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跑5K
  • 跑步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跑步訓練
  • 核心肌群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備戰馬拉松 跑步機與戶外訓練比例應各占多少?
1
備戰馬拉松 跑步機與戶外訓練比例應各占多少?
2
goldcoastmarathon
長跑前、中、後的碳水化合物補充策略
3
長跑的目標不是更快,而是更強 - The 40th San Francisco Marathon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備戰馬拉松 跑步機與戶外訓練比例應各占多少?

2017-05-11
知識庫 跑步 馬拉松 跑步機 跑步訓練 觀念 夏日跑堂 全馬訓練 半馬

每個人對於目標的訓練方法都不相同,過去有許多報導指出,如果要挑戰一場馬拉松,除了在健身房做肌力訓練外,跑步本身最好還是能在戶外進行。但其實也有不少的馬拉松跑者是以跑步機的訓練方式進行,一樣順利完賽,到底跑步訓練該用跑步機訓練還是非得到戶外訓練呢?

跑步機與戶外訓練

跑步機比戶外容易

美國奧蘭多運動基金會的運動生理學家也是跑步教練的SusanPaul表示:「雖然跑步機有很多好處,但是跑步機和外面的路面感受仍不盡相同,所以跑者仍然需要進行室外訓練,而且比賽就是在室外進行的,跑者需要適應室外的環境。」
 
當為一場比賽而訓練時,跑者的其一菜單內容是要盡可能的模擬比賽場景;包括路面的高低起伏、天氣條件、開始時間等。這些都應該加入到日常訓練中,到了現場,才能更好的實現目標。
 
而路面與跑步機之間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首先,跑步機訓練時對能量的要求相比在路面上跑步相對低一些,這是因為跑步機的履帶能夠幫助雙腿,讓我們在跑的過程中變得更簡單。因此,跑者就會發現自己在跑步機上的速度會快於室外的速度。

想要跑出好成績,戶外訓練無可避免

再者,正是因為速度的不同,也會使得兩種環境下跑步的步幅有所不同。而且,室外跑步時會遇到一些障礙,像是小碎石、粗糙路面或越野路段,會增加能量消耗。
 
此外,兩者對軟組織的要求不同,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結締組織、筋膜等,而路面的硬度也比跑步機的履帶堅硬,跑步機履帶面積的設計會讓你感覺比一般道路或人行道踩起來更寬廣些,所以當身體遇到的阻力更大,這些軟組織需要變得更強壯才能適應堅硬的路面。

話雖如此,但跑步機這項健身器材仍然受到許多運動愛好者或是選手的喜愛,因為它有著自己的優點,關鍵是要懂得何時以及如何利用,尤其是在備戰比賽期間。例如,原計劃的訓練時間因遇到了惡劣天氣不適合室外訓練時,跑步機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既方便又安全。
 
另外,跑步機還能模擬一些賽道條件,比如山坡。現在許多跑步機的履帶是可以調角度的,假設此次的比賽有山坡地形,那麼跑步機的履帶也可以調整斜度以進行速度的訓練達到良好的備戰效果。

Susan Paul說:「以上只是一些比對狀況,當然,如果你暫時還無法適應路面,依然想要繼續在跑步機上訓練也無妨。」我們可以先從短距離的戶外路面著手,例如:每周1-2天,每次設定3-5公里的短距訓練在路面上,其他的訓練比例,依然在是跑步機上進行。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戶外的訓練比例,最後最理想的狀況是能夠把其中一半的里程數移動至戶外練習。

這樣你更能夠適應道路、氣候,同時仍然保持著跑步機的訓練。適應後,當每次使用跑步機時,可將傾斜度提高1至2%,以更好地模擬戶外跑步的能量需求。

總之,要想在比賽時跑出好成績,必須進行戶外訓練。習慣利用跑步機的跑者,需要循序漸進的增加戶外訓練比例,最終要將戶外訓練量占到總訓練量的一半左右。

分享文章
陳柏長
陳柏長

長跑前、中、後的碳水化合物補充策略

2019-05-24
半馬陳柏長醫師觀念運動補給馬拉松跑步運動部落

對於長跑運動員及愛好者,常常利用間歇運動來刺激最大攝氧量(Vo2max),雖然Vo2max可以被當作預測運動表現的能力之一,但是目前已經認為Vo2max對於精確預測比賽結果有不小誤差,因此有人開始用vVo2max、50公尺衝刺成績、5000公尺或10000公尺測驗等方式來預測半馬或是全馬成績。雖然如此,越高的Vo2max,還是有可能展現更佳的運動表現。

