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孩子與你的互動中最初始、最簡單也最有趣的方式。透過簡單的道具設計屬於一家人的創意遊戲,在大人的指導及參與下,不但減少安全疑慮,戶外或室內運動或遊戲時,到處都變成屬於你的,我的,全家的遊樂園。
周末假日需要安排親子活動,而一到公園的兒童遊戲區人總是太多,或是總想替孩子再找些新玩意呢?或者,有沒有快跟不上孩子體力,或出門一整天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交通上的感慨呢?透過道具創造一些遊戲,希望大家透過以下幾個趣味的親子體適能遊戲,讓全家人玩興大發。你只需要準備一些披肩、瑜珈球、彈力帶、呼拉圈以及幾張紙,就能讓大人小孩玩上一整天!
媽媽出門總是不忘帶件披肩,除了防風禦寒,還可以拿來做一些遊戲!披肩材質以輕軟為主,針對大人與小孩的需求,可以準備幾條大小尺寸的披肩或絲巾,讓大人小孩都能玩到。
小朋友都很愛扮超人,不管是床單或披肩,只要披上身就可以變身維護世界和平。在這個遊戲中,以披肩兩端往長邊1/3處打結的方式製造兩個手臂可以穿過的洞,讓披肩可以穿在身上,小朋友跑動起來就可以隨風飛揚。這時候,可以設計媽媽被外星人綁架的橋段,讓小朋友一起去拯救被綁在樹邊的媽媽。
準備一條大尺寸的輕柔披肩與一顆輕型的瑜珈球,若是有點重量的足球或皮球可能比較不易被彈飛。兩位小朋友分立於披肩窄端兩邊,將球置於披肩上,小朋友同心協力將瑜珈球揮上空中並接住。此遊戲可訓練孩子的上肢肌力、身體協調性與專注力,大家一起玩,可以培養默契,訓練眼、耳、身體的靈活度。
外出野餐,帶一把大傘可以用來遮陽蔽雨,還是相當好用的遊戲道具,帶一把到公園來,一定用得上!
一個人拿著雨傘,一放開雨傘,下一棒就要快跑去接住,循環進行。如果有登山杖或長棍子更佳。
小朋友都很喜歡玩剪刀石頭布,誰贏誰前進的遊戲。如果家中有呼拉圈那很好,帶到公園變個花樣吧。
1) 劃定一段距離,設定目的地。
2) 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決定誰可以前進。
3) 每前進一步之前要先把呼拉圈往前拋,再從原地躍入呼拉圈裡。
4) 拋的太遠以致跳不進的人,便給予輸方一次機會。
5) 遊戲以達陣為目標。
你可能從來沒想過一張紙也能這麼好玩。只要將紙垂直置於手掌前,開始往前奔跑,你會發現這張紙居然不會掉落,只要是小朋友一玩到這個遊戲,都會玩到樂此不疲呢!
以上就是幾個簡單又有趣的戶外親子體適能遊戲,您可以參考我們所提供的一些玩法,或者也可以設計您喜愛的遊戲方式,只要有個活動空間,隨時隨地都可以變成全家的遊樂園!
責任編輯、攝影/Oliver Wu
長期姿勢不正確或肌力不足,正是導致下交叉症候群(Lower-Cross Syndrome)的元凶之一。然而下交叉症候群的問題主要即出在腰部、腹部、臀部及腿部肌群等部位的肌肉系統產生肌力失衡。長期久坐、姿勢不正確,可能導致骨盆前傾、腰椎往前,當腰部及下半身關節長期受力不均勻,就會帶來腰部肌肉緊張、腰椎壓力過大,而造成骨盆前傾,進而產生腰痛、下背痛等病徵。然而這是可以透過運動以及伸展來改善的。
步驟1:平躺於地,屈膝保持在舒適角度,雙手放置兩側。
步驟2:將背部往地面平貼,收緊肚子預備。
步驟3:臀部抬起,讓身體呈一直線,停留3-5個呼吸後再回到平躺姿勢。
步驟1:平躺在瑜伽墊上,雙手擺在身體兩側。
步驟2:將雙腳抬起彎曲成90度,雙手抱住膝蓋。
步驟3:將雙腿往肚子呀,上半身抬起靠近雙腿。
步驟4:停留3-5個呼吸後休息。
步驟1:躺在瑜伽墊,雙手自然擺放在身體兩側。
步驟2:將雙腳彎曲打開,腳掌合攏。
步驟3:停留5-8個呼吸後休息。
步驟1:從下犬式動作開始,雙腳伸直微微張開,雙手撐地,頭部自然垂下。
步驟2:右膝往臉部方向抬起。 步驟3:右腳踩在雙手之間,身體呈低弓步式姿勢。
步驟4:掌心回到雙腳之間,雙手向上舉起,手臂貼著雙耳。
步驟5:右腳膝蓋成九十度,不要往前超過膝蓋,膝蓋與腳踝成垂直,維持動作三次呼吸的時間後換腳。
步驟1:跪在瑜伽墊上,吸氣將上半身往後躺,用雙手先撐在後面。
步驟2:慢慢的將身體躺平後,將雙手往後貼在瑜伽墊上。
步驟3:停留保持呼吸3-5的呼吸,再慢慢用手將身體撐起。
資料來源/Yoga International、Do you yoga
