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海豚的人會說,他們在教導或「形塑」動物的行為,而本章一開始的小嬰兒湯姆則是接受技術和行為指導。可是「行為」指的不只是訓練和學習的模型,過去幾年來,指導或教學準備與技巧習得如何與大賽情況產生有關,讓我特別感到興趣。
「大賽」指的當然是運動員的賽事,也是他們應該做好準備的高壓環境,但對任何人都一樣,對湯姆來說,指的是家庭聚餐;對你來說,可能是工作面試,或者進入當地的大英烘焙比賽之類的活動。我見證過人們為了大活動練習或準備的情況,跟他們在當下經過要求而做出的事完全不同。
如果我們比較某人在比賽中做的事,跟他們在練習時複製同一個動作的表現,會看到很明顯的差異。海豚跟同一位訓練師於表演給觀眾看的水池中練習,做的事跟正式演出時如出一轍。再跟撞球選手比較一下,他們不斷重複練習精確擊出同一球,每次最後都會成功,但大賽時卻需要他們打出好幾球,每一球都不同,中間往往有很長的間隔,而他們每球只有一次機會。
人說熟能生巧,確實反覆練習有助於我們學會某樣技能,但要是在關鍵時刻無法表現出來,擁有某個技能也沒有用。有效練習的關鍵就是目的性。反覆練習固然重要,但為了有效,練習必須盡可能符合比賽狀況。
修補最重要的是在琢磨技巧。
我們在第三章講到結果避免。太在乎結果的話,往往會導致無法全神貫注學習技巧。如果湯姆在練習時,一心想著要怎麼煮出完美的三道菜,那他練習每個細節時還會全力以赴嗎?
湯姆最好能用手邊的食譜書分次個別練習每道菜,這就是修補工作的一部分,再一口氣燒一桌菜,擔心整體結果。當然完全避開結局對湯姆而言是不可能的,即使一次只練習一道菜,還是會有最終成品。但他應該至少在練習技巧時,讓自己有失敗的空間。湯姆做的舒芙蕾可能表面會凹陷,他又得重新再來,但現在正是練習的時候,到了正式上場就不行了。
有時修補不能跟正式運用技巧的做法相比,我們提過橄欖球員把球踢進網子的練習,這在正式比賽絕不可能發生,為了加強技巧,我讓強尼.威金森在練習場上刻意近距離把球踢進球門橫桿下,有的指導教練對我投以不解的眼神。
這就跟我們每天的修補工作一樣,你可能會在家裡的鏡子前準備演講,但真實上場卻不會這麼做;同理,湯姆舉行晚餐派對時,也不會播放YouTube 影片,食譜書到處都是。但這些方法對於學習技能是有必要的。
鍛鍊基本上就是重複。如果我們把修補想像成起點,用來練習部分技能,而大賽在持續表現的末端,鍛鍊則在中間。這個階段的我們已經不再是學習技巧,反而是要重複學到的技巧,愈來愈清楚結果,經過一天工作的辛勞,湯姆煮的菜能吃絕對很重要,此時外顯的指導就愈來愈不重要。偶爾微調一下,快速查證一下食譜,或者聽聽建議都很好,但鍛鍊應該是重複做我們已經做對,結果也是我們所要的步驟。
跟職業運動員合作時,鍛鍊這部分要做得恰到好處,需要小心平衡,即使是最勤奮練習的人,一直重複做同一件事,重複的本質也會讓人專注力下滑,想要透過重複保持高水準的專注力特別困難。
在鍛鍊時,球員會全力準備第一球,而這幾乎就是大賽行為,只有一次做對的機會,所以值得選手投注全部注意力。但第二球是靠不久前第一球得到的經驗和知識揮出,儘管我們是求好心切,大腦仍自然而然根據先前的經驗冒出假想,無法像第一次開始時的全力準備。
到了第三發,累積了兩次經驗之下,這種誘惑就更強烈。第一發稍微偏左,他們就會調整到偏右的位置,如果我們回到本書一開始的紙團例子,如果你丟進垃圾桶的機會有三發,而不是一發,你的信心會增加多少?