Vo2max越高,代表身體能將越多的氧氣運送到肌肉,去幫助燃燒脂肪、碳水化合物去產生能量,一旦比賽的速度高於能量產生的速度,就會產生撞牆現象,不是降速就是跑不動。能量產生決定在氧氣或是碳水化合物誰先缺乏(脂肪只佔有氧代謝的10%,且比賽中是同時啟動有氧及無氧系統,因此脂肪代謝不是決定能量耗竭的關鍵因素)。

我們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能量補充絕對是馬拉松跑者,尤其是講求比賽表現者的必備策略,其中又以耐力運動的能量主要來源-碳水化合物最為關鍵。陳柏長醫師整理各種文獻,提出長跑前、中、後的能量補給策略,更用科學角度跟你分析補給策略的生理原因。即便是半馬距離以下的跑者,也相當值得參考。

速率決定步驟 能量決定跑步成績

氧氣或是碳水化合物(肝醣)的存量決定了跑步成績。當我們專注在提升Vo2max時,可能忽略了再多的氧氣,沒有足夠的薪材可以去燒,就如同開著空著油箱的藍寶堅尼一樣,是跑不快也跑不動的。

對於90分鐘內的比賽(有些人的半馬、5000公尺、10000公尺),只要有在賽前做好補充肝醣的準備(賽前24小時,每公斤體重7-10克碳水化合物),不太會在比賽中產生肝醣耗竭,對於能量的補充也是相對不那麼重要。但是對於超過90分鐘的長跑,像是馬拉松或是超級馬拉松,能量的補充就相形重要。

碳水化合物補充:長跑中每小時75-90克

在較長時間的賽事上,最新的研究建議在賽前36小時,補充每公斤體重10-12克碳水化合物。早期的研究認為,人體最高代謝碳水化合物的速率是60g/h。但是後續的研究發現,真正的限制步驟是在小腸的吸收速度,而小腸的吸收速度又以鈉依賴型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Sodium-dependent glucose cotransporters,簡稱SGLT)最為重要。

小腸的吸收速度,可以隨著高糖份的吸收訓練而增加吸收速度。最高可以提升到1.75g/min,對於長距離跑步運動表現,以每小時補充75-90克最為理想。相對距離較短的比賽,些微或是不進食碳水化合物對於運動表現的影響不大。短距離比賽同時還要考慮在相對高速的情況下,進入水站是否能夠將能量膠或是運動飲料完整吃下,並且進入水站可能會需要降速,進而影響比賽成績及名次。

肝醣吸收及儲存:訓練後40分鐘黃金時間

一個健康成人每天需要約130g碳水化合物的基礎消耗,當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或是活動,就會去消耗儲存在肝臟或是肌肉裡的肝醣。肝臟平均儲存80g的肝醣,肌肉平均儲存500g肝醣,儲存量會隨著每個人身體狀況而有所不同。

每1g肝醣在身體裡會伴隨著3g的水儲存,因此當連日訓練後體重明顯下降,代表著運動員沒有攝取足夠的熱量及水分,這樣熱量攝取不足的情況,會影響接下來的訓練品質或是比賽的運動表現。

肝醣只占身體能量儲量的4%,但是在進行中高強度運動時(60%以上的Vo2max強度),肌肉內肝醣及血液中葡萄糖,就是會被優先使用的能量來源。不管運動的強度或是時間,肌肉內肝醣最終只會使用到90%,基於身體的保護機制,並不會被完全消耗殆盡。

葡萄糖進入肌肉細胞內儲存,需要借助胰島素的幫忙。但是在中高強度訓練之後,身體的肝醣存量降低,可以以高速率且不用胰島素的幫忙下直接進入細胞,而這約莫只有30-40分鐘的黃金時間,也就是為何一般會建議在訓練後1小時內要進食。錯過了這段黃金時間,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速率就會降低,但是如果額外進食較多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藉由胰島素的幫忙而提升肌肉細胞儲存肝醣的速率,但是還是比最初的30-40分鐘慢上不少。

