項目,並且只在關鍵的年齡層進行性情陶冶,譬如說:三到五歲的小朋友要教他不可以咬人、打架和尖叫,小學低年級開始要教育注重自身安全,中高年級時開始學習服從運動場上的規則以及不輕易放棄等等心理素養。
由於前述神經系統發展上的考量,以及為了避免心理層面的疲乏,過早進行專項化的訓練是不理想的。但在另一方面,當你給予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太多自由的選項,也容易培養出只有在順境能夠有所發揮的選手;只要遇到事情一不如意,轉換項目就可能成為一種逃避的藉口。
那麼該如何取得平衡呢?我們往往在思考生理發展的層面時,太過單一地只有從「競技運動」的最終目標,來作為標竿去衡量自己的一切想法與作為;但藉此章節, 我們可以來稍微探討比較接近哲學層面的競技意義。其實對於絕大多數參與競技的人們,包含至少一半以上菁英層級的運動員,最終都無法以運動維生;因此競技運動的價值,應該是在訓練與上場比賽的這些過程中,可以帶走一些什麼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從這個角度,兒童與青少年的訓練目標,也應該以「對人格素養」的培育,為主要的出發點;反倒身體能力的發展次之。因此回到「怎樣豐富孩子的選項,但又不至於讓他們太過自由以至於缺乏韌性」的問題,個人看法是,不允許他們在表現差心情低落的時候放棄,而是要求他們要轉換跑道之前,至少先拿出一場好的表現。這樣才不會讓孩子們養成「事情太難的時候總是可以逃避」的態度,而是主動的對現狀嘗試做出改變。
而到了青春期結束之後,速度與爆發力的發展大致已過,可以將體能的重點聚焦在力量與耐力的進一步強化,開始逐年提升訓練的總量,並且在技戰術的層次進行更細膩的調整;而在競技能力達到巔峰之後,重點則轉換為如何應用最適當的刺激方式,延長運動生涯。
任何有長期觀察和參與學生運動的人,相信都能夠同意,在青年到成年的這個轉換階段,有太多極具「天賦」的選手是無法完全發揮的,最後只能流於當個泛泛之輩,甚至提早退出。
也許這是本來就應該會發生的事情,而作為教練若無法自我調適,太過擔心流失選手,也許反而不容易把焦點放在「正確」的訓練架構;甚至如果過早開始追求競技場上的成就,可能反而加劇中途退出的現象。
但另一方面,由於體能發展速度的個人化差異,同齡的學生不一定都適用相同練法;因此若發覺到具有天分「且訓練動機強烈」的青少年選手,也不必限制訓練上的作為,應該大膽給予更高強度、更高品質的訓練內容和更頻繁的訓練次數。只是單一次訓練的時數和訓練量,仍應避免加高;因為在成年之前,雖然體能的恢復速度較快,但承受負荷的勒性(可負荷性)畢竟依然低於成年人。
追根究柢,兒童和青少年並不只是「比較小的大人」,不能把成年人的訓練方式直接以「縮小版」拿來套用。不同時期有發展不同體能的最佳機會,錯過了這些所謂的黃金窗口,再怎樣好的天分都會被浪費。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廖歆迪著《減法訓練 減去不適合的方式 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一書。
本書從國外眾多運動科學研究開始,結合作者廖歆迪自身多年實際訓練運動員的寶貴經驗,帶你了解如何減去不適合的方式,達成科學化高效體能訓練。書中還邀請各類專項運動專家一同審訂:讓你學會健身、攀岩、自行車、跑步和技擊等5大熱門專項體能訓練技巧與應用指引。
無論你是體能訓練的初學者,或是經驗豐富的運動員、教練,都能透過本書深入淺出的圖表與文字內容,領略出不同的訓練方式和技巧;打破傳統運動方式的迷思,幫助自己找到最是適合、精準的訓練方法,讓運動訓練更有成效。
■本書特色
1.以實證突破傳統訓練框架
透過了解訓練的意義,與市面上眾多衝突訓練方式的認知,快速的了解「精準訓練」的概念與邏輯。
2.分析體能三大元素與訓練的關聯
運用國內外研究與分析報表,解說體能三大元素與訓練成效之間的關聯性,讓 你了解「力量訓練」、「速度訓練」與「耐力訓練」的定義與重要概念。
3. 剖析運動專項性的需求
帶你了解運動專項的定義與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的差異,並了解週期性訓練理論與課表的設定技巧,讓專項運動的訓練能更加的有效率。
4.常見的專項運動訓練與應用
無論是專業運動員、教練或是一般運動愛好者,都能透過不同運動專項概念,了解該如何設定方向、破解迷思與改變觀念。
•更多《減法訓練》資訊 請點此
•購書連結
責任編輯/林彥甫
弓箭步是許多好萊烏名人教練開給學員菜單必做的訓練動作之一。根據國外有研究指出,弓箭步對於雕塑下半身的效果,比深蹲這項動作有效很多,除了能強化我們的核心肌群與臀部肌肉,還可以訓練平衡感,以及伸展到髖關節,甚至還能減緩現代人常見的腰痠和下背痛問題。以下3種變化弓箭步,有助水梨形身材的人改善下半身浮腫以及肥胖。
步驟1:身體立正,雙腳合齊,雙手放在腰部避免動作其間用手來平衝。
步驟2:右腳向右大踏步,做下蹲動作,左腳在整個過程保持伸直。
步驟3:右腳用力及伸直,身體回到準備動作,然後以左腳重覆。
步驟4:重複動作30秒。
步驟1:身體成弓箭步姿勢,左腳在前彎曲,右腳往後延伸,雙手叉腰。
步驟2:停留10秒後,站立姿勢。
步驟3:再將右腳往前彎曲,左腳往後延伸。
步驟4:重複動作30秒。
步驟1:身體成弓箭步姿勢,左腳在前彎曲,右腳往後延伸,雙手叉腰。
步驟2:將右腳往前踢碰到手掌,同時身體站立。
步驟3:重複動作30秒後換腳。
資料來源/Greatist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