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配備館
  • 奔馳的361-STRATOMIC讓你一秒變黑豹
1
奔馳的361-STRATOMIC讓你一秒變黑豹
2
跑者瑜伽
瑜伽對跑者有什麼好處? 科學研究告訴你
3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奔馳的361-STRATOMIC讓你一秒變黑豹

2017-06-03
配備館 跑步 評測 鞋子

講起跑鞋361°,很多人的臉上或許會出現一絲絲的小疑惑,但只要說明里約奧運的獨家運動贊助品牌,皆眾所皆知。不僅如此,這個一系列來自台灣的原創設計產品,更多次登上世界頂尖《跑者世界》雜誌年度推薦產品等殊榮。
 
經過團隊的努力,自2015年起Made In Taiwan的361- SENSATION系列正式亮相後,2017年361°跑鞋除主打鞋款361-SENSATION 2外,更帶來361-STRATOMIC,延續他們一貫的精細科技研究與精神,全方位升級功能大底,提供跑者絕佳的緩衝彈性舒適感,提升整體運動表現。

台灣設計跑鞋361°STRATOMIC

361-STRATOMIC以動物中身手最敏捷的黑豹為靈感啟發,將鞋身線條如黑豹奔跑時的肌理變化作為設計主軸,想像自己是一位敏捷的獵手,正在黑暗的叢林探索,一個突如其來的猛烈襲擊,為了保護自己,搖身一變成為動作靈活,奔跑超速的黑豹,喚起內心的野性,感受靈活暢快的跑感。

此款男鞋共推出兩種色系,包括上圖所見的藍紫/橘紅外,亦有帥氣逼人的黑色配上耀眼的銀色,如同黑豹身上獨有的紋路一樣,令人一見就心生崇拜。

361-STRATOMIC (黑/銀) (男鞋)

極致緩衝回彈,助跑者跑更遠

然而,跑步屬於耐力性運動,想要有漂亮的成績,必須以大量的一般耐力為基礎,當長跑的時候,疲勞是必然的,就算有較佳的跑姿也不可能全程都維持住。當做高強度的跑步訓練時,更需要具保護性以及靈活性的跑鞋,以減緩訓練時對雙腳帶來的衝擊。
 
為了讓跑者們擁有更清爽的運動表現,361-STRATOMIC將鞋面以一體化當作設計重點,搭配科技薄膜的無車縫加工,當遇到轉彎或是路段變化時更容易彎曲,形成高效能循環體系,轉化成回彈能量自動修復,降低落腳瞬間壓力。因為當跑步跑到一定的距離(ex:30公里以上),腳的感受絕對比開始奔跑時要來的不舒適,不只是累,最嚴重的問題是腫脹;當腳開始腫脹的時候,若跑鞋楦頭不夠有彈性,則會變得緊繃,磨出水泡的機率也相對提高。

361-STRATOMIC搭配科技薄膜,當遇到轉彎或是路段變化時更容易彎曲,形成高效能循環體系,轉化成回彈能量自動修復,降低落腳瞬間壓力

細心的361°早為跑者想到這點,因此將361-STRATOMIC前掌使用輕量且緩震的發泡橡膠,創新的QU!KFOAM® 高科技材質設計的柔軟鞋墊提供跑者全腳掌的舒適性。中底搭載安定性輕量EVA,讓後跟外側踩下時不會過軟,且能長時間保持絕佳的緩衝回彈及支撐穩定感。鞋底搭配以人體工學的交錯平衡大底溝紋,後跟杯狀熱切穩固高速運動不變形,加強後足和足弓穩定性,提供跑者全能緩震保護。

打破規則晉升規格,加速目標達成

想成為一隻豹,不僅會奔跑就好,其他像控制、平衡的能力也很重要,才能成功獵到自己的目標。而跑步不僅是平地的訓練,作為一名不斷想提升能力的跑者而言,交叉訓練對他們來說是更為重要。所以在訓練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山坡、階梯等地形,加上台灣氣候潮溼,常有下雨的可能性,因此鞋底的抓地力也成為一雙跑鞋的重點項目之一。
 
361°打破一般跑鞋既有的規則,將361-STRATOMIC提升近越野跑鞋的規格,在後跟區域增加耐磨橡膠,提升整體耐磨度與抓地力,使你跨得大步,跑得暢快,增加無限自然律動感,加速目標達成。

星球編輯:穿到361-STRATOMIC就像撿到寶一樣,跑快跑慢都合宜

光說不練,不是一位跑者應有的樣子,因此,擁有跑齡10年的星球編輯親自來測試這雙跑鞋,測試後,是否也感受到了361-STRATOMIC所帶來的震撼感受呢?