雖然重複的情況很少發生在比賽上,但重複還是很重要。唯有不斷反覆做一個動作,我們才有希望最後把動作轉移至潛意識,所以這是一種交換,我發現球員很少能用近乎完全的專注力,例如:瞄準目標時,維持超過五、六球。他們會連續擊發出還不錯的幾球,但接著會毫無理由發出一顆完全偏離目標的球。我問他們原因時,他們誠實地告訴我,這是因為他們會按照先前發的球假設情況,導致無法專心一致。因為他們變自滿了。
我鼓勵你在重複鍛鍊時最多以五或六次為一組,中間短暫休息,下一組開始前重新調整自己。重新調整出發的話,學習的深度就能獲得改善,給自己評估和沉澱的時間,再把情況調整成更接近賽事的表現,機會只有一次,一球定生死。這就跟練習演奏一首曲子的做法一樣,完整演奏幾次,短暫休息,然後彷彿第一次演奏般重新開始。當地業餘戲劇製作的排演也可以用相同方式進行,或者練習往廢紙簍投紙團也行。
休息不只是喘一口氣,也能用來練習另一種相關活動。高爾夫球手可能會擊出幾發推球,等到他們回到球場練習,又是新的開始;足球員也可以交替練習罰球和遠距離自由球;鋼琴師也能沒練琴時在鏡子前調整掌控姿勢。
鍛鍊也是為自己負責任。我會要求入袋分數和記錄每一次練習的精準度。球往哪個方向去?結果是否跟企圖吻合?不記錄結果的話,認真練習就會變成毫無目標。這樣要怎麼慶祝自己的進展?紀錄結果時的暫停也是一種休息,下一次嘗試時就會更接近第一次。如果你想更邁進目標,就有必要記錄訓練過程,不論是減重也好,鍛鍊出健康體態或是增加肌肉也罷,記下所有細節,如你用的機器、難易度、連續動作與行走距離等數字、使用時間和其他相關資訊等,唯有記下資料,你才能準確測量你的進度。很多人現在都會帶智慧型手機上健身房聽音樂,你也可以用手機輕鬆記錄下健身資訊,甚至拿紙筆進去也可以。
這麼做能讓你記下事實。假設你兩週前在跑步機跑了五公里,現在跑六公里,你進步了一公里,這是事實。如果你現在用重量訓練機時能比上週多舉五公斤,代表你變得更強壯,這也是事實。記錄這些數字等於寫下客觀資料,證明你有進步。事實證明,你愈來愈好了。
為了進步,我們需要套用無極限心理,持續挑戰自己的表現極限,意思就是等到你一、兩週進行同樣的例行公事後,就需要增加連續動作或舉重重量,或者心肺設備的距離、速度或難易度。精準記錄資料能讓你看見每一週和每個月的進展,本來毫無目標的健身房運動就會變成有目的的練習,要是鍛鍊的結果很值得,你就會增加上健身房的時間,更快看見自己達成目標。但我必須強調一點,那就是一定要記下進度,好慶祝自己的成長,為此感到興奮和開心。
在練習過程中複製出比賽行為也許複雜,因為可能有幾種不同行為。拿板球比賽來說,投球手共有六球可投,然後變成當外野手,負責至少六球。在外野接球時則需要做出幾種不同行為(範圍很廣,外野手在界繩邊的心理狀態跟擊球手周遭的外野手很不同,後者可能會把防衛當作優先,也需要更靈敏的反射動作,前者則必須更專注),至於打擊,每一側的擊球員優先權也不同。後補手的行為大不相同,整局都要看守每一顆投出的球。而下一個在更衣室準備上場擊球的人,則要一直都處於備戰狀態。
湯姆也會面對各種挑戰。當然他首先需要烹飪技巧,但坐下吃飯時,就需要不同優先順序,有禮貌的交談、扮演愛麗絲稱職又合襯的另一半、餐桌禮儀等,以上各個方面都能藉由練習比賽行為裨益良多,而比賽練習時保持正確態度則很重要。
我一開始接觸英格蘭與威爾斯板球委員會時,他們邀我去觀摩一次特訓。特訓過程很棒,我觀看投球手和擊球手在室內網練習展現的技能,特訓結束時,所有教練集合檢討這天的特訓。
他們詢問我的意見時,一開始我不太自在,畢竟我當時主要擔當的職務是橄欖球教練,於是我先稱讚球員的技巧和練習的效力……但凱文.肖恩和他的教練群,包括菁英指導教練戈登.羅德,以及當時英格蘭隊主教練彼得.摩爾斯,他們早就一眼看穿我。他們說:「得了吧,為了我們好直說吧,你真正的想法是什麼?」
我告訴他們實話,我看不出特訓是何時展開的。語畢,陷入一片沉默,於是我接著解釋,特訓的重點如果是複製比賽的刺激緊張,那球員就得根據該情況表現,只有一次機會,一球定生死,但我偏偏看不出這種緊張感。球員只懶散進入訓練,投球手在暖身時只是稍微揮動手臂,而擊球手則照投球手的方式做,步調加快前就能看到球的走向,輕鬆擊出。
