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如電擊、火燒,簡直要人命!帶狀疱疹發作時疼痛感非常劇烈,台灣人一生中有3成的機率罹患,而罹患心臟、腎臟疾病與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則比一般人高出1.5~2倍,且因部分症狀重疊,有時難以確認診斷。曾有名患心臟患者,因胸口疼痛誤認為心臟病發作,檢查多次皆未發現心臟異狀,最後才發現是皮蛇惹禍。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台灣民眾一生中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約為32.2%,等於3人就有1人曾罹患帶狀疱疹,隨著年齡增長或免疫力下降,病毒也可能因此甦醒、發病。而帶狀疱疹患者不只是皮膚發紅結痂,還可能承受如電擊、火燒般的疼痛,嚴重恐導致長期神經劇痛、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帶狀疱疹是一種水泡性疾病,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所引起。帶狀疱疹發病初期,常會伴隨身體不適、疲倦等症狀,也會產生如灼傷痛、刺痛、突然的疼痛,其特色為沿著皮節分布發疹,產生單側、疼痛性、水泡性的病灶,好發於胸、臉、腰、頸等部位。
雖然帶狀疱疹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但隨著年齡增長,尤以50歲以上族群最為好發,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身上,更可能產生全身性水泡。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警告,帶狀皰疹會誘發全身系統性發炎反應,加劇體內發炎與血管病變,一旦血栓阻塞冠狀動脈或腦血管,恐引發心肌梗塞、中風,患者除皮膚出疹,也會出現胸痛等症狀。
根據研究,45歲以上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1年內中風風險提高1.3倍。即使過了1年,長期追蹤也發現,12年內發生心血管重大事件的風險提高3成,可見這不是短期的影響,而是對身體長期的健康負擔。
「曾經有一名心臟病患者曾因胸口疼痛,誤以為是心臟病發作,歷經一連串檢查卻找不到原因,直到幾日後出現皮疹才確認為帶狀疱疹。」李貽恒解釋,類似臨床狀況並不少見,都是因為疼痛先於皮疹出現,常與心血管疾病混淆,容易因此延誤診斷與治療時機。
不僅只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慢性腎臟病患者同樣也面臨威脅。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說明,腎臟病患者因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會干擾免疫細胞正常功能,導致整體免疫力下降,對病毒的防禦力明顯減弱。
研究指出,腎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風險比無腎病者高出1.4倍,若同時帶有慢性腎臟病與心臟病,發作風險更是疊加。尤其腎臟移植病人,因使用免疫抑制劑導致抵抗力長期處在低下狀態,其罹病機率則高達9倍。
許永和提醒,腎友代謝能力較弱,在日常用藥與治療皮蛇時,須由醫師謹慎評估整體治療策略,以避免錯誤用藥干擾腎臟代謝、加劇腎功能惡化,引發昏迷、腎衰竭或其他嚴重併發症。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台灣糖尿病患者近年有明顯年輕化趨勢,40歲以下盛行率持續上升,這些年輕糖友若血糖控制不佳,伴隨免疫力下降,可能提早面臨帶狀疱疹的威脅。
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皮蛇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倍。歐弘毅指出,糖尿病患者感染帶狀疱疹後,病況往往更複雜,容易因疼痛劇烈、併發症增加或血糖波動大而需住院治療,導致住院率約為非糖尿病者的3倍,平均住院時間也多出約3日,進一步增加醫療負擔。
歐弘毅提醒,糖友本身也容易合併其他感染或疾病,一旦皮蛇爆發,處理起來比一般人更困難,也會提升「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造成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不等的慢性神經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尤其對年輕患者而言,慢性疼痛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對工作、睡眠與心理造成長遠影響,形成血糖惡化與併發症加重的惡性循環。
歐弘毅建議,50歲以上民眾以及糖尿病、心血管與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應優先考慮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並且配合生活作息調整、壓力管理等綜合防護,帶狀疱疹疫苗可降低發病風險,並有效減少疱疹後神經痛。
不少人擔心,帶狀疱疹疫苗是否伴隨副作用?可以和其他慢性藥物一起使用嗎?許永和解釋,目前帶狀疱疹疫苗與慢性病藥物都沒有明顯交互作用,慢病患者不用太過於擔心,「且疫苗保護力可維持90%以上,推估可持續10~15年的保護力。」建議慢性病患者不必過度擔心,及早與醫師討論合適預防方案,增強自身免疫力,穩定病情。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天氣一冷就容易流鼻血?為什麼會流鼻血?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喉及頭頸外科主任薛智仁提醒,秋冬是感冒及過敏性鼻炎好發的季節,易導致鼻黏膜發炎、充血,經常會感覺到搔癢而搓揉、打噴嚏、擤鼻涕,都會使發炎中的鼻黏膜破損而流鼻血。該如何預防流鼻血?事實上,只要「戴口罩」就有奇效。
薛智仁表示,造成流鼻血的原因是由於鼻腔內的鼻黏膜,具有大量的微細血管及血流,一旦鼻黏膜的血管破裂,就會出現流鼻血的現象。秋冬是感冒及過敏性鼻炎好發的季節,易導致鼻黏膜發炎、充血,經常會感覺到搔癢而搓揉、打噴嚏、擤鼻涕,都會使發炎中的鼻黏膜破損而流鼻血。
同時,由於冬季的氣溫較低,人體血管在天冷時會快速收縮,導致血壓上升,血管容易破裂,也可能發生流鼻血。薛智仁提醒:「在使用暖氣時,空氣變乾燥,則會刺激鼻黏膜,在表面形成結痂,當用手挖結痂或結痂脫落時,就更容易會流鼻血了。」
薛智仁指出,當流鼻血時,請保持鎮靜,避免慌張造成血壓升高,反而會出血更嚴重。如果出血點是在鼻腔前部,最有效的止鼻血急救5步驟為:
把頭微微往前傾
以手指將兩側的鼻翼往中間壓緊
直接壓迫至少5分鐘
用嘴巴呼吸
也可在鼻根處冰敷,幫助止血
「流鼻血時頭往後仰是錯誤動作。」薛智仁提醒,此時頭盡量不要往後仰,因為往後仰時,鼻血雖然較不會從鼻孔流出來,但會往後流到咽喉處,有可能會嗆入氣管,或從食道吞入胃部,造成噁心、嘔吐。
薛智仁提醒,大多數流鼻血,在適當的壓迫處理後,通常會自然停止,但若是快速、大量的出血,有可能造成低血壓而休克此外,情緒過度緊張有時會導致暈厥,若是長期反覆的出血,也有可能造成貧血、四肢無力。而無論是不明原因的反覆流鼻血,或是血量大、流血超過20分鐘、不容易自然停止的流鼻血,都應就醫治療。
想要減少流鼻血的發生,有方法。薛智仁建議,有鼻過敏的患者,除藥物治療外,亦可配戴口罩,保持鼻腔的溼潤度,降低冷空氣的刺激,也可在鼻孔周圍塗抹凡士林、抗生素藥膏或使用食鹽水噴霧來加強鼻腔的保濕。在室內使用暖氣時,宜注意溼氣的變化,建議將濕度保持在相對濕度40%以上。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