361-STRATOMIC星球測試編輯胡學綸

從小就喜歡運動的小編,除了學校的球類活動外,自高一開始加入慢跑的行列,一路至今已有10年時間,即使成為上班族後也從未停歇。期間,小編也經常參加路跑賽或是登高賽;目前平均一周會花3天的時間進行跑步練習,每次至少1小時,約8-10公里。
 
無論短跑或長跑,小編對於鞋子的選擇一直都以多功能的鞋款為主,其中最重視鞋子的包覆性、楦頭寬度及是否有氣墊功能。由於小編本身的腳楦頭較寬,經常跑步超過5公里之後,會明顯感到不適,過去也曾選擇過許多歐美設計的知名品牌鞋,但總因為過窄的問題,而使跑步狀況失去平衡。但穿上這雙鞋測試10公里之後,小編認為:「其實不用看,一穿就知道是台灣設計的品牌,因為整段跑起來的感覺都非常舒服,不管快或慢,天氣是否炎熱,我都沒有感到因為擠壓而明顯的不舒服。」
 
此外,對於腳踝整體的包覆性,小編自己相當在意。過去腳踝曾受過傷,正是因為選擇到包覆性不好的鞋子而造成的結果,更因缺乏此功能加上穿久鬆弛,最後完全是在用自己的腳踝吸收地面的衝擊而造成運動傷害。但這款361-STRATOMIC襪套式的包覆設計,小編認為整體穿起來不僅舒服,更感受到明顯的彈性,減少了在跑的過程中許多不必要的負擔。

361-STRATOMIC襪套式的包覆設計,整體穿起來不僅舒服,更能感受到明顯的彈性

除了公園和操場,小編平時特別熱愛跑在各個不同的市區街道,邊跑邊欣賞身邊新奇的人事物,但跑市區最大的問題就是紅綠燈;每當越跑越快,就快到達最高峰時,常會因為遇到紅燈而被迫停下。另外,有時因為巷弄的關係,容易遇到90度轉彎,以上的問題如果選到一雙避震效果較弱的鞋款,長期累積,嚴重的話,還可能因而受傷。但穿著這雙鞋在城市奔走,小編卻感覺自己就像撿到寶一樣,不僅鞋子本身的吸震效果好,更大幅減少因停止而對腳產生衝擊,無論快跑或慢跑都是如此。
 
跑步要快更要帥,小編本身也非常重視運動時整體的搭配。會選擇361-STRATOMIC做測試,除了功能性的吸引外,這雙鞋光從外觀看,從配色到整體的感覺非常符合時髦元素,相當吸引眼球,跳脫了過去台灣傳統自有品牌鞋款設計上的不足,穿起來整體感覺更不輸市面上的名牌運動鞋。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由於每個人的腳型不同,因此361°特意將鞋帶的長度拉長,期望能符合每一個人的需求。不過小編個人則是認為,鞋子本身的包覆裡已相當足夠,若鞋帶不夠長也無妨,就怕因為太長擔心跑步新手的不熟悉,造成綑綁過緊,反而限制活動度。

詳細資訊請見官方網站http://www.361sport.com.tw/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瑜伽對跑者有什麼好處? 科學研究告訴你

2020-06-08
跑步知識庫跑者肌力運動傷害觀念瑜伽

瑜伽是存在數千年的一種身心靈運動,近年在台灣尤其女性族群中相當盛行。瑜伽不只是一項運動和生活方式,對跑者也好處多多!把瑜伽加入你日常的交叉訓練中,能鍛鍊、伸展肌肉,預防受傷和其他健康問題。先了解瑜伽究竟怎麼幫助跑者?再看看自己適合哪類型的瑜伽課。

跑者瑜伽
瑜伽對跑者有什麼好處? 科學研究告訴你

瑜伽對跑者的好處

不斷有研究陸續發表有關在交叉訓練中納入瑜伽,對促進跑步表現和整體健康都有顯著好處。

1. 有益心臟健康:2019年美國心臟協會的高血壓科學會議上發表一項初步研究,發現每週三堂熱瑜伽課,持續12週,對心臟健康明顯有益,可降低血壓,進一步預防高血壓可能導致的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心因性猝死、中風等併發症。

2. 提高心率、強化肌肉:較高強度的瑜伽,透過提高心率和鍛鍊肌肉,不僅改善整體健康狀況,更能幫助速度訓練更快、長跑更有耐力,讓兩者變得更加輕鬆。

瑜伽提高心率鍛鍊肌肉
較高強度的瑜伽可以提高心率和鍛鍊肌肉

3. 預防受傷:透過瑜伽增強上下半身和核心肌力,可幫助你在跑步中獲得更大力量,並且防止受傷。根據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體育科學研究和培訓機構Athletic Lab的說法,肌力訓練不只能建立肌肉和肌腱力量,還可以增加韌帶的柔韌性,從而減少發生任何拉傷和撕裂傷的風險。

