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運動部落
  • 長跑的目標不是更快,而是更強 - The 40th San Francisco Marathon
1
長跑的目標不是更快,而是更強 - The 40th San Francisco Marathon
2
衣索比亞選手Shura Kitata
2020東京奧運馬拉松 能撼動「破二」神人Eliud Kipchoge的六大強敵
3
不信極限:MO FARAH ── 漫漫長路
許立杰
許立杰

長跑的目標不是更快,而是更強 - The 40th San Francisco Marathon

2017-07-24
運動部落 跑步 專欄 許立杰 馬拉松 心得分享

 
 
長跑的目標不是更快,而是更強。

在最近讀完的《強風吹拂》書中,有這麼一段對話。寬政大學田徑隊社長清瀨灰二,問一年級的天才跑者藏原走:「你覺得形容一個跑者,最好的方式是什麼?」阿走搔了搔頭說:「不就是快嗎?」

「我覺得不是快,而是強。」清瀨若有似無地說。

2017 年 7 月 23 日。舊金山馬拉松

清晨時分,搭乘接駁巴士到第二半馬的起跑點。大黃色的巴士行駛在輔破曉的舊金山,整座城市靜謐而安逸,直到大容量引擎嘎嘎作響劃破了空氣。巴士停妥,一個接一個的跑者跳了下來。五顏六色的鞋點綴了金門公園,稀稀簌簌談話聲注入了活力。

加入了其中一群跑者的步伐,以稍快的節奏走著。雖然日出時間已過,仗著大量的樹木,公園依舊濃霧深鎖,時不時還有露珠從高聳的杉樹上滴下。選定了一塊大樹根坐著,冷風吹來,即使穿了兩件長袖外衣仍止不住發抖。

「坐著太冷了,我們去走一走吧。」

第二半馬的起跑線一共有十個波次,距離拉得很長。我從第一個波次到第六個波次走了大約 100 公尺,就決定掉頭。聽主持人說今年一共有 5,000 人參加第二半馬,而第一半馬、第二半馬、全馬總參加人數是 27,000 人。

我在第二半馬的波次,是第一波。

距離起跑時間剩下半小時,也實在待不住了。看了一眼心率表,靜止心律已經超過 100 下。「我去熱個身。」

沿著柏油路向外跑去,是個小上坡。兩側零零散散也有一些跑者開始熱身,從身上掛的號碼布,你可以得知該跑者的報名成績。橘色號碼布開頭是 2 總共五位數的,是第二波起跑的跑者,實力大概在 1 小時 40 分左右。同樣橘色號碼布,但只有三位數的是次菁英,實力大概在 1 小時 25 分左右。

前面出現了幾個人,輕輕巧巧地從我身邊跑過。身形精瘦並且談笑風生,不仔細聽,腳步聲甚至會被他們的談笑話語蓋過。穿著學校田徑隊服,掛著紅色的號碼布,這些是菁英跑者,實力在 1 小時 18 分以下。

這段柏油路我不知道跑了幾次。三年多前工作還沒有著落的時候,我暫住在舊金山的宿舍。壓力很大,投履歷、練習、面試,日復一日,而唯一的出脫就是跑步,就是跑金門公園。我常常跟自己這麼說呀:如果真的找不到工作,就不能跑金門公園了喔。

也許就是這樣的意志,最後我幸運地找到工作,並且在上個月待滿三週年。而這是我第四年跑這個賽道,也算是對當時承諾的一點感激。

緩跑了將近兩英里,回到起跑線上。脫下外套露出了亮眼的紅白色制服,在田徑隊的學生中找了個位置待著。他們交換著彼此的目標跟攻略方式,而我也在心中再次默寫:「平均配速每英里 5 分 55 秒,前三英里是上坡,可以跑 6 分鐘。第七跟第八英里是下坡,應該要跑 5 分 45 秒。如此可以在 1 小時 18 分左右完賽 - 打破我的半馬最佳。」

