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傳統秘笈與創新科技教你如何打造馬拉松世界冠軍
1
傳統秘笈與創新科技教你如何打造馬拉松世界冠軍
2
106年全運會鐵人三項賽收兵 台北市張家班最大贏家 彰化縣楊志祥混合接力奪銅
3
什麼是「深層肌肉」?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傳統秘笈與創新科技教你如何打造馬拉松世界冠軍

2017-05-02
話題 跑步 運動生理 馬拉松 NIKE 觀念

為了突破馬拉松2小時大關,運動員需要將現有的馬拉松世界紀錄2小時2分57秒縮減約3%。這意味著在42.195公里(26.2英里)的全程中,每公里耗時需要減少約4.3秒鐘。在多數人看來,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挑戰,但對Nike而言,卻是一個值得追逐的目標。  

Lelisa Desisa和團隊在衣索比亞進行跑步訓練

三位無懼挑戰的運動員接受了Nike的邀請,嘗試在2小時內完賽馬拉松,他們是 Eliud Kipchoge 、Lelisa Desisa和Zersenay Tadese。透過對世界頂尖長跑運動員進行為期數月的測試和資料分析,Nike最終選定這三位身體狀況最適合迎接這項挑戰的菁英運動員。選擇他們的主要原因為在長時間快速奔跑方面,他們的表現遠遠優於其他跑者。他們多年的經驗和專業知識造就了他們獨有的優勢,正因如此,Breaking2教練和科學研究團隊認為,應該調整他們的日常訓練和補給策略,而非進行徹底的改變他們原來的習慣,這是嘗試讓運動員達成挑戰目標的最佳方式,而這也將是至今為止長距離跑領域最大的挑戰。

在製定訓練計畫方面,運動員及其教練團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並是他們取得今天成績的關鍵因素。生理學家兼Nike運動研究實驗室探索研究團隊新產品總監Brad Wilkins 博士和Nike運動研究實驗室研究員兼首席生理學家Brett Kirby 博士受邀對Breaking2 計畫的日常科學研究工作進行監督。“作為菁英運動員,他們目前的訓練計畫已經相當成熟了。” Brad Wilkins博士說,“我們的目標是與運動員及其教練團隊合作,提供相應的資料分析和回饋意見。” 正因如此,集合不同領域的力量,2小時內完賽馬拉鬆的夢想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經驗決定成效

訓練計畫隨著運動員狀態的改變而不斷調整

Eliud Kipchoge的每週訓練計畫多樣且有針對性,並隨著整個計畫的推進逐步完善。他每天都會進行兩組訓練,包含長跑、跑道快速跑和變速跑訓練。Brett Kirby提到“Eliud Kipchoge身體的配合度十分協調,他經常根據自己身體的反應和感覺來調整步伐。” Lelisa Desisa初期的訓練重心為耐力訓練,在此期間進行了很多長距離、從輕度到中等強度的基礎跑步訓練。在之後的訓練中,還加入了更具針對性的跑道訓練,以便在計畫後期提高速度和強度。Brett Kirby說:“Zersenay Tadese的策略與Lelisa Desisa幾乎相反,他的前半程訓練著重速度,可以説明他熟悉比賽速度,而他後期的目標是延長高速跑的持續時間,以便能夠長時間保持足夠的配速。”

跑前熱身(大多數情況下)很簡單

熱身時,所有的運動員都做典型的滑步慢跑(根據Brett Kirby描述,有時慢到看上去幾乎像是從站著不動的狀態開始拖著腳走),並逐漸加快步伐,持續約30分鐘。Lelisa Desisa和他的團隊會做更“儀式性”的跑前熱身,該跑前熱身由動態伸展組成,持續約30分鐘。Brett Kirby表示“ 看上去就像跳舞一樣。”。

團隊協作和單獨訓練同樣重要   

一般來說,為了獲得足夠的跑步動力和陪伴,運動員會選擇和很多人一起跑步。Lelisa Desisa的團隊由6至8名成員組成,為他提供所需的一切支援。Eliud Kipchoge會與由當地人、專業運動員或教練組成的60人團隊一起跑。但是,當他們想要進行一項極具針對性的訓練時,他們會選擇獨自一人或與少數幾個人一起跑步。Brett Kirby表示“Zersenay Tadese大多數情況下選擇自己一個人跑。

