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跑者如何從重訓中正確的提升重量?
1
跑者如何從重訓中正確的提升重量?
2
核心訓練和體態的關係
3
深植人心的跑者文化:日本馬拉松跑者成功的3大秘訣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跑者如何從重訓中正確的提升重量?

2017-06-23
知識庫 跑步 健身 重量訓練 運動傷害 觀念

想要變強,如果單一著重在同個訓練,容易遇到瓶頸或者停滯期,因此許多跑者除了練習跑步速度外,還會加入槓鈴、舉重之類的重量訓練,久而久之也成為了他們不可缺少的訓練項目之一。不過跑者畢竟不是專業的健身運動員,在進行重量訓練時並非為了單純的整體健康,他們想透過重量訓練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壯,速度變得更快,同時更有效的預防運動傷害,不過,剛開始進行力量訓練的跑者容易犯下三個錯誤,該怎麼修正呢?

跑者如何從重訓中正確的提升重量?

 1  超出負荷

很多跑者為了練習耐力而進行過量的重量訓練,包括訓練的組數和每組的重複次數(超過12次)。實際上,在每次跑步的過程中,跑者的耐力就已經在加強,耐力的訓練不能只依靠重量訓練。

 2  重量不夠

再來就是重量過輕。重量訓練的目的是為了變得強壯,所以跑者必須要感受到重量才行。如果跑者能夠很輕鬆的做三組訓練,每組重複12次,那就說明重量不夠。

Tony Gentilcore是一名棒球選手的重訓教練,他表示:「很多人認為重量訓練的重量太強會讓他們慢下來,實際上是能為跑者帶來很多好處的,它能讓跑者的肌肉和神經系統變得更有效率,增加能量輸出,換句話說就是跑得更快。」

 3  休息不足

重量訓練是非常辛苦的,其中間隔期間較少,但無論如何,還是得安排周間做充分的休息。在每組訓練期間,如果休息不足,跑者反而無法變得強壯而浪費時間。

解決了錯誤的方式,那麼,跑者該如何正確的進行重量訓練呢?
 
  1. 適量訓練:重量訓練的目的不是為了提升耐力,而是力量。所以,每組訓練的重複次數保持在6-10次之間,每個動作重複三組訓練即可。這樣的訓練量​​屬於適量訓練,不少不多,亦不會給身體造成太大的壓力。
 
  1. 適度增加壓力:雖然每個人能夠承受的重量不同,但所謂的重量訓練,就是必須感到有挑戰性的重量才行,至少在最後幾組增加重量,感受壓力;如果重量太輕,並不會達到跑者所要的訓練效果,也不會給跑者帶來更多好處,只會浪費跑者的時間。
  2. 充分休息:為了讓身體得到恢復,每組訓練間隔期間必須充分休息。通常做完一組訓練之後,身體需要花費1-2分鐘的時間用於補充三磷酸腺苷,它是肌肉細胞中的能量源泉。所以,訓練後至少休息1分鐘,90-120秒為最佳。

Gentilcore最後也補充說明:「每當我和運動員們一起訓練時,我得慢下來,並強迫他們在周間做充分的休息。」每組之間的充分休息能確保之後訓練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不會因為疲勞而增加技術或是受傷的風險。

重量訓練不必過於複雜或恐慌,它需要的是一個有效的方法、強度和重量以及足夠的休息。掌握這些基本的正確原則,重訓便能有效地幫助你跑得更快。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核心訓練和體態的關係

2016-11-02
觀念核心訓練核心肌群健身知識庫

我們身體的腰椎是發展核心力量的重要關鍵,正確的核心訓練可以幫助我們維持良好的體態以及保護我們下背部的健康。一般來說,人體最佳的體態就是將身體的壓力降到最低點,當我們無論採站姿還是坐姿時,背部的肌肉都應該是非常放鬆的,當我們背部放鬆後,脊柱就會呈現最自然的S型。

核心訓練

建立良好的體態

建立良好體態的關鍵在於,正確的發展綜合性的核心力量訓練以及維持良好的體適能。正確的核心力量訓練可以讓我們感覺到身體作用的方式,特別是在自然情況下的運動模式。而良好的體適能則可以幫助你維持健康的體重,並可以減少肌肉和關節上的負重壓力,同時還能促進心理和情緒上的平衡、盡可能減少肌肉的緊張感,這些都能進一步步受益在我們的體態上。

良好的站姿是讓身體看起來由左到右、由後到前都是對稱的,這種姿勢對人體脊柱壓力是最小的,能大大減少脊柱的磨損和撕裂,並降低人體傷害的風險。錯誤的站姿會看起來前凸後翹,長期下來會造成身體許多毛病,但是,長期規律的進行核心訓練可以減少這些問題發生。

正確的站姿 ©t-nation.com

不良好的體態

不良好的體態通常都意味著身體的體態呈現鬆弛的狀況,但過份僵硬的身體姿勢也一樣可能對我們的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事實上,不好的體態通常都是我們人體脊柱承受太多不必要的壓力,結果就造就我們背部充滿緊張感,對人體肌肉、韌帶、椎間盤和椎間關節造成許多壓力。

造成不好體態的原因

不管站姿、坐姿或是在進行任何的動作,肌肉系統往往會用最省力的途徑去維持姿勢。如果你身體非常健壯,和身體功能運作的效率非常好,這樣子也許不會產生什麼問題。然而,較差的體態可能發生在特定的肌肉或是過度使用、完全不使用的肌群,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包括:缺少活動度、日常活動時技巧不佳、對脊柱施以超時的重力影響等等。

長時間的一日復一日,地心引力縱向施加在脊柱上的壓力,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體態,這也是為什麼要進行核心訓練來維持我們日常筆直的站立和正確的坐姿。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深植人心的跑者文化:日本馬拉松跑者成功的3大秘訣