七點半一到,隨著汽笛聲響,跑者們一聲不吭通過了起點。領先集團率先衝了出去,我想都不想就決定不跟。往年的獲勝者通常都有 1 小時 10 分的實力,不是我惹得起的。

我看了看錶,配速大概在 5 分 50 秒左右,前後有幾位女性跑者,這大概是女性獲勝者的配速範圍。雖然跑在略快的配速,但並不覺得勉強。也許是前幾天的減量起了作用,今天感到前所未有的強壯。「既然如此,就不用刻意減速了」我這麼對自己說。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我總喜歡挑選勝算高的仗打。不是說沒有挑戰精神,我很愛挑戰。只是到了決勝關頭,我總是採取保守的策略,寧可跑慢一點也不要跑爆。有幾次我回到終點,總是想著「阿,如果那時候再拼命一點就好了。」

今天的我不一樣,我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來的,沒有什麼好輸的。

前四英里的上坡路段連續跑出 5:54, 5:51, 6:08, 6:01 平均每英里 5 分 58 秒的配速,在上坡路段是很亮眼的表現,當下排名約在 20 位。對自己這場比賽的強勢開局暗自叫好,總算我也有勇氣嘗試一些可能做不到的事,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後悔。

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我看手錶的次數越來越少。上萬公里的跑量累積在我的身體裡,透過每一步的回饋、每一次心跳的刺激,我知道自己還能跑多久。科學化數據是用來賽後分析用的,不是用來在比賽的時候限制自己。在上坡路段手錶顯示心跳 185 bpm, 我選擇了咬牙加速。

通過了第六英里的路標,平均配速仍然在理想的每英里 5:57 左右。唯一讓我掛念的,就是手錶上的距離始終跟官方標記對不上,賽道往往長了 0.2 ~ 0.3 英里。

離開了金門公園樹蔭的遮蔽,進入第七英里的嬉皮區,伴隨著輕快音樂聲出現的是一段短而急的上坡。耀眼的陽光下,柏油路閃閃發光,加油群眾鼓譟著、激動著、這段上坡卻在我眼前具象化成《進擊的巨人》中瑪麗雅之牆的形象!

「我要殺死所有巨人!」 不確定是只有心裡這麼喊還是真的說出了口,咬牙切齒地攻上了坡頂。

心臟撲通撲通地強烈跳著,差一點點就要跳出了喉頭。突然,眼前一片開闊,有如我真的站上了牆頂。跑在半馬賽道的最高點,前方出現了長而急的陡下坡。「第七跟第八英里是下坡,應該要跑 5 分 45 秒」- 賽前的呢喃在此時回灌進我的腦中。

「就是現在了!」

邁開步子朝下坡攻去,六親不認地想在這個路段多賺一兩秒鐘。我集中所有注意力在腦袋,飛快地分析著什麼時候要從哪個跑者邊切過去會最有效率。柏油路上的路況就交給雙腳,打籃球超過 20 年所鍛鍊出來的雙腳,承受著來自地表強力的衝擊,仍然穩健而快速的跑著,每一個跨步都超過了 160 公分。

「嗶!」第八英里的提示聲響起,耗時 5 分 32 秒!(相當於每公里 3 分 26 秒)  

經過了下坡路段的追擊,平均配速已經加速到每英里 5 分 55 秒。肩膀上的汗水閃閃發亮,不過城區的挑戰還沒有結束。如果你來過舊金山就知道,丘陵地形在地圖上其實感覺不太到,但當你實際來到這,就知道平路真的只是假象,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緩上緩下的小坡。

而雪上加霜地是,陽光在此時加強功率,起跑時涼爽的微風已經感受不到了。

40th The San Francisco Marathon獎牌

當人在極度專心的時候,會進入一種類似入定的狀態,對於外在的感知處於極度靈敏卻又遲鈍的矛盾。我能夠感受到陽光、道路、以及周遭的人群,但對實際的細節、以及人相的認知卻遙遠而模糊不清。好像是以最低限度的精力聚集在只對當下的自己有用的感官上,餘下的全部灌注在身體,貫徹跑步這件事。

追過了幾個同樣穿著紅白色隊服的隊友,以細微的動作向他們表達加油,然後頭也不回地繼續前進。我感到有一絲絲的罪惡,無法回報他們的熱情喊聲。但在當下,回報他們加油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再往前跨 0.1 公分、再往前追過一個跑者!

