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預防電視成癮   讓客廳成為兒童遊戲室
1
預防電視成癮   讓客廳成為兒童遊戲室
2
物理治療師精選每日15分鐘的15個最佳運動
3
BMI值是否可信?標準為何?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預防電視成癮   讓客廳成為兒童遊戲室

2017-07-05
話題 保健 體適能 親子運動 兒童 趣味

小小孩童活潑好動難受控制,常搞得家長暈頭轉向,為了爭取休息時間,顧不得可能對孩子視力的傷害,讓電視或電腦充當保姆,平穩孩子的「過動行為」,不過近日不少研究指出,長時間暴露在螢光幕前會降低快樂程度,比較容易和親友吵架,恐導致情緒管理和家庭功能失和。

有關電腦或3C保姆的研究,大部分在探討與孩子身體健康和學業表現之間的關係,2014年《美國醫學會小兒科學期刊》(JAMA Pediatrics)網路版發表了一篇報告〈Early Childhood Electronic Media Use as a Predictor of Poorer Well-being :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研究團隊耗時3年追蹤3600名年齡介於2到6歲的歐洲兒童,研究結果發現花較多時間在螢幕前的孩子,特別是盯在電視機前越久的孩童,會產生「電子螢幕症候群」,這些孩童的健康快樂程度較低,也較易出現情緒和家庭功能失和的問題。

不是完全不能讓孩子看電視。電視仍是一種快速吸收資訊的方式,家長該如何有智慧地協助孩子選擇適合的節目,以及調整觀看時間的長度才是重點,因為孩子年紀還小,判斷力較弱,可能不易分清電視或是電玩的內容並非真實的,甚至產生模仿行為。因此,協助減少孩子在螢幕前時間的最好方法,就是幫孩子找其他可以做、有興趣的事來做,不管是閱讀或是運動,都會是很好的活動。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發揮創意,創造一些全家參與的活動吧!

兒童電視成癮,會導致各種不良生活習性。 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孩子總是被電視綁架?這時候爸媽總是習慣以催促或命令的方式逼使小朋友離開電視,不過往往徒勞無功,小朋友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不要」或「等一下」,任你怎麼拉也拉不起來。

在此建議爸爸媽媽,可以用關燈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並營造懸疑氣氛,接下來就可以玩一個「手電筒尋寶遊戲」,玩法如下:

1.爸媽準備幾個玩具或布娃娃當作寶物,並提供小朋友每人一隻手電筒。
2.孩子們當鬼,必須閉眼倒數十秒,爸媽此時開始將「寶物」藏起來。先界定好範圍,藏的時候可以有難有易,以好找任務的建立孩子的自信與興趣,找到之後便可以逐次提升難度。
3.寶物藏好之後,小朋友便可以以手電筒照射來尋寶,每位小朋友可以賦予不同的尋寶任務,若小朋友一直找不到,爸媽可以稍作提示協助。
4.小朋友找到寶物之後,爸媽可以用口頭讚美或實質的獎品給予鼓勵。

關燈可以讓孩子轉移注意力,營造特殊氣氛。 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將孩子成功從電視轉移注意力之後,爸媽可以乘勝追擊,再用幾個趣味遊戲,吸引小朋友興趣,並以實際說明並參與的方式,帶領小朋友一起來操作,達成居家體能活動的目標。

 1  陸上划龍舟

此遊戲是由「屁股走路」延伸而來,一樣是以屁股著地的方式,以雙腿伸曲、屁股挪動的方式往前移動,客廳空間有限時,可以採取直線路線,或者可以採環繞式的方式來進行。爸媽可以自訂一些遊戲規則,以競賽的方式來進行,增加刺激性與趣味性。例如:爸媽說「鱷魚來了」或「浪來了」就要由前進變成後退,或者「木頭人」可以讓小朋友停在原地不動等等。爸媽可以用口頭讚賞或實質獎勵的方式,鼓勵小朋友來參與競賽。