此外,許多瑜伽體式著重在伸展,這也是預防受傷的關鍵,因為可以增加肌肉中的血液流動,並改善關節的活動範圍。

4. 減輕背部疼痛:跑者大多著重於訓練下半身,但當跑完一場馬拉松後,上半身的背部常常痠痛不已。2020年發表於《整體護理實務》期刊的一篇評論指出,長期練習瑜伽可藉由注重身體姿勢、放鬆、鍛鍊呼吸技巧,幫助減輕背痛。

5. 幫助入睡:好的睡眠是提高跑步表現的秘密武器,晚上做一些放鬆的瑜伽課程,如陰瑜伽,可以幫助入睡,同時讓你更容易早起。

延伸閱讀:跑步想更快?睡眠時間是秘密武器

瑜伽幫助減輕背痛
長期練習瑜伽可幫助減輕背痛

該選擇哪種瑜伽課?

瑜伽將身體姿勢、呼吸技巧和冥想融合在一起。其實在最初,提高身體能力並不是主要目標,而是著重在精神層面,到了1920至1930年代,瑜伽在西方世界流行之後,提高身體健康才成為重點。現今的瑜伽有很多類型,各類型著重點不同,以下是最常見且受歡迎的瑜伽類型,可視自己的瑜伽經驗,以及需要放鬆/鍛鍊的程度,找到適合的瑜伽課程。 

哈達瑜伽(Hatha Yoga):是最常見也最古老的瑜伽類型,由呼吸法、冥想法、體位法三者結合,以極度的呼吸與身體鍛鍊來挑戰自我極限,其最經典的就是拜日式和拜月式。

拜日式
拜日式是瑜珈體內預熱和開始各種姿式的重要基本動作

阿斯坦加瑜伽(Ashtanga Yoga):又被稱為八支瑜珈,採用6個已建立的體式序列,將每個動作與呼吸透過流暢連續動作聯繫起來。此瑜伽訓練較注重力量、肌耐力與柔軟度,非常需要消耗體能,初學者應先打好瑜伽基礎再嘗試。

能量瑜伽(Power Yoga):源自於傳統的阿斯坦加瑜伽。能量瑜伽的訓練姿勢與深呼吸技巧都經過精心設計連結在一起,配合強力的流暢動作,能鍛鍊心肺功能、強化核心肌群與增加肌肉耐力、幫助伸展肌肉、增加柔軟度、強化脊椎以及調和內臟。固定練習者可獲得力量與柔韌之間的平衡。由於能量瑜伽需要消耗大量體力和肺活量,建議初學者要先有足夠的肺活量和體力再投入能量瑜伽。

動瑜伽(Flow Yoga):類似能量瑜伽,但訓練強度介於哈達瑜伽和能量瑜伽之間。動瑜珈結合串連流動的瑜伽動作與同步進行的呼吸,讓人學習如何以內在能量引導流暢的動作。從一個動作到下一個動作,人體流暢地在呼吸吐納間轉變。動瑜伽可鍛鍊身體各部位,特別適合手術後的人做恢復練習;因為能調節身體平衡,也非常適合身體僵硬的人練習。

熱瑜伽(Bikram Yoga / Hot Yoga):在 27~41°C,濕度約40%的教室裡執行,由 26個體式和兩個呼吸訓練組成。不過現在大部分熱瑜珈不一定會照26式練習,也會帶入哈達瑜珈、流動瑜伽等。

熱瑜伽26式
熱瑜伽26式 ©yogapathpalmbeach.com

陰瑜伽(Yin Yoga):以中國經絡理論為基礎,結合印度瑜伽體式發展出一系列瑜伽體式,透過特定姿勢固定3-5分鐘,來刺激體內氣的流動,活絡身體能量、肝膽經。傳統的陰瑜伽約90%在延展、促進下半身循環、增加下半身肌力,上半身的動作很少。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2016-07-15
書摘跑步話題奧運故事

 
 

「你在高興什麼呢?」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問一個年輕人。
 
年輕人自豪地說:「我在奧運會上贏得了勝利。我勝過了所有的選手!」
 
第歐根尼回答:「勝過不如你的人有何光榮可言呢?」

伊利亞‧托亞諾用4年完成80個奧運項目

二○一二年夏天,我和幾十億的地球居民一樣懶洋洋地坐在電視機前,觀賞各種運動競賽,假如沒有每四年舉辦一次的奧運會,我根本不會知道有某些運動項目存在。我觀賞著身形勻稱的選手踩著跳舞般的步伐互相打量,或在一匹盛裝打扮的馬背上表演一個漂亮的動作,或高高地躍上半空中,翻幾個筋斗加轉體。我看見各式各樣扭轉身體的方式,見證了超乎想像的耐力。我什麼也不放過,決賽、半決賽、就連預賽和資格賽也一樣,然而儘管我深受吸引,心中卻隱隱覺得自己錯過了某種根本的東西。