責任編輯/妞妞
現代人大多數都為3C產品使用者,時常手機不離身,小心!再拼命滑下去,罹患這3種手部疾病將離你不遠。時常滑手機的人,可能會引發「板機指」、「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輕者吃藥改善,重者會壓迫到神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可能需要面臨開刀。
板機指的正式名稱為: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好發於經常需使用手指工作以及愛好滑3C產品的人,然而女性多於男性,同時會伴隨腕隧道症候群。板機指是在手掌位於掌骨遠端處有一個類似滑輪的環,稱為滑車,手指屈指肌腱通過此環,收縮時手指便彎曲,當手指過度使用後,會造成滑車與屈指肌腱過度磨擦,滑車會產生發炎、腫脹、狹窄的現象,伴隨屈指肌腱局限性增厚,導致肌腱無法在滑車內自由滑動。
治療方式:
早期症狀較輕時,建議手指適度休息,可以泡熱水或熱敷,按摩手掌遠端處的壓痛點,或是用內服或外用消炎止痛藥來緩解。但較嚴重一點,可以在手掌遠端的滑車處局部注射類固醇,若症狀仍然無法改善,最後一步為手術治療,然而在手術後,可以馬上活動,板機指就不會再復發。但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罹患板機指,可以在每次工作前或是要長時間滑手機前,先做手指屈指肌腱伸展動作,在一段時間後需要休息一下,避免過度使用,才不會面臨疼痛的命運。
媽媽手正式醫學名稱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最常罹患的族群為中年婦女、生產過後,以及時常滑手機者,大多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而準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身就容易產生輕微的炎症反應,此時,只要稍有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患上媽媽手。媽媽手的發炎部位是從手背橈側(拇指側)的支持帶出現增厚,並壓迫到其下方的伸拇短肌及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和滑膜,引起管道的狹窄、管道兩端的肌腱及滑膜發炎腫脹,嚴重時肌腱的滑動受限,或造成粘黏。
治療方式:
輕度媽媽手的人,可以考慮口服抗發炎藥物或是加上物理治療來改善,像是按摩、電療、熱療等,但嚴重者必須讓手休息一段時間,並且在該部位注射抗發炎藥物,但是極少數病患需要手術治療,除非嚴重到無法拿東西、握東西。
腕隧道症候群的好發族群的好發年齡為45~54歲,則盛行率以女性較高,約7%,男性則約1%,然而以手部勞動工作的人較容易罹患。它是指手部的正中神經受到了腕關節韌帶的壓迫所產生的症狀,常見初期症狀是先從半夜手指麻痛醒來,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橈側會有麻木刺痛感,又或是在日常生活中騎車、開車、工作中時麻痛起來,當甩手後症狀就會有改善。但比較嚴重的案例可能會讓整隻手掌、甚至整隻患側手臂都有感覺異常的情形,嚴重者會開始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無力的症狀出現,像是無法轉握門把、無法使用筷子、幫褲子扣扣子的情況等,當有這些症狀時,那就是非常嚴重的後期症狀。
治療方式:
輕者可以服用消炎或是止痛藥來緩解,並且在日常生活上可以於佩戴手腕護具,減少腕部再度磨損加重病症的情形,然而若是比較嚴重的案例,像是吃藥無效,或是手部開始有無力的症狀,則必須考慮開刀來減輕神經壓迫的情況。
以上三種手部疾病看似難以預防,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避免過度使用手部以及適當伸展,都能預防罹患。但嚴重者建議請求專業醫生的建議,以免延誤就醫時間導致病情加重!
資料來源/Diabetes Daily、Berry Physiotherapy、怡人綜合醫院
責任編輯/妞妞