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備戰馬拉松 跑步機與戶外訓練比例應各占多少?
1
備戰馬拉松 跑步機與戶外訓練比例應各占多少?
2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體育主播魁哥的跑步人生
3
警訊!衛福部:台灣人普遍運動量不足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備戰馬拉松 跑步機與戶外訓練比例應各占多少?

2017-05-11
知識庫 跑步 馬拉松 跑步機 跑步訓練 觀念 夏日跑堂 全馬訓練 半馬

每個人對於目標的訓練方法都不相同,過去有許多報導指出,如果要挑戰一場馬拉松,除了在健身房做肌力訓練外,跑步本身最好還是能在戶外進行。但其實也有不少的馬拉松跑者是以跑步機的訓練方式進行,一樣順利完賽,到底跑步訓練該用跑步機訓練還是非得到戶外訓練呢?

跑步機與戶外訓練

跑步機比戶外容易

美國奧蘭多運動基金會的運動生理學家也是跑步教練的SusanPaul表示:「雖然跑步機有很多好處,但是跑步機和外面的路面感受仍不盡相同,所以跑者仍然需要進行室外訓練,而且比賽就是在室外進行的,跑者需要適應室外的環境。」
 
當為一場比賽而訓練時,跑者的其一菜單內容是要盡可能的模擬比賽場景;包括路面的高低起伏、天氣條件、開始時間等。這些都應該加入到日常訓練中,到了現場,才能更好的實現目標。
 
而路面與跑步機之間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首先,跑步機訓練時對能量的要求相比在路面上跑步相對低一些,這是因為跑步機的履帶能夠幫助雙腿,讓我們在跑的過程中變得更簡單。因此,跑者就會發現自己在跑步機上的速度會快於室外的速度。

想要跑出好成績,戶外訓練無可避免

再者,正是因為速度的不同,也會使得兩種環境下跑步的步幅有所不同。而且,室外跑步時會遇到一些障礙,像是小碎石、粗糙路面或越野路段,會增加能量消耗。
 
此外,兩者對軟組織的要求不同,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結締組織、筋膜等,而路面的硬度也比跑步機的履帶堅硬,跑步機履帶面積的設計會讓你感覺比一般道路或人行道踩起來更寬廣些,所以當身體遇到的阻力更大,這些軟組織需要變得更強壯才能適應堅硬的路面。

話雖如此,但跑步機這項健身器材仍然受到許多運動愛好者或是選手的喜愛,因為它有著自己的優點,關鍵是要懂得何時以及如何利用,尤其是在備戰比賽期間。例如,原計劃的訓練時間因遇到了惡劣天氣不適合室外訓練時,跑步機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既方便又安全。
 
另外,跑步機還能模擬一些賽道條件,比如山坡。現在許多跑步機的履帶是可以調角度的,假設此次的比賽有山坡地形,那麼跑步機的履帶也可以調整斜度以進行速度的訓練達到良好的備戰效果。

Susan Paul說:「以上只是一些比對狀況,當然,如果你暫時還無法適應路面,依然想要繼續在跑步機上訓練也無妨。」我們可以先從短距離的戶外路面著手,例如:每周1-2天,每次設定3-5公里的短距訓練在路面上,其他的訓練比例,依然在是跑步機上進行。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戶外的訓練比例,最後最理想的狀況是能夠把其中一半的里程數移動至戶外練習。

這樣你更能夠適應道路、氣候,同時仍然保持著跑步機的訓練。適應後,當每次使用跑步機時,可將傾斜度提高1至2%,以更好地模擬戶外跑步的能量需求。

總之,要想在比賽時跑出好成績,必須進行戶外訓練。習慣利用跑步機的跑者,需要循序漸進的增加戶外訓練比例,最終要將戶外訓練量占到總訓練量的一半左右。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體育主播魁哥的跑步人生

2025-07-25
跑步人物誌書摘

製作人亞當希望兩位主持人也分享一下自己的跑步故事,於是我來啦!

大家好,我是魁哥。

沒錯,就是常常把這兩句話當口頭禪的魁哥。

「跑步不難,難的是穿上跑鞋離開家門的那一刻。」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 —《跑步不要聽》主持人 田鴻魁(魁哥)

從五十歲的人生交叉點上起跑

我開始跑步的時間,幾乎就是疫情爆發的時間。二〇一九年下半年先是因為自己身體的狀況而開始了獨跑的運動時光,跑著跑著慢慢養成習慣,也開始逐漸擴大了原本較為狹窄的朋友圈。

大家一定會覺得很好奇,作為一個體育主播應該交友廣闊,到那裡都很吃得開。但事實上我們的工作通常都是很單純的來回公司的錄音室或是球場,在整個工作的流程當中,我們所要接觸的人並不多。有至少十幾年的時間,我都過著專心工作、看比賽、記錄比賽、整理要轉播的比賽的日子,這差不多就是我每天的生活節奏。當時唯一的運動,就是週末跟幾位好友一起打個籃球,跑步一直都不在我的運動計畫中。

