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跑步
  • 減脂
  • 瑜伽
  • 徒手訓練
  • 核心訓練
  • 啞鈴
  • 瘦身
  • 增肌
  • 觀念
  • 體脂肪
  • 飲食
  • 運動生理
  • 瑜伽動作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瑜伽
  • 5組跑者瑜伽訓練,助跑者打造好肌力
1
5組跑者瑜伽訓練,助跑者打造好肌力
2
漫談超馬──平日訓練與賽前調整
3
五種跑者最常見的受傷狀況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5組跑者瑜伽訓練,助跑者打造好肌力

2017-05-25
瑜伽 跑步 動學堂 訓練動作 瑜伽動作 Shany 跑者肌力

除了跑前的伸展以及跑後的舒緩外,平常跑者就要時時刻刻透過瑜珈來增加肌力,瑜珈與能同時增強跑者腿部肌力,又能拉長腿部線條,還能使步伐更流暢。在訓練的過程中搭配呼吸法,可以更加穩定核心的力量。

以下由諾瑪瑜珈的Shany老師,示範下列五組跑者瑜珈動作,這些訓練都可以讓跑者在家作練習,定期定量的練習,都可以提升跑者的狀態以及表現。每一個動作都停留15~20秒後,再換下個動作執行。

 1  三角式

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到跑者的側腰肌肉。

步驟1:將雙腿打開大於肩膀,在將上半身轉向右邊,將右手抓住右腳,左手往上打直伸開,頭往上看。

步驟2:將上個動作停留15~20秒後,再換邊進行。

 2  側角式

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到跑者大腿肌力以及訓練到核心穩定性。

步驟1:採弓箭步,將右腿跨出呈90度,左腿打直向後延升,右手抓住右腳後跟,左手向前45度延伸並靠近右臉。

步驟2:上個動作停留15~20秒後,再換邊執行相同動作。

 3  蝗蟲式

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到跑者的核心、臀部、腰部力量。

做法:將身體趴在地面上,雙腳打直並攏向後,雙手雙手往後伸直並十字緊扣。

 4  駱駝式

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到跑者腰部力量以及脊椎柔軟度。

做法:採跪姿,將雙手往後延升抓住雙腿腳跟,同時將上半身往後傾。

 5  棒式

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到跑者手臂力量以及增加核心肌耐力,讓跑步時更加穩定。

做法:將身體打直,雙手撐在地面維持90度,雙腳併攏往後撐。

場地提供:NoMad Om Factory 諾瑪瑜珈

關於Shany老師學歷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室內設計系

經歷
前國泰航空空服員
NoMad Om Factory TPE 諾瑪瑜珈 執行長
奧福音樂藝術世界創意總監
中華民國乙級芳療SPA保健師
紐約Om Factory aerial yoga/aerial mellow certificate
NoMad yoga & dance 進階空瑜/空中舞蹈大師研習By Brenna Bradbury
美國POUND Fitness健身合格教練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合格急救員
NoMad Om Factory 諾瑪瑜珈進階空中舞綢、空中瑜珈、瑜珈、輕功教師
紐約Om Factory School of Yoga 台灣唯一師資培訓代表

分享文章
陳瑞龍

漫談超馬──平日訓練與賽前調整

2016-11-24
陳瑞龍馬拉松跑步運動部落專欄

有關各類型超馬賽事(多日、定時、定距、越野),必須具有強韌心志,強悍、沈穩、刻苦、堅毅...等性格與特質、加上足夠的決心與信心,才稱的上是優秀跑者,然而這些是特質是難以用數字圖表量化的。具有這樣特質的人,多半積極、樂觀、進取、眼神與說話語氣堅定、措詞肯定、少有抱怨。

關於超級馬拉松選手平時與賽前如何準備、調整,才能夠在賽場上有比較好的表現呢 ? 各類賽事因應地形、場地、時間、距離、天數......等等現實條件不同,跑者在實際上平日準備與賽前調整而有些差異,如要卓越必須不同。