陸上划龍舟 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2  歡樂貨運行

此遊戲可訓練孩子的核心肌群,藉由雙腳懸空,以雙手走路的方式來前進,除了訓練孩子的肌力與穩定度,還可以提升孩子的專注力與身體的控制能力。

進行方式:
1.小朋友趴臥地面,將要載運的「貨物」(可使用布娃娃或其他輕量小物)置放在小朋友背上,由爸媽抓握其雙腳使其身體騰空,讓小朋友以雙手走路前進。
2.到達目的地之後,小朋友可以嘗試扭身將「貨物」倒在目的地(可使用紙箱或竹籃)。
3.中途若「貨物」不慎落地,則必須返回起點重來。
4.可以設立競賽,看誰在限定時間之內能運送最多貨物便是贏家。此遊戲較為耗費體力,競賽可量力而為。

歡樂貨運行 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3  人體起重機

此遊戲可同時訓練家長與小朋友的核心肌群與雙腿肌力,並同時可訓練家長與小朋友的配合默契。

進行方式:
1.爸爸或媽媽與小朋友背對背站立,家長以手勾手的方式將小朋友背起。小朋友可站在茶几上較容易背負成功。
2.將與前項遊戲相同的「貨物」置於茶几上,背負者稍做彎身,與小朋友合作,讓小朋友以雙腳將貨物夾起。

人體起重機(1) 爸媽背對背背起小朋友,讓小朋友用雙腳夾取貨物。 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3.爸媽開始往目的地移動,到了之後轉身讓小朋友將貨物放在目標容器(紙箱或竹籃)之中即成功。

人體起重機(2) 到達目的地之後,小朋友釋放雙腳讓貨物掉入容器中。 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以上就是幾個簡單又有趣的親子客廳體適能遊戲,您可以參考上面的一些玩法,或者也可以設計您喜愛的遊戲方式,最重要的是引起孩子的興趣,讓他不再與「電視兒童」劃上等號!

責任編輯、攝影/Oliver Wu

分享文章

物理治療師精選每日15分鐘的15個最佳運動

2017-09-29
保健知識庫訓練動作肌肉痠痛運動恢復書摘

身體的痠痛經常是由於姿勢不正確所造成,而我們生活的起住坐臥,都由各種姿勢所構成。透過一日生活時間軸以及固定的運動,隨時隨地提醒自己,建立良好習慣,維持正確的姿勢,徹底遠離痠痛的危害!

物理治療師精選每日15分鐘的15個最佳運動!

 1  腹式呼吸練習

1. 身體躺平,一手按著肚子,想像肚子是一個氣囊。
2. 輕鬆且緩慢地深吸一口氣,肚子如氣囊般鼓起。
3. 慢慢吐氣,很輕鬆不用力,盡量吐乾淨,肚子慢慢消氣。如此反
覆多次。
4. 呼吸過程中,肚臍上方的肌肉應保持柔軟,如果肌肉很硬,表示
呼吸方式錯誤,此時叫出的是腹直肌而不是腹橫肌。

 2  枕骨下肌群伸展

1. 身體靠牆站立,保持頸部正直,不可彎曲。
2. 下巴輕輕往下點,如同點頭動作,不可用力頂牆,
感覺後頸微緊即可。

 3  胸椎和肋骨活動度伸展

1. 準備一張靠背椅,椅背高度不超過運動者坐下時的肩胛骨。
2. 坐下後,右手手臂扶靠椅背,側轉身體向右,左手扶住右膝,以幫助旋轉。
3. 維持側身約15~30秒,回到本位,再轉向左側,如此反覆來回。
4. 側轉身時,感覺身體的動作,盡量把胸廓、肋骨拉開。收小腹,不要突出。

 4  胸大肌、胸小肌伸展

1. 找一處平整牆面,手臂呈90度靠上,停約15~30秒。注意只有手臂上舉,保持身體其他肌肉不受影響。
2. 為避免肋骨翻出,側胸上提,另一手可以稍微扶著肋骨下方,將它收攏再伸展。
3. 如果將手再抬高一點,就達成胸小肌伸展。

