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運動部落
  • 馬拉松賽前第4週的巔峰期訓練
1
馬拉松賽前第4週的巔峰期訓練
2
輕鬆跑
研究證實慢慢跑比較快! 輕鬆跑佔訓練80%進步幅度高2成
3
ELIUD KIPCHOGE 將訪臺北傳達突破挑戰精神
許立杰
許立杰

馬拉松賽前第4週的巔峰期訓練

2019-02-13
運動部落 跑步 馬拉松 專欄 許立杰 全馬訓練

本週是距離東京馬拉松(2019年3月3日)的倒數第4週,也就是俗稱巔峰期 (Peak) 的階段。

巔峰期的訓練要點:維持強化期的專項強度,同時透過最大化里程提高耐力。一言以蔽之,就是把里程拉高的同時,又能夠維持質量。藉此把基礎體能轉換為專項能力、進入最佳狀況,在馬拉松配速下,能跑得更長、並且更穩。

馬拉松賽前第4週的巔峰週訓練

我們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每個人的體能都無法永遠維持在最佳狀態,有高峰就會有低潮。對於一個嚴肅跑者而言,運用巔峰期訓練,是在賽前提高耐力、維持質量,有助將自己推向最佳狀態的階段。市民跑者Jay同時也是漢森馬拉松訓練法(Hansons Marathon Method)的實踐者,他大方分享個人的巔峰期課表,為下一場全馬賽事而努力的跑者們可依自身狀況參考。

如果從上週日的半馬調整賽 (21K@HMP) 來算,到本週六正好是一週。
我的課表是這樣的:

強度訓練:21 (半馬) + 9.6 (力量) + 16 (配速) = 46.6K 
強度訓練比例:30.8%

個人習慣在賽前第4週進行巔峰週訓練,本週的訓練量會是整個週期最高、強度訓練比例也是最大的;賽前第3週會採取強度維持但距離減量,最後兩週就是單純的賽前減量階段了。

因為恢復的關係,常態課表的強度訓練比例以10-20%為佳。例如每週跑100公里的跑者,跑在馬拉松配速以下里程,每週只需10-20公里即可。

如單週強度比例超過20%對我來說就是突破性質的課表,必須注意兩點:
1. 強度很高:所以訓練前充分暖身、訓練後收操、訓練中前後的營養補給都很重要,必要時需要搭配超補、吃能量膠。(該捨得就不要省,讓身體最大化發揮能力也是訓練之一,不然比賽是跑不出來的,你的消化系統也可能不習慣超補/吃膠)
2. 恢復時間長: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恢復,下一週通常需要搭配適度減量(Roll back)建議每3-4週進行一次循環為佳。

總結

了解自己身體的循環,知道狀態不會一直在巔峰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跑者建議3-4週可以安排一次突破課表,並且隨後搭配減量週恢復。訓練有素的跑者週期可以拉更長,例如Ryan Hall是 8 週減量一次。

如果對於全馬新手的要求是「1週至少能跑1個馬拉松的距離」,那對於進階跑者的對應說法「巔峰期時,1週能以馬拉松配速,跑1個馬拉松的距離」就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1週內能夠分次跑足 42.195K@MP,對我來說比賽八成沒問題,就很有信心了。

再囉唆一遍:

42K@MP 雖然是目標,但同時要搭配強度訓練比例原則。也就是說,如果跑量不夠,例如單週只有100K,那1週跑到42K MP 就超過 40%, 勢必得適度向下調整,例如MP配速總和30K即可。(白話翻譯:跑量不夠多,那你速度訓練就不能太多)

再囉唆第二遍:

保持循環是很重要的,超負荷後要給身體時間進行超補償,這樣你才會進步!很多人會誤以為進步是發生在訓練(破壞)的當下,其實不然。更重要的是在後頭發生的超補償(修復)。

千萬不要連續3週、4週不斷跑突破課表,這樣你的身體不會有機會吸收。也許你可以僥倖躲過這次,但就沒有下次了。(白話翻譯:沒有天天過年的。你看,這下年過完了吧?)