第九跟第十英里各跑了 5:56, 6:02. 然後就是最後五公里衝刺了。

眼前又出現了一面高牆,我已無暇分心計算配速,只能悶著頭專注向前跑,希望再次抬頭就抵達牆頂。全馬跑者在此時面臨最後考驗,有很多人直接就開始走了,對於我來說是很大的心理打擊。相反地,幾位訓練有素的菁英半馬跑者正在發起最後攻勢,我把僅有的注意力挪移到那幾個移動快速的小點,對我來說那是最後的救命稻草!

跨大步!深呼吸!不要放棄!

正當我這麼想時,一個志願者從我前面五公尺走過去,嚇了一跳,差點來不及反應。抬起頭來,發現前方拉起了一條斜向的紅線。

「不會吧...」

這條紅線是用來導流跑者的。在棋盤格的城市中,總會有幾個路口用這樣的方式來分流跑者,藉以舒緩居民的交通困境。不過此時這條線實在拉得太急,我連抱怨的時間都沒有,就看著前方那幾個移動快速的小點遠去。而我被迫右轉,成為身後跑者的領頭羊。

這是目前為止,跑得最痛苦的一段。前方 500 公尺看不到任何一個跑者,我不知道自己的相對位置、沒有目標可以追擊、在廣大而寬闊的城區頓失依靠。我期待著後面有跑者能夠超越,那就能順理成章的同跑一段,不過這樣的劇情始終沒有發生。而體力也在此時瀕臨臨界點,第十一英里首次掉出了 6 分 10 秒。

第十二英里進入了海濱。幾個彎道之後,終於再次跟主集團匯流,並找到當初那幾個半馬跑者。擠出最後一丁點的力氣,我別無選擇。

「為什麼明明這麼痛苦,我卻無法放棄跑步?」

「明明訓練這麼艱難!明明比賽這麼痛苦!為什麼我還是一再回來?」


集團的步伐開始凌亂、身旁的喘氣聲粗糙而急促。無論你做了多足的準備,無論你是菁英跑者還是市民跑者,所有人在最後的一英里,都是用僅有的生命在戰鬥。在這個基準點上,跑步是前所未有地極致平等!

我無法分辨喘氣跟心跳的頻率,甚至無法分神看表上的時間。潛意識中我知道今天也許不會創下最佳成績了:即使我始終按著計畫跑,但錶上的時間跟官方標記差距都在 0.3 英里 (500 公尺) 上下。但我沒有放棄,即使身體裡只剩最後幾滴燃油,也要以最好的姿態通過終點。

回到市場街的最後直線,吵雜的觀眾擠滿了兩旁的街道。灣區大橋在湛藍的天空中如此寧靜而耀眼,而橋底發起最後衝刺的跑者也絲毫不遜色。幾萬個跑者的衝刺頻率,搭配上千加油群眾的群起喊聲,連鐵道都會為之顫動。

「不要放棄!」「你跑得超棒!」「最後五百公尺了!」

模模糊糊的意識中,我看到官方計時器出現在眼前,顯示了 1:19:40

汗水順著褲角一路流到了鞋子裡,身體火燙而眼神炙熱。我彷彿過熱的火車頭,在喊聲中通過了藍色的終點線。

官方時間顯示 1:19:50

—

我坐在賽道旁,試圖從疲憊不堪的身軀和精神重新集中注意力。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就完全放棄計算時間,而最後完賽的 1:19:50 更是在意料之外。當然,是出乎意料的差。

我苦笑著按下了儲存鍵,幾乎是同一個時刻,Garmin 跳出了提示 - 最快半馬:1:18:00

苦笑轉而化成了微笑,我欣然接受了這個結果。

這代表,如果是標準賽道,我的時間是完美的 1:18:00. 不過因為賽道長了,或是我因為避免跑者的繞道,造成我最後多跑了 0.3 英里 (500 公尺) 的距離,而這 0.3 英里 的差距,就是 1:18:00 以及 1:19:50。