 5  上斜方肌穩定訓練

1. 在椅子上坐直,保持姿勢端正,單手按住肩膀。
2. 肩膀向上微聳,輕輕後壓,動作極輕微,是意念對肉體的控制,用以訓練喚出斜方肌,並鬆開胸大肌、胸小肌和提肩胛肌。
3. 身體保持正直,頭部向前輕點,微收下巴,但頸部維持不動。後腦勺有些微緊繃感,同樣是意念對身體的控制。
4. 運動過程中,以手觸摸確認頸部兩側的胸大肌、胸小肌和提肩胛肌沒有出力。每次動作10~15秒,一天可做5~10次。

 6  背部下斜方肌訓練

1. 俯臥在地,雙手平放於板上,貼於耳朵兩側,成為V字型。
2. 一手伸朝後上方抬起,維持10~15秒,重複10次,換手練習。
3. 如果手部抬起時會感覺疼痛,可從肩膀往後抬起。

 7  臀中肌訓練

1. 身體俯臥,收腹。
2. 一腳外展後踩,腳尖外翻,帶引身體自然翻起。
3. 保持動作約10~15秒,每日約10次。

 8  人面獅身式伸展

1. 俯趴在地,雙腿緊貼地板。
2. 腹部貼地,手肘撐地,從胸椎第四、五節處挺起上身,微收下巴。
3. 前臂貼地,兩臂保持平行,肩膀不聳起,保持開胸。每次伸展動作約15~30秒,一天5~10次。

 9  瑜伽貓牛式訓練

1. 採四足跪姿,膝蓋打開,與臀部同寬,
2. 手臂伸直撐地,吸氣時微抬頭看天花板,背部反弓下沉,停留約15~30秒。
3. 吐氣時背部向上拱起,腹部向內縮起,頭往下看,停留約15~30秒,然後放鬆。

 10  腹部肌群訓練

1. 仰躺在地,手平放兩側。
2. 雙腳併攏,抬起小腿與地板平行。
3. 單腳尖往下點地後再舉起,來回反覆各10次。
4. 手往兩側展開,伸展胸部肌肉。注意保持上身穩定不動。
5. 雙腳併攏,抬起小腿與地板平行。雙膝向右側倒,膝蓋不碰地,維持15~30秒。反方向重複動作,左右各做10次,訓練腹外斜肌。

 11  全身性伸展

1. 以右側躺地,左腿膝蓋彎曲成直角。
2. 右手扶著膝蓋使之固定。
3. 右腳後折,以左手向後抓住腳踝,伸展股四頭肌。
4. 保持動作約15~30秒,換邊伸展。
5. 完成動作後,放開雙手,伸直上舉。腿部緩慢展開,伸直膝關節,並伸展胸部與腿後肌群。

 12  下肢與坐骨神經伸展

1. 於牆角單腳靠牆上,一腿伸直,保持腰部穩定不動。
2. 或可用彈力帶扣住腳掌作為輔助,維持腿與身體的角度。注意力道不可過重,腿部只要感覺稍緊繃即可,切不可過度伸展拉伸。
3. 保持動作30~60秒後換腳。每天做10次。

 13  軀幹穩定訓練

1. 採四足跪姿跪在地板上,腰部保持平衡,微微往後蹲坐,停留約10秒,反覆10次。
2. 回到四足跪姿,單腳可往後抬,另一邊的手朝前伸直做超人式,姿勢緩慢停留10秒,重覆10次練習。
3. 再退回到四足跪姿位置,左腳往側後邊抬起,打開左邊髖關節,停留10秒後再回到原位,反覆做10次後再換腿伸展。

 14  腿後肌伸展訓練

1. 臀部坐於椅子的邊緣,不靠背,雙手稍息,挺胸,腰部打直。
2. 單腿伸直,腳踝蹠屈,腳尖平貼於地,伸展後腿肌。
3. 動作保持30~60秒,換腿練習。

 15  小腿伸展

1. 雙手扶牆,雙腳呈跨步狀。
2. 前腿膝蓋彎曲,後腿伸直。當姿勢正確時,從背後觀看,腳跟、腳尖與膝蓋對齊,彷彿連成一線。
3. 每次伸展約30~60秒,之後換腿。一組2次,每日做1~2組。

