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步
  • 重量訓練
  • 跑10K
  • 跑5K
  • 徒手訓練
  • 瑜伽動作
  • 初階訓練
  • 瑜伽
  • 跑步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街頭最潮的Reebok Pump Plus襪套式跑鞋
1
街頭最潮的Reebok Pump Plus襪套式跑鞋
2
新手鐵人的賽前10週訓練課表
3
圓一個夢 李勝瑋挑戰23天跑步環島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街頭最潮的Reebok Pump Plus襪套式跑鞋

2017-05-17
配備館 跑步 鞋子 REEBOK 生活流行 運動時尚

Reebok Pump Plus充氣襪套式跑鞋新色亮相,承襲Reebok Pump科技血統,加入經典不敗迷彩元素,成功進化出機能與外型兼具的全新襪套式跑鞋,展現街頭時尚態度。男款以迷彩紋搭配潮流黑及軍事綠兩種鞋身選色,女生款則推出時尚黑與極簡白動物紋,全新配色設計展現細膩質感,成為街頭潮流不容忽視的存在。此外,以輕盈機能為訴求的同系列襪套式跑鞋Reebok Plus Runner同步上市。

Reebok-Pump-Plus型號BD4935男款

Reebok Pump Plus充氣襪套式跑鞋 迷彩新色亮相

運動熱潮持續延燒,話題系列鞋款Pump Plus新色亮相,男款以經典迷彩紋搭配潮流黑或軍事綠;女款以時尚黑、極簡白動物紋為選色,透過細膩變化的圖紋,低調賦予跑鞋全新時尚態度。除了外型魅力外,Pump Plus承襲前身ZPump Fusion系列鞋款的優勢特點,重新打造功能外型兼具的特殊鞋款,獨特的Pump空氣肌肉氣囊,提供更全面性包覆與充氣感受,穿著後可依據不同腳型塑形。EVA鞋底則帶來更加輕量體驗與絕佳避震效果,保護與舒緩足部壓力,提供跑者最實際而真實的腳感回饋。Pump Plus鞋款襪套式設計,線條上流暢簡約,展現出俐落有型的鞋身,卻也同時極大化Pump科技體驗,具備高端街頭風格卻不失機能美感。

輕盈靈活 Reebok Plus Runner系列簡約上市

全新簡約襪套式跑鞋Plus Runner以Ultraknit高科技編織布料,打造輕量化且一體成形的流線鞋身,大幅提升透氣度,並突顯出時尚造型風格,同步輕盈上市。

關於Reebok
Reebok的品牌的信念是鼓勵運動員或運動愛好者挑戰體能極限的同時,除了擁有更強健的體魄,更進而體認到更積極的生活態度,成為更好更完整的自己。Reebok的紅三角形(Delta)品牌標誌是轉變和變革的象徵,分別代表運動帶給身體、心理、社交這三個面向的積極轉變。而Reebok所提倡的健身理念與運動態度,使品牌積極成為CrossFit高強度健身運動、Les Mills 團體健身訓練、Spartan Race斯巴達障礙路跑競賽、UFC終極格鬥錦標賽的官方合作夥伴;更透過潮流時尚名人的加入,共同實現品牌理念,包括熱愛健身的超模Gigi Hadid與饒舌巨星Future。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新手鐵人的賽前10週訓練課表

2017-06-26
初鐵515跑步訓練游泳單車鐵人三項跑步動學堂

鐵人三項的魅力在於它的三項組成部分;游泳、騎車、跑步。就因為是三項不同的運動組合,於是想要對付這項挑戰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如果你對這幾項運動很陌生的時候。但若將這些項目拆解細緻的話,則在實行計畫的時候,亦會變得更加容易。
 
鐵人三項訓練就像建造一座新房子,在你要將第一件家具放進客廳之前,首先得將地基打穩。鐵人三項的道理也是,在準備短期比賽時,首先要考慮為成功奠定基礎的要素:適當的設備、充足的時間和有效的訓練系統。

新手鐵人的賽前10週訓練課表

以下是短期培訓計劃的基本藍圖,即使在最千篇一律的街區,每家的房子也略有不同,因為口味、風格和喜好各不相同。你的培訓計劃也是這樣,制定藍圖,使之適應你的生活方式,讓它為你工作,但記住不要忽視那些使你的訓練穩固、安全和能夠經受任何萬一的要素。
以下的三個基礎是在開始前,需先思考的:

參加元素:你選了好要參加什麼比賽了嗎?什麼地形呢?了解比賽細節和元素可以增強你的訓練能力。
正確的工具:不要被你需要的裝備所束縛。你需要一輛好騎乘的自行車、游泳衣、鐵人三項服、自行車安全帽和一雙像樣的跑鞋。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配備可以從中幫助你,比如心率監視器、功率表和GPS手錶,但是這些都還不是初學者最需要的。
指導:你可以選擇一個人訓練,但是若有一位教練從旁協助,他能帶領你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並使你在比賽日達到目標。