2016-07-20
路跑觀念馬拉松跑步話題

跑步這項運動深植於日本文化已有數百年,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的快遞系統,這需要身形精實的跑者用跑步的方式往來穿過險惡地形去傳遞重要的訊息。不過,在各種跑步運動競賽中,馬拉松已經是日本人最喜愛的一項運動,一些重要馬拉松賽事(例如「箱根駅伝」)的收視率與網上的關注度甚至可以媲美超級盃在美國的盛況,「市民跑者」川內優輝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與美國人心目中的詹姆斯 (LeBron James) 和培頓·曼寧 (Peyton Manning) 無二──他們都是國家英雄。

甚至,有些虔誠的「馬拉松使徒」會參加一種超級長跑賽事,每天跑兩場馬拉松的距離,而且連續100天不間斷!從專業角度來看馬拉松,在五十年前,是日本人站上奧運馬拉松比賽的領獎台,而非肯亞人或衣索比亞人。1966年,日本選手在世界最快的17個馬拉松成績中占據了15個位置。2001年,高橋尚子在柏林馬拉松成為第一個打破馬拉松2小時20分大關的女選手;最近的一個耀眼成績,則是川內優輝於2013年四次跑進2小時10分大關。

深植人心的日本跑者文化 ©smart.jognote.com

日本的國土只和美國的蒙大拿州差不多大,他們到底是如何練就如此強大的馬拉松技術呢?有沒有什麼跑步的智慧與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

1.堅如磐石的有氧運動基礎

利迪亞德基金會 (Lydiard Foundation) 的聯合創始人橋爪宣弥曾經是日立公司在1988年至1991年的助理教練,在他看來,單純地跑長跑所打造的、相對慢速但穩定的堅實基礎是日本選手取得成功的關鍵。「知名的鐵人三項選手/教練Mark Allen要求玩三鐵的選手跑得很快,並針對三鐵的跑步距離專注做訓練,但是看起來有點單調無聊的基礎訓練才是讓你成為一個偉大馬拉松選手的關鍵因素。」橋爪宣弥說,「日本跑者把這個信念奉為圭臬。」

橋爪說,高橋尚子的前教練小出義雄曾經有讓他的學員們一個星期跑200英里(約322公里)的訓練紀錄,以便讓他們即使在全程馬拉松的最後五公里還能夠加速衝刺。橋爪也提到,另一位與馬拉松傳奇選手瀬古利彦同樣拜師於知名陸上競技教練中村清的實業跑團教練,會讓他的選手們每天上午跑60分鐘、中午跑90分鐘、晚上再跑60分鐘,以這種強度訓練四個星期作為基礎練習。橋爪把這種訓練叫做「(像嬰兒學步一樣)跪地爬行」的有氧基礎練習;在日本,這種模式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事實上,越是長距離的項目,越需要以這種訓練來打基礎,因此馬拉松恰好是日本人最喜歡的賽事之一。」橋爪宣弥說。

©マラソン経済研究所/marathon-world.blogspot.com

2.專注熱情努力付出

對於日本馬拉松跑者來說,在跑步上面沒有什麼是可以折衷隨便的。很多西方的頂尖馬拉松選手會將無法突破怪罪於基因,不過這種想法可不會出現在日本的專業馬拉松選手頭腦裡。橋爪宣弥引用傳奇教練中村清的話說:「天賦有其限制,但是努力的付出則沒有。」橋爪認為日本選手仍然在堅持著自己的夢想,「雖然一些年輕的西方跑者們想尋求一些科學證明來看看馬拉松是否值得一試,但日本選手仍然堅持,付出高度的努力能夠克服天賦上的欠缺,這是一種很傻、很老派的『浪漫』。」

暢銷跑步書《Run Strong》的編輯凱文·貝克 (Kevin Beck) 同樣支持這種觀點,他在這本書中也以一個章節描述這種日本馬拉松訓練模式:「我看過在科羅拉多州博德水庫和錦繡中學 (Fairview High School) 做訓練的日本菁英女選手們,她們是我所見過最專注、最努力的馬拉松運動員。」

©KENJIRO MATSUO/Runner's World

3.紀律和毅力

以最快速度跑完26.2英里(約42.195公里)的距離對於你的紀律性是一個嚴酷的考驗,不過,日本人對於這件事卻安之如飴。貝克表示,日本人對於「毅力」的詮釋就是「不懈的努力和安靜的煎熬」,這也是「他們所擅長的事情」。貝克表示:「馬拉松是完美的平台,讓『不懈的努力』和『安靜的煎熬』可以得到絕佳的詮釋。瀬古利彦是一頭超遠程的跑步怪獸,他就那麼靜靜地享受著大量緩慢跑步的痛苦,即使超過60公里的距離都能堅持下來,這讓他久負盛名。這種紀律和毅力,對於疲勞與疼痛的承擔,和『再多跑一圈或一英里吧』這樣的動力,都不是想要達到快速成果的跑者所能忍受的。」

橋爪宣弥對於這種追求快速成果的慾望用「快餐的心態」來加以形容:「有些跑者在進行馬拉松或者其他類型的長跑比賽的準備時追求極簡快速主義,但是馬拉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工作,你需要花時間來逐步並穩定地建立自己的能力。你只要盡其所能,美好的成果將展現在你面前。」

©asahi-kasei.co.jp

[註] 利迪亞德基金會 (Lydiard Foundation) 是為了紀念澳洲傳奇跑步教練Arthur Lydiard所創設,旨在將他的跑步訓練系統傳承給新一代的跑者,並提供跑步教練認證,其網址: http://www.lydiardfoundation.org/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