所以我是輸了面子,但贏了裡子。官方成績雖然沒有創下最佳,但平均配速是前所未有地快,而且是在挑戰性更高的賽道上,跑了更長的距離。最重要的是,因為我沒有看錶,沒有因為官方成績未達標而放棄。反而在最後一刻都是全力以赴,沒有任何一絲保留。

我疲憊地走在舊金山晴朗的天空下,沒有創下最佳,心裡卻是滿滿的。清瀨的那句話,在此時若有似無地又飄過了我的心中:

「你覺得形容一個跑者,最好的方式是什麼?」

「我覺得不是快,而是強。」

—
Official Time: 1:19:50
Place: 24 of 4607 (top 0.5%)
Distance (on watch): 13.42 miles (21.6 KM)
Pace (on watch): 5:57 min/mile (3:42 min/km)
Cadence: 187 spm; Stride Length: 1.45m
Heart Rate (Avg/Max): 180/191 <= Yes. I fought hard.

眯眯眼也很好唷!

責任編輯/Oliver Wu

關於許立杰相信「多數人的努力程度,談不上拼天分」,而不斷在馬拉松路上前進的跑者。初半馬是 2012 年陽明山越野半馬,同一年還爬過台北一〇一,在 2017 年完成第一次波士頓馬拉松。目前居住在加州,與擁有同樣夢想的人一起努力著。

/ 關於許立杰 /
許立杰

沒有受過一天田徑訓練,長大才發現自己很喜歡跑步;參加過兩屆波士頓馬拉松,全馬最佳成績 2 小時 39 分。目前居住在加州,與同樣追求全馬夢想的夥伴一起努力著。

FB Jay的跑步筆記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2020東京奧運馬拉松 能撼動「破二」神人Eliud Kipchoge的六大強敵

2021-08-06
賽事奧運馬拉松跑步話題

2020東京奧運的馬拉松項目將於8月7日(女子)及8日(男子)在北海道札幌開跑,世界馬拉松紀錄保持者、也是史上唯一跑出全馬「破二」的肯亞長跑好手基普喬蓋(Eliud Kipchoge)成為男子馬拉松中萬眾矚目的焦點。不過,仍有不少強敵可能阻止現年36歲的他為肯亞連霸奧運金牌,讓我們看看可能撼動基普喬蓋冠軍寶座的六大挑戰者。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Eliud Kipchoge - EGH????????(@kipchogeeliud)分享的貼文

基普喬蓋的馬拉松時代

肯亞長跑運動員基普喬蓋於1984年11月5日生,是當今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人。曾贏得2016年奧運會男子馬拉松金牌(2:08:44),更在2017年,於Nike策劃的破二挑戰Breaking2在義大利蒙扎國家賽車場,以2:00:25創下馬拉松史上前所未有的紀錄(但因為專屬配速團、補給、前導指示等主導因素,破二挑戰的成績無法被列為正式紀錄)。2019年10月12日,他在於奧地利維也納普拉特公園挑戰「INEOS 1:59」計劃,以1小時59分40.2秒打破非官方的世界紀錄,把馬拉松的成績推向突破人類極限的2小時內。

這次東京奧運,基普喬蓋希望捍衛自己的奧運馬拉松冠軍頭銜,並成為史上第三位達成奧運男子馬拉松二連霸的選手(前二位是衣索比亞選手Abebe Bikila連霸1960與1964冠軍、東德選手Waldemar Cierpinski連霸1976及1980冠軍)。不過,由基普喬蓋「統治」的馬拉松時代並非不可撼動,在2020倫敦馬拉松中,他嚐到7年來連續10次馬拉松勝利後的首場失利,也讓2020東奧男子馬拉松項目更加刺激。