訓練後有正常碳水化合物補充,通常不易造成肌肉肝醣存量過低的狀況。當肌肉內肝醣的存量降低,會改變肌肉內離子幫浦的正常運作,使得肌肉力量輸出降低,並且可能是造成肌肉痠痛的來源。

在訓練中的運動員,如果進食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發現有明顯的進步;而卻無法在低碳水化和飲食的運動員身上,看到任何的訓練效果。不管是液體還是固體的碳水化合物食物,都不會影響肝醣的合成,因此只要攝取運動員喜愛的食物即可(垃圾食物-薯條,也不會影響肝醣合成,但是還是應該食用高品質的食物)。

運動後食用高GI的食物,可以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同時升高血液中的單糖,讓肝醣的儲存相較低GI食物更為有效率。但是在賽前不管是攝取高GI或低GI食物,都對運動表現有明顯助益,目前也無法得出賽前補給,是高GI比較好還是低GI比較好的結論。

運動後食用高GI的食物,可以刺激胰島素的分泌

肝醣存量高,能維持更久的比賽配速

東非黑人在近代主宰了長跑的世界,對於肯亞、衣索比亞選手的研究相當多,從基因、氣候、飲食到身體散熱能力等,有的可以找出跟其他人種的差異,像是基因等就無法找出明顯的優勢。南非的一個團隊,在比較了東非跑者跟白人菁英選手的身體組成後,發現東非跑者身體可以儲存更多的肝醣,這被認為可以延緩疲勞,同時能夠維持更久的比賽配速。

除了想辦法增加身體肝醣的存量外,目前多數的共識是,在比賽中額外補充易於吸收的糖份,盡量減少肝醣的消耗,在相對高強度長時間的比賽中,外來的糖份補充,並不足以支持整場比賽所需,但是能減少肝醣的消耗,讓肝醣能盡量能持續使用到比賽終了,避免撞牆的現象產生。

碳水化合物進食策略

.超過90分鐘的比賽,在賽前36小時進食10-12g/kg的碳水化合物。

.超過90分鐘的比賽,在比賽中每小時攝取75-90g的碳水化合物。

.低於90分鐘的比賽,視比賽規定,可飲少量運動飲料。

.運動後1小時內(40分鐘內最理想)進食高GI食物,並搭配蛋白質幫助肌肉組織修補。

.要在比賽中吸收相對大量碳水化合物,平常訓練就要訓練腸胃道去習慣吸收這樣的量。

延伸閱讀

馬拉松賽前12小時的飲食策略

馬拉松減量週期 營養補充4步驟

長跑練習 水怎麼喝?能量膠怎麼吃?

/ 關於陳柏長 /
陳柏長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

分享文章
許立杰
許立杰

長跑的目標不是更快,而是更強 - The 40th San Francisco Marathon

2017-07-24
跑步運動部落心得分享馬拉松許立杰專欄

 
 
長跑的目標不是更快,而是更強。

在最近讀完的《強風吹拂》書中,有這麼一段對話。寬政大學田徑隊社長清瀨灰二,問一年級的天才跑者藏原走:「你覺得形容一個跑者,最好的方式是什麼?」阿走搔了搔頭說:「不就是快嗎?」

「我覺得不是快,而是強。」清瀨若有似無地說。

2017 年 7 月 23 日。舊金山馬拉松

清晨時分,搭乘接駁巴士到第二半馬的起跑點。大黃色的巴士行駛在輔破曉的舊金山,整座城市靜謐而安逸,直到大容量引擎嘎嘎作響劃破了空氣。巴士停妥,一個接一個的跑者跳了下來。五顏六色的鞋點綴了金門公園,稀稀簌簌談話聲注入了活力。

加入了其中一群跑者的步伐,以稍快的節奏走著。雖然日出時間已過,仗著大量的樹木,公園依舊濃霧深鎖,時不時還有露珠從高聳的杉樹上滴下。選定了一塊大樹根坐著,冷風吹來,即使穿了兩件長袖外衣仍止不住發抖。