我這次說完後,沉默震耳欲聾。為了更明確說明,我不是在挑球員或教練的毛病,覺得他們不夠投入,技巧不足,我很敬重他們,但這幾乎算不上大賽練習。我繼續道:「國際錦標賽會以一聲鳴槍開始,第一名投球手會衝進來掌控全局,破壞掉開場的擊球手,但他的第一球只有一次,所以球員何時才有機會演練國際錦標賽行為?」
這跟橄欖球特訓天壤之別,橄欖球是充滿敵意、會產生肢體衝突的運動,球員都在別處做好身心的暖身,等到跨越練習場的白線,就完全進入緊張的比賽狀態。不過老實講,球員確實更常在軟墊或與機器練習,比較不會受傷。我建議板球員可以在分開的練習網先暖身預備,再換成毫不留情的「正式」網,因為投球手必須馬上進入狀況,盡全力投出好球,就跟國際錦標賽一樣。
經過深入討論後,他們接受這個想法,直到今日,該團隊仍舊套用這個做法。把網子分開進行暖身和正式操作,能讓他們有實際進行的感覺,讓擊球手和投球手都能感受到壓力。
人每天只有睡覺時沒有使用眼睛,隨著手機、平板等3C產品普及生活,現代人的用眼習慣也跟著改變,但過度用眼恐致眼睛調節力下降,加速眼睛老化速度。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最新認知調查指出,老花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是國人3大常見眼睛老化疾病,且逾6成3民眾自覺有眼睛疲勞乾澀情形,小心可能已是眼疾警訊。
戴眼鏡卻越來越看不清楚,一看久就開始視線模糊、流眼油、眼睛疲勞乾澀?這些都是老年人常遇到的眼睛老化症狀。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副組長蔡維誼表示,眼睛從年輕就要開始保健,如高度近視者若控制不佳,可能導致中老年以後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本身為糖尿病患者,則可能增加白內障提早發生的風險。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任王一中表示,老年眼疾問題相當重要,尤其是近視問題,研究顯示,近視每增加100度,會增加白內障和青光眼的風險20%、黃斑部病變60%、視網膜剝離30%,「不僅需要重視幼年的眼睛狀況,老年眼疾問題也一樣重要。」
王一中提到,眼睛不適症狀非常常見,但民眾卻不見得能認知到這是眼睛老化的疾病警訊,根據最新「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蒐集1,047份有效問卷,調查發現:
已有眼疾問題的患者僅佔37.5%
63.9%的人有眼睛疲勞乾澀症狀,可能是眼睛老化疾病警訊
30.6%的人有視線模糊不清、夜間視力變差、看近物較吃力等症狀
調查進一步指出,針對國人前3大常見眼睛老化疾病,有92.8%的受訪者瞭解老花眼是常見老年眼疾,90.9%提及白內障、66.2%提及黃斑部病變;不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亦是第4常見的眼疾老化問題,但僅有不到半數的民眾(45.2%)知道這個疾病。
而白內障是最常見的老年眼疾之一,且高度近視增加了罹患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風險。該調查還指出,雖多數人了解白內障需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但仍有近半數(48.8%)以為靠「眼藥水、保健食品」就能治療白內障,超過半數(58.8%)則擔心手術失敗影響正常生活。
好消息是,調查發現民眾普遍對於白內障手術接受度高,且大多數都願意選擇使用高階人工水晶體,可以一併矯正散光及老花問題。王一中推測,這可能因現代人的多元生活方式及用眼需求有關。
台灣視覺復健專業服務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侯鈞賀表示,一般認為白內障在55歲以上才可能會發生,但隨著高度近視(超過600度)患者增加、超過所有近視患者的9成,臨床觀察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可能提早7、8年發生。