一場超馬賽,對於身體和心理都是極大的挑戰,參賽者須要做足準備才能應付嚴峻考驗。 運動星球/鄧穎謙攝影

例舉24小時與100公里賽相對而言,在賽前調整訓練準備上的差異,24小時應該著重在耐力與穩定上更甚於100公里賽;反言之,相對距離越短更應著重在速度上訓練與準備上。以單盈2014、2015年11月參加北京同一場100+公里賽事為例,以身體大致相同跑感應賽,2014以9小時+完賽,2015年以9小時40+奔進終點 ,為何會有約40 分鐘差異呢 ? 是因為在2015年賽前的整整半年,全心全意為年底東吳24小時賽的準備上,做了訓練上的調整(速度訓練的質減低許多)所以得到不同結果,也就是不同質量的訓練與準備,影響選手的臨場表現甚深,換句話說不同類型賽事,必須有不同的準備方法與模式,成績才會有更優異的表現。關家良一以其從事25年的機械加工比喻:「一塊鐵從外觀粗略的成形,到依照圖面指示的圖樣一步步細部加工過程,某種程度與跑步中身體訓練步驟有些相似,適度粗削是一個作品好的開始,適度訓練與比賽有好結果之間有著密切關係。」這個道理是相通的。

超馬與一般馬拉松畢竟是不同領域,所以不應以一般馬拉松思維來看待。然而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超馬跑者,藉由優秀跑者的經驗與模式來探討平日與賽前的訓練與準備。

要成為一位超馬選手,以瑞龍自身經驗,平日的練跑質與量,保持每月至少1~2次80公里以上的慢速練跑,另外搭配較短距離15~60公里不等穿插練跑(選定每周1~2次20公里以下的練跑時,在最後3~5公里加速約至115~125%),以保持體能與增進心肺,才能夠支應更長距離的磨礪。如此練法,每月累積里程約落在500公里上下(只能說這是基礎量),奠下至少1~2年以上的基礎。

以下三位在2015年環法賽時候,排前三名廝殺非常激烈的高手,是瑞龍在賽事期間交流請教所得:

瀨浘敬濟

日本瀨浘敬濟是2015年環法賽的冠軍,為準備2015年的2800公里環法賽,賽前3個月以7天為一個練跑週期,50、休、20、20、 休、50、 休(以上單位為公里),均以12Kph速度練跑(此模式也是下文背靠背的一種形式)。如果只看這個看似不怎麼起眼的準備就可以有這麼好的表現,那可是大錯特錯,應該從過去的深厚基礎來檢視應該更為妥當。過去在2012年的縱歐445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賽,可是以相同模式與方法足足準備了10 個月。

瀨浘敬濟 陳瑞龍提供

David Le Broch

法國大衛在2015年環法賽事期間的前兩周,大部分都是第一位跑進終點,後因腳傷影響了速度,但依然能夠全程完賽。其訓練方法保持每天以約11~12Kph速度跑上30~40公里,長年如此。大衛也參加 2016年斯巴達松,以26小時56分鐘第11位抵達終點,同樣有相當優異的表現。

David Le Broch 陳瑞龍提供

Stéphane Pélissier

法國史蒂芬是2014年穿法賽1190公里的冠軍,也參加了2015年環法賽,以及2012年的縱歐賽,超馬資歷十分豐富完整,對於參加大賽事賽前並沒有特別準備,僅長年保持以約11~12Kph速度練跑,每周跑量150公里。

Stéphane Pélissier 陳瑞龍提供

以上都是平日奠下基礎,可以參考的模式,淬鍊1~2年以上的基礎後。在跑者鎖定的大賽事,參考以下優秀好手準備24小時賽模式,全心全意作賽前的調整與準備:

關家良一

日本關家良一在24賽領域是箇中翹楚,曾在東吳賽場上連續7年掄冠,也有13場跑出260 公里以上優異成績,表現相當傑出與穩定,當然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對象。關家有著深厚底子、且對自己非常了解,以及已經建立自己的跑步節奏和賽前調整模式。平日通勤跑步上下班,保持體能與跑感。以備戰2012年東吳24小時賽為例,賽前3個月作為訓練與調整。第1及第2個月幾乎每天練跑(僅3天休跑)16~30公里不等(假日則練跑40~80+公里不等),視身體狀況以10Kph上下的速度,以堅定的意志分別累積了803及1005公里的里程(約90%是獨跑),藉此蓄積耐力。賽前一個月減量至558公里(休跑2天),其中也利用假日練跑5~40+公里,速度以12Kph(1次24公里、是關家可以在前12小時均可維持的輕鬆配速)、13~15.5Kph(6次5~40+公里不等)尋找良好跑感。(感謝巴布兄提供關家原文及譯文訓練日誌)。