書籍資訊
◎圖文摘自商周出版,向志超 著作《人不必活得腰痠背痛:痠痛檢測、按摩、伸展、運動保健全書》一書。

【全書特點】
〔特點1〕:10分鐘檢測量表,全面自我檢查,找出痠痛癥結
如果你已經覺得疼痛,透過量表,可以找出疼痛真正發生的部位,判斷原因;如果你還不覺得疼痛,透過量表,檢測出藏在「不痛」底下,軀體真正的健康指數!

〔特點2〕:全方位解析全身六大部位痠痛成因、按摩緩解、伸展保健方法
做完全身測量後,可以判斷身體的哪些部位是「災區」,透過肌肉與關節的反應,解析疼痛的成因,並可以藉由按摩、按壓穴道、簡易運動等方式,減輕疼痛,矯正受傷受損的部位,讓身體恢復健康。

〔特點3〕:慢跑、單車、瑜珈、健身房等全民運動傷害全預防
針對近年來流行的慢跑、單車、球類運動、瑜珈及以鍛鍊肌肉為主的健身房運動愛好者們,詳細說明正確的運動概念、常見的運動傷害及運動前後一定要進行的伸展,也提醒消費者如何購買適當的運動用品,怎樣正確使用,避免花了大錢反而傷身。

〔特點4〕:透過一日時間軸,保持正確姿勢,打造無痛家居
從6:00到24:00,全面解析一天從早到晚,從起床到入睡,正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各種情況下的每一種姿勢,確保你的身體永遠保持在對的狀態。
配合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求,同時提供讀者購買桌椅、床墊、枕頭、沙發等家居工作日用品的選擇標準,找到真正適合你健康生活的家具,打造無痛家居。

〔特點5〕:10分鐘輕鬆伸展,適合全家大小隨時隨地都能鍛鍊的「不痛健康法」
整合多年行醫經驗,精選10項適合在10分鐘內完成的伸展運動,讓你能快速舒展全身,有效放鬆,鍛鍊肌肉支撐度,確保身體每一個部位的活動度,有效保護身體,遠離痠痛。

•更多商周出版《人不必活得腰痠背痛:痠痛檢測、按摩、伸展、運動保健全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瀅瀅

《運動星球》徵稿,針對運動產業、訓練教學、應用資訊、健康話題等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專業人士來稿共同交流。投稿請寄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文長至少800字,圖片請標註來源,並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由編輯潤飾,標題及圖片如需修改將事先與您連絡討論。

分享文章
史考特醫師
史考特醫師

BMI值是否可信?標準為何?

2017-01-25
專欄運動生理保健運動部落史考特醫師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健康檢查常用的指標,只要知道身高體重就可計算,公式如下:

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

(想算算自己的BMI嗎?點這裡)

根據台灣官方的建議,BMI值的正常範圍在18.5-24之間。低於這個範圍屬於體重過輕,超過則屬過重、肥胖。

最佳的BMI值應該在哪裡?太高一定不好嗎?越低越好嗎?

史考特醫師提供

BMI與死亡率

著名醫學期刊The Lancet今年刊登了一篇文獻,集結了來自全世界共一千多萬人的資料,來研究甚麼樣的BMI能讓人最長壽。

研究者發現,20-25似乎是最好的BMI值,這群人有著最低的死亡率。這個趨勢在世界各地皆然,太低太高都不好。

關聯性不等於因果關係,BMI過低過高與死亡率相關,並不能直接推論是BMI異常造成死亡率上升。例如:

抽菸者的BMI較不抽菸者為低,有戒菸經驗的讀者應該特別有感受(人會發胖)。但儘管體重較輕,吸菸的健康風險還是非常高的,請別用香菸來減肥阿。
某些疾病會造成水分滯留,使BMI假性升高;又有許多疾病會造成患者體重減輕,使BMI異常降低。疾病(而非BMI),可能才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兇手。

針對上述兩點,The Lancet這篇特別將吸菸者與慢性病患排除,並將研究開始內五年死亡的案例排除不計。如此能確保研究對象大致健康,沒有抽菸,且沒有「未診斷」的嚴重疾病(因為他們五年內都還健在...)