充足的睡眠保持最佳運動狀態

這些運動員通常都不是做一般大家想像的放鬆方式。對於每週跑量超過160公里的運動員來說,常規訓練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恢復。“Zersenay Tadese被稱為'睡神',因為當他不跑時,他一定是在睡覺,” Brett Kirby說道。不進行訓練的時候,Lelisa Desisa會選擇放鬆。在營地,Eliud Kipchoge在閒暇時花了很多時間來平衡休息和日常生活。Brett Kirby說:“除了和隊友一起打盹和品茶之外,他還會做一些雜務,比如從井裡打水或者在營地幫忙。” 多數情況下,大家每週休息一天,也會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三位運動員,有的每週會接受三次按摩,通常是在接受高強度訓練以後。

跑步是唯一運動

三位運動員不做重量訓練,也不會做瑜伽。他們只選擇跑步。“要想跑得快,你就得不斷地跑。” Brad Wilkins說道。雖然每位運動員的訓練計畫都非常不同,但都在不斷完善和調整,以便適應不同的熟練度和階段性的低效率。Brad Wilkins說“通常來說,精英運動員的柔韌性較差。” 然而,與很多人的想法相反,較差的柔韌性更容易提高跑步成績。Brad Wilkins表示“理論研究表明,較為僵硬的雙腿在跑步過程中損失的能量更少。”(他將此比作硬彈簧,與較鬆弛的彈簧相比,硬彈簧儲存和釋放的能量要高出很多。)

日常飲食很自由

作為菁英級別的跑者,很清楚地知道什麼食物能夠為其日常跑步提供最佳補給,儘管如此,Brad Wilkins和Brett Kirby還是建議跑者吃大約50-75%的碳水化合物、20-30%的蛋白質,其它的則可以隨意。此外,科學家們還提供了具體的訓練後營養攝入量的指導。例如,他們強調了在高強度訓練後立即攝入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當運動員不能很快攝取正餐時,他們會指導運動員飲用體能恢復飲料。

科技改變傳統

關鍵指標幫助提升跑步成績

自從肩負著破2的使命以來,Brad Wilkins和Brett Kirby多次造訪3位菁英運動員並對一些重要指標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評估,包括最大耗氧量、跑步過程中水分的流失以及肌肉能量儲備等。即使不與運動員在一起時,他們仍然會定期透過電話或Skype 保持聯繫。在訓練期間,運動員會佩戴配有心率監測儀(含配套胸帶式發射器)的GPS手錶。每次訓練後,教練和科學研究團隊一起進行資料分析,以進一步瞭解運動員的狀況和提高運動表現的因素,並利用收集的這些資料與運動員的教練團隊溝通並不斷調整訓練計畫。

相信高海拔優勢

三位運動員都在高海拔地區生活並在此進行絕大部分的訓練。Eliud Kipchoge的營地在肯亞,Lelisa Desisa的營地在衣索比亞,而Zersenay Tadese往返於他自己居住的衣索比亞和他的教練居住的西班牙兩地進行訓練。Brad Wilkins解釋說:“因為高海拔地區的氧氣稀薄,隨著時間的推移,體內紅血球細胞的數量會增加,血液就能為肌肉攜帶和運輸更多的氧氣。肌肉含氧量越高運作越好,就可以幫你跑得更快、更遠。” 當一個人離開高海拔地區後,這種較高的紅血球的細胞濃度可以維持長達兩週之久,因此可以假定較高的血紅細胞濃度能為在海平面高度的比賽帶來競爭優勢。

能量補給的個人化定制和精確控制

科學家們專注於因出汗引起的水分流失和能量補給的最大限度。他們將重點放在賽前48小時和高強度訓練後的24小時,並重點關注兩個方面:”補給類型與方式”,以及”個人需求”。“我們在訓練計畫中收集到的資料表明了運動員跑步時流失的水分以及內臟可以吸收的液體量。根據這些資料,我們為每位運動員量身打造了一種碳水化合物能量補充劑”, Brett Kirby解釋。除此之外,三位運動員所引用的碳水化合物的類型、比例、液體和口味也不盡相同。
 