關家良一 陳瑞龍提供

Florian Reus

德國佛羅里安是2015年24小時賽世界盃(263.8公里)、斯巴達松賽(23小時17分)雙料冠軍,除了平日練跑保持體能,在24小時賽前三週以前的一個月,以每周約350+公里的跑量,將身體條件推向個人的天頂蓋。2016年東吳賽事以相同模式準備,期許能夠突破個人及德國24小時賽紀錄。如此模式可根據跑者個人基礎條件,逐次層層堆疊與突破,將每次賽事推向更高一層的天頂。如此模式有別於關家良一,當然也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一種模式。

Florian Reus 陳瑞龍提供

闕鐵城

闕鐵城第一次躍入24小時賽領域是在2015年底的東吳賽事,賽前沒有擬定配速策略方針,仍然跑出237公里的成績。在此之前的一整年裡時間裡精訓苦練、幾乎每個月都有100餘公里(甚或更長)的長距離練跑,每月跑量累計幾乎都達1000公里以上,這也是另一種值得學習的模式。

闕鐵城在2015東吳超馬賽 運動星球/鄧穎謙攝影

單盈

大陸單盈從為準備2015年東吳24小時賽事,從長計議、貫徹執行,準備期間捨棄許多速度上的練習,增加80公里以上長距慢速練跑次數,減速上量數月,賽前一個月減量上速最後調整,全心全意準備了7個月。賽前三週參加100+公里賽事,作為賽前最後一次長距離練習與調整,最後達到220公里的女子國際標準的優異表現。

單盈在2015東吳超馬賽 運動星球/鄧穎謙攝影

循序漸進的背靠背,在賽前約一個月(這一個月是最後的減量恢復期)再往前推5周,以5個禮拜的假日作為訓練調整期程,第一周4(跑)8(休)4(跑)、第二周575、第三周666、第四周757、第五周848(以上單位為小時)。

各優秀跑者各有其訓練、調整模式,也各自建立自己跑步節奏,以上是從跑者身上觀察而來,形式各異、精髓相通,不是絕對的模式、數據、觀點與看法,僅供參考。成功有很多種方法與模式,要視跑者自身性格特質、心理素質(強悍、沈穩、刻苦、堅毅...等強韌心志 )、身體條件......彈性調整,還有必須認真、專注且全心全意、排除雜念的準備來面對一場賽事,加上足夠的信心與決心、以及下了多少功夫,才會有卓越的表現。

關於陳瑞龍台灣超馬勇者。2013年參加中華民國超馬協會舉辦的環台超級馬拉松,雖因公無法全程參與,卻開啟連日長距離超級馬拉松之路。2014年自己規劃20天跑步環島、2015年完成43天跑步環法2800公里、2016年完成自己規劃和好友一行三人,38天從廈門跑到北京2300公里壯舉。

/ 關於陳瑞龍 /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五種跑者最常見的受傷狀況

2016-05-17
話題運動恢復保健運動傷害跑步

Plantar Fasciitis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相當常見的一種受傷狀況,同時也是跑者們最不樂見的症狀之一,由於腳底板的發炎症狀像腳掌踩在釘子上,並感到強烈的緊繃與疼痛,這種疼痛感還 會隨著時間變得更加的劇烈,可是這種疼痛,有時候在跑步的當下也許不會出現,但是在跑完之後或著跑步完的隔天又會出現,這種的惡性循環一直出現實在讓人相 當不舒服。

造成足底筋膜炎原因有很多,因為過度的訓練、過度的使用腳部,以及不適合或是已經損壞的運動裝備所導致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腳部的肌肉不夠強壯以及過度的緊繃,如果腳部的肌肉太過虛弱,會讓腳掌承受更大負擔,讓腳掌無法去承受你的訓練負擔,就會出現這樣的症狀。

至於解決的辦法,短期來說可以利用鞋墊或是支撐性比較好的跑鞋當作救急的辦法,但是這不能完全根治問題。雖然這些急救辦法沒有不好,不過他們並不是唯一且最好的辦法去根治這個問題。