1. Shura Kitata (25歲,衣索比亞)

Kitata曾在2018倫敦馬拉松緊追在基普喬蓋之後,拿下亞軍;更在2020倫敦馬拉松賽以2:05:41奪冠,讓基普喬蓋吃下7年首敗。Kitata是個強壯且具有侵略性的跑者, 這次東奧他也希望為衣索比亞贏得20年來首座馬拉松冠軍(距今最近贏得奧運男子馬拉松冠軍的衣索比亞選手,是2000年雪梨奧運由當年22歲的Gezahegne Abera奪冠)。

衣索比亞選手Shura Kitata
衣索比亞選手 Shura Kitata ©2020 Getty Images

2. Lelisa Desisa(31歲,衣索比亞)

長跑運動員Desisa,曾在舉辦於卡達杜哈的2019年世界田徑錦標賽贏得金牌,比賽日高溫潮濕,不少選手比賽到一半就棄賽,而他克服嚴峻天候與午夜起跑的不利時間,以2:10:40奪下個人世田賽生涯首金。同時,Desisa也是2013年和2015年波士頓馬拉松男子冠軍,以及2018紐約馬拉松冠軍(第二名正是Shura Kitata )。

衣索比亞選手 Lelisa Desisa
衣索比亞選手 Lelisa Desisa ©AFP.G/Cacace

3. Amos Kipruto(28歲,肯亞)

2019年之前Kipruto並不受矚目,其實在2018柏林馬拉松基普喬蓋寫下世界紀錄2:01:29時,他也以2:06:23獲得亞軍;隔年他在高溫溼熱的嚴酷環境下,成為2019年杜哈世錦賽馬拉松銅牌得主,並在2020年西班牙瓦倫西亞馬拉松創下PB 2:03:30。 28歲的Kipruto 是三名肯亞馬拉松代表隊中最年輕的,也被認為他可能在自己職業生涯最大的比賽中帶來令人出乎意料的驚喜。

肯亞選手 Amos Kipruto
肯亞選手 Amos Kipruto © worldathletics.org

4. Lawrence Cherono(32歲,肯亞)

Cherono認為自己「很幸運」被選進奧運馬拉松肯亞代表隊,這是他第一次被徵招為國家隊。他曾在2019年奪下波士頓馬拉松與芝加哥馬拉松兩面金牌;並在2020年西班牙瓦倫西亞馬拉松創下PB 2:03:04,於該賽事拿下第二名,成為近兩年馬拉松大賽表現相當出色的選手之一。

肯亞選手Lawrence Cherono
肯亞選手 Lawrence Cherono ©2021 Lawrence Cherono

5. Stephen Kiprotich(32歲,烏干達)

Kiprotich在2012年倫敦奧運馬拉松比賽中以2:08:01成績奪冠,成為烏干達自1996年以來獲得的首枚獎牌,更是烏干達有史以來的第二枚奧運金牌,也在國際馬拉松界投下了震撼彈。事實上,Kiprotich的PB是在2011年荷蘭恩斯赫德馬拉松跑出的 2:07:20,同時創下該項馬拉松史上最好成績,以及烏干達馬拉松運動員的最好記錄。其他最佳表現包括2017羅馬馬拉松(2:07:30)和法蘭克福馬拉松(2:05:50)冠軍,以及2018紐約市馬拉松以2: 06: 01僅次於當年第一名Lelisa Desisa。2020東京奧運是他三度重返奧運會場,希望自己能平反在里約奧運第14名的成績。

烏干達選手 Stephen Kiprotich
烏干達選手 Stephen Kiprotich ©2012 Imgur, LLC.

6. Galen Rupp(35歲,美國)

Rupp於2017年成為第一個在芝加哥馬拉松奪冠的美國人,至今保持著多項美國田徑賽事最佳成績,包括10000米(26:44.36)、室內3000米(7:30.16)、2英里(8:07.41)、5000米(13:01.26)。Rupp更是奧運老手,已參加過2008、2012和2016年三屆奧運會,並獲得2012年倫敦奧運10000米銀牌、2016里約奧運馬拉松銅牌,2020東京奧運是他第四度出賽,上一屆的銅牌也讓他有信心能驚豔全場。