但隨著年齡增長,體態逐漸發福,一個禮拜一次的運動真的不夠。當然如果沒有二〇一九年身體狀況的警訊,可能我還不會這麼快接觸跑步(說快,其實我開始跑步的時候也已經五十了),甚至隔年開始加入森林跑站,進行比較有系統的跑步訓練。

那一段時間,正好也是我服務的體育台即將退出臺灣的時候,走在五十歲的人生交叉點上,是強迫自己提早退休?還是繼續當一個體育主播?如果不做主播我就能做什麼?相信在閱讀這本書的朋友,也有些人跟當時的我一樣處在人生職涯面臨抉擇,或是被迫要離開的處境,那種無法掌握自己人生的感覺真的很不好受。有的時候,會懷疑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嗎?為什麼這個市場(世界)突然間就不需要我了呢?

很多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是透過跑步來自我救贖。同時,在有目標的跑步訓練中,我學會了如何專注於眼前的事,紮實地執行今天的課表,不要去憂慮未來。在二〇二〇年臺北初馬跑出三小時三十八分之前,我已經跟跑步相處了大半年時間,從中獲得了很多寶貴的人生道理,也迫不及待想要跟身邊的朋友分享,於是就有了「跑步不要聽」這個Podcast誕生。

一切都發生得很快,也可以說很巧合,那年年底,我失去了正職的工作,加上疫情爆發,別說沒辦法賺錢了,整個人生好像靜止一般。我不知道那是否就是所謂的人生低潮,但肯定不想再經歷一次。

有辦法突破五年前的自己嗎?

跑步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很有趣,從一開始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訓練的料,當時單純地認為,只要我認真訓練下去,一定可以破三。不過隨著時間的推進,發現要再往前突破有層層關卡,也進入了兩三年的摸索期。二〇二四年膝蓋再度受傷,加上開啟了一連串的海外馬行程,但到了年底成績還是沒有進步,才開始重新思索並放慢腳步。

後來,持續在社群上分享了很多自己心境以及訓練上的改變。出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五十五歲了,有辦法再突破五年前的自己嗎?或是,我應該放下這個想法做一個健康的市民跑者?這些問題還是會環繞在我的腦袋中。

我相信總是有方法讓自己再進步,但必須要補足一些我過去忽略的項目,譬如如何讓自己不要過度訓練,如果更有效地恢復,以及強化自己在跑步之外的力量訓練。當然還是有那個BQ*的夢想,甚至往更好的方向邁進,但跑步原本就是一個耐力運動,需要有非常大的耐心。

在聆聽各位跑者故事的同時,也不斷地勉勵自己:不要急,慢慢來,把自己能掌握的環節先顧好,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就算最後沒有突破,也是有收穫的。

附註:

*BQ(Boston Qualification):市民跑者心中的最高殿堂「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成績門檻,以年齡組區分不同時段。然而達BQ門檻不代表一定能參賽,當合格申請人數超過賽事名額,主辦單位會另行公布「Cut-Off」資格線。

跑步的初衷是……

非常感謝跑步,讓我在人生的另外一個階段找到了依靠。幾年前我從來沒有想到可以因為跑步,讓我的雙腳帶我踏遍世界,開啟另外一段人生旅程。更沒想過因為跑步而影響了我身邊許多親朋好友,包括我的爸媽、太太,還有更多的親戚們,都先後投入了跑步領域,並且開始重視跟健康相關的所有議題,我想這是跑步帶給我最大的收穫吧!

也很謝謝無論是透過Podcast、我的YouTube頻道、我的社群,一再給我回饋以及鼓勵的朋友們。甚至有時候在馬場上的幾句交談,都讓我感到相當窩心。幾位醫師朋友一直鼓勵跟提醒我,希望我能保持健康,跟他們一起快樂地跑下去。沒錯,我想這就是我們開始跑步的初衷吧。

跑步不僅讓我認識了自己的身體,認識一群好朋友,度過了人生很多困境,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那些想要進到跑步領域的人,能夠更健康地奔跑,讓我們的社會有更多喜歡運動的人。

跑步不要聽從有聲的Podcast媒體,到短影音分享,再進入到今天文字化的一本書誕生,集結了所有跑者的人生故事,這是我們節目的另外一個里程碑。感謝廣大的聽眾朋友,無論是斗內、留言,或是購買我們的書籍分享給周圍的朋友。相信不久之後,我們還會往另外一個新的里程一起攜手走下去,敬請期待。

 

資訊

• 文章摘自墨刻出版-莫克文化《跑出你人生的彩蛋:《跑步不要聽》用不平凡的故事,陪你前進每一公里》一書。

 臺灣運動類熱門排行第一名Podcast《跑步不要聽》精選跑者故事!