我觀看的時間愈長,那種不滿足的感覺就愈發強烈。我在螢幕上所看見的若非顯得太容易,就是太困難。那些動作一方面流露出自然而然的優雅,另一方面又極端複雜。我無法評估奧運選手所取得的成績意味著什麼,所有的數字都是抽象的(而奧運中絕不缺少數字)。「是怎麼做到的?」和「為什麼會這樣?」這些疑問在我腦中閃過,卻很少得到回答。相反地,那完美的一擊、一推或一擲乃是我所不知道的一個故事末尾的驚嘆號。那種馬戲團演出般的精湛本領隱藏了之前多年的苦練,最高超的技藝顯然是一座冰山的尖角。奧運會上所展示的運動是件光滑無瑕的產品,經過高度琢磨,難以接近,由觀眾在讚嘆聲中被動地加以消費。

這種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其來有自。在古希臘,參與競賽者起初就只是朝聖者,他們前往聖地奧林匹亞是為了尊崇眾神,並且信賴那塊傳奇般的肥沃土地。隨著時間過去,這個朝聖地愈來愈大,比賽愈來愈有規則,到後來就只有經過挑選之人前來參賽,他們在故鄉為了這番較量而準備多年。這些運動員會提早一個月抵達,在運動場北方的行政中心伊利斯接受檢查和登記,接著就認真地準備競賽,在當年已經是我們如今所謂的專業選手。

從許多方面來看,運動史在古代的奧林匹亞便已展開。那些廢墟述說著運動從宗教到世俗的發展。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二世首先建造了宏偉的神廟來光耀自己,之後是他兒子亞歷山大大帝。後來古羅馬的歷代皇帝把自己的雕像豎立在顯眼的位置。排場愈來愈重要:由於尼祿皇帝來訪而建造了一棟別墅,豪華的溫泉浴場使生活風格的設備更加完善。奧運傳統的核心已被人遺忘,亦即對宙斯的崇拜以及朝聖與競賽的結合。古代的比賽隨著基督教的盛行而結束,在近代才又以異教習俗重獲振興,不久就替新的神祇效勞:群眾與金錢。

在研究奧運的過程中,我對於個別運動員的成就愈來愈佩服,對於競技運動則愈來愈反感。不僅是因為商業掛帥,欺騙與行賄之事時有所聞,也因為徹底商業化剝奪了運動的詩意。當然,作弊的人自古有之。只不過在古代奧林匹克運動場的入口前豎立著一列青銅宙斯像,係用違規者所繳交的罰款所鑄造,罰款理由被刻在銘文上令人永誌不忘。每一代新的運動員在入場時都會從這些懲戒的先例之間走過。當時作弊被逮著的人就終身不得再參加比賽,如今那些使用禁藥的事件則頂多只影響了我們憤世嫉俗的程度。

奧運會很早就吸引著我。一九七二年,身為難民兒童的我被大眾的興奮感染,在慕尼黑四處晃蕩,去現場觀賞每一場對大眾開放的比賽。競走選手貝恩德‧坎寧貝格(Bernd Kannenberg)踩著精力充沛的步伐接近,大家熱烈鼓掌,自行車騎士從我身旁呼嘯而過,大家為他們歡呼,坎寧貝格扭動著臀部漸行漸遠,邁向他已成傳奇的勝利。我甚至得以偷偷溜進一座體育場(此事在後文中還會詳述)。

這份吸引力持續著。許多年後我偶爾還會在房間裡擺出所有的玩具,舉行我自己的比賽,發明出比賽項目,規則由我自己制訂。運動場由挑竹籤遊戲棒、德國十字戲(一種桌遊)遊戲板和「慧魚」組合積木構成,運動員則來自兩組「大富翁」遊戲(英文版和德文版)。有一天我用大富翁的棋子進行了一場勝負難分的賽跑。奧運會對我來說就像一座市集,市集上的每一個攤位都在演出一場不同的轟動表演,令人興奮,令人著迷。對當時的我來說,運動更像是戲劇而非比賽,更像是語言而非統計數字。

我對運動的熱衷或許也跟我父母都是運動選手有關,我父親是跨欄跑者,母親是排球選手。也可能跟我小學頭幾年在肯亞的一所英國寄宿學校裡度過有關,那所學校名叫「肯登學院」(Kenton College)。那時我們每天下午都做運動。我的興趣也可能源自早年一股未經思索的預感,意識到人類在運動中得以盡情活出各種嚮往,測出個人的雄心以及社交能力。身為終身的運動迷,在某些項目積極參與(主要是網球),在某些項目被動觀賞(主要是田徑運動),那年夏天我坐在電視機前尋思:這些運動種類的魅力何在?它們述說了人類的什麼故事?還有:假如由我來從事這些運動,我的表現會是如何?