美國選手Galen Rupp
美國選手Galen Rupp ©2020 Getty Images

2020東京奧運男子馬拉松比賽將於日本時間上午7:00(台北時間上午6:00)於札幌大通公園舉行。

資料來源/Tokyo 2020, as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不信極限:MO FARAH ── 漫漫長路

2016-07-14
路跑馬拉松故事跑步話題

長跑運動員Mo Farah在2012年世界級運動賽事上勇奪男子10公里冠軍時,已經將一個偉大的成功故事推向了高峰。在還剩最後三圈的時候,他開始了他象徵性的衝刺,為英國隊再添一金。獲勝後,他激動地擁抱了年幼的女兒Rhianna以及當時帶有身孕的愛妻Tania。

然而,Mo Farah還要帶來更多驚喜。他一周之後重返田徑賽場,參加男子五千公尺決賽。當他踏上起跑器時,Tania即將生下一對雙胞胎。Mo Farah認為,一座冠軍是不夠的,兩個小寶貝意味著要為他們獻上兩座冠軍。比賽開始,即便從戰術表現來看, 他的優勢遙遙領先,Mo Farah始終跟對手拉開距離。在又一個完美的衝刺之後,Mo Farah衛冕成功。

Mo Farah臉上寫滿了喜悅與驚訝,他張開雙臂,揮舞著英國國旗並擺出了招牌的“Mobot”姿勢,擁抱勝利、回應群眾支持的歡呼。他回想“大家給了我莫大的支持。那一瞬間是我這輩子最幸福的時候。它改變了我的一生。那次奪冠意義非凡。75000名觀眾喊著你的名字為你喝彩,沒什麼比那更棒了。”

世界頂尖長跑運動員Mo Farah

Mo Farah深知成雙成對的力量。Mo Farah於1983年在索馬利亞的摩加迪休出生,只比他的雙胞胎哥哥Hassan晚了幾分鐘。在他們八歲時,他們全家準備移民到父親工作生活的倫敦,然而當時Hassan身患重病無法長途跋涉,一家人不得不暫時留下他。幾個月後當他們回來接他的時候,Hassan已經因索馬利亞內戰與其他親戚逃亡到其他地方,蹤跡不明。Mo Farah一家只得回到倫敦。

親人離散之痛對於初到陌生環境的Mo Farah影響巨大。他與哥哥有著近乎心靈感應般的血緣牽絆,有時甚至能感受到哥哥的心情波動與身體狀況。Mo Farah不得不在適應新生活的同時調整這種劇烈的思親之痛。起初他完全不懂英語,儘管表親們教會他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日常交流仍然有很大的問題,時不時讓Mo Farah捲入校園鬥毆,讓他深感害怕、孤立,心灰意冷。

後來Mo Farah在足球中找到了慰藉並加入了一家地方社團,即便他說自己“什麼技巧都不會”,只是單純地喜歡帶著球跑。然而正是這一嘗試,使得他的體育老師注意到他輕鬆自如的跑步風格。就在Mo Farah努力融入同學並在新社區找到立足之地的時候,老師為他帶來了他一直渴求的目標與支持,鼓勵當時只有11歲的Mo Farah加入當地的跑步社團,幫助他得到完整的培養。

Mo Farah說,“如果我小時候沒有那些支持的話我絕不會有現在這樣的成就,當機會來臨時你一定要去做正確的事情。在跑步上,你只能依靠自己——不論跑得好壞,你都無處可以逃避,而且有的時候真的非常艱辛。你的隊友們可以鼓勵你,但是你才是那個真正踏上跑道完成比賽的人。教練會為你指點,但是他可不會拉著你的手跟你一起跑。”

 
 
在跑步中,你只能依靠自己。

1997年Mo Farah第一次在重大比賽中優勝:英國校園越野錦標賽。在贏得更多比賽後,他在2001年終於在歐洲少年田徑錦標賽中奪得男子五千公尺冠軍。在碩果累累的出道時期,Mo Farah曾經在佛羅里達州拜訪過一家訓練營,並且發現他從事這項運動的潛力:每次成功都有可能帶他跨越家鄉的邊界,每次勝利都有可能讓他離Hassan更近一步。