精確的能量補給頻率

透過資料分析以及大量的反復試驗,Breaking2團隊已經確定了運動員在比賽中進行能量補給的理想週期:每2.4公里補充一次(即他們在義大利Monza賽道繞跑道跑一圈的距離)。Brett Kirby說:“運動員大約每七分鐘就會攝取特定的能量補充劑,以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能量。”科學研究團隊表示,這對運動員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因為以前每位運動員每小時攝取的碳水化合物不足60克,而現在他們都不得不讓自己習慣攝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

Brad Wilkins、Brett Kirby和Breaking2 團隊中的其他成員都在繼續透過獲取的這些資訊和經驗不斷為Eliud Kipchoge、Lelisa Desisa和Zersenay Tadese完善策略。“自Breaking2 正式啟動以來,我們一直都在不斷收集資料,並一直努力獲取更多有效的資訊,説明三位運動員在正式挑戰當天達到最佳狀態。”Brad Wilkins表示,“大多數運動員無法享受如此水準的個人化測試、訓練和指導。” 當你將這些與每位運動員堅韌的意志力相結合時,便有可能突破人類的極限。“無論我們在科學研究方面做了多少努力,將會是這三位運動員以每小時21.08公里的速度跑完42.195公里。”Brad Wilkins說,“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資訊、圖片提供:Nike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106年全運會鐵人三項賽收兵 台北市張家班最大贏家 彰化縣楊志祥混合接力奪銅

2017-10-07
賽事游泳單車跑步鐵人三項話題

106年全運會鐵人三項賽收兵,台北市在混合接力賽再添一金,再度包辦三金是最大贏家。「鐵人暖男」彰化縣楊志祥雖因之前服兵役訓練時間減少,仍和隊友聯手奪銅達標,接下來除在職場拼搏,攻讀博士班也在計畫內。
 
這項比賽7日上午8時在宜蘭縣冬山鄉梅花湖風景區進行第二天賽事,混合接力由二男二女共四人組成,比賽順序為女、男、女、男,每位選手需完成游泳250公尺、自由車6.6公里和路跑2.2公里,以最後一棒進入終點時間判定名次。
 
比賽結果台北市張嘉家/張家豪/張婷婷/張團畯以1小時36分45秒稱王,高雄市黃于嫣/謝昇諺/張綺文/林威志1小時38分53秒第二,彰化縣許雅喬/吳承泰/黃瑜/楊志祥1小時39分54秒第三。

106年全運會鐵人賽混合接力賽前三名。

台北市隊由標準賽女子組金牌張嘉家打頭陣,腳扭到的張嘉家成績受到影響只 排第四,第二棒張家豪的跑步項目才領先,第四棒張團畯表示,混合接力賽因為距離短,強度很高,精采又刺激,心跳幾乎都在180以上。
 
和隊友聯手拿到銅牌的楊志祥表示,對手很強,隊友們都很積極,也發揮出應有水準,能繼上屆後再奪銅很開心。「比起個人賽,混合接力讓團隊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強,感覺很棒。」

全運鐵人混合接力賽楊志祥抵達終點時,和一旁加油的親友和觀眾擊掌。

八月剛退伍的楊志祥,服兵役期間時間無法自由運用,訓練受到影響。「所以本屆個人賽我以完賽為主,重心放在混合接力,兩者訓練比重不同,混合接力體能訓練約60%,速度訓練40%,如果以個人賽為主,速度訓練只佔20%。」
 
不管是當選手、學生、當兵還是踏入職場,一路走來楊志祥總是要求自己,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想要有好的表現,先要有好的態度,不管是訓練、工作、待人處事、參加比賽,有好的態度才可能有好的結果。」