巔峰期已經是馬拉松訓練的關門階段,在此時所有的訓練對我來說是「雖然累人,但都很有信心完成」。最後3、4週坦白說進步也有限,能守成保持到起跑線上,就已經超過一百分。

不要妄想在此時再有大幅進步,告訴自己:「我已經練完了!」

許立杰的巔峰長跑跑速

關於許立杰沒有受過一天田徑訓練,長大才發現自己很喜歡跑步;參加過兩屆波士頓馬拉松,全馬最佳成績 2 小時 39 分。目前居住在加州,與同樣追求全馬夢想的夥伴一起努力著。
FB:Jay的跑步筆記

/ 關於許立杰 /
許立杰

沒有受過一天田徑訓練,長大才發現自己很喜歡跑步;參加過兩屆波士頓馬拉松,全馬最佳成績 2 小時 39 分。目前居住在加州,與同樣追求全馬夢想的夥伴一起努力著。

FB Jay的跑步筆記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研究證實慢慢跑比較快! 輕鬆跑佔訓練80%進步幅度高2成

2020-03-18
知識庫觀念跑步訓練跑步

無論是跑步新手或是半馬、全馬訓練課表中,輕鬆跑都是佔比最高的訓練,然而常有跑者覺得輕鬆跑「很沒用」,在輕鬆跑時跑得太快。事實上,國外研究已發現輕鬆跑對跑步表現的驚人影響,輕鬆跑佔所有跑步訓練比例較高(80%)的跑者,反而比佔比較低者(65%)進步幅度高出23%!

輕鬆跑
研究證實慢慢跑比較快! 輕鬆跑佔訓練80%進步幅度高2成

輕鬆跑(Easy Run),也稱E Pace,顧名思義就是要夠輕鬆。別小看它!它是幫助你輕鬆完成比賽的幕後大工程。你可能認為「按照邏輯,不是該讓輕鬆跑配速接近馬拉松配速,這樣才能讓參賽時更輕鬆嗎?」但一項研究顛覆了這個想像,結果指向輕鬆跑佔比高者,進步幅度反而比佔比低者來的大。

精英男跑者試驗證實 80%輕鬆跑進步比較大

2007年一項多國大學聯合發表的研究證實了這個說法:該研究針對20名西班牙精英男性長跑運動員,分配給他們兩種不同的訓練計畫,並追蹤5個月。這些男跑者10公里最佳紀錄都在30分30秒至35分鐘之間(這樣的速度如果在台灣,約一半的人可進男子一萬公尺歷代百傑)。

第一組跑者接受低強度訓練計畫,即輕鬆跑佔所有跑步訓練的80%,輕鬆跑的配速明顯低於乳酸閾值跑,約比5K馬拉松配速慢1.12倍;其餘20%則平均分攤做中等強度(接近乳酸閾值)和高強度(接近最大心率)訓練。第二組跑者則接受更高強度的訓練計畫,也就是輕鬆跑佔65%,另外25%中等強度和10%高強度訓練。

兩組跑者平均週跑量50-55英里(約80-88公里),他們每週的訓練方式不同,但都維持相同的強度分布,並在訓練全程透過心率監測控制配速,研究人員也使用一套訓練負荷測量系統,以確保兩組跑者的總體訓練負荷相似。5個月後,扣除沒有達到試驗條件的8人,兩組僅各剩6個受試者。

為了測試兩組訓練方案的有效性,研究開始和結束時,他們都進行了10公里越野跑,結果顯示,經過5個月訓練,兩組跑者都獲得改善。然而,低強度組即便在速度訓練上花費的時間較少,但與高強度組相比,他們進步得更多。低強度組的10K越野跑時間平均縮短2分37秒,高強度組則縮短2分1秒。

越野跑
低強度組的10K越野跑時間平均縮短2分37秒,高強度組則縮短2分1秒(圖為越野跑示意)

怎麼解釋這項驚人結果?

本身為跑步教練的該研究作者針對結果推測原因:身體對高強度訓練(如間歇跑、節奏跑等)的反應相當迅速,並可以在相對適中的訓練量就能達成;低強度訓練(如輕鬆跑)則花費了更長的訓練時間。

另一方面,大量劇烈運動可能增加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像是研究團隊最初規劃讓第三組跑者進行非常高強度的訓練,主要專注在接近最大心率的訓練內容,但是他們發現,該組大多數運動員在2-3週就開始出現過度訓練症狀,遑論撐到5個月的研究時程。

雖然這項研究已超過十年,但美國耐力運動教練暨作家Matt Fitzgerald也大力推薦80/20跑步原則,甚至為此出書《80/20 Running》,彰顯保持低強度訓練約80%的優點;此外,許多精英跑者的訓練計畫也遵循此原則。

輕鬆跑的速度怎樣才算輕鬆?