關鍵:建立一致性、有氧基礎,適應常規訓練以及學習如何使用裝備。
給初學者的提示:
1. 在必要時使用步行/跑步間歇,但隨著訓練的進行,增加跑步時間,減少步行休息時間。
2. 每小時喝6-24盎司的水。
3. 每個月第四周是恢復週。
4. 練習自行車可以在室內或室外,但建議是在戶外練習,尤其是面臨比賽的前幾天,一定要去戶外練習。
5. 如果可能的話,也建議在戶外跑步。
6. 確保自行車、安全帽和其他零件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
7. 在戶外騎車時,隨身攜帶身份證和金錢。
8. 如果鍛煉超過一個小時,需攜帶大約200卡路里的營養補給。
9. 每周至少練習兩次為一個循環紀律。

第一周

星期一:騎自行車30分鐘。
星期二:游泳500公尺(約10-15分鐘)。
星期三:騎自行車30分鐘。耐力:5-6 RPE,短距跑步:10-15分鐘。
星期四:游泳600公尺(約15-20分鐘)
星期五:休息日
星期六:騎自行車45分鐘。
星期日:跑步25分鐘。

第二周

星期一:通常是一個恢復日;騎自行車30分鐘。
星期二:游泳600公尺(約15-20分鐘)
星期三:騎自行車40分鐘,耐力:5-6 RPE,短距跑步:10-15分鐘。
星期四:游泳600公尺(約15-20分鐘)
星期五:休息
星期六:騎自行車45分鐘。短距跑步:10-15分鐘。
星期日:跑步30分鐘。

第三周

星期一:通常是一個恢復日,騎自行車30分鐘。
星期二:游泳800公尺(約20-25分鐘)。
星期三:騎自行車40分鐘,耐力:5-6 RPE,短距跑步:10-15分鐘。
星期四:游泳1000公尺(約30分鐘)
星期五:休息
星期六:騎自行車45-60分鐘。
星期日:跑步35-40分鐘(可以利用間歇訓練)

第四周:恢復週

星期一:通常是一個恢復日,騎自行車30分鐘。
星期二:游泳600公尺(約15-20分鐘)。
星期三:騎自行車30分鐘,耐力:5-6 RPE,短距跑步:10-15分鐘。
星期四:游泳600公尺(約15-20分鐘)。
星期五:休息。
星期六:騎自行車45分鐘。
星期天:跑步25分鐘。

關鍵:增加力量 速度和強度

第五周

星期一:騎自行車30分鐘。
星期二:游泳800公尺(約20-25分鐘)。
星期三:騎自行車45分鐘,包括在小山丘的練習,短距跑步:10-15分鐘。
星期四:游泳800公尺(約20-25分鐘)。
星期五:休息。
星期六:騎自行車60分鐘。
星期日:跑步35分鐘。

第六周

星期一:騎自行車30分鐘。
星期二:游泳800-1000公尺(約20-25分鐘)。
星期三:騎行車60分鐘,包括在小山丘的練習,短距跑步:10-15分鐘。
星期四:游泳1000-2000公尺(約35分鐘)。
星期五:休息。
星期六:自行車45分鐘, 短距跑步:10-15分鐘。
星期天:跑步45分鐘 。

第七周

星期一:騎自行車30分鐘。
星期二:游泳800-1000公尺(約25-30分鐘)。
星期三:騎自行車60分鐘,包括在小山丘的練習,短距跑步:10-15分鐘。
星期四:游泳 1200-1400公尺(約35-40分鐘)。
星期五:休息。
星期六:騎自行車75分鐘,短距跑步:10-15分鐘。
星期天:跑步45分鐘。

第八周

星期一:騎自行車30分鐘。
星期二:游泳800公尺(約20-25分鐘)。
星期三:騎自行車60分鐘。耐力,5-6 RPE。
星期四:游泳1000公尺(約30分鐘)。
星期五:休息。
星期六:騎自行車60分鐘。
星期天:跑步30分鐘 。

關鍵:最後的訓練和比賽週(如果你有更多的時間,您可以添加額外的訓練菜單)。

第九周:最後一周

星期一:騎自行車30分鐘。
星期二:游泳1200-1400公尺(約35-40分鐘)。
星期三:騎自行車60分鐘。耐力,5-6 RPE。
星期四:游泳1000-1200公尺(約30-35分鐘)。
星期五:休息。
星期六:自行車75分鐘,  短距跑步:10-15分鐘。
星期天::跑步40-45分鐘。

第十周:比賽周

星期一:騎自行車30分鐘。
星期二:游泳500公尺(約10-15分鐘)。
星期三:自行車30分鐘。
星期四:游泳500公尺(約10-15分鐘)。
星期五:休息。
星期六:確認比賽所有裝備。
星期天:比賽。

©triathlon.org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圓一個夢 李勝瑋挑戰23天跑步環島

2016-07-26
故事路跑專訪馬拉松跑步知識庫

假如有天想要環島,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開車、騎車都不算太稀奇,一個大一升大二的大學男孩,為感受台灣的美,選擇用他的雙腳,繞了台灣一圈,他是李勝瑋。