我的疑問當然沒有答案,而頒獎典禮一場接一場地舉行。當又有一面國旗升起,又奏起了一首國歌,我想起本章開頭所引用的那則有關第歐根尼的軼事。在這些頒獎儀式中,儘管獲勝者真情流露,卻不太感覺得到法國詩人波特萊爾所謂「生命中用肢體動作展現誇張真理的重大時刻」。在比賽當中,播報員的注意力就只集中在一個問題上,亦即誰將會獲勝。他們從未解釋過為什麼偏偏是前三名獲頒獎牌,而不是前五名,或是所有進入決賽的選手。總是有某個人「領先」,偶爾會有人「追趕超前」或是「一馬當先」,有時「輕鬆獲勝」,有時「意外獲勝」,有時「轟動獲勝」,但永遠跟「勝利」有關(正因為這樣,要觀賞用外語轉播的運動節目很容易,只要你知道那些運動員的名字)。運動被縮減至單一面向,而這個面向在大多數時候對我來說無關緊要,因為那些划船選手、射箭選手或舉重選手我一個也不認識,因此誰輸誰贏對我來說都無所謂。人類豐富的想像力把每一項運動都塑造成一件活生生的藝術品,而這份豐富卻被縮減成一種簡單的二元編碼:拇指向上或拇指向下。幾乎無人提起運動過程的設計、運動規則的政治與社會背景、肢體動作所涉及的物理學與醫學。而強行映入眼簾的是眾家品牌的宣傳廣告,吹奏著奧運進行曲:贊助商為王。

這種對勝利的狂熱崇拜從何而來?這種對獲勝次數的執迷?一個運動員贏得六面金牌還是七面金牌何以會對他造成巨大差別?某個遠東國家上次贏得九面獎牌,這次則贏得了十一面獎牌,這件事何以重要?大家常說起競賽運動員的悲劇性,而此一悲劇性並不在於他輸掉了比賽,而在於他差點就贏了,或是以些微之差輸了。這份結局難料的戲劇性被那些播報員以嘶啞的聲音和誇張的舉動加以利用。然而,如果落敗乃是一瞬之差,我們也就可以視之為微不足道。把百分之一秒的時間或一公釐的距離看得如此重要(況且是在長達數小時的比賽和多年的訓練之後)使得奧運會號稱要頌揚的運動之美變得庸俗。

「參加最重要!」這是現代奧林匹克復興運動發起人古柏坦男爵(Pierre de Coubertin)的名言經過簡化的版本。一九○八年他在倫敦所說的原文是:「在奧運會中,最重要的不是獲勝,而是參與。」接著他又再詳加說明:「人生中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奮鬥;最重要的不在於獲勝,而在於好好奮鬥過。」

眾所皆知,先知在自己的宗教裡無足輕重。儘管古柏坦男爵這句話常被提起,鑑於如今的現實情況,這句話聽起來空洞而虛假。不僅是勝利,就連排名也被仔細加以評估和評價,被百般比較和衡量,和贊助與投資緊密相扣。獎牌榜就是奧運會的聖經。另一個同樣有名的信條「更快,更高,更強」係由天主教道明會士亨利‧迪東(Henri Didon)所述,遵循著成長的邏輯,引發了運動的許多變態行為,不僅導致選手使用禁藥,也造成愈來愈高的要求,就連職業選手都幾乎吃不消。要運動員為了加快十秒鐘而犧牲十年的光陰,這真能算是英雄行徑嗎?世人已經忘了該把「更高」視為心智上的鍛鍊,並非以分鐘或公尺來量測,而是以經驗和見識來衡量。

我不知道事情是在倫敦奧運會的哪一天發生的,但我忽然領悟(隨著一摔、一擊、一擲),面對這份失望我只能有一種反應:我必須擺脫盯著電視看的被動角色,而喚醒我體內那個運動員。從旁觀者變成行動者!於是我從沙發上一躍而起,從衣櫥最裡面的角落把我的慢跑服裝翻出來。那件上衣緊緊繃在身上,讓我看起來就像一根飽滿的香腸。我自信從容地無視自己的鏡中影像,啪噠啪噠走下樓梯。跑了幾公里之後,雖然我氣喘吁吁,但同時也極為暢快。在汗涔涔的這一刻,一個大膽的念頭從我腦中一閃而過:真正的奧運參與者豈不應該是體驗過所有項目的人嗎?何必每天吃同樣的食物?何必只學一種語言?何必每次度假都去同一個地方?在有這麼多選擇的情況下何必限制自己?這在腦中是一小步,在現實生活中則數不清是多少步(多少次跳躍、多少次遷移)。當然,在這天真興奮的一刻,我無法預見將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只有一件事我從一開始就很清楚:我唯一要戰勝的人就是我自己。