最後一棒的楊志祥抵達終點時,彰化縣混合接力隊友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這個領悟其來有自。話說大四第一次考研究所時失利,楊志祥原本已打算直接當兵去,但魏振展教練提醒他,隔年三月還有一次機會,不妨試試看,經過考前的準備還有耐下性子,順利考取到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體育研究所。
 
「就算有百分百的信心,但世事如棋局局新,面對突發狀況的時候,只要有積極和正確的心態,提醒自己,不到最後一刻不要放棄,也不要鬧脾氣,只要耐住性子把眼光放遠,就會有更好的結果在等著你。」

楊志祥(左起)和彰化縣隊友聯合拿下全運鐵人賽混合接力銅牌。

研究所期間讓楊志祥獲益良多,雖然退伍後先進職場磨鍊,以鐵人三項執教工作為主,但楊志祥心中仍有博士夢,「但我不急,會一步一步來,先在職場磨磨,更確定自己想要什麼,再來圓博士夢,讓自己向上提升。」

全運會鐵人賽混合接力賽。

資訊、圖片提供/720 armour 運動墨鏡
責任編輯/Oliver Wu

《運動星球》徵稿,針對運動產業、訓練教學、應用資訊、健康話題等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專業人士來稿共同交流。投稿請寄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文長至少800字,圖片請標註來源,並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由編輯潤飾,標題及圖片如需修改將事先與您連絡討論。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什麼是「深層肌肉」?

2017-03-10
保健運動生理知識庫

什麼是深層肌肉(Inner muscle)?深層肌肉就是一般泛指所有無法從外部觸及的肌肉,如果在運動分野,則定義為位於深處並負責維持姿勢與固定關節位置的肌肉,這種類型的肌肉並不負責執行強而有力的運動或是大動作,而是在肢體的活動過程中保持關節位置的穩定。

深層肌肉

如果把肌肉比喻為火箭,就是從火箭發射前到發射的這段時間,發射台必須做各式各樣的準備以支撐住火箭,同樣的,當我們要拿起一個杯子時,除了主要肌肉在活動以外,深層肌肉也正為了拿起杯子而不斷工作,正因為深層肌肉得維持住關節,並且支撐住淺層肌肉,杯子才能夠持續被舉起,而當目的動作完成後,主要肌肉便能休息放鬆,但深層肌肉卻為了能隨時做出下個動作而持續工作,因此容易累積疲勞,導致僵硬、痠痛。

在最早開始受到重視的深層肌群,就是肩膀的外旋肌群。例如棒球投手在投球時,肩膀內旋的動作是由胸大肌與闊背肌等上半身這些大肌群所共同運作的,因此能夠發揮強大的投摋力,然而在肩膀內旋的同一時間,外旋肌也正進行著逆向的轉動,原因是此時肩膀的負擔相當大,外旋肌群能夠穩固地支撐讓肩關節不至於脫出,因此如果外旋肌群的力量太弱,投球時肩膀的位置可能會移動而脫離,最終會導致肩關節的損傷。

棒球選手 ©wallstreetoasis.com

在西元1990年代初期,棒球投手開始會以滑索或是彈力帶來鍛鍊肩部的深層外旋肌群,後期逐漸開始受到關注的還有位於骨盆周圍的腰大肌、髂肌、豎脊肌與臀中肌等身層肌群,健康的肢體動作,必須顧及身體姿勢及關節位置的正確,能夠充分利用深層肌肉的身體,即使在靜止時也能增加代謝效率,形成不易發胖、減少脂肪囤積的體質,這就是廣泛被用來宣導說訓練深層肌群有助於瘦身的原因。

深層肌群是保持正確姿勢的重要肌群,因為即便是站立、坐著這些靜止動作也要用到它們,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時間相當長,然而如此像腰大肌這樣深層的肌群,幾乎時時刻刻都在發揮功能,我們卻很難自我感受到,因此也特別難以鍛鍊。

當人體深層肌肉衰退,對於骨骼、內臟與韌帶的保護會變的薄弱,讓原本就弱化的骨頭更為脆弱,而要加強深層肌肉的不二法門,就是從現在開始持續的運動與肌肉鍛鍊,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減緩老年人的骨骼問題,也能從年輕時就開始預防肌群衰弱。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