視力模糊不只是用眼過度,更要小心白內障及其他併發症。侯鈞賀強調:「白內障一定要開刀嗎?不少民眾認為自己只是輕微白內障並不會影響生活,放著不管沒關係,卻輕忽同時出現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併發症,嚴重可能導致失明。」只要出現視力模糊,就應該尋求專業眼科醫師檢查,避免眼疾加速惡化。
該如何自我檢測眼睛病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田彭太提醒:「民眾可以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查,測試單眼視力是否出現線條扭曲情況,以預防視網膜相關疾病,若是糖尿病患者也應做好血糖控制,每年定期至眼科檢查。」目前常用的治療方式為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及眼內藥物注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季節轉換,尤其早晚溫差大,這樣的天氣許多人容易感冒。台大醫院物理治療師陳昭瑩舉出研究實證,正確與適度的運動可以增強個人的免疫能力,對於生病後的康復也有相當大的好處,雖然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是具體做什麼運動?做多久有效果?是很多人的困擾。
研究顯示,2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可以增強免疫力,降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險;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則可以降低身體的慢性炎症反應。
可不要小看「發炎」的問題,如果常常沒有原因的疲憊、痠痛,或是有過敏的問題,這些都是身體發炎的症狀。2004年2月號《TIME》雜誌把「發炎」稱為「神祕殺手」(Secret killer),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臟疾病、關節炎、憂鬱症、乾癬、失智症等,都與慢性發炎有關。
但是,這樣慢性發炎的問題,並不像特定疾病能夠讓醫生對症下藥,還是需要靠類似「調整體質」的方式,從生活習慣慢慢調整起。「所以對於所有的國人來說,無論是對抗新冠病毒還是一般的季節性感冒,自我的超前佈署,就是提早養成每天規律運動的習慣。」陳昭瑩建議。
什麼運動最好呢?陳昭瑩推薦了 4 種有氧運動,包括有氧運動操、跑步、騎腳踏車、游泳等。
陳昭瑩建議,運動時間最少要20分鐘以上。運動頻率需要每周大於5天運動;運動強度要達到中等強度等級,即運動時的心跳需介於64%到76%的最大心率(最大心率粗估計算:220-年齡,詳細介紹請點此)。
如果養成了運動習慣,在體能訓練達到瓶頸後,原本的訓練模式不夠了。但是上班族運動的時間有限,陳昭瑩表示,屆時可以採用「高強度間歇性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
所謂的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就是頭尾10分鐘中阻力中速度熱身,中間以「10-20秒高速衝刺→2分鐘減速」間歇式方式持續30-40分鐘。陳昭瑩表示,HIIT的模式可以在相同的運動時間內,達到更強的有氧體能與肌力訓練的效果。
運動不只是增強免疫力,也有助於病後的修復。陳昭瑩指出,台大在收治的新冠病患中,觀察到病人在急性症狀控制好,進入恢復期時,普遍會出現體能與活動力衰退的現象。
物理治療師可以說是醫療界的運動專家,陳昭瑩指出,在大病初癒時,就可以透過物理治療師教導病人床邊運動,協助病人可以在較佳體能狀況下出院,重新回到家庭與社會活動。
天氣炎熱,運動中要補充足夠的水分,在水分中含糖30-60克可幫助維持運動血糖穩定;大約運動1小時喝一瓶500-1000毫升含6%-8%碳水化合物的運動飲料。
不想喝含糖運動飲料的人,可以飲用純水加上吃富含糖與植物多酚的水果類,如柑橘、香蕉、芭樂、蘋果等水果,可達到一樣的效果。
文/林以璿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