為了保證自己能夠繼續跟隨頂尖教練訓練並參與更大型的比賽,Mo Farah在快餐店打工,同時也在一家體育用品店兼職店員。到了2003年,他終於存到足夠回到索馬利亞尋找哥哥的錢。那次重逢,他形容這是“最幸福的回憶”。儘管多年來生活境遇大相徑庭,兄弟倆仍舊在重逢第一眼時就認出了彼此:十多年後第一次聽到Hassan說話,Mo Farah感覺就像聽見自己說話一樣。

與哥哥重逢填補了Mo Farah心靈上的空缺。他回到倫敦後很快就專注投入到跑步訓練中。他稱2005年是自己的“突破年”,他搬與一群肯亞長跑運動員住在一起,這極大地改變了他的看法。“我意識到自己‘目光短淺’,小時候從未真正努力過。見到這些肯亞的跑者令我大開眼界,我就想‘如果我要與這些人競爭的話,那我真的要非常努力才行。’從那以後,我專心訓練,開始了‘吃飯-睡覺-訓練’的生活。至今如此。”

然而這令Mo Farah更加堅定,他將這次失敗看做是一個指標:天賦與努力讓他走到今日,但他需要更加多樣化思考並重新確定目標。“沒人會記得誰是第五名,但每個人都能告訴你誰是第一名。”Mo Farah並未在訓練中盲目加量,而是開始了更加科學的訓練,訓練目的性更強、方法更加多樣,將更少的訓練量與目標的比賽日程互相結合。

這套包含了高海拔訓練與縮短恢復週期的冷凍療法等訓練策略被Mo Farah沿用至今。“我曾經以為跑步就是跑步,但是當你要達到更高的水準時,你就需要開始負重訓練、強化核心力量、進行不同配速的跑步訓練。我最喜歡的訓練就是速度訓練,超愛那種衝刺的感覺。”

2011年,Mo Farah準備邁出新一步——實際上是兩大步:新的教練與新家。“我知道Alberto Salazar是個超棒的教練,而我也渴望被他指導,但是我將不得不全家搬到美國的波特蘭住。我邁出了這一步,而我也認為這是我一生中最棒的決定。信任你的教練非常重要,而我與我的訓練搭檔Galen Rupp就完全信任Alberto Salazar。作為一名馬拉松記錄的保持者,Alberto Salazar經歷了超越凡人的努力才實現他的成就。他可不是一名普通的教練,他是經歷過這一切並取得成功的教練。”

時至今日,Mo Farah不僅是史上最成功的長跑運動員之一,也是最嚴於律己的運動員之一。除去受傷與賽前“放鬆”的時候,Mo Farah每週訓練的跑量可達125英里(約200公里),他估計自己在職業生涯中跑過的路已經足夠往返他的出生地與現居地了。

 
 
對我來說,跑量就是關鍵。

Mo Farah說道。“日積月累的跑量就是我的盔甲。對我來說比賽其實非常簡單。然而比賽前你需要日以繼夜的準備,把自己關在訓練營裡,見不到家人,見不到孩子。這種時刻有時讓我有些傷心,但我會在跑道上發洩出來。我會時常惦記著比賽,但其實比賽的一切都是來自於訓練之中。”

始終支持他、經驗豐富的教練以及多樣化並專注的訓練的雙重力量見證了Mo Farah的成長,他獲得了靠決心與目標度過低潮的能力,這確保他能更上一層樓。2014年的健康問題,2015年打破室內兩英里(約3.2公里)的世界紀錄,以及今年的國際田聯世界半程馬拉松錦標賽季軍,這些經歷都讓他更加篤定。“我感覺我的背後隨時被人拿槍瞄準著。因為我所取得的成績,這種情況很難避免。對手們知曉我的一切,專心研究我。所以,未來只會越來越困難突破。”然而,他依然決定將男子5公里與10公里的世界記錄收入囊中,讓祖國站在世界之巔,向世界證明站在這的就是世上最偉大的長跑運動員。

資訊、圖片提供:Nike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