跑步時他想:真正的奧運參與者豈不應該是體驗過所有項目的人嗎?
迎接150公里的挑戰

幾個月後,我的體能狀態恢復到一個程度,足以讓我把我的計畫告訴別人,而不至於讓對方捧腹大笑。儘管如此,對方的反應也不總是令人振奮。大多數的人會自以為聽錯了而再問一次。然後他們還會再問一次。許多人不敢置信地搖頭,說我瘋了。他們雖然深感佩服,但比較像是去佩服一個打算以雙手和膝蓋匍匐前進走完朝聖長路的印度托缽僧。只有一個多年來利用休閒時間訓練鐵人三項的朋友表現出大把熱情與支持。一路和我患難與共的是我太太,在長達數年的訓練中,她常有機會懷疑地皺起眉頭,當她發現我在做一種怪異的練習而且出了差錯。克琳希德比較愛跳,而不愛跑步,比較喜歡玩水,而不喜歡游泳,比較愛盪鞦韆,而不愛做體操,尤其是因為她有一個膝蓋受過傷而不得不如此。因此,我們可以一起訓練的項目只有射擊和帆船,而她對射擊不感興趣,駕駛帆船時又成了落湯雞。偶爾我們會一起在彈簧墊上彈跳。

起初我興奮過度,想要從事夏季奧運會的所有項目,直到我明白自己必須放棄團體競賽項目。要找到另外五個或十個跟我水準相當的運動員,而且願意在短時間內和我一起接受密集訓練,這根本行不通。不過,剩下的工作仍舊可觀:二十三種運動,八十個項目。接下來我得把這項浩大的工程分配在三年的時間裡。有幾個決定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十項全能將構成圓滿的結尾。馬拉松賽跑也一樣,但願我在為期三年的訓練將盡時能具備必要的體能。由於我得同時訓練好幾種運動,我擬出一套計畫,把比較費體力的活動和比較偏重技術與腦力的項目搭配在一起。我可以把在射擊台上節省下來的精力用在之後的長跑上,而駕駛帆船和騎自行車也是很好的互補活動,一如桌球和游泳。

桌球的訓練

為了追求效率,我採用了由古怪的雙項運動及三項運動構成的訓練單元。例如,我剛開始練習划輕艇時經常翻船,我就利用落水時來練習一下游泳時的正確姿勢,當我被水草環繞,在多瑙河的一條支流裡漂流。我放鬆手臂,把肩膀向前拉,繃緊腹部,用腳輕輕打水,把漂在我旁邊的船迅速扶正。等我身上的水乾了之後,我就跑八公里路回家。在前往訓練的途中,或是去採買日用品後回家的路上,我每走一步都按照競走項目的要求把膝蓋拉直,不顧旁人詫異的目光。訓練的時程如此緊湊,我也就顧不了鄰居會怎麼想了。

練習輕艇時經常翻船

在典型的一週裡,我在週一做間歇跑步訓練,在週二學習擊劍中的快速回刺,週三則在一位七十八歲的傳奇拳擊手指導下嘗試各種出拳組合。或是我練習羽球,再從城裡奔向山區,為了次日早晨划著輕艇沿著一條湍急的河流順流而下,再隔天則準時出現在維也納普拉特的田徑運動場上訓練十項全能。如果天氣不適合划船,我就去駕駛帆船,反之亦然。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紐約客》經典漫畫〈七秒健身操〉裡的人物,漫畫中一個禿頭男子穿著太長的鞋子,以每小時二十英里的速度跑在一個五十度的斜坡上,同時還舉著五百公斤的槓鈴。
 
俗話說練習勝過研習。但如果不去研習,就會訓練失當。雖然大家針對身體訓練做過許多思考,也寫了很多,但基本原則其實很簡單。要改善體能,人類必須規律地鍛鍊,強度逐漸增加,時間逐漸加長,並且混合了重複與變化。其餘的一切都是細節問題。這一點大家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比較新的頂多是「高強度間歇訓練」的概念(英文縮寫是HIIT,聽起來比較像是一種會在婆羅洲的雨林中感染的罕見疾病),這是一套專業的訓練程序,如今也已經被具有企圖心的業餘運動員加以採用。培養體能不單是透過持續的訓練,而是透過短時間的高耗能運動,透過被推到極限的疲勞。例如短跑或是極重的舉重,運動員必須使出全力。這種訓練方法把「No pain no gain」(不勞則無獲)這句英文諺語寫在痠痛的肌肉上。因此,那些預言只要花少許時間即可有大幅進步的訓練大師並非信口開河。至於這種極端的訓練效率能否增加運動的樂趣,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跟每個剛接受新信仰的人一樣,我埋首閱讀神聖的典籍:《跑步聖經》、《體能訓練聖經》、《健身入門》、《隨處可做,無須任何輔助,人人皆可在十二分鐘內完成的健身練習》、《學習擊劍》、《基礎拳擊》、《羽球訓練》。每一次我都覺得自己像個初級班學生。我設法了解各種技術上的輔助工具。我弟弟送給我一件健身器材,有個嚴肅的縮寫「TRX」,是美國海軍「海豹特種部隊」的一名士兵在亞洲出任務時發明的懸吊訓練系統,他太想念家鄉的健身房了,於是用一條粗繩和降落傘的繩子來湊合使用。(一如約瑟夫‧皮拉提斯曾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用室內陳設製作出運動器材。皮拉提斯當時在倫敦擔任拳擊手和馬戲團表演者,在一次大戰爆發後,身為德國人的他被英國拘留,儘管他曾指導過蘇格蘭場的警員防身術。)如今「TRX繩」和皮拉提斯運動器材都被改良成時髦玩意兒,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消滅偷懶的藉口。我也同樣認真地研讀有關正確飲食的聖經,並且在這個派別林立的市場上選擇了一種嚴格的「低碳飲食法」,大大限制自己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漸漸地,我的早餐成了每個朋友嘲笑的對象:扁豆、酸白菜、雞蛋和茅屋起司,加上印度香料。

