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於目標的訓練方法都不相同,過去有許多報導指出,如果要挑戰一場馬拉松,除了在健身房做肌力訓練外,跑步本身最好還是能在戶外進行。但其實也有不少的馬拉松跑者是以跑步機的訓練方式進行,一樣順利完賽,到底跑步訓練該用跑步機訓練還是非得到戶外訓練呢?
美國奧蘭多運動基金會的運動生理學家也是跑步教練的SusanPaul表示:「雖然跑步機有很多好處,但是跑步機和外面的路面感受仍不盡相同,所以跑者仍然需要進行室外訓練,而且比賽就是在室外進行的,跑者需要適應室外的環境。」
當為一場比賽而訓練時,跑者的其一菜單內容是要盡可能的模擬比賽場景;包括路面的高低起伏、天氣條件、開始時間等。這些都應該加入到日常訓練中,到了現場,才能更好的實現目標。
而路面與跑步機之間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首先,跑步機訓練時對能量的要求相比在路面上跑步相對低一些,這是因為跑步機的履帶能夠幫助雙腿,讓我們在跑的過程中變得更簡單。因此,跑者就會發現自己在跑步機上的速度會快於室外的速度。
再者,正是因為速度的不同,也會使得兩種環境下跑步的步幅有所不同。而且,室外跑步時會遇到一些障礙,像是小碎石、粗糙路面或越野路段,會增加能量消耗。
此外,兩者對軟組織的要求不同,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結締組織、筋膜等,而路面的硬度也比跑步機的履帶堅硬,跑步機履帶面積的設計會讓你感覺比一般道路或人行道踩起來更寬廣些,所以當身體遇到的阻力更大,這些軟組織需要變得更強壯才能適應堅硬的路面。
話雖如此,但跑步機這項健身器材仍然受到許多運動愛好者或是選手的喜愛,因為它有著自己的優點,關鍵是要懂得何時以及如何利用,尤其是在備戰比賽期間。例如,原計劃的訓練時間因遇到了惡劣天氣不適合室外訓練時,跑步機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既方便又安全。
另外,跑步機還能模擬一些賽道條件,比如山坡。現在許多跑步機的履帶是可以調角度的,假設此次的比賽有山坡地形,那麼跑步機的履帶也可以調整斜度以進行速度的訓練達到良好的備戰效果。
Susan Paul說:「以上只是一些比對狀況,當然,如果你暫時還無法適應路面,依然想要繼續在跑步機上訓練也無妨。」我們可以先從短距離的戶外路面著手,例如:每周1-2天,每次設定3-5公里的短距訓練在路面上,其他的訓練比例,依然在是跑步機上進行。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戶外的訓練比例,最後最理想的狀況是能夠把其中一半的里程數移動至戶外練習。
這樣你更能夠適應道路、氣候,同時仍然保持著跑步機的訓練。適應後,當每次使用跑步機時,可將傾斜度提高1至2%,以更好地模擬戶外跑步的能量需求。
總之,要想在比賽時跑出好成績,必須進行戶外訓練。習慣利用跑步機的跑者,需要循序漸進的增加戶外訓練比例,最終要將戶外訓練量占到總訓練量的一半左右。
你是否也是跑步中毒者、一天不跑就全身發癢?相信許多『愛跑成癡』的跑者,都能深刻感受到跑步為生活帶來的正向影響,過程中的愉悅心情、舒壓的體驗是許多人享受跑步的最大原因,這也讓讓跑者像上癮般,不斷挑戰新的目標!
今年夏天,受到跑步成癮的跑者們啟發,UNDER ARMOUR全新推出「WE RUN」跑步系列裝備,以「跑步中毒」為核心設計概念,並傳遞NO MATTER WHAT, WE RUN!(無論如何,我們就是要跑!)的跑步中毒宣言,表達出無論任何時間地點、遇到任何阻礙,就是要跑到世界盡頭的運動精神!
對於大部分跑者們來說,跑步已成為日常,每天利用瑣碎時間穿梭都市叢林、盡情在高樓大廈間與街道上奔跑,不僅過癮、還很上癮!全新WE RUN跑步中毒系列便是由此而生,利用燃燒熱愛的骷髏頭、奔馳的仙人掌等一系列趣味塗鴉設計,描繪跑步成癮者無論何時何地用暢跑探索生活、活力滿點又生機蓬勃的模樣!
WE RUN系列服飾材質採用超柔軟棉混合布料,提升跑者全天候舒適感;並考量到跑者注重彈性靈活的運動體驗,WE RUN跑步背心特別運用挖背剪裁設計,減輕雙手跑動時與袖口的摩擦負擔;而WE RUN跑步短袖上衣則在下擺處強調側邊開衩通風設計,幫助跑者在炎炎夏日中享受涼爽的跑步暢快感受。此外,WE RUN跑步短褲以輕盈、透氣布料打造親膚內襯設計,並置入內拉抽繩隱藏式腰帶,創造貼合舒適的跑動感受!全新WE RUN跑步中毒系列和你一起盡情暢跑、感受跑步為生活帶來的樂趣,NO MATTER WHAT, WE RUN !
搭配WE RUN系列登場,UA同步釋出「UA Infinite Elite」夏日全新配色,搭載全掌HOVR+中底,給予優秀的回彈緩震,並全面升級中底厚度與彈性、讓每一步觸地回彈力道更加強勁,創造出無限推進的極致腳感,結合回彈、推進、緩震三大特性,目標為每位跑者帶來絕佳的長距離跑程表現!此外,鞋款中搭配的INTELLIKNIT鞋面,不僅舒適透氣、更能有效鎖定貼合雙腳,並結合針織鞋舌設計,幫助跑者更易於鞋子穿脫;而內置鞋跟護套則有助提升穩定性,能緩和雙足著地時的衝擊力道、給予舒適暢跑的奔馳體驗!
資料提供/星裕國際
責任編輯/林彥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