跑步環島勇士李勝瑋

從單車環島到跑步環島

高中升大學的暑假,李勝瑋選擇與好友騎單車環島,作為告別高中生活的紀念,也因此讓他出現跑步環島的念頭。「跑步環島一直是我夢想,平常有跑馬拉松的習慣,所以希望用雙腳踏遍台灣每一寸土地,並且感受他的美。」李勝瑋堅定的表示,他是台北小孩,過去很少有機會到台北以外的地方,常聽人家說台灣很美麗,但自己卻從未親眼見識過,於是他決定用最能直接感受土地的方式來完成,對他來說,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規劃訓練到達成目標都自己來

和單車環島團體作戰不同,跑步環島,李勝瑋選擇自己出發,從一開始的訓練、行程規劃、啟程到終點,都一個人完成,會用這樣的方式,李勝瑋笑說:「一個人跑可以沉澱心情,想得比較多,不過也因為其他人時間無法配合,加上用跑步的方式,有些人覺得較難以負荷。」找不到志同道合又可以搭配時間的夥伴,李勝瑋決定自己出發,一個人的旅程,反而感受更多。

一路上腳磨出水泡、長雞眼,大量的體能消耗與傷病,未讓李勝瑋回頭或放棄,反而更堅持最初的信念,不斷向終點邁進,這段旅程磨練了他的心智,讓他悟出,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更應積極面對的道理。

單車環島的電繡牌。 李勝瑋提供

從環島看台灣的美

旅途中,李勝瑋認為花東沿岸是最令他讚嘆的一段路程,與單車環島不同,你可以慢慢跑、慢慢欣賞這專屬於台灣的美麗。「蘇花公路那段,風景真的很美,整個東半部都很漂亮,跑步好處就是可以慢慢欣賞,且跑步還比騎車安全,比較有空間能閃躲大車。」李勝瑋笑說。

對於西半部地區,李勝瑋說印象中除了城市的高樓林立,其他鄉村地帶有許多稻田、鳳梨田等等,這些是過去他從未在台北見過的事物,讓看他見台灣不同地區的風貌。不過,他也提到,雖然台灣大多數的風景都很美麗,但部分地區工廠林立,也不禁感嘆,要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育,不然破壞這些美景真的很可惜。

在蘇花公路邊跑邊遠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 李勝瑋提供

台灣最美的風景:熱情的人們

一路上,李勝瑋遇到不少幫他加油的熱情民眾,「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兩個大哥特別幫我載行李、陪跑,減輕負擔外也覺得這一路上自己不是孤單一個人。」從宜蘭要回台北的路上,李勝瑋在深山裡迷路,「因為依賴導航,結果在北宜附近的山路迷路,當地人煙稀少,沒住的地方也沒東西吃,當下很無助,一度想說要回頭。」不過運氣很好的他,遇見一家人出遊在附近紮營,好心收留他一晚,讓他不至於露宿野外。

「真的要注意安全,雖然跑步環島是件有意義的事,但不能因為你沒有把自己照顧好,發生意外後還要麻煩別人。」李勝瑋表示,一路上他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但也提醒大家,安全是這一路上最重要的。

一路上遇到很多支持他的朋友。 李勝瑋提供

未來將繼續挑戰

談到未來還想再嘗試嗎?「一定會。」李勝瑋堅定的表示,甚至也不排斥挑戰更大的目標,可能跑的路線會改變,或挑戰更大圈甚至到其他國家跑,但李勝瑋也說:「當然這是理想化啦!自己會計劃未來的挑戰,但也有不少現實面要考量。」

第一次跑步環島,李勝瑋表示沒有想太多,看到有些人是為公益而跑,考慮未來可以再嘗試。「路上想過邊跑邊撿垃圾,讓這段旅程更有意義,但因為準備不足,也沒事先安排,已經揹了很多行李,無法再把垃圾帶在身上。」但如果未來還有機會,他會考慮結合其他有意義的活動。

事前的訓練及與家人的溝通

對於想嘗試跑步環島的朋友,李勝瑋建議:「一定要做好體能的訓練,可以先練習跑馬拉松,等練到一定程度後,再去想跑步環島這件事,畢竟體力不夠,容易發生危險。」

另外,李瑋勝表示,跑步環島前一定要和家人溝通好,因為這個方式挑戰性高,多少有潛在的危險性,最好先徵得家人同意,一路上也別忘記要報平安。

跑上台東的鹿野高台。 李勝瑋提供
自製的宣告牌。 李勝瑋提供
環島準備的衣物用品。 李勝瑋提供
就這麼背著上路吧。 李勝瑋提供
來到地標一定要合照一張。 李勝瑋提供
也是環島知名景點之一。 李勝瑋提供
到台東了。 李勝瑋提供
同宿的朋友。 李勝瑋提供
順道約住當地的同學出來見面。 李勝瑋提供
必訪景點再一張。 李勝瑋提供
交通狀況最驚險、也最耗體力的北宜公路。 李勝瑋提供
終於回到台北。 李勝瑋提供

撰文/粘粘
攝影/楊仁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跑步
  • 重量訓練
  • 跑10K
  • 跑5K
  • 徒手訓練
  • 瑜伽動作
  • 初階訓練
  • 瑜伽
  • 跑步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