「坐著太冷了,我們去走一走吧。」

第二半馬的起跑線一共有十個波次,距離拉得很長。我從第一個波次到第六個波次走了大約 100 公尺,就決定掉頭。聽主持人說今年一共有 5,000 人參加第二半馬,而第一半馬、第二半馬、全馬總參加人數是 27,000 人。

我在第二半馬的波次,是第一波。

距離起跑時間剩下半小時,也實在待不住了。看了一眼心率表,靜止心律已經超過 100 下。「我去熱個身。」

沿著柏油路向外跑去,是個小上坡。兩側零零散散也有一些跑者開始熱身,從身上掛的號碼布,你可以得知該跑者的報名成績。橘色號碼布開頭是 2 總共五位數的,是第二波起跑的跑者,實力大概在 1 小時 40 分左右。同樣橘色號碼布,但只有三位數的是次菁英,實力大概在 1 小時 25 分左右。

前面出現了幾個人,輕輕巧巧地從我身邊跑過。身形精瘦並且談笑風生,不仔細聽,腳步聲甚至會被他們的談笑話語蓋過。穿著學校田徑隊服,掛著紅色的號碼布,這些是菁英跑者,實力在 1 小時 18 分以下。

這段柏油路我不知道跑了幾次。三年多前工作還沒有著落的時候,我暫住在舊金山的宿舍。壓力很大,投履歷、練習、面試,日復一日,而唯一的出脫就是跑步,就是跑金門公園。我常常跟自己這麼說呀:如果真的找不到工作,就不能跑金門公園了喔。

也許就是這樣的意志,最後我幸運地找到工作,並且在上個月待滿三週年。而這是我第四年跑這個賽道,也算是對當時承諾的一點感激。

緩跑了將近兩英里,回到起跑線上。脫下外套露出了亮眼的紅白色制服,在田徑隊的學生中找了個位置待著。他們交換著彼此的目標跟攻略方式,而我也在心中再次默寫:「平均配速每英里 5 分 55 秒,前三英里是上坡,可以跑 6 分鐘。第七跟第八英里是下坡,應該要跑 5 分 45 秒。如此可以在 1 小時 18 分左右完賽 - 打破我的半馬最佳。」

七點半一到,隨著汽笛聲響,跑者們一聲不吭通過了起點。領先集團率先衝了出去,我想都不想就決定不跟。往年的獲勝者通常都有 1 小時 10 分的實力,不是我惹得起的。

我看了看錶,配速大概在 5 分 50 秒左右,前後有幾位女性跑者,這大概是女性獲勝者的配速範圍。雖然跑在略快的配速,但並不覺得勉強。也許是前幾天的減量起了作用,今天感到前所未有的強壯。「既然如此,就不用刻意減速了」我這麼對自己說。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我總喜歡挑選勝算高的仗打。不是說沒有挑戰精神,我很愛挑戰。只是到了決勝關頭,我總是採取保守的策略,寧可跑慢一點也不要跑爆。有幾次我回到終點,總是想著「阿,如果那時候再拼命一點就好了。」

今天的我不一樣,我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來的,沒有什麼好輸的。

前四英里的上坡路段連續跑出 5:54, 5:51, 6:08, 6:01 平均每英里 5 分 58 秒的配速,在上坡路段是很亮眼的表現,當下排名約在 20 位。對自己這場比賽的強勢開局暗自叫好,總算我也有勇氣嘗試一些可能做不到的事,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後悔。

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我看手錶的次數越來越少。上萬公里的跑量累積在我的身體裡,透過每一步的回饋、每一次心跳的刺激,我知道自己還能跑多久。科學化數據是用來賽後分析用的,不是用來在比賽的時候限制自己。在上坡路段手錶顯示心跳 185 bpm, 我選擇了咬牙加速。

通過了第六英里的路標,平均配速仍然在理想的每英里 5:57 左右。唯一讓我掛念的,就是手錶上的距離始終跟官方標記對不上,賽道往往長了 0.2 ~ 0.3 英里。

離開了金門公園樹蔭的遮蔽,進入第七英里的嬉皮區,伴隨著輕快音樂聲出現的是一段短而急的上坡。耀眼的陽光下,柏油路閃閃發光,加油群眾鼓譟著、激動著、這段上坡卻在我眼前具象化成《進擊的巨人》中瑪麗雅之牆的形象!