練習拳擊

幾週之後,我就明白我的身體是一本書,一本我至今幾乎不曾去讀的書,一本令人驚訝的書,不斷地自行繼續書寫,一再出現新的篇章。每次在練習一種新運動的第一個訓練單元結束後,我的身體就變出了從未表現出來的肌肉。人體有六百多塊不同的肌肉,這份知識我從自己的皮膚底下學到。我漸漸明白,正確的訓練不外乎和自己的身體進行誠實的對話。
克琳希德注意著我身上的每一種變化。經過一年的訓練之後,她把雙手一拍,興奮地喊道:「你有了兩塊。」
「這是什麼意思?」
「六塊肌的三分之一。」
我受寵若驚,眼前浮現了下一期《男性健康》雜誌的封面:「六個月練出兩塊肌。最新神奇鍛鍊術。」我頓時雄心大發,奔向最近一家書店,買下最新出版的《六十六天練出六塊肌》。可供選擇的還包括《六週練出六塊肌》、《九十天練出六塊肌》、《六塊肌戰略》以及其他許多本和六塊肌有關的書籍。(書店老闆向我透露:「要不是有這些跟六塊肌有關的書籍,我這家店老早就關門大吉了。」)所有這些書籍,不管是偏重於身體操練還是專精於飲食生理與新陳代謝,基本上所給的建議都一樣:
 
1. 少吃
2. 更適當地吃
3. 多訓練
4. 更適當地訓練
 
這就是「六塊肌奧祕」的四個祕訣,由我歸結出的原始公式,可供人練出宛如洗衣板的腹肌,這個公式將讓我躋身健身指南的殿堂。
 
時間緊迫,而要把我的目的告訴教練往往並不容易,去對一個終身投入一種運動的教練說:我打算在幾週或幾個月之內以速成的方式從十足的新手變成一個勉強及格的業餘運動員,頂多有能力參加比賽並且贏得最後一名。每一次我和一位新教練見面,對方都會先對我搖頭,因為每一個教練都認為自己所從事的運動十分複雜,難以掌握,而我打算用來認識這門運動的時間卻很有限。很少會有教練說:沒問題,這件事我們兩三下就能搞定。有些教練說服了我,說我這種大膽的計畫在他們所從事的運動中根本就是荒誕不經(例如騎馬或體操),因此在這些情況下,我只好滿足於入門課程和一點參與式的觀察。

為了避免天馬行空的訓練,針對那些可以測出成績的運動種類,我替自己訂下目標,要達到有二○一二年倫敦奧運冠軍一半好的成績。結果發現這個目標在某些項目很容易達成(例如氣槍射擊),在另一些項目則是不可能的任務(例如跳水),但通常驚人準確地界定了我能力的極限。在另一些運動種類上,例如球類運動,我頂多只能學會最基礎的擊球。大多數的教練都重視培養扎實的技巧,這一點正合我意。就算他們明知我們不可能建起穩固的房屋,卻仍然堅持要打下堅實的基礎。不過,有些教練在和我一起訓練期間燃起了熱情,成了鼓勵我並督促我的熱心同謀。

我在大多數的運動種類中都經歷了一個認知與頓悟的時刻,經歷了一種突破、一種大躍進(當然是對我自己而言,這只是一種比喻),在那一刻我理解了該項運動某種根本的東西,並且將之融會貫通到能夠加以應用。那些時刻是幸福的。有一次,在二○一四年七月的某一週裡,這種情況接連幾天在幾種不同的運動項目中發生。週三在一座露天泳池,我在落日的餘暉裡做到了必要的臀部轉動,使我能輕鬆地以捷式划水。週四在多瑙河的一條支流上,我坐在一艘搖搖晃晃的輕艇上,賣力並且偶爾加速地划行超過一個小時而沒有翻船(前一次訓練時,由於一陣強風掀起波瀾,我一共掉進水裡六次)。