©Shutterstock

在短期復原時期,盡量避免赤腳走路,同時訓練以及伸展小腿的肌肉,或者再配合高爾夫球來按摩腳底板,再加上利用冰敷疼痛的地方來紓緩疼痛。

如果情況允許,利用運動按摩 Active Release Technique(A.R.T),藉由按摩的治療的方式,幫助受傷的肌肉組織恢復,藉由破壞結痂的組織,讓肌肉受傷處回到正常的肌肉狀態,因為很多時候 的疼痛感,是因為肌肉受傷之後所產生的結痂,在與其他肌肉接觸摩擦時產生疼痛,所以藉由壞這些結痂來重建正常的肌肉機能也是很有幫助。

不過對於長期來說,最好的方法還是藉由訓練腿部的肌肉,達到消除問題的根源,並且減少復發的機率。

©Shutterstock

Achilles Tendinitis 跟腱炎

阿基里斯腱是小腿後方與腳踝連結處最大的一個肌腱,而「跟腱炎」就像足底筋膜炎一樣,是因為發炎而出現疼痛,當跟腱炎發生的時,阿基里斯腱就會腫起來,而且非常的痛,這種痛,有時會痛到讓人無法行走。

可是肌腱炎其實不是什麼太嚴重的運動傷害,只是單純發炎狀況而已,加上因為阿基里斯腱離心臟較遠,加上地心引力的拉扯,導致下半身的血液循環較慢,才會讓發炎復原得很慢,讓疼痛持續造成困擾。

跟腱炎的發生目前最常見的狀況,主要是因為小腿肌肉太過緊繃,當阿基里腱間過度的緊繃,加上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讓阿基里斯腱因為過度的使用,產生的發炎 的症狀,但是除了這個因素之外,還有不合腳的跑鞋、以及突然增加訓練強度時也會造成跟腱炎的發生,尤其是已經進行訓練一陣子之後,腿部也累積了一定的疲勞 時最有可能發生,所以這時該怎麼拿捏自己的訓練強度以及選擇自己適合的運動鞋就變得相當重要。

如果已經開始有「跟腱炎」的狀況時,最好就是讓腳部休息、冰敷阿基里斯腱以及做適當的伸展,或者也可以借助一些器材,像是在鞋子內加上調整用的鞋墊,鞋跟墊或是挑選支撐性較好的鞋子,都可以暫時的緩解疼痛的症狀。或是利用肌肉按摩的方式,不過肌肉按摩並沒有那麼容易可以找到專業運動按摩師。

但是這些方式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真的要能夠長久的解決跟腱炎的問題,還是要從訓練以及伸展腿的肌肉來著手,可以利用墊腳、單腳硬舉、單腳深蹲以及跳箱動作的訓練腿部的肌肉。同時在找一雙真的適合你的跑鞋,更能夠達到加倍的效果。

最後,隨時注意的自身的運動狀況,記得量入為出,只怕操之過急,反而得不償失。

©Shutterstock

IT Band Syndrome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

髂脛束摩擦症候群,是指連接我們大腿外側與臀部的髂脛束產生了發炎症狀,這種症狀所帶來的疼痛,就像是你在跑步時,有拿人針在扎你的膝蓋一樣痛,這樣的疼痛尤其是在跑下坡的特別明顯,再加上沒有立刻且正確的處理這個問題,髂脛束摩擦症就會快速的惡化。

會造成髂脛束摩擦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長期做單方向的運動,像是跑下坡、長期的大量的跑步與騎自行車,因為這種運動方式,會讓股四頭肌與膝蓋側邊的肌肉 產生失衡的狀況,由於長期做單向運動,會造成股四頭肌比較發達,但是相對於膝蓋周圍的肌肉就會比較無力且緊繃,一旦肌肉緊繃了,就會對於肌肉與骨頭之間產 生摩擦,引發疼痛的症狀,當這樣的狀況一久,髂脛束就會變得更緊還會腫起來,讓疼痛感加劇,讓你痛到連跑都不能跑。

如果要治療髂脛束摩擦症,最好還是先進行股四頭肌及腿後肌周圍的肌肉的按摩,或是加上滾輪輔助按摩,幫助肌肉放鬆,之後再藉由冰敷以及找尋醫師診治,病服用醫生開立的消炎藥來減緩發炎的狀況,不過也是可以利用運動按摩的方式。