「我要殺死所有巨人!」 不確定是只有心裡這麼喊還是真的說出了口,咬牙切齒地攻上了坡頂。

心臟撲通撲通地強烈跳著,差一點點就要跳出了喉頭。突然,眼前一片開闊,有如我真的站上了牆頂。跑在半馬賽道的最高點,前方出現了長而急的陡下坡。「第七跟第八英里是下坡,應該要跑 5 分 45 秒」- 賽前的呢喃在此時回灌進我的腦中。

「就是現在了!」

邁開步子朝下坡攻去,六親不認地想在這個路段多賺一兩秒鐘。我集中所有注意力在腦袋,飛快地分析著什麼時候要從哪個跑者邊切過去會最有效率。柏油路上的路況就交給雙腳,打籃球超過 20 年所鍛鍊出來的雙腳,承受著來自地表強力的衝擊,仍然穩健而快速的跑著,每一個跨步都超過了 160 公分。

「嗶!」第八英里的提示聲響起,耗時 5 分 32 秒!(相當於每公里 3 分 26 秒)  

經過了下坡路段的追擊,平均配速已經加速到每英里 5 分 55 秒。肩膀上的汗水閃閃發亮,不過城區的挑戰還沒有結束。如果你來過舊金山就知道,丘陵地形在地圖上其實感覺不太到,但當你實際來到這,就知道平路真的只是假象,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緩上緩下的小坡。

而雪上加霜地是,陽光在此時加強功率,起跑時涼爽的微風已經感受不到了。

40th The San Francisco Marathon獎牌

當人在極度專心的時候,會進入一種類似入定的狀態,對於外在的感知處於極度靈敏卻又遲鈍的矛盾。我能夠感受到陽光、道路、以及周遭的人群,但對實際的細節、以及人相的認知卻遙遠而模糊不清。好像是以最低限度的精力聚集在只對當下的自己有用的感官上,餘下的全部灌注在身體,貫徹跑步這件事。

追過了幾個同樣穿著紅白色隊服的隊友,以細微的動作向他們表達加油,然後頭也不回地繼續前進。我感到有一絲絲的罪惡,無法回報他們的熱情喊聲。但在當下,回報他們加油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再往前跨 0.1 公分、再往前追過一個跑者!

第九跟第十英里各跑了 5:56, 6:02. 然後就是最後五公里衝刺了。

眼前又出現了一面高牆,我已無暇分心計算配速,只能悶著頭專注向前跑,希望再次抬頭就抵達牆頂。全馬跑者在此時面臨最後考驗,有很多人直接就開始走了,對於我來說是很大的心理打擊。相反地,幾位訓練有素的菁英半馬跑者正在發起最後攻勢,我把僅有的注意力挪移到那幾個移動快速的小點,對我來說那是最後的救命稻草!

跨大步!深呼吸!不要放棄!

正當我這麼想時,一個志願者從我前面五公尺走過去,嚇了一跳,差點來不及反應。抬起頭來,發現前方拉起了一條斜向的紅線。

「不會吧...」

這條紅線是用來導流跑者的。在棋盤格的城市中,總會有幾個路口用這樣的方式來分流跑者,藉以舒緩居民的交通困境。不過此時這條線實在拉得太急,我連抱怨的時間都沒有,就看著前方那幾個移動快速的小點遠去。而我被迫右轉,成為身後跑者的領頭羊。

這是目前為止,跑得最痛苦的一段。前方 500 公尺看不到任何一個跑者,我不知道自己的相對位置、沒有目標可以追擊、在廣大而寬闊的城區頓失依靠。我期待著後面有跑者能夠超越,那就能順理成章的同跑一段,不過這樣的劇情始終沒有發生。而體力也在此時瀕臨臨界點,第十一英里首次掉出了 6 分 10 秒。

第十二英里進入了海濱。幾個彎道之後,終於再次跟主集團匯流,並找到當初那幾個半馬跑者。擠出最後一丁點的力氣,我別無選擇。

「為什麼明明這麼痛苦,我卻無法放棄跑步?」

「明明訓練這麼艱難!明明比賽這麼痛苦!為什麼我還是一再回來?」


集團的步伐開始凌亂、身旁的喘氣聲粗糙而急促。無論你做了多足的準備,無論你是菁英跑者還是市民跑者,所有人在最後的一英里,都是用僅有的生命在戰鬥。在這個基準點上,跑步是前所未有地極致平等!