這種成功的經驗留存下來,既沒有減弱,也沒有由於之後的挫折而化為烏有,因為我從事每一種運動的時間都不夠長,還來不及體驗到學習曲線上不免會遇到的挫折──起初進步很快,然後逐漸趨緩,到後來甚至可能退步。我的情況正好相反,由於快速進步而充滿動力,在訓練了幾個小時之後,這些進步帶領我入門,讓我在大多數時候折服於該項運動的魅力,看出其特有的吸引力,並且能夠體會其困難之處。一個資質平庸的中年人能夠如此迅速地學會一種全然陌生的活動,還從中得到快樂,這件事委實令人驚訝。那份快樂是如此強烈,以至於每次我在展開一項新訓練時都意外地感到對剛割捨的那項運動依依不捨,直到新的吸引力填補了先前所產生的空虛。

游泳訓練

這本書描述了我人生當中四年的時光,介於倫敦奧運會和二○一六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之間。這四年裡,我幾乎每天都在運動,或是在被迫或自願休息時思索著運動,也經常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並且自我觀察。在這四年裡,我比平常活得更加起勁,也得知了關於人類的許多事,關於人類的感官和渴望,雄心和幻想。運動毫無疑問是種戰鬥,但是種競賽,而非衝突。克服一切阻力要比和對手較量更為重要,克服水的阻力、空氣的阻力,把自身人體構造和精神狀態的極限再往前推。

我對自己也有了一些了解,在書裡也偶爾會提到,雖然我並不相信「認識自我」這個時髦的用語。諸如:發現你自己!你能做到的比你想像中更多!超越你自己!在你體內蟄伏著一隻老虎(或是另一種瀕臨絕種的生物)!在這個經濟掛帥的時代,「認識自我」被縮減為一種值得追求的彈性,這種彈性使我們能保持競爭力,就如同肌肉的定期伸展。像是「你比自己想像中更強壯」,這樣的句子(顯眼地印在我的水瓶上)基本上無所謂對錯,但是做為一句廣告辭令就顯得可疑,讓人馬上聯想到一個長得像湯姆‧克魯斯的教練在週末講習會上做的投影片簡報:挑戰你的極限,你就能克服一切障礙。而真相是你往往比你想像中更軟弱,而且你會一再敗在命運或自己的狂妄所設下的路障上。

而運動也是文化上的一個中心概念,在社會中肩負著重要的功能。運動的軍事起源(紀律、自制、刻苦)就跟固有的社會意圖(夥伴情誼、團結、共處)一樣繼續產生影響。投身一種運動的人若非將之視為藝術,就是視之為科學或宗教。當他們談起該項運動,不管是用數字、代碼還是專門術語,他們顯露出一種肯定的姿態或一種解放的心願。兩者同時起作用,有時甚至是起交互作用。自古流傳下來的儀式替某些運動種類設下框架,左右著氣氛,有些人嚴格遵守,有些人則陽奉陰違。所有的運動員都參加了這種宗教崇拜的行為,有些身為高階祭司,有些則是異端份子。

運動喚起了情感,挑起了態度。我遇見過不容爭辯者和詭辯者,也遇見過異教徒和狂熱份子。我經歷過意識型態的壕溝戰,在理性主義者與神祕主義者、科技狂和強調直覺者之間。有一次在練習射箭時,兩個信奉不同學說的教練互不相讓,而我成了無辜的人質。對許多深入從事運動的人來說,運動帶來了生存的意義。他們被這種活動「帶著走」,符合「Sport」這個字的拉丁字源「de(s)portare」(des=away,portare = carry)。在訓練時他們注視著時間,因為他們多半朝著一個特定的目標訓練。在那之後,在運動場上、俱樂部或是餐廳裡,大家還會花上幾個鐘頭繼續討論自己和別人的成績。在比賽時人人展現出強烈的好勝心。誰要是以為有點年紀的人就會寧靜淡泊、笑看人生,從而慢條斯理地參加比賽,就得修正自己的看法。你在年長者身上尤其會看見一種愈來愈想要實現的雄心壯志,因為這份雄心長久以來不曾被滿足。運動是展現激情的舞台。在我有幸與之一起訓練的同好當中,運動對不少人來說是生活的中心,對有些人來說甚至比他們的職業更重要,他們在此一活動中完成了一趟從「我」到「自我」之旅,常常是和其他人一起。因此,凡是像我一樣曾在運動的世界裡漫遊過的人,所得到的不僅是曬斑和兩塊肌(兩者都是暫時的),也會對人類的本質略知一二(這是長久的)。運動是人類學的一個常數,哪怕人類只是追著一顆球跑。

你比自己想像中更強壯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伊利亞‧托亞諾新書《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運動會》——80個項目,4年完賽,只為戰勝最頑強的對手──自己
書籍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