為了避免症狀再復發,盡量避免跑下坡的訓練,以及改變腳步的運動方式,不要讓腳部的運動方式都習慣呈現是單方向的運動,藉由不同的訓練,讓腿部的肌肉都可以均勻的訓練到。

最後當狀況復原後還是要搭配臀部、股四頭肌、腿後肌的訓練,當這些肌群都有一定的健壯度之後,對於下次髂脛束摩擦症再復發的機率就會大大的降低。

©Shutterstock

Runner’s Knee 跑者膝

當你跑步時開始覺得膝蓋骨底下感到疼痛,而且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疼痛感越變越強烈,那你可能就有跑者膝的症狀或是髕骨疼痛症候群。

造成跑者膝的原因有很多,也會因為每位跑者的跑步狀況,而有所不同,像是長期在不平的地面跑步、穿著不適合的跑鞋導致的,或是有一些身體運動機能上的問題,就有可能會導致跑者膝情況產生,但是在大多數的例子中,主要是因為在跑步時膝蓋周圍肌肉過度使用的關係。

當跑者膝的狀況持續惡化,且感到疼痛,就不要再堅持跑下去了,因為已經有發炎的症狀出現,就該找適合的醫師做診治,服用一些消炎藥並加上冰敷的方式來減緩疼痛。

但是長期來說,還是要尋找比較適合的跑步的平穩地面,強化自身的膝蓋能力,以及挑選適合自己鞋子,或是鞋子該淘汰時就應該淘汰不要再使用了,再來就是改變跑步的方式,藉由縮小步伐,以及腳著地的方式來減緩未來再次發生跑者膝的症狀。

©Shutterstock

Shin Splints 脛前疼痛

脛前疼痛依區域來分,可概分為小腿前內側壓力症候群、前脛痛、外側肌腔隙症候群及脛前肌拉傷。概括來說造成脛前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可是大部份的脛前疼痛都是運動引起微血管的滲透增加, 導致肌腔腔隙間腫脹及壓力增加, 進而導致患部肌肉缺血所造成。

加上脛骨周圍的肌肉因為發炎變得相當敏感,讓你在走路的時候就會感到劇烈的疼痛,雖然這樣的疼痛感會著跑了一些距離之後逐漸感到減緩,但是這樣的疼痛還是讓很多跑者感到困擾。但是如果有這樣的狀況一直不去處理的話,最嚴重的狀況可能會導致脛骨壓力性骨折。

通常會產生脛前疼痛是因為突然增加訓練量與強度,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新手跑者與年輕運動員都是好發族群,因為新手跑者在剛開始進行他們的跑步訓練,或是高中 生們在參與學校的跑步競賽時,新手跑者與年輕運動員的下腿部的肌肉,通常還不夠強壯到可以去承受這樣的力量,所以在跑步時下腿部承受了太多了身體上的重量 與力量,當他們的肌肉無法負擔時就會產生脛前疼痛。所以再增加這些年經選手或是新手跑者的訓練量與強度之前,一定要先幫助他們提升腿部的肌力才可以避免這 樣的問題。

另外長期在不適當的場地與不適合或是已經磨損的鞋子也會造成這樣的狀況。最後上述的這些原因,還有過度緊繃的肌肉也是很大的原因之一,脛骨周圍的肌柔如果不夠柔軟,就會大量的累積壓力感動疼痛。

真的發生了脛前疼痛的狀況時,藉由休息冰敷與找尋醫師並服用開立的消炎藥可以暫時減緩這些症狀,當疼痛消除再回到跑道上的時候,就更要注意你的訓練方式、環境與裝備,藉由慢慢的增加訓練量與強度,千萬不要一下子增加太多,以免再度增加的負擔。

在跑步的環境盡量找尋比較軟一點的場地像是PU跑道,來減緩小腿受到的壓力,並且注意跑鞋的使用狀況,來減緩這些問題的發生。

©Shutterstock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跑步
  • 減脂
  • 瑜伽
  • 徒手訓練
  • 核心訓練
  • 啞鈴
  • 瘦身
  • 增肌
  • 觀念
  • 體脂肪
  • 飲食
  • 運動生理
  • 瑜伽動作
ABOUT
Copyright © 2022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