我無法分辨喘氣跟心跳的頻率,甚至無法分神看表上的時間。潛意識中我知道今天也許不會創下最佳成績了:即使我始終按著計畫跑,但錶上的時間跟官方標記差距都在 0.3 英里 (500 公尺) 上下。但我沒有放棄,即使身體裡只剩最後幾滴燃油,也要以最好的姿態通過終點。

回到市場街的最後直線,吵雜的觀眾擠滿了兩旁的街道。灣區大橋在湛藍的天空中如此寧靜而耀眼,而橋底發起最後衝刺的跑者也絲毫不遜色。幾萬個跑者的衝刺頻率,搭配上千加油群眾的群起喊聲,連鐵道都會為之顫動。

「不要放棄!」「你跑得超棒!」「最後五百公尺了!」

模模糊糊的意識中,我看到官方計時器出現在眼前,顯示了 1:19:40

汗水順著褲角一路流到了鞋子裡,身體火燙而眼神炙熱。我彷彿過熱的火車頭,在喊聲中通過了藍色的終點線。

官方時間顯示 1:19:50

—

我坐在賽道旁,試圖從疲憊不堪的身軀和精神重新集中注意力。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就完全放棄計算時間,而最後完賽的 1:19:50 更是在意料之外。當然,是出乎意料的差。

我苦笑著按下了儲存鍵,幾乎是同一個時刻,Garmin 跳出了提示 - 最快半馬:1:18:00

苦笑轉而化成了微笑,我欣然接受了這個結果。

這代表,如果是標準賽道,我的時間是完美的 1:18:00. 不過因為賽道長了,或是我因為避免跑者的繞道,造成我最後多跑了 0.3 英里 (500 公尺) 的距離,而這 0.3 英里 的差距,就是 1:18:00 以及 1:19:50。

所以我是輸了面子,但贏了裡子。官方成績雖然沒有創下最佳,但平均配速是前所未有地快,而且是在挑戰性更高的賽道上,跑了更長的距離。最重要的是,因為我沒有看錶,沒有因為官方成績未達標而放棄。反而在最後一刻都是全力以赴,沒有任何一絲保留。

我疲憊地走在舊金山晴朗的天空下,沒有創下最佳,心裡卻是滿滿的。清瀨的那句話,在此時若有似無地又飄過了我的心中:

「你覺得形容一個跑者,最好的方式是什麼?」

「我覺得不是快,而是強。」

—
Official Time: 1:19:50
Place: 24 of 4607 (top 0.5%)
Distance (on watch): 13.42 miles (21.6 KM)
Pace (on watch): 5:57 min/mile (3:42 min/km)
Cadence: 187 spm; Stride Length: 1.45m
Heart Rate (Avg/Max): 180/191 <= Yes. I fought hard.

眯眯眼也很好唷!

責任編輯/Oliver Wu

關於許立杰相信「多數人的努力程度,談不上拼天分」,而不斷在馬拉松路上前進的跑者。初半馬是 2012 年陽明山越野半馬,同一年還爬過台北一〇一,在 2017 年完成第一次波士頓馬拉松。目前居住在加州,與擁有同樣夢想的人一起努力著。

/ 關於許立杰 /
許立杰

沒有受過一天田徑訓練,長大才發現自己很喜歡跑步;參加過兩屆波士頓馬拉松,全馬最佳成績 2 小時 39 分。目前居住在加州,與同樣追求全馬夢想的夥伴一起努力著。

FB Jay的跑步筆記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健身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瑜伽
  • 重量訓練
  • 跑5K
  • 跑步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跑步訓練
  • 核心肌群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