輕鬆跑要怎麼跑才叫輕鬆?E配速的關鍵在於「慢」,因為過高的強度會讓身體長時間處於無氧狀態,就無法增強有氧能力。以自我感受來說,輕鬆跑時呼吸輕鬆順暢,是可以自然地跟朋友聊天對話的速度。以心率區間來說,E心率約是儲備心率(最大心率-安靜心率)的59-74%。目前不少運動App可依照自身狀態算出E Pace的配速區間。

資料來源/RUNNERSCONECT、《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ELIUD KIPCHOGE 將訪臺北傳達突破挑戰精神

2017-10-11
賽事馬拉松跑步話題

世界頂級馬拉松運動員Eliud Kipchoge即將開啟突破挑戰臺北行,此次行程,他將於10月23至25日造訪臺北,將自己突破挑戰的精神力量傳達給每一位跑者,並鼓勵他們在馬拉松賽季挑戰自我、突破極限!

ELIUD KIPCHOG E即將展開突破挑戰臺北行

這一史詩般的挑戰也被國家地理頻道和Nike以一支《BREAKING2》紀錄片留下歷史紀錄,並已於最近全球正式上映。欲觀看《BREAKING2》紀錄片,請關注 Facebook Nike+ Run Club 。

這一史詩般的挑戰也被國家地理頻道和Nike以一支《BREAKING2》紀錄片留下歷史紀錄

從Nike Breaking2挑戰計畫到這次的柏林馬拉松,Eliud Kipchoge憑藉超凡的意志力一直奔跑在突破自我、挑戰人類極限的道路上,他讓人類看到了馬拉松“打破馬拉松兩小時”的希望和可能,激勵著全球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每位跑者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

Eliud Kipchoge憑藉超凡的意志力一直奔跑在突破自我、挑戰人類極限的道路上。

此次突破挑戰臺北行,Eliud Kipchoge將近距離向跑者們展現一位專業跑者的精神世界,用自己的故事激勵跑步愛好者在馬拉松賽季勇敢的挑戰“不可能”;同時也將和教練及配速員團隊一起分享Nike Breaking2挑戰計畫中寶貴的實戰經驗,傳遞團隊的力量;Eliud Kipchoge還將親身參與NRC訓練,為跑步愛好者提供專業的指導,幫助他們透過更科學的訓練備戰馬拉松,打破禁錮,釋放潛能,在馬拉松賽事上創造自己的PB。

與此同時,Nike在馬拉松賽季也為各種水準的跑者帶來了一系列創新的疾速產品。從一雙專為馬拉松選手的特定需求而打造的比賽跑鞋NIKE ZOOM VAPORFLY 4%;到一雙速度能滿足比賽所需,同時耐久度滿足日常訓練所需的跑鞋NIKE ZOOM FLY;再到一雙專為日常重複性跑步訓練打造的多功能速度跑鞋 NIKE AIR ZOOM PEGASUS 34;以及專為提供穩固持久長距離跑步表現的多功能跑鞋NIKE AIR ZOOM STRUCTURE 21。幫助跑者挑戰疾速,突破極限。

Nike在馬拉松賽季也為各種水準的跑者帶來了一系列創新的疾速產品。

在大中華區,跑步運動和文化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馬拉松已成為了各地城市文化的象徵。Nike一直不斷地推廣馬拉松賽事並提供著專業的全方位跑步服務。今年的馬拉松賽季,Nike希望透過Eliud Kipchoge突破挑戰臺北行,為所有跑者帶來世界最頂尖的跑步服務,激勵更多的跑者在今年的馬拉松賽事上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越跑越快,突破速度的極限。

資料提供/NIKE
責任編輯/妞妞

《運動星球》徵稿,針對運動產業、訓練教學、應用資訊、健康話題等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專業人士來稿共同交流。投稿請寄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文長至少800字,圖片請標註來源,並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由編輯潤飾,標題及圖片如需修改將事先與您連絡討論。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