肥胖對健康的危害相當明確,再加上本篇研究,我們「幾乎」可以毫無懸念地說:BMI超過25或低於20會短命。

幾乎啦...

BMI大於25?未必是壞事

上述研究一發布,首當其衝的就是史考特本人了。目前我的體重87公斤,身高183公分,計算起來BMI差不多是26,屬於過重範圍。

史考特醫師提供

這是否意味著,我該去減肥,或是提高壽險保額?

這倒未必!

一篇2007年的美國研究調查運動員與一般人的BMI值及體脂率。該研究使用精密儀器測量體脂肪,並將體脂過高定義為男性大於20%,女性大於33%,再來看看BMI能不能準確地指出那些人體脂過高。

結果發現,男女運動員很多明明體脂正常,卻被BMI錯誤地指認為「過重」;許多普通女性明明體脂過高,卻被BMI錯誤地指認為「正常」。

要用BMI來判斷運動員是否過重,標準勢必要調整才行。以下是根據研究結果,所制定出的新標準:

BMI因為簡單好計算,所以被作為體脂肪率的「替代方案」,但BMI並不能反映出實際的身體組成為何。

一位美式足球前鋒的BMI可能高達30,但體脂肪只有12%;一位不運動的中年男性BMI 24,但他的體脂肪可能是25%。

考慮到過多體脂肪對健康的害處,以及肌肉量的保護作用,不運動的中年男子真的會比較長命嗎?

過去的研究也顯示,BMI高但肌力也高的人口,死亡率並不會上升。且中年時握力較強的人們,壽命往往較長。

根據以上的數據,史考特決定暫時不減肥了。
 

BMI小於20?別高興得太早

先前提到的The Lancet研究中,有一個較少引起話題的重點,也就是BMI在18.5-20之間者的死亡率上升,這點跟傳統認為BMI理想值在18.5-24.0相抵觸。

為什麼會如此?體重難道不是越輕越好?(當然不是)

史考特想提出的假說是:因為低BMI可以抓出低肌肉量的族群,所以低BMI與高死亡率相關。

肌肉對於健康至關重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1. 肌肉是儲存葡萄糖的大~倉~庫,因此肌肉量較高的人,胰島素敏感度往往較好,對碳水化合物的耐受度也較好。史考特相信,胰島素阻抗是眾多文明病的來源,所以肌肉量可能有預防疾病的功效。

2. 肌肉會隨著年齡而流失,老年人肌肉量不足將使得跌倒、臥床風險增加。在年輕時底子不好,年紀大了更容易因衰弱及相關併發症而死亡。

3. 低肌肉量可能反映出一個人缺乏運動習慣,而活動量又是健康的重要殺手,因此低肌肉量與高死亡率相關。

過去研究發現低臂圍與腿圍是死亡率的獨立危險因子,也就是手臂粗、大腿粗的人往往活更久,這或許正是反映出肌肉量對健康的影響。身材纖細被許多人認為是健康的象徵,但如果您的BMI小於20,別高興得太早,您很可能有肌肉量不足的問題。

結語

總結本篇重點:

根據觀察性研究,BMI 20到25之間的族群最長壽。
上述標準不適用於運動員,尤其是重量訓練的族群,體脂率可能是比較好的指標。
BMI在18.5-20之間雖然符合官方建議標準,但有肌肉量過低的疑慮,是一大健康隱憂。

說起來,健身者常掛在嘴上的「增肌」與「減脂」,其實也是長壽之道呢!

關於史考特醫師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空閒時間不是在運動/烹飪/進食,就是在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的科學知識,是個健身呆。

/ 關於史考特醫師 /
史考特醫師

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空閒時間不是在運動/烹飪/進食,就是在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的科學知識,是個健身呆。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