「跑步不難,難的是穿上跑鞋離開家門的那一刻」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你需要開始,才會變得厲害」

你是否也曾在晨曦或夜色下,綁起鞋帶,踏上跑道, 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跑步意義?

無論你是新手或資深跑者,都能在書中遇見感動自己的故事。

翻開書頁,穿上跑鞋,跑出你人生的彩蛋!

這是一本呈現臺灣跑者文化的書, 從《跑步不要聽》Podcast逾250集節目中,精心挑選26篇跑者故事, 透過魁哥和象總的引導,一步步精煉出故事, 並將原本由聲音訴說的勵志、有趣、不可思議的內容, 轉化為一頁頁觸動人心的文字。

【本書特色】

•從逾250集訪談節目中精選出26篇跑者故事

•人物網羅菁英選手、極限耐力賽選手、各行各業市民跑者、身障跑者;故事橫跨台灣與世界各地跑步旅程

•書中每一篇都藏有彩蛋,等待你細細品味挖掘

【必讀族群】

✓ 熱愛跑步的你

✓ 希望有一本書能陪伴自己持續跑下去的你

✓ 廣大的《跑步不要聽》粉絲

--------- 七星推薦 ---------

★南山人壽董事長 尹崇堯

★run your own run 邱文蕾

★地平線運動平台 李翰暄

★Jay的跑步筆記 許立杰

★森林跑站創辦人 蔡宜玫

★博威運動科技 don1don 總編輯 鄭匡寓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 謝金河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 更多《跑出你人生的彩蛋:《跑步不要聽》用不平凡的故事,陪你前進每一公里》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警訊!衛福部:台灣人普遍運動量不足

2016-05-09
跑步話題路跑觀念趨勢生活

好可怕,台灣這麼多人不運動,真的應該要多加油了。> <

[中央社消息] 衛福部國健署4/21公布資料顯示,15歲以上國人,7成6運動量不足。與OECD主要會員國相較,台灣人身體活動量不足率高居第一,台灣、英國、日本是運動量不足的前三名。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103年台灣運動地圖,資料顯示,15歲以上國人身體活動量不足率(每週運動未達世界衛生組織15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建議量)為76.3%;年齡層則以35-39歲的人身體活動量不足情形最嚴重。

國健署並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29個國家(不含智利、冰島、以色列、南韓、瑞士)比較,台灣身體活動量不足率排名第一。

台灣(76.3%)、英國(66.5%)、日本(65.3%)是運動量不足的前三名;美國的運動量不足率為43.2%、德國是30.4%、荷蘭更只有20%,都是人民運動量較高的國家。

[延伸閱讀] 教育部體育署澄清 我國身體活動量OECD排名為中段

有關104年4月21日衛福部發布新聞稿表示,我國國人身體活動量不足率與OECD國家相較排名第一高乙事,教育部體育署鄭重澄清。

體育署表示,WHO所稱身體活動量應包括工作(含家務)、交通及休閒時的身體活動,衛福部本次調查範圍僅以休閒時之運動為身體活動量之定義,未計入交通及工作之身體活動量,致造成低估我國民眾身體活動量充足者比率之結果。

體育署於103年委託臺北市立大學辦理103年運動城市調查,計畫主持人之一陳信中助理教授表示該案調查為求謹慎,特別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之GAPQ問項,並含括工作、交通、休閒時之身體活動,研究結果顯示,國內有百分之55.7的民眾,達到WHO建議之每週身體活動量MET之標準 (600分鐘) 。若以臺灣男性與OECD國家之男性身體活動量作比較,臺灣男性可排在第11名;臺灣女性則可排在第19名,顯示臺灣正朝向愛運動的方向邁進。

另輔仁大學體育系何健章助理教授表示:「身體活動調查資料應包括:家務性(household)、工作性(work)、通勤性(transport)、休閒性(leisure time)等四大類;受訪者係為一般民眾且具有全國或各縣市代表性(subnational population);盛行率的估計需依年齡、性別分層進行分析,每一個年齡、性別層樣本數至少50名以上,衛福部所調查問卷僅以民眾過去一周是否有參與運動之問項,用以代表身體活動不足,也是可能造成低估我國身體活動量充足民眾比例的原因。」

體育署表示,感謝各機關、單位一起來關心民眾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規律運動人口比率已從95年的18.8%提升至103年度的33%,105年度將提供更符合國人需求的全民運動政策,以提升國人健康與生活品質。

註:GPAQ:全名為Glob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中文翻譯為全球身體活動問卷,是全球用來調查各國身體活動現況之問卷,其中包括工作、交通、休閒及坐式生活各方面身體活動時間及活動強度等問項。